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现在在终南山里面,大约有几千名隐士在此隐居。这些隐士是被一名进入终南山的老外发现的,这个老外的名字叫比尔波特,美国人,是个很有名的汉学家,作家,也是一个佛经翻译家。他从1972年起,就住在香港和台湾,他当时在台湾研究佛教,一个人居住在寺庙里,做个隐居士。做隐居士的时间里,他也在考虑,中国这么大,是不是有很多隐居大山里的隐士?他就跑到大陆,一路打听,最终来到终南山,也就在终南山找到了不少隐士,还跟其中一些人交了朋友在中国古代,他后来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叫《空谷幽兰》介绍这些隐士在终南山是怎么隐居的。

山水和禅意是内在相通的。在国外同理,当一个人试图脱离社会城市文明,离群索居寻找自我的时候,他们也会走进荒野山林,否则便不会诞生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终南山的纪录片,片中有个被采访的隐居者提到,终南山不像南方的一些山,这里没有毒瘴气。他还认为终南山数千年的隐士传统让这里形成了一种有益于修行的气场。

中国好山好水并不稀缺,但很多人仍选择千里迢迢来终南山折腾。

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终南山顶峰

先有终南,后有秦岭

就得名的时间先后顺序而言,终南山在前,秦岭在后。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已提到“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其中多篇提及“终南”。《国风·秦风·终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小雅·南山有台》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节南山》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海经》中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

上古时期的终南山 巫师和萨满的通灵之所

比尔波特在那本著名的《空谷幽兰》书中解释过上古时期终南山与萨满以及隐士传统的关系:

在中国更为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的过去,“终南山”所包括的范围甚至更广,远远超越了鸟鼠山。这列更大的山脉,既包括昆仑山,也包括终南山,并且延伸到了当前中国和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乔戈里峰,乃至稍稍有些超过,长达3500公里。……早期中国人把终南山的山峰和山谷视为最有力量的天神和地祗的家。 台湾语言学家杜而未提供了一个更为有趣的解释。他坚持认为,“终南”和“昆仑”是两个同词源的词,都来源于同一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月亮山”。在他的《昆仑文化与不死观念》一书中,杜教授解释道,中国最早的宗教通过“不死”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通过月亮的盈亏体现出来的——在生死之间的暗河上架起了一座桥,而昆仑——终南这列山脉,则是这个宗教的神秘中心。而且因为月亮女神住在昆仑——终南这列山脉中,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前来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 ……一个被称为萨满的人,“寻求着孤独,变得心不在焉,喜欢在森林里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漫游,有幻觉,在睡眠中唱着歌儿”。假如这段话不是描述萨满学徒入门时期的出神状态的话,那么它也很可以适用于遵循隐士传统的人。在古代中国,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着的。

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终南山大峪朝阳洞

天下修道 终南为冠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终南山则是道教的发祥地。现在终南山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道家老祖宗老子的讲经之处。

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

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

现在道教中的一个主流派系——全真教,其创始过程就发生在终南山。据文献记载,1159年,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1113年出生,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弃官入道,自称“王害风”,,一日醉遇二个道人,密授他修真口诀。于是王重阳正式改名为王喆(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之后再遇二位道者,传他五篇真言。

王重阳别出心裁,在终南山下的南时村挖凿墓穴,筑冢高数尺,上面挂一灵牌,写着“王害风灵位”,而王重阳自称“活死人”,在“活死人墓”中单独苦修两年。1167年,王重阳开始云游传道。在宁海牟平县,收巨富马钰(道号丹阳子)及其妻孙不二(清净散人)为徒,王重阳在马氏南园建庵,题庵名“全真”二字。此后王重阳在山东地区传教,又用自己的洗脸水治愈了谭处端(道号长真子)的风疾;又收下了自幼父母双亡,来自登州栖霞的丘处机(长春子),以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广宁子)、刘处玄(长生子)等人。此七人即为“全真七子”。

当年王重阳的活死人墓至今仍在陕西户县南时村成道宫存留,可参观,无门票。

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终南山下南时村成道宫

终南山,佛教的第二故乡

中国佛教有八个宗派,其中有六宗包括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而这六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山中。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就是它们的发祥地。

古都长安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作为全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山明水秀,又距京都不远,由此这里的佛寺比其它任何一处名山都多,人谓“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

《全唐诗》中跟终南山有关的诗作多达1500多首,而在终南山中隐居过的最有名的佛家诗人莫过于“诗佛”王维。作为唐代上流社会分子的王维在陕西蓝田县辋川置有别墅一套,并在这里写诗作画修佛,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便是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

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僧人

“终南捷径”只是一种非主流

确实,历史上有人通过隐居终南山这种行为艺术达到政治目的,但这跟终南山成为隐居圣地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唐朝有个书生叫卢藏用,进士落榜又当官心切,可惜朝廷里没有后台,于是想出了个自我营销的点子: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退为进。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左拾遗、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等职。

卢藏用有个道士朋友叫司马承祯,某日,司马承祯奉唐睿宗之命前往长安宫中谈道说法。临别之际,卢藏用以朋友的身份来给他送行。司马承祯向其表明了自己想退隐天台山的意愿,而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并说:“这座山里有很多好地方,你何必远走他乡呢?”司马承祯立刻明白了卢藏用的意思,当即正色说道:“在我看来,终南山只不过是通向官场的一条便捷之道罢了。”卢藏用听了脸上立即挂了三道黑线。

现在,“终南捷径效应”仍时不时发挥作用。这两年微信朋友圈经常出现两个以终南山山居为背景的年轻人:80后的青年画家二冬和90后的女摄影师祥子,也算借终南山的名气让各自的小事业得到免费媒体曝光。之后俩人均以终南山居的生活为素材出版了图书:《借山而居》和《把日子过成诗》。

终南山上有千名隐士,求仙问道,一般人根本见不到

修佛修道,终究看缘。这里人来人往,各自揣着不同的动机。有些人跑到终南山一心归隐,可能第二年就不见踪影。有人去了国外,有人回到家乡卖起了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