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近期的一些大考已经陆陆续续的完毕了,比如备受关注的省考,当然还有一些小考试也在陆续的招考当中。

其中烟草考试、遴选考试、还有就是市直转公务员考试了。

全省的统一考试大潮基本完事了,所以近期的考试基本全是一些小型考试,针对的人群也是比较有限的。

那么对于很多待考的学生来说就没有考试了么?其实并不是,虽然说国考考试一般在十一月份,但是掐指一算也只有五个月的时间备考了,所以准备国考的考生可以开始备考了,迎战十一月的国考大考。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那么这段时间该怎么准备呢?时间还有这么久,会不会准备准备就没有力气了呢?

其实公务员考试并不是单纯是短期速成的技巧考试,也是一种能力考试。所以虽然时间还很长,但是我们可以先热热身,做好提前的准备。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那么关于常识题,我们日常备考阶段该如何学习?

众多的公考考生、常识老师、甚至包括所谓自称公考常识大神的人,其实都走入了一个误区。

那就是认为,常识就是考察相关知识储备的,要想在常识模块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不断积累、加强常识的知识储备。

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看到了所谓“常识几千题练习”、“常识题型分类——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文学、物理、化学、时政”等等试图通过加强常识基础练习,进而提高常识模块成绩的努力。

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错误的。

首先,别忘了,提高常识模块分数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提高行测分数——为了提高笔试分数——为了上岸。

公考笔试成绩只是公考总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还有面试成绩),而行测成绩只是笔试成绩的一部分(还有申论成绩),而常识成绩又只是行测成绩的一部分(还有资料、逻辑、数量、言语等等)。

换句话说,就为了提高几分的分值(实际上做到还是很难的),就在常识模块花费大量时间做几千道题目的人,显然是脑子坏掉了。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其次,常识知识浩如烟海,学得过来吗?众多的公考高手中,我听过有人说自己的数量关系计算全对,资料分析全对,逻辑和言语理解模块全对的就很少了,你们有听人吹牛逼说常识模块全对吗?

如果你们愿意用整个余生去提高自己的常识知识储备,那么我支持。如果你只是为了考上公务员而学常识,那么显然没有任何必要。

再次,就算考生备考真学过,真练过的知识,你们都能记得住吗?考试时候还能用得上吗?大家看看常识主要考的那些东西,作为一个标准的文科生,我绝大多数都很眼熟。

例如文学方面,好多都是我初中高中背过的文学知识。

历史、地理、政治,都是高考时候的简单内容。

这些东西好多学理的考生都没有认真学过,甚至好多学文科的考生高考后早都还给老师忘记了。

甚至是相当多公考考生,高考时候都学懂、学不明白,怎么就寄希望于考公的几个月复习周期,把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短板全都补上了???

这不是在意淫呢吗?还是谈谈世界和平的事吧!!!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综上,我的意思应该很清楚了。

传统的基础复习对于常识模块分数的提升效果是极为有限的。

这就是为什么众多考生直接放弃常识模块复习的原因所在——这种备考模式性价比太低太低!!!!!

就算好一点的,下载了海量的常识背诵基础资料,估计除了有助于睡眠之外,甚至恐怕连看完一遍的都算凤毛麟角了。

如果真有的,请出来,受我一拜。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有吗??

说了这么多,估计很多人泄气了。按照我的说法,常识模块真的只能放弃了。下面是我说的关键所在了。

这种海量做题提升常识模块分数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是因为这些人完全曲解了常识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所在。

通常认为常识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获得相关分数,因此为了提升常识模块分数,及只能不断提高常识背景知识储备。

问题是,公考行测常识模块真的考察的是“常识”吗?

我们首先来看百度词条对于“常识”概念的定义。

常识:普通知识。 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如果公考行测常识模块部分考的真的是“常识”,那么每道常识题目的正确率至少应该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否则,我只能理解为绝大多数做错常识题目的考生

都不算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了!!!!!!

——所以你们从根本上误读了常识题型的存在意义了。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相当多的常识题目其实考的不是常识,而是逻辑,我纠正应称之为“逻辑常识题”。

因此,本人自封“公考常识第一人”。

不仅是因为本人常识模块做题水平高,更是因为只有我正确而深刻地把握了常识模块命题的规律所在,第一个提出必须采用逻辑技巧去解决常识真题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常识题目都可以的。我的技巧必然不能解决全部的常识题目。问题是,世界上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连马克思主义原理都要中国化呢,何况是一种做题技巧?

