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是因为下嫁小叔子吗?

张梅茜


孝庄停灵37年才入葬,不是因为下嫁小叔子,其原因在她自己

说到孝庄应该有许多人比较清楚吧,毕竟了解过我们历史的人也都知道她在古代的时候也算是活的时间比较久远的,在1913年出生的,她也是在1988年去世的,而在历史上孝庄也被称为庄妃,由于古代人出嫁比较早,当时的他在12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努尔哈赤第8子,也就是时年33岁的皇太极,但让人想不到的是,皇太极在51岁的时候突然离世,最终也只有让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了。

由于儿子已经继位,所以孝庄再挥号上就更名为圣母皇太后,本以为这下可以好好的生活了,但是没想到历史上的顺治却也是没有长寿,仅仅是在位18年之后,在24岁就英年早逝,最后也不得不使他的孩子康熙继位,而在康熙继位的时候,他也是虚岁8岁而已,与当时父亲继位时其实也是相差不大的,于是这时候的孝庄被誉为太皇太后,这时候的他也才48岁。

虽然说在1988年的时候,75岁的孝庄离世,但是人们都讲究一个“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但是她却是停灵37年才入葬,而在民间有着一个传说是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于是就下嫁给了她的小叔子多尔衮,就连当时的张煌言还描述了孝庄嫁给多尔衮的场景里面不乏一些讽刺的意味,但是在史料记载当中,这也仅仅是一些民间传言,并无可靠和查证,所以说这也并不是他不能入葬的原因。

而康熙之所以没有及时的下葬,自己的奶奶最大的还是因为孝庄自己,孝庄在自己临死之前就曾经有过交代,“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也舍不得你们父子两个,以后就将我在你附近的肖林附近选择一个地方安葬吧”!而在康熙继位的时候,若是没有奶奶的帮助,他肯定也不会这么顺利,所以在奶奶死后,他也是继承了老人家的遗言,暂时把它放在了清东陵风水墙外,没想到这棺木一放就是经历了37年的时间。

而在这期间也是经历了康熙的驾崩,雍正的称帝,而在雍正称帝后的第3年中,也是重新下旨,让原本暂时存放孝庄的地方改建为昭西陵,而在陵园建成之后,这才将老奶奶孝庄葬入了地宫当中,这也是孝庄为何历经37年才真正下葬的原因,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吗?


一起转圈圈VVIP


作为经历三朝,养育培养两代帝王的女人,孝庄太后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精彩,也是为人津津乐道。但是为何在她死后37年才入葬呢?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是皇太极原配福晋哲哲的侄女,与宸妃海兰珠是姐妹。天命十年,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作为姑姑哲哲的代孕替补,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为皇太极生下了三女一子,其中她所生的儿子便是后来的顺治帝。

虽说在皇太极时期,孝庄并不得宠,但是不得不说,她的运气比起她的姐姐宸妃来说,好得太多了。崇德二年海兰珠生下皇太极第八子,不过不满周岁便死了,而宸妃的身体状况也由于此每况愈下,崇德六年时病逝。而孝庄太后在崇德三年生下了皇九子福临,顺利长大。

皇太极病逝后,在多尔衮的拥立下,福临成为了继承人,作为生母的布木布泰自然成为了太后。福临登记时仅6岁,作为母亲,孝庄太后一边要承担教育福临的责任,一边要与大权在握的多尔衮斡旋,以保护自己的儿子,保住这个帝位。顺治十八年,福临驾崩,福临的第三子玄烨即位,即康熙帝,孝庄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帝继位时年仅8岁,作为经历三朝的孝庄,更是肩负起教导孙子的责任,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的背后,都离不开孝庄的鼓励与支持。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崩逝,享年七十五岁。按照规矩,虽然她不是皇太极的皇后,可她是顺治帝的生母,是有资格与皇太极合葬的,但她临终时表达了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的意愿:“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帝尊重了孝庄太后的遗愿,灵柩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停在了京东清东陵,这一停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称为“昭西陵”。

