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易地搬迁党旗红

近年来,江口县紧扣省委“一构架三清单”工作要求,以“四个聚焦”为载体,在全县7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全部建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并在人员、经费、阵地、制度等方面加强保障,确保安置点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的功能。

聚焦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健全组织体系。在窍湾等7个安置点成立党支部,隶属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支部书记由联系安置点的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兼任,副书记由安置点所在村(社区)党支部委员兼任,支部委员由安置点选举产生。在县城最大的安置点成立了梵瑞社区党委,设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4名,下设4个党支部。同时,在各安置点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安置点党的组织和群团组织全覆盖。建好活动阵地。在各安置点标准化建设党组织活动阵地12个,同步建设群团组织活动阵地和搬迁群众活动场所,在全县最大的安置点梵瑞社区设立党建、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综合便民服务大厅1个,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工作制度。建立“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规范党组织运行。明确团委、工会、妇女等专干和楼长职能职责,建立群众工作服务站值班接待群众制度。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把安置点党组织班子成员、群团专干、楼长工资报酬以及党组织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聚焦管理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推行网格管理。在各安置点建立群众工作服务站,共配置楼长115名。开展辖区群众摸底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每户家庭信息并建立工作台账。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公约”,加强党务村务公开,推进安置点民主政治建设。明确安置点所在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安置点、县乡干部结对帮扶制度,保持搬迁户搬迁前后帮扶责任人稳定不变。实施联动管理。积极推行“一核多元”社区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安置点党组织在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城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等多元主体参与安置点治理,积极提供人力、物力、智力支持,形成安置点“多元”治理格局。创新智慧管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平台发布各类惠民政策,收集群众反映需求、诉求,由社区两委成员、楼长及时收集搬迁群众反映的需求、诉求,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利用智慧党建一体化平台,规范搬迁党员组织生活,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引导搬迁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聚焦群众需求,强化民生保障。搭建“便民平台”。在各安置点建设幼儿园、卫生室、公交站、农贸市场、生活超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18个,最大限度满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购物等需求,落实搬迁群众城镇低保和医保政策,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在职党员到安置点服务制度,在职党员每月到就近安置点开展帮扶活动不少于1次,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内容。以党建带团建,利用“国际志愿者日”组织全县各行各业志愿服务队到梵瑞社区开展义诊、义务清扫等志愿服务,并形成长效机制。搭建关爱平台。建立特殊群体关爱机制,对各安置点的特困家庭、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群体逐一登记造册,整合部门、社区、学校等优质资源,规范建设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中心,开设4:30课堂、图书室、心理疏导室、亲情聊天室等场所,为特殊群体提供交流、学习、关爱等平台。同时,积极为特殊群体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代购、水电费缴纳代办等服务。

聚焦就业创业,促进群众增收。就业拉动增收。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由县人社局牵头,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专题开展工艺品制作、汽车维修、电商、月嫂等技能培训,让每个劳动力都能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提升就业能力。目前,共开展就业培训30次,培训搬迁群众3800余人次,解决就业人数3338人,确保了户均一人就业。创业驱动增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扶持思想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大力引导搬迁群众通过“特惠贷”和“精扶贷”等方式入股参与停车场管理、门面经营等,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帮扶推动增收。建立规模企业就业帮扶机制,动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提供100个就业扶持岗位。建立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机制,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推荐300余名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到城市环卫、社区保安保洁、停车场看管等公益性岗位就业,切实增加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