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

李秋橙


1926年4月,被馮玉祥趕下臺的段祺瑞從北京回到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自此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隱居天津期間,他也進行過反省,對中國今後的走向和當前的局勢進行過思考,對於統一中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段祺瑞還是承認其合法性的。

段公:


寓居期間,蔣介石也沒有忘記這位老校長,(蔣畢業於保定陸軍學堂,段祺瑞曾任校長)曾派人去探望過老段,自己也和段祺瑞的侄子段宏有過接觸,並通過段宏代為致意,並派吳忠信去拜訪段祺瑞,送去數萬生活費。

下野後的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平日生活開支大部分是舊部資助,生活並不富裕。

蔣先生的這筆錢可算是幫了大忙。段祺瑞在天津堅持每天讀報,瞭解國家大事,關注時局發展。


他看到國家統一是民心所向,北洋政府垮臺是歷史趨勢,自己年紀也大了,就不再做東山再起的夢了,安心做個寓公以渡晚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利用北洋下野軍閥組織親日組織,段祺瑞名氣極大,自然是日本人計劃拉籠的對象。

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

為了破解日本人的陰謀, 1933年元月,蔣介石派錢永銘持親筆信拜訪段祺瑞,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許諾段公南下後,可以“隨時就商國事”。段祺瑞也風聞日本人要對付他,決定接受邀請。




1月22日段祺瑞的火車抵達南京,蔣介石攜文武高官到車站迎接,蔣介石全副戎裝親自向段祺瑞敬禮,口稱“志清”,稱段祺瑞為“老校長”,以弟子之禮待之,當晚在國府盛宴招待,軍政要員全部出席。

“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祺瑞雖衰,亦勉從國人之後”。

次日段祺瑞放下身段,親自拜謁中山陵。當年段與孫分歧嚴重,孫先生逝世時,段祺瑞都沒有出席葬禮。

段祺瑞此舉一是承認國民黨的統治地位,二是表明國難當頭之際,全體國人要團結對外,不要計較私人恩怨。 蔣介石想讓段祺瑞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說南京是國民政府駐地,自己住在這裡頗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

蔣介石同意了。

段祺瑞到上海後,國民政府每月付給老段生活費20000元,段祺瑞每日散步、誦經之餘,便讀書看報,或以棋牌自娛。

1936年,段祺瑞病死上海。蔣介石撥款二十萬元治喪,多位國府要員親臨弔唁。

段祺瑞享受國葬,這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第一位是黎元洪)。

段祺瑞雖然聽從蔣介石的建議來到南京,為什麼又不和蔣合作,要去上海當寓公,不問世事的原因應該很多,大致有下面幾方面:

第一政治主張不一樣,段祺瑞雖然號稱再造“共和”。

可他並沒有“共和”的思想基礎。皖系軍閥的統治,主要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北洋軍閥與國民黨的政治主張不同,對“三民主義”也不是完全贊同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蔣介石也不可能倚重失勢了的段祺瑞,既然在蔣手下起不到什麼大作用,還不如隱退林下。

第二段祺瑞賦閒多年,以前的實力煙消雲散,自己是個光桿司令,就算出山也沒有什麼人買賬。

論身份自己是老蔣這些人的前輩,想到要聽老蔣,甚至是閻錫山、張學良這樣的後生晚輩指揮,老臉實在是無處放,丟不起這個人。

第三年紀大了,對權力也看淡了。段祺瑞私生活是非常簡單的,他吃飯只有一菜一湯,中年以後終生食素,老來信仰佛教,當年的雄心壯志早已被時間磨平,退休養老,過一點正常人的生活,這種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段祺瑞於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

“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從此靜靜的沉睡在香山楓林的紅葉之下。 隨著他長眠於地下的,還有那段激情的歲月。


剛日讀史


說起段祺瑞這個人,譭譽參半,我就提他一點,國內政治人物中,少有人能做得到。段祺瑞一路升到國務總理費了20多年,這20多年裡,段家一直租房子住,你沒看錯,段祺瑞沒有自己的房產。

有兩年是個例外,袁世凱送給他一套房子住,這套房子是別人打感情牌輸給袁世凱的,袁世凱死後,人家房主手裡還攥著房契,居然就找到堂堂國務總理段祺瑞家去收房,段祺瑞看到人家的房契,居然也乖乖的配合騰退,重新出去租房住。

有這等胸襟的人,我只能說,不適合從政。

1926年三一八事件後,段祺瑞被馮玉祥將軍逼迫下臺,說負氣也好,自願也罷,段氏從此再也沒有登上歷史舞臺,隱居天津當了一個小公寓的寓公。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對段祺瑞連續發力,企圖扶植段祺瑞東山再起,段氏不為所動,並未逆勢而行,在蔣介石的勸說下,秘密南下。

