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為何出人才?

江蘇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之所以走在全國前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江蘇的人才優勢。“江南才子”的說法表明,自古以來人們在思維上已經習慣於把人才和江蘇這個地方聯繫在一起。

江蘇“最強大腦”的總體特點是總量大,以兩院院士為例,全國兩院院士1600多人中江蘇籍的有460多名,排全國第一

據統計,現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籍貫城市,位列榜首的不是上海、北京,而是蘇州。201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錢七虎院士和劉永坦院士都是江蘇人,截止目前共有31人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有8人是江蘇人。


江蘇為何出人才?



江蘇自古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擁有眾多頂級名家:文學家有馮夢龍、曹雪芹;書畫家古有顧愷之、黃公望,當代有徐悲鴻、劉海粟、吳冠中;文史學家有錢大昕、錢鍾書、錢穆;天文學家徐光啟、地理學家徐霞客、橋樑學家茅以升、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錢偉長……

蘇北出大政治家,譬如劉邦;蘇南多為謀士型政治家,如陸遜、范仲淹。蘇北出軍事家,譬如韓信;而蘇南多為學者型思想家,如顧炎武、阮元等等。

這與江蘇各地的地理環境、歷史脈絡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我們對江蘇名人的總體特徵和分佈有了一個大致印象,自然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江蘇古代能出這麼多人才?

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促進文化發展


從民族發展歷史來看,中原地帶由於改朝換代不斷爆發戰爭,男性青壯年大量喪命,在傳統農耕時代他們是最重要的生產力;戰爭中城垣、房舍、財產遭到極大破壞,經濟發展必然受到阻滯。江蘇一帶除了在先秦時期,後來的幾千年戰爭相對較少,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戰爭規模、慘烈程度相對較低。在這個意義上,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破壞較小,經濟始終在發展。

與此同時,由於中原的戰亂,從魏晉六朝時代開始,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南移,中原的世家、士族、名流紛紛避禍來到南方,他們的資金、文化和人才都融入了江蘇。江蘇位於長江入海口、地處京杭大運河樞紐。一方面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宜於農耕和人居;另一方面,交通樞紐的位置帶來了經濟的活躍、市場的繁榮。從唐宋時代起,江蘇就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興旺的經濟則帶來了人才的大量聚集,有力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人才自然層出不窮。


江蘇為何出人才?


兩晉時期人口大量由北向南遷移


比如,揚州在隋唐時代成為國際性大商埠,在明清時代成為漕運、鹽運、河務中心。清代“揚州八怪”就是在揚州鹽商的贊助支持下得以形成發展的。蘇錫常有“魚米之鄉”、“絲綢之鄉”之稱。所以從隋唐開始就成為全國的糧倉,韓愈便有“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據十九”的說法。民間從宋代流傳至今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口碑,揭示了蘇州“風物雄麗為東南冠”的重要地位。宋代以後,棉、蠶絲、鹽、茶葉等在蘇南經濟中佔有了相當高的比重,明代便有了“三吳之以機杼致富者尤眾”的說法。經濟的發達為人才的湧現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文教興盛孕育博學崇文


經濟與人才成長之間的關係有多種影響因素,有內生性的,也有外源性的。在內生性因素中,也有教育、家族、鄉土等不同因素,但毫無疑問,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江蘇經濟的發達,造就了教育的興盛並形成了博學崇文的價值取向,為人才的出現提供了強大的保障。正是這種經久不衰的崇學之風,使江蘇從宋元以來人才輩出,獨領風騷,在各個領域均有大量的傑出人才。


江蘇為何出人才?


中國科舉博物館(江南貢院)內的古代科考實景模擬


且不說人們熟悉的二十世紀,即在古代亦成洋洋大觀。在文學領域,有明代高啟等“吳中四傑”、唐寅等“吳中四才子”、沈璟等“吳江派”、馮夢龍“三言”,清代錢謙益、吳偉業等“江左三大家”、陳維崧等“陽羨派”、張惠言等“常州詞派”、李玉等“蘇州派”,以及四佔其三的清末四大“譴責小說”等等。

文學固然如此,放眼其它領域,也是如此。譬如學術領域,有明代顧憲成、高攀龍“東林學派”,清代惠棟樸學“吳派”、莊存與“常州學派”等。這些專門家的成長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系統的文化學習和專門知識訓練,經濟和教育的發達能夠支撐他們的學習活動。

尋求精神寄託促進潛心修學


封建社會官方意識形態是儒家文化,江蘇的文化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和規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追求,東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表白,都體現了江蘇文化中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但是,古代江蘇文人才子的政治訴求卻總是遭到朝廷的猜忌和防範,

迫使江蘇文人才子對於體現著權力、意識形態和秩序規範的政治採取一種不即不離的姿態,甚至呈現出一種疏離的趨勢。


江蘇為何出人才?


無錫東林書院


於是,他們脫離現實逃進大自然。而江蘇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的自然生態恰可以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蘇南沒有崇山峻嶺、戈壁荒漠,有的是小橋流水,茂竹修林,四季蔥鬱,環境優美,人對這樣的環境有一種天然的親和感。這樣的環境,在積極的層面,特別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審美理想,即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進入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消極的層面,為蘇南文人抵禦人生壓迫、舒緩精神緊張、尋找精神寄託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他們逃入學術,逃入內心,在對人性和心靈的體驗中尋求人生的自由境界,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由此也更多地通過文學、藝術、學術去釋放,通過對生活的藝術化追求去實現。


江蘇為何出人才?


宜興竹海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人格精神得以伸展,他們的個性智慧得以張揚,他們的審美觸角被打磨得愈發敏銳。江蘇文化典籍之眾多,文學之繁盛,文人畫之發達,藝術門類之豐富和水平之高,正與這種獨特的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有著密切的關聯。

來源:揚子晚報、方誌江蘇等,採訪專家姜建

江蘇為何出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