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期刊,还要不要跟他继续读?

田贵溯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师生的成长和发展。

考研调剂到双非院校、然后又被分配了一个年轻导师,最后发现这位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题主内心的巨大落差。不过,考研不易,读研也不易,在这里,我还是要给题主一些鼓励和安慰。

首先,这位导师(这里不确定其职称是副教授还是讲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并不代表他学术能力差,也有可能是其博士就读学校和博士导师的原因。

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对教授、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等的考核评价一般并不考察论文的署名顺序,而主要考察论文质量,以及是否与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一致。对一个高层次人才来说,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研究方向不明确,就算发再多第一作者论文都没用。另外,评价考核体系中往往还有人才培养的指标,如果指导的学生没有像样的论文,说明导师的指导是失败的,如果导师还要和学生争第一作者,更是会受到业界的鄙视。所以,很多导师都不会挂第一作者,而是让学生挂第一作者(当然,论文肯定也是学生写的)。但也有特殊情况,一些学校在职称评审中有第一作者论文要求,而很多导师仍然是副教授职称,为了评职称,导师会“厚着脸皮”挂第一作者,反倒让学生挂通讯作者。除了这种情况以外,我此前招聘时还遇到过一些学校或学院,要求博士的成果必须挂导师第一作者,或者说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可视同学生第一作者。如果题主的导师在博士期间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第一作者SCI论文也是正常的。

其次,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但他可能有其他业绩。

虽然这位导师没有第一作者SCI论文,但他能从一所专业实力还不错的高校里博士毕业,毕业两年后就被聘为研究生导师,这说明这位导师还是有点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的。而考察学术水平,SCI论文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做工程应用的人,很多都倾向于发EI、写专利,或者联合申报成果奖励。其中成果奖励,特别是技术发明奖和技术进步奖,通常都是用于表彰在工程应用方面解决了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个的分量比SCI论文重得多。另外,做工程应用研究的人在申报自然基金项目方面也不是很擅长,但他们可以做国家重大专项的子课题,这个项目的分量也不轻。由于他毕业时间不长,可能很多项目刚接手或者还没做完,一些成果可能也还没有凝练,只要是有项目和团队支持,将来想凑几篇SCI应该不是难事。

最后,即便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指导一个硕士研究生也足够了。

如果我们抛开上面两个比较乐观的猜测,则基本可以判断这位导师确实学术能力有限,英语写作能力一般,理论水平一般。实际上,这样的老师在高校里很多,很多45岁以上的老教师,当年硕士毕业留校,学术基础一般,而且当年学校对SCI都没有要求,所以很多老师都不会写SCI,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这是因为,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更多扮演的是指路人角色,给你一个方向,给你一点启发,给你提供一些实验条件,然后给你一些任务,给你一点压力,其他的,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摸索。真正合格的研究生,扮演的是导师的助手、合作者的角色。

所以,对题主来说,研究生期间是挑战和机会并存的,如果导师确实不太会写SCI,那题主可以主动承担起来,在导师的短板上多做一些工作,多钻研一下SCI的写作套路,把导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自己得到成长的同时,也帮助导师成长。


高校人才真经


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一定要跟着读。原因有两点:

1. 年轻导师拼劲足,为了晋升需要发表大量的文章,如果你导师下边就你自己,恭喜你!导师发文章就需要许多实验,你可能需要做的就是做做实验,处理一下数据,文章老师负责写,将你列为第二作者,并且你也会得到写文章的机会,这对你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有多少人想读博,却因为没有文章而对博士望而却步)。

2. 如果你导师看点事的话,它会帮助你拿很多奖,发文章带名字的纸基额后果就是学业奖学金你是一等,国家奖学金还有你,这可是一个很好地壮大自己,丰富自己的好机会。

我是一位在读博士生,有什么不懂得咱们可以相互交流


一心只做学问人


忧伤啊,明知道这个问答阅读不会高,还是来唠唠呢。

国内博士毕业的要求得看具体的学科,理工科基本都有1篇+的Sci论文(毕业基本条件)。不过你的质疑是导师没有一作发表Sci论文,就说明他还是有二作的文章。在二本双非院校读博,这个情况真的是很普遍。因为他的论文对他的导师同样很关键,只会给他二作满足毕业条件,不会愿意让出一作的。在二本院校,博士能有几篇Sci三区文章毕业的话,属于极为不错的,不少985高校的博士毕业也就这个水平。