关于孝庄太后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有几个猜想,其中最广泛的大约就是太后下嫁一说。顺治帝是在多尔衮的支持下登上帝位,当时年纪小,且大权在多尔衮手上,加上多尔衮与孝庄年纪相近,故而有孝庄为了笼络多尔衮,保住儿子的帝位,从而下嫁给了多尔衮,虽然满人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但作为太后来说,在孝庄心里这还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因而她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太后确实下嫁了多尔衮的基础上,但本身太后是否下嫁就是清初的疑案之一,故而这个说法看看便罢了。而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孝庄对皇太极的感情并不深厚,她也不是那么在乎合不合葬一说,相反她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她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对儿孙的感情远远超过了皇太极,所以她不舍得离顺治帝和康熙太远一说也是成立的。


浮生若浅


孝庄皇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太后,她的一生都是伟大的。12岁嫁给了皇太极,随后生下了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等到皇太极死后,儿子福临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但是儿子年龄小,在刚即位的这些年里,都是由其叔叔多尔衮摄政,名义上是摄政,实际上就是大权在握,孝庄皇后作为皇帝的生母,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住自己儿子的皇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与摄政王多尔衮无论在平常的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产生过多的交集,发生过多的事情,这都是不可避免和无从回避的,甚至有传言孝庄皇后还曾下嫁多尔衮的事情。

顺治帝寿命不长,从6岁即位,13岁亲政,23岁就去世了。孝庄强忍丧子之痛,又开始辅佐6岁的孙子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一生战功赫赫,经历的事情很多,孝庄皇太后在很多事情上,特别是早期康熙皇帝在巩固帝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皇帝对她也是孝顺至极,特别是她晚年身体不好的时候曾整日整夜在床前服侍,还曾亲自带众大臣去天坛祈寿。

等到孝庄临终之时,特别嘱咐康熙皇帝:自己死后不与其丈夫皇太极合葬。其理由是不忍心去打扰安葬多年的皇太极。但是这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自古以来,妇死随夫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还是皇室;另一方面自己的祖母又特别嘱咐不与其合葬。这两个情况是特别矛盾的,毕竟一方面是祖制,一方面是遗言,康熙皇帝干脆一直拖着,只是把其棺椁放在清东陵的一座宫殿里,暂时安放,这样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死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孝庄为什么特别嘱咐不和皇太极合葬?我想她一定有内心极其复杂的考虑,当年为了自己儿子顺治帝的皇位,社会上对她和多尔衮的风言风语,她是一清二楚的,至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自己更是一清二楚。至于她自己说的更愿意和儿孙葬在一起,大家都知道这是托词。我相信孝庄这么做完全是对过去和现实深思熟虑的结果。

至于她的后事,直到雍正即位后,才在清东陵孝庄她的棺椁暂时存放处正式修建了一座陵墓,风风光光的安葬了这位太皇太后,这就是著名的昭西陵。


听月趣谈历史


古人都说死后应当入土为安,但在孝庄太后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个遗愿: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这个遗愿相当于给当时的康熙皇帝出了个难题。

按传统来说,孝庄应当与皇太极葬于昭陵,可她想葬于东陵,这将有违祖制,于是康熙采纳了臣子的建议,先不下葬,便在清东陵处建了座安奉殿。不过直到康熙去世也没有将其下葬。

雍正即位后认为孝庄这个位置给清朝带来了兴旺的国运,便就地起陵,自此孝庄下葬,名为昭西陵。


小史馆里的故事


孝庄(1613~1688)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侧福晋,历史上称之为“庄妃”。

孝庄在12岁时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时年33岁的皇太极。

皇太极在51岁时突然去世,二人儿子6岁的福临继位,(孝庄)上徽号曰“圣母皇太后”。

谁猜想顺治是个短命鬼,在位18年后,24岁时英年早逝。其子康熙继位。

康熙称帝时年仅6岁(虚岁8岁),他的奶奶孝庄被尊为“太皇太后”。这一年孝庄48岁。

公元1688年1月27日,时年75岁的孝庄崩逝。

古语云:“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令人奇怪的是,当时康熙并没有下葬奶奶,直到公元1725年,才把孝庄下葬。换言之,孝庄死后停葬了达37年之久,这到底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孝庄在皇太极死后,民间传说她下下嫁了小叔子多尔衮,她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多尔衮拥戴小福临的称帝。当时有诗曰: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以上是民末清初诗人张煌言写的一首诗,描绘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场景。里面不无讽刺意味。

