孝莊為何停靈37年才入葬?是因為下嫁小叔子嗎?

張梅茜


孝莊停靈37年才入葬,不是因為下嫁小叔子,其原因在她自己

說到孝莊應該有許多人比較清楚吧,畢竟瞭解過我們歷史的人也都知道她在古代的時候也算是活的時間比較久遠的,在1913年出生的,她也是在1988年去世的,而在歷史上孝莊也被稱為莊妃,由於古代人出嫁比較早,當時的他在12歲的時候就嫁給了努爾哈赤第8子,也就是時年33歲的皇太極,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皇太極在51歲的時候突然離世,最終也只有讓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了。

由於兒子已經繼位,所以孝莊再揮號上就更名為聖母皇太后,本以為這下可以好好的生活了,但是沒想到歷史上的順治卻也是沒有長壽,僅僅是在位18年之後,在24歲就英年早逝,最後也不得不使他的孩子康熙繼位,而在康熙繼位的時候,他也是虛歲8歲而已,與當時父親繼位時其實也是相差不大的,於是這時候的孝莊被譽為太皇太后,這時候的他也才48歲。

雖然說在1988年的時候,75歲的孝莊離世,但是人們都講究一個“入土為安,死者為大”,但是她卻是停靈37年才入葬,而在民間有著一個傳說是孝莊在皇太極死後,於是就下嫁給了她的小叔子多爾袞,就連當時的張煌言還描述了孝莊嫁給多爾袞的場景裡面不乏一些諷刺的意味,但是在史料記載當中,這也僅僅是一些民間傳言,並無可靠和查證,所以說這也並不是他不能入葬的原因。

而康熙之所以沒有及時的下葬,自己的奶奶最大的還是因為孝莊自己,孝莊在自己臨死之前就曾經有過交代,“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兩個,以後就將我在你附近的肖林附近選擇一個地方安葬吧”!而在康熙繼位的時候,若是沒有奶奶的幫助,他肯定也不會這麼順利,所以在奶奶死後,他也是繼承了老人家的遺言,暫時把它放在了清東陵風水牆外,沒想到這棺木一放就是經歷了37年的時間。

而在這期間也是經歷了康熙的駕崩,雍正的稱帝,而在雍正稱帝后的第3年中,也是重新下旨,讓原本暫時存放孝莊的地方改建為昭西陵,而在陵園建成之後,這才將老奶奶孝莊葬入了地宮當中,這也是孝莊為何歷經37年才真正下葬的原因,小夥伴們你們明白了嗎?


一起轉圈圈VVIP


作為經歷三朝,養育培養兩代帝王的女人,孝莊太后的人生經歷不可謂不精彩,也是為人津津樂道。但是為何在她死後37年才入葬呢?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出身蒙古科爾沁部,是皇太極原配福晉哲哲的侄女,與宸妃海蘭珠是姐妹。天命十年,年僅十三歲的布木布泰作為姑姑哲哲的代孕替補,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為皇太極生下了三女一子,其中她所生的兒子便是後來的順治帝。

雖說在皇太極時期,孝莊並不得寵,但是不得不說,她的運氣比起她的姐姐宸妃來說,好得太多了。崇德二年海蘭珠生下皇太極第八子,不過不滿週歲便死了,而宸妃的身體狀況也由於此每況愈下,崇德六年時病逝。而孝莊太后在崇德三年生下了皇九子福臨,順利長大。

皇太極病逝後,在多爾袞的擁立下,福臨成為了繼承人,作為生母的布木布泰自然成為了太后。福臨登記時僅6歲,作為母親,孝莊太后一邊要承擔教育福臨的責任,一邊要與大權在握的多爾袞斡旋,以保護自己的兒子,保住這個帝位。順治十八年,福臨駕崩,福臨的第三子玄燁即位,即康熙帝,孝莊被尊為太皇太后。康熙帝繼位時年僅8歲,作為經歷三朝的孝莊,更是肩負起教導孫子的責任,康熙帝擒鰲拜、平三藩的背後,都離不開孝莊的鼓勵與支持。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崩逝,享年七十五歲。按照規矩,雖然她不是皇太極的皇后,可她是順治帝的生母,是有資格與皇太極合葬的,但她臨終時表達了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的意願:“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帝尊重了孝莊太后的遺願,靈柩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停在了京東清東陵,這一停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稱為“昭西陵”。

