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head>/<head><body>

戰國末期,秦國能打敗其餘六國,除自身的經濟實力強大外,還與他們領兵打仗的統帥具有超強能力密不可分。白起,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因為卓著的戰績,而被後世稱為戰神。

這並非浪得虛名,沒有真材實料是做不到的。白起16歲參軍,因為屢建戰功,26歲便榮獲“左庶長”的爵位,相當於今天的師級幹部。成為當時秦國最年輕將領,從此開始嶄露頭角,成為秦國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白起

白起的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極多,但最能證明他實力的,且最能體現他智慧的戰役就是伊闕之戰。此戰他以10萬老弱病殘的非主力軍隊,完勝擁有24萬軍力的魏韓聯軍,實為以少勝多的經典。白起因此成名,而魏韓兩國則從此一蹶不振。能贏下此戰役,主要是這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鼓勁加油提升自我氣勢

因為對戰之初,韓魏聯軍比自己的兵力多很多,氣勢上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韓魏來勢洶洶,大有碾壓一切的氣勢。而且韓魏駐守在伊闕要塞,進可攻退可守。秦軍毫無優勢可言,面對實力的懸殊,軍心已有動搖。情況萬分緊急,如不及時處理,很可能就會未戰先敗。白起不愧是戰神,深諳用兵之道。表面上他對韓魏聯軍表現出了不屑一顧,散佈必勝的信念,讓手下對自己這個統帥有信心。暗地裡,他並沒有輕敵,而是非常重視這兩個對手,認真分析研究,精心策劃,最終確定實際戰術:各個擊破。

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氣勢

其二、與眾不同的“反間計”,若能被看透,就不是戰神

從一開始,韓魏聯軍就是貌合神離,心中互相猜忌,只不過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綁在了一起。白起自然能看穿這點,決定利用來離間二者。他先是寫信給魏將公孫喜,陳述希望魏國保持中立,並承諾戰勝韓國後給予好處。公孫喜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當然看出這是離間之計,所以斷然拒絕。而戰神的部下也很疑惑,連路人都能看出的計謀,你白起還在用,太沒水準了。可是白起的心意誰能知曉呢?他的目的達到了,就是要公孫喜輕敵,認為自己不過如此。

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反間計

接下來他又寫了第二封信給公孫喜,感謝他的配合,要他在第二天秦軍攻擊韓軍的時候,作壁上觀,好處一分不少。這自然也遭到了拒絕。而此時戰神的部下就更加理解不了,第一次都碰壁了為什麼還要有第二次?原來,這反間計一開始的對象就不是魏國,而是韓國將領暴鳶。當然這些往來書信都落到了暴鳶手中。脾氣暴躁的他,果然中計。一想到公孫喜,竟然揹著自己和秦國書信往來,互通有無,氣就不打一處來。真是豬隊友靠不住,只能依靠自己了。這為他們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合作理解

其三、佯攻韓國,突襲魏國,各個擊破,勢如破竹,戰神用兵如神

反間計成功後,韓國就已做好了秦國來攻的準備。集中了所有優勢兵力來守衛。秦國也如約而至,只不過攻城的士兵只是秦國兵力的小部分,而且還不是大張旗鼓的攻擊,只是做做樣子走過場而已。這讓韓國鬱悶不已,原以為可以大幹一場,等來的卻是這樣的結果。不甘心啊!而同一時期,藉助夜色,白起帶領軍隊突襲魏軍的身後,魏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原以為秦軍一直在攻韓,自己可以得到修整的。沒想到秦軍這麼快就打了過來,匆忙迎戰的他們,哪裡能是準備充分的秦軍對手,且戰且退逃往韓國一方。

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突襲

而韓國一方,在沒有搞清楚狀況前並不敢貿然加入戰局。因為,一則不知道圍困自己的秦軍有多少。二則之前提到的魏與秦之間的通信往來是否屬實。如果屬實眼前魏國的敗退就可能是誘敵之計。三則韓國對魏國的實力有信心,認為魏國頂個十天半月都不會有問題。結果反擊的好機會就在猜忌和疑惑間溜走了,秦軍勢如破竹將魏韓聯軍擊敗,拿下了伊闕城,秦國以極少的傷亡代價,擊敗魏韓的24萬聯軍。戰神白起果然不是吹出來的,只可惜了那24萬鮮活的生命!

36計中的反間計,他是這樣來運用的效果還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當時如有5G,白起能成功嗎?

一將成名萬骨枯,這就是白起的真實寫照。白起憑藉此戰封神,又因為他打仗幾乎沒有失敗過,也被後世譽為常勝將軍,秦國得到白起是秦國的福分,但絕不是六國和天下的福分。從此秦國多了一名令人聞風喪膽的戰神,而對六國和天下而言卻多了一名殺神。嗚呼!這是六國的不幸還是天下的不幸呢?

白起的戰術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單選)
0人
0%
反間計
0人
0%
突襲
<button>投票/<button>
/<bod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