蔣介石還是比較尊重段祺瑞的,一度謙卑的自稱學生,這學生當的不冤,蔣介石做過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而段祺瑞正是第一任校長。段祺瑞隱居期間,在一次記者採訪過程中談到蔣介石,他認為蔣介石不算第一流的人傑,只算得二流人才。

段氏口中的二流人才親自率領少將以上軍銜的幾百名將軍們在南京下關碼頭迎接段祺瑞,又親自將段氏攙扶下船,算是給足了前校長面子,並委以“國府委員”銜,當夜,“國府委員”段祺瑞趕往上海,開始了他的上海寓公生涯,“國府委員”成為段氏人生最後的一個虛銜。

蔣介石每月贈送一萬元敬儀,使得晚年少有積蓄的段祺瑞免於生活困擾,對此,段氏是心存感激的。隨著日本人侵略腳步一天天的臨近,被歷史定位為親日派的段祺瑞多次託他人給蔣送話:“介石和我下棋贏了,贏得有風度,我希望他和日本人下,也要贏才好!”


歷來現實


梁啟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段祺瑞,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晚年號“正道老人”。“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人曾幾次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建偽政府,段祺瑞拒絕,不久日本人又邀請段祺瑞在華北組建偽政權,段祺瑞再一次拒絕,並索性離開天津,前往上海租界當寓公,此前蔣介石曾積極邀請段祺瑞南下。

段祺瑞拒絕蔣介石去上海做寓公,意思無非就是兩層,其一向所有人表明自己不做漢奸,其二向蔣介石表明自己不願意屈從於他。

當時日本政府扶持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以後,一直希望在華北地區再找一個人做日本的代言人。段祺瑞,這位曾經和日本人有政治往來的前總統,自然成為了日本人心中的不二人選。著名特務土肥原賢二幾次前往天津密會段祺瑞,段祺瑞怎麼做,天下矚目。這個時候段祺瑞主動提出前往上海租界,就是向國人表明自己的態度:絕不與日本人苟合。

段祺瑞拒絕蔣介石則是為了保全北洋政府的臉面。北洋政府是被國民革命軍打垮的,從根本上來說,兩個政權是宿敵。另外段祺瑞執政的時候,就曾幾次力主南征剿滅廣東政權。有此兩點,段祺瑞是不會接受蔣介石的邀請。作為曾經北洋政府的臉面,如果連段祺瑞都和蔣介石合作了,那些老北洋的人心寒。



段祺瑞主動離開北平不與日偽合作,曹錕寧肯喝粥也不替日本人辦事,張作霖至死沒有讓日本人如願實行條約,馮國璋一生不和日本人對頭。老一輩的北洋軍閥雖然對內鎮壓的手段令人作嘔,但是他們的民族氣節的確令人佩服,大是大非面前他們沒有為了個人的利益之爭而選擇做可恥的漢奸。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1926年,段祺瑞被馮玉祥趕下臺,隱居在天津的日租界,潛心修煉佛學,不再參與軍閥混戰。


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溥儀被日本人立為偽滿洲皇帝,整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他們開始把目光放在華北地區,土肥原賢二找到段祺瑞,想讓他出來主持華北的事物。

段祺瑞言辭決絕了日本人的這個無理要求,繼續自己的隱居生活。

蔣介石去北京視察工作,聽說了段祺瑞被日本人邀請的事情,找來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

據段宏綱的回憶: 蔣先生說自己是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段公是我的老師,我因為公務太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

這次會見後,蔣介石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了段祺瑞,並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也因此改變了對國民政府的印象。


蔣介石寫信多次邀請段祺瑞去南京,因為段祺瑞曾是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德高望重,日本人邀請不成,段祺瑞的人身安全已經得不到保障。

段祺瑞看到蔣介石盛情難卻,第二天就乘火車抵達了南京。

蔣介石率領南京政府高官歡迎段祺瑞,而且給段祺瑞行了一個軍禮,這個舉動讓段祺瑞大受感動。

到達南京以後的段祺瑞,做了兩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一個就是拜謁了南京的中山陵。

第二個發表講話力挺蔣介石和國民政府。



做完這兩件事情以後,段祺瑞悄然離開了南京,在上海繼續了隱居生活。

1936年,段祺瑞去世,蔣介石撥專款表達了慰問。以國葬的規格進行了安葬儀式。

段祺瑞的墓碑上只有寥寥合肥段公芝泉之墓這幾個字。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


文史頻道


誠邀,如題。為什麼民國大佬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而避往上海租界?原因要從段祺瑞和蔣介石的關係說起了。