我自己读博的时候,5篇论文中我自己有4篇一作,导师一篇。我的导师目前已是三级教授,论文对他来说,通讯就足够,每年我们课题组高倍引论文也有几篇,他都不和博士争一作的。在我求职的时候,科技论文必须一作或通讯才算,二作不计数,不清楚你读研的学校是如何认可的,我在省内的双非院校求职同样要求必须一作或通讯。当然综述类的文章基本我们都是导师一作,没办法学生一作投出去就被拒稿(普通博士对某个领域或方向的展望不太被认可)。

我感觉你要是想读博,或者网上走,在更好的院校读博,跟这样的年轻导师有前途,只有他们还有拼的精神,起码会逼着你做实验、写文章,毕业的时候运气不差的话,起码是3篇论文在手。这样说的理由是我有博士师弟和你差不多,已顺利通过985高校的博士申请考核。还有就是,既然已经分配,你没有提前主动选择,还是别折腾,安心的跟着他读3年,一起努力,真的不会差的,毕竟他自己也得要求评副教授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帅小西De


研究生复试正在火热进行中,复试通过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导师选择(有些学校复试前或报考前导师就确定了),可以说,一个导师的好坏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你的研究生三年到底值不值!

判断一个导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他的项目数和文章数了。社科类看的是SSCI和CSSCI(南大),理工科看的就是SCI和EI了,按学科不同,数量会有不同,SCI分量要比EI重不少。

985、211高校导师就不用说了,现在能进入的都是国内外高水平博士,这些博士毕业时一般都有几篇SCI的要求,如果没有,很难毕业。还可能这个导师是45-50之间的老师,如果没有读博,也可能没有SCI,因为评职称早,当时需要的文章也不用SCI,现在可能我不太搞科研了,这样的话我觉得就不要跟他读了。

现在进入普通二本高校也得是博士毕业,而且对文章都有要求,一般也得两篇SCI起步,或者是几篇EI,或者是一篇SCI+两篇EI等等。所以新进入的博士评上副教授然后有了硕导资格后,一般都有SCI。有两种情况导师可能没有SCI,一种是二本学校本校毕业的博士,有些有SCI,但有部分没有,因为学校对博士毕业没有SCI的要求,另一种可能是45-55的副教授,他们评副教授早,要求低,有了副教授职称后就可以上硕导,他们可能SCI、EI都没有,这类老师一般也不想上教授了,搞科研的激情也不高,所以不建议报考。

选导师时除了注意导师的项目和文章,还要注意质量。有些文章虽然是SCI,但是花钱买的,比如有些数据库的开源SCI,这些文章还比不上EI,所以还要看看文章是不是发表在知名数据库(爱思唯尔、IEEE等)的期刊上。

看导师文章还要注意连续性,导师近年是不是有文章,近几年是不是一直有文章,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这些只是从导师的学术水平来考虑,师德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叶知秋有仙则名


这个问题真的很蛋疼,普通学校你要是发文章,不管是核心还是sci,导师必须一作加通讯,学生就是个打工的,虽然论文二作在学校评奖可以,但要考博和找工作人家只看一作😂,没办法,只有到更大平台才能改变现状


珊瑚海rui


分两种情况

1.老师实力差点,真的发不出去,这样就算了吧,谨慎选择,毕竟现在毕业要求那么高。

2.以我导师为例,教授多年不需要文章,实力很强,所有人发的文章全部学生一作,老师二作+通讯,可以说非常好了。


IT老剑


导师做不到的,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做到,俗话说:没有状元师傅,只有状元徒弟。马云老师也没搞出来什么物联网不是?马化腾导师也没搞出个腾讯不是?


秋爽171687978


不怕老师没一作,就怕老师抢一作


大脸151148886


你说的这个我不大相信,没有一作怎么当上的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