關於孝莊太后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有幾個猜想,其中最廣泛的大約就是太后下嫁一說。順治帝是在多爾袞的支持下登上帝位,當時年紀小,且大權在多爾袞手上,加上多爾袞與孝莊年紀相近,故而有孝莊為了籠絡多爾袞,保住兒子的帝位,從而下嫁給了多爾袞,雖然滿人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風俗,但作為太后來說,在孝莊心裡這還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因而她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

這個說法是建立在太后確實下嫁了多爾袞的基礎上,但本身太后是否下嫁就是清初的疑案之一,故而這個說法看看便罷了。而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孝莊對皇太極的感情並不深厚,她也不是那麼在乎合不合葬一說,相反她對自己的兒子、孫子,她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對兒孫的感情遠遠超過了皇太極,所以她不捨得離順治帝和康熙太遠一說也是成立的。


浮生若淺


孝莊皇太后是清朝歷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太后,她的一生都是偉大的。12歲嫁給了皇太極,隨後生下了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等到皇太極死後,兒子福臨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但是兒子年齡小,在剛即位的這些年裡,都是由其叔叔多爾袞攝政,名義上是攝政,實際上就是大權在握,孝莊皇后作為皇帝的生母,最大的願望就是保持住自己兒子的皇位,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與攝政王多爾袞無論在平常的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產生過多的交集,發生過多的事情,這都是不可避免和無從迴避的,甚至有傳言孝莊皇后還曾下嫁多爾袞的事情。

順治帝壽命不長,從6歲即位,13歲親政,23歲就去世了。孝莊強忍喪子之痛,又開始輔佐6歲的孫子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戰功赫赫,經歷的事情很多,孝莊皇太后在很多事情上,特別是早期康熙皇帝在鞏固帝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康熙皇帝對她也是孝順至極,特別是她晚年身體不好的時候曾整日整夜在床前服侍,還曾親自帶眾大臣去天壇祈壽。

等到孝莊臨終之時,特別囑咐康熙皇帝:自己死後不與其丈夫皇太極合葬。其理由是不忍心去打擾安葬多年的皇太極。但是這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自古以來,婦死隨夫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更何況還是皇室;另一方面自己的祖母又特別囑咐不與其合葬。這兩個情況是特別矛盾的,畢竟一方面是祖制,一方面是遺言,康熙皇帝乾脆一直拖著,只是把其棺槨放在清東陵的一座宮殿裡,暫時安放,這樣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死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孝莊為什麼特別囑咐不和皇太極合葬?我想她一定有內心極其複雜的考慮,當年為了自己兒子順治帝的皇位,社會上對她和多爾袞的風言風語,她是一清二楚的,至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自己更是一清二楚。至於她自己說的更願意和兒孫葬在一起,大家都知道這是託詞。我相信孝莊這麼做完全是對過去和現實深思熟慮的結果。

至於她的後事,直到雍正即位後,才在清東陵孝莊她的棺槨暫時存放處正式修建了一座陵墓,風風光光的安葬了這位太皇太后,這就是著名的昭西陵。


聽月趣談歷史


古人都說死後應當入土為安,但在孝莊太后去世的時候留下了一個遺願: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這個遺願相當於給當時的康熙皇帝出了個難題。

按傳統來說,孝莊應當與皇太極葬於昭陵,可她想葬於東陵,這將有違祖制,於是康熙採納了臣子的建議,先不下葬,便在清東陵處建了座安奉殿。不過直到康熙去世也沒有將其下葬。

雍正即位後認為孝莊這個位置給清朝帶來了興旺的國運,便就地起陵,自此孝莊下葬,名為昭西陵。


小史館裡的故事


孝莊(1613~1688)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側福晉,歷史上稱之為“莊妃”。

孝莊在12歲時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時年33歲的皇太極。

皇太極在51歲時突然去世,二人兒子6歲的福臨繼位,(孝莊)上徽號曰“聖母皇太后”。

誰猜想順治是個短命鬼,在位18年後,24歲時英年早逝。其子康熙繼位。

康熙稱帝時年僅6歲(虛歲8歲),他的奶奶孝莊被尊為“太皇太后”。這一年孝莊48歲。

公元1688年1月27日,時年75歲的孝莊崩逝。

古語云:“入土為安,死者為大”。令人奇怪的是,當時康熙並沒有下葬奶奶,直到公元1725年,才把孝莊下葬。換言之,孝莊死後停葬了達37年之久,這到底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孝莊在皇太極死後,民間傳說她下下嫁了小叔子多爾袞,她用自己的身體換來了多爾袞擁戴小福臨的稱帝。當時有詩曰: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以上是民末清初詩人張煌言寫的一首詩,描繪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場景。裡面不無諷刺意味。