问题是,考生要的就是高性价比地提高常识模块正确率,提高常识模块分数以超过自己水平档次的竞争对手就足够了,为什么非要追求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题目呢?

假设世上真有这样的方法话,就没有学霸和学渣的区分了!

立志成为公务员,近期的这些考试绝对不能错过!!!

逻辑法解常识题目技巧之

一、绝对化的表述往往不是正确选项。

理论基础:按照辩证法,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因此,绝对化的表述往往是错误的。(也包括这句话本身,如果我说绝对化的表述绝对是错误的,那么我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不是说绝对化的表述一定错误,而是说,绝对化的表述的错误概率远远高于非绝对化的描述。这其实就是文科类的做题技巧罢了。

例如,你说女性多数都是长头发,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假设说女性都是长头发,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因为,你只需要在全世界几十亿女性中,找到一个短头发的女性(哪怕是先天性秃头或者是刻意为了推翻该结论去剃光头的)就足以推翻该假说。这种绝对化表述的说法,发生错误的概率几十亿倍于其正确的概率。

再比如说,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这种非绝对化的说法绝对正确,虽然这完全是废话。

假设,我如果说了一个非常绝对非常确定的话,例如明天会在北纬38度26分到北纬41度3分,东经112度6分到东经119度17分范围,下一场降水量262.4毫米,降水持续时间25分18秒的降水。你分析我能预测正确的概率有多小????

例1、【2013年联考省份真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下列关于“两个翻番”表述错误的是:

A.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量化目标

B.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每人收入预计都能够实现倍增

C.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是GDP翻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到2020年我国的GDP预计将超过2000年GDP的4倍

【某网络机构解析】B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B项表述错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并不等于“城乡居民每人收入”。所以本题选B。

【我的解析】逻辑法解题。本题根本不是考察公考考生对“两个翻番”的准确理解。考生们只要看B选项,“每人”、“都”这种绝对化的表述往往都是错的。本题选择B。

例2、【2015年北京公考真题】下列对经济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利率水平的变化与国外资金的流入流出具有相关性

C.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衡量我国经济状况的经济指标之一

D.一个城市要提高GDP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发展工业,招商引资

【某网络机构解析】为了盲目追求“GDP”,不惜损害地方长远利益和群众根本利益,罔顾地方产业结构, 竞相钟情和追逐那些总量大、见效快却污染重、能耗高、产能过剩的行业,会把招商引资引入了误区。因此不能说“必须”招商引资,要同地方的产业结构融合促进,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我的解析】逻辑法解题,D选项“要,就必须”为绝对化表述,属于错误表述,选择D。

逻辑法常识题目技巧之

二、并列选项往往不是正确选项

理论基础:所谓并列选项排除,基本原理在于绝大多数的公考客观题目都是单项选择,既然是单项选择题目,自然排除并列选项的,因为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而与题目本身关系不大,就是纯粹的逻辑技巧!!!!


例1、【2015年吉林省考甲类真题】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买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又长出许多豆子。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卖豆子的农民应该( )

A.在制成盆景时卖出 B.在能够卖出时卖出 C.在结出豆子时卖出 D.在价格最高时卖出

【某网络机构解析】B。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叫做“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能否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必须要进行交换。豆子作为一种商品,在其任何生态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价值,当价值需转化成货币时,可以在任何时候出售。因此本题选B选项。

【我的解析】本题选择B。考生应当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意味着关键在于卖出,而非最高价卖出,排除D选项。AC都是四个循环转化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因此AC构成并列选项,排除,本题选择B。


例2、【2015年北京公考真题】

飞到月亮上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登月已经实现。下列有关人类登月的说法有误的是

A.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奔向月球

B.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一大步”

C.2013年我国成功将“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送抵月球表面

D.美国是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

【某网络机构解析】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而不是登月。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我的解析】可以用逻辑法解题。从B和D选项来看,明显属于并列选项。单项选择题目中出现并列选项只能是都对或都错。本题选项3对1错,要求选错的。显然BD只能都对,因此排除BD。而A选项明显与BD选项的表述相悖,所以A选项为错误选项。

加加林如果只是奔月而不是登月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奔月只是一种意向行为而已,就像我本人曾经尝试过把泰山推倒一样,这种尝试显然意义不大。正如我国著名历史人物嫦娥也能“奔月”一样。

事实是加加林是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本题选择A。


怎么样?是不是对常识题的看法有一种翻天覆地的改变!!

翻开身边的题。找一道常识题,用上面的方法试着做一做!!

行测常识题答高分不是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