当时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孝庄有愧八皇太极而不愿和他埋在一起呢?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孝庄下嫁只是民间传说,历史上并没史料证明这件事。

康熙没有及时下葬奶奶的原因是根据奶奶临终遗愿。

孝庄临死前交代:“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选择一个地方安葬吧”!

我们分析一下孝庄说的这些话。皇太极51岁去世时,他还没有进入中原,势力范围在山海关之外的女真部及部分汉人居住的地方,死后自然葬在了白山黑水东北一带。

皇太极陵墓就是现在的清昭陵,或称清北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而孝庄则死在了关内北京城,两者相距遥远,孝庄和孙子感情深厚,当初康熙8岁继位,是奶奶辅政,期间除鳌拜,平三藩,康熙的婚姻,制定政策等都是孝庄亲力亲为。换言之,没有奶奶的帮助康熙坐稳江山很难!

基于以上原因,康熙没有把奶奶埋在关外皇太极的清诏陵,而是将她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康熙命名为“暂安奉殿”。换言之,“暂安奉殿”只是临时停放棺材的地方。

谁成想这一停放就是37年,期间经历了康熙驾崩(康熙1173年驾崩),雍正称帝。

雍正三年(1175年),雍正称帝第三个年头,雍正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因其在清诏陵之西,故称为昭西陵)

雍正下旨在暂安奉殿的原处挖地宫建陵园,建成后,把老奶奶孝庄葬入了地宫。

以上就是孝庄死后为何停放37年才下葬的原因。


蜜獾讲历史


孝庄皇后(公元1613年-公元1688年),本名为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寨桑次女。公元1625年,她以满蒙联姻的方式,嫁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称为了后者的侧福晋。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为清太宗,她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公元1629年至1633年,孝庄皇后先后诞下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固伦淑哲公主。并于1638年诞下爱新觉罗·福临。孝庄皇太后是有清一代评价很高的一位女子。这个名叫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女子,凭借一己之力,在大清前一百年的历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中,要论对时代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女性,孝庄绝对算是不可缺少的一位。在清军入主中原后,是她凝聚了清皇室的力量,培养顺治、教导康熙,极受敬重。而且敢于放权,不留恋权位,是个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杰出女政治家。

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停灵37年,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1、孝庄本人遗言。按照祖制,在孝庄死后她应该埋葬在沈阳的北陵(皇太极陵墓),但孝庄在自己的遗言中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想违背祖母的心愿,只好在孝陵红墙外,按慈宁宫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

2、清早期丧葬规制。昭陵除了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其余妃子均全部埋葬在贵妃寝园。按照清代早期葬制规定,无论死于皇帝之前、之后,皇后、妃子都要与皇帝合葬。而这些妃子地位较低,不够“级别”,所以逝世后便火化,将骨灰入殓“魂罐”后,再送到依傍皇太极西侧的贵妃寝园入葬,因为贵妃寝园是昭陵的一部分,所以算作与皇帝合葬了。做为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地位并不高。但做为康熙的皇祖母,孝庄又位高权隆。康熙皇帝无法准确给孝庄在皇太极的沈阳北陵找到准确的位置。毕竟皇太极其他死去的妃子地位都高于孝庄,与皇太极合葬,孝庄怎么都会很尴尬。停灵三十七年不葬是法理(祖宗家法)和人情(康熙和祖母的感情)一次权衡。

至于有些人对于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认为是因为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这让她觉得死后无颜面见皇太极,因此选择独自安葬,而不去沈阳和皇太极合葬。目前看只是杜撰,缺乏必要的史料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