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镜是雍正的宠臣干吏,乾隆为什么说“这老头如果健在,朕必杀之”?

青灯问史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时代的宠臣,在乾隆眼里就不一定了。

田文镜,曾被誉为是雍正时代的总督“三驾马车”之一,历任山东、河南和北河总督,兵部尚书。这人在雍正时代的主要政绩是清查积欠,推行雍正新政火耗归公,整饬弊政。

田文镜在雍正年代出仕已经六十一岁,是个老年干部了,但他能得到雍正的赏识,有一件事可以证明: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命田文镜祭告华山,路过山西。当时,年羹尧说山西发生了天灾比较大,请求朝廷赈灾。当时山西的巡抚叫德音,雍正就征询德音的意见,没想到这个德音爱虚荣,就谎报说山西没有发生什么天灾。田文镜回到京城后,雍正皇帝就问田文镜,你路过了山西,山西是不是发生了灾害?田文镜据实奏报说:山西真的发生灾害了。

雍正皇帝很高兴,认为田文镜直言无讳,诚实可嘉,就提拔他到山西当布政使,负责署理灾情。田文镜到山西后,很快控制了灾情,同时加紧清理整顿官场,肃清吏治,使得山西官场风气一下子变化了。为此,雍正皇帝大喜,逐渐成为雍正心腹宠臣。

田文镜在雍正朝得以善终,活到七十来岁才死。可是到了乾隆那里,乾隆为什么对他如此愤恨,说出“这老头如果健在,朕必杀之”?的狠话,是什么原因惹恼了这位皇帝?

这主要还是源于现代所说的“统计造假”。

大家知道,雍正是推动了大清朝历史发展的,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雍正朝的变化。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朝人口数只有1亿,可是到了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死,人口猛增到3亿人,增长了2倍。人口的迅猛增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前所未有的好过,就算是被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也没这么好过过。日子好过了,又没有计划生育,那人口繁衍就成了几何级数增长。

人口愈多,对土地的要求就越大,因为需要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些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开荒种地。也好,中国国土面积大,开荒种地不愁没有地方,大家都一起来开荒种地吧。

可是,你一旦开荒种地,就意味着土地增加,土地所有权虽然是私有,但是都必须要登基造册,朝廷的赋税主要出自田土,摊丁入亩了啊。朝廷则按照土地的面积来核定赋税,这一方面还算好,因为清朝核定的中央税实际并不高,高的是附加税这一块,附加税合法化(火耗归公)后,田亩的赋税不是按照收成确定,而是按照亩数确定,是定额征收,故并不会引起什么社会矛盾。

那么,是在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呢?

雍正皇帝做事讲效率,看效果,这给下面地方官为了迎合他的这种口味做事。雍正还特别喜欢所谓“祥瑞”,就是迷信什么“麒麟出,圣人现”的鬼话,大清皇帝迷信这玩意儿的就数雍正一人,很多人就在这上面打主意,投机取巧,逢迎雍正的爱好。

这和土地、人口是怎么联系上了的呢?

我来列举田文镜一事说明这个问题。当时人口土地增加,登基造册后,每年还要上报收成,计算GDP,以此考察官员干部的政绩。这,我们就很熟悉了是不是?于是浮夸风满天飞,各省上报的土地粮食产值数据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这点上,官员的创意政绩层出不穷,以田文镜最厉害,他结合到雍正喜欢“祥瑞”,径自上报说河南有户农家的稻谷一株生了十五穗,每一穗有近两尺长,一家人一天吃一穗可管饱。这可不得了,是什么原因让稻谷长得这么好呢?当然是因为有“圣人”出现,圣人是谁呢?当然是雍正皇帝。

想想看,要是真有这等好事,为什么不留下一株作为种子进行推广呢?那也就没有以后袁隆平教授什么事了。

浮夸风的盛行让雍正很满意,让百姓很恼火,要不是赋税只是按亩数征收,而是按收成征收,只怕人口又要减少1亿。这样一来,开荒种地本来是利民之举,结果变成害民之政。

乾隆即位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进行全力纠正。他说:“这老头如果健在,朕必杀之”?


青灯问史


乾隆根本不是什么明君,十足的昏君一个,就是吃他爸爸的老底,清朝就是从乾隆开始,官场迅速腐败,再也扭转不过来了,乾隆喜欢的几乎都是贪官,和珅不过是个代表,像田文镜,还有刘统勋这些前朝老臣他恨不得都赶走。乾隆对他爸爸也很有意见,几乎是全面否定,只不过不能做的太绝而已。可以说清朝衰败就是从乾隆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