當時人們紛紛猜測,是不是孝莊有愧八皇太極而不願和他埋在一起呢?各種傳說不脛而走。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孝莊下嫁只是民間傳說,歷史上並沒史料證明這件事。

康熙沒有及時下葬奶奶的原因是根據奶奶臨終遺願。

孝莊臨死前交代:“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選擇一個地方安葬吧”!

我們分析一下孝莊說的這些話。皇太極51歲去世時,他還沒有進入中原,勢力範圍在山海關之外的女真部及部分漢人居住的地方,死後自然葬在了白山黑水東北一帶。

皇太極陵墓就是現在的清昭陵,或稱清北陵。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而孝莊則死在了關內北京城,兩者相距遙遠,孝莊和孫子感情深厚,當初康熙8歲繼位,是奶奶輔政,期間除鰲拜,平三藩,康熙的婚姻,制定政策等都是孝莊親力親為。換言之,沒有奶奶的幫助康熙坐穩江山很難!

基於以上原因,康熙沒有把奶奶埋在關外皇太極的清詔陵,而是將她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清東陵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康熙命名為“暫安奉殿”。換言之,“暫安奉殿”只是臨時停放棺材的地方。

誰成想這一停放就是37年,期間經歷了康熙駕崩(康熙1173年駕崩),雍正稱帝。

雍正三年(1175年),雍正稱帝第三個年頭,雍正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因其在清詔陵之西,故稱為昭西陵)

雍正下旨在暫安奉殿的原處挖地宮建陵園,建成後,把老奶奶孝莊葬入了地宮。

以上就是孝莊死後為何停放37年才下葬的原因。


蜜獾講歷史


孝莊皇后(公元1613年-公元1688年),本名為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落貝勒寨桑次女。公元1625年,她以滿蒙聯姻的方式,嫁給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稱為了後者的側福晉。公元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為清太宗,她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公元1629年至1633年,孝莊皇后先後誕下固倫雍穆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和固倫淑哲公主。並於1638年誕下愛新覺羅·福臨。孝莊皇太后是有清一代評價很高的一位女子。這個名叫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的女子,憑藉一己之力,在大清前一百年的歷史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歷史中,要論對時代產生巨大影響力的女性,孝莊絕對算是不可缺少的一位。在清軍入主中原後,是她凝聚了清皇室的力量,培養順治、教導康熙,極受敬重。而且敢於放權,不留戀權位,是個聰明穎慧,賢達有為的傑出女政治家。

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停靈37年,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1、孝莊本人遺言。按照祖制,在孝莊死後她應該埋葬在瀋陽的北陵(皇太極陵墓),但孝莊在自己的遺言中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是個孝順的孩子,不想違背祖母的心願,只好在孝陵紅牆外,按慈寧宮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2、清早期喪葬規制。昭陵除了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其餘妃子均全部埋葬在貴妃寢園。按照清代早期葬制規定,無論死於皇帝之前、之後,皇后、妃子都要與皇帝合葬。而這些妃子地位較低,不夠“級別”,所以逝世後便火化,將骨灰入殮“魂罐”後,再送到依傍皇太極西側的貴妃寢園入葬,因為貴妃寢園是昭陵的一部分,所以算作與皇帝合葬了。做為皇太極的妃子,孝莊地位並不高。但做為康熙的皇祖母,孝莊又位高權隆。康熙皇帝無法準確給孝莊在皇太極的瀋陽北陵找到準確的位置。畢竟皇太極其他死去的妃子地位都高於孝莊,與皇太極合葬,孝莊怎麼都會很尷尬。停靈三十七年不葬是法理(祖宗家法)和人情(康熙和祖母的感情)一次權衡。

至於有些人對於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認為是因為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袞,這讓她覺得死後無顏面見皇太極,因此選擇獨自安葬,而不去瀋陽和皇太極合葬。目前看只是杜撰,缺乏必要的史料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