眾所周知,段祺瑞是北洋軍閥元老,袁世凱的左膀右臂,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總理,而蔣介石則是國民黨的首腦,滅亡北洋政府的“罪魁禍首”,二者的關係應該是敵非友才對,但是世界就這麼奇妙,1926年打得你死我活的二人,20年前居然有過師生之情。


1906年,年輕的蔣介石考入保定軍校。當時擔任保定軍校總辦的正是段祺瑞。至於段祺瑞為何不支持蔣介石,自然是他看不上自己這個曾經的學生。

據友人回憶,段祺瑞曾說:“中國的事情太過複雜,人才太缺。現在中國無一等人才,二等人才也很少,蔣先生是沾二等邊上的。就治軍論,蔣先生是個人才,但歷時數年,將兵數十萬,還未將江西肅清,則中國事之難可知。”也許這就是段祺瑞閉口不談蔣介石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段祺瑞作為北洋的大佬,雖然在1920年的時候所在皖系就被直系挫敗,但是其個人依然影響著北洋政府,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來和張作霖共同商議,要段祺瑞做臨時執政,直到1926年被馮玉祥驅逐下野,到天津當了寓公。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極力拉攏段祺瑞下水,當漢奸,但是都被段祺瑞拒絕,1933年蔣介石為避免北洋大佬被日本利用,邀請包括段祺瑞、吳佩孚在內的北洋大佬到南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南下後,只在南京停留一下,就到上海租界繼續當寓公。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呢?

在縱橫看來,這是複雜且多方面的原因,我們也只能窺探一二。

首先,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就是宿敵,雖然都是民國政府,但是二者之間的較量並不是一天兩天,從辛亥革命開始後,南方革命軍只和北洋政權有過短暫合作,在宋教仁被殺後,雙方就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尤其是段祺瑞執政時期,一直堅持武力統一南方,多次指揮部隊南下,可以說,北洋軍閥裡面最有意南征的,就是段祺瑞了,相反,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反而把精力都放在對付奉系的張作霖身上,沒有和國民政府發生大的衝突,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不可能去國民政府任職。

其次,雙方沒有合作的基礎,段祺瑞的作用在於號召北洋的那些老人,北洋政府在馮玉祥的幾次倒戈下,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能力,尤其是張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已經沒有北洋政權了。

所以,段祺瑞對於國民政府沒有任何意義,蔣介石之所以讓段祺瑞到南京,也主要是怕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就像溥儀一樣,對民國政府絕對是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如果落到日本人手裡,那就是變廢為寶啊,段祺瑞不可能不知蔣介石的心意,與其被動,不如主動離開天津這個是非之地,到南京尋求庇護。

最後,就是段祺瑞歲數大了,在北洋政權更迭頻繁的歲月裡面,段祺瑞縱橫捭闔,三造共和,到1933年蔣介石邀請他南下的時候已經68歲了。段祺瑞早就已經心灰意冷了,早在1926年下野後,段祺瑞已經淡出政治,和孫傳芳一樣,潛心佛學,如果段祺瑞對權力留戀的話,以他的資歷,從哪都能謀份工作。

三年之後,1936年段祺瑞即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二歲,說明老段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別去討那嫌了。

對於蔣介石這些小輩來說,最符合段祺瑞的語境應該是: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史論縱橫


段祺瑞是近代史上少有的從一而終的明白人,從反對袁世凱稱帝卻念及袁世凱的知遇之恩沒有參加討伐袁世凱的運動,到後來言辭拒絕日本人的拉攏,來到上海租界安靜度過餘生,他有過風光無限野心勃勃的時期,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絲毫不曾含糊。他因為為官清廉,下野後生活都成了問題,晚年還要靠著國民政府的救濟生活,最後去世的時候竟然沒有一處房產。

段祺瑞在下野之後知道自己已經難以東山再起,彼時他已經年過花甲,但是日本方面還是看中他的聲望,拉攏溥儀之後還妄想拉他下水,段祺瑞嚴詞拒絕。正在北京的蔣介石對他的愛國行為十分感激,但是始終害怕段祺瑞被日軍利用,於是派人通過他的侄子聯繫上了他,因為知道他當時生活困難,還捎去了兩萬元生活費。

蔣介石在帶話給段祺瑞時是以學生的身份(他是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態度十分誠懇,當時的段祺瑞已經心有動搖。後來蔣介石親自寫信給段祺瑞,擔憂日軍對段祺瑞和家人不利,希望他能離開天津南下,段祺瑞同意後第二日就啟程去了南京。

蔣介石為表誠心,親自率南京少將以上官員前往迎接段祺瑞,並且當場以學生身份向段祺瑞行禮。在國家大義面前,段祺瑞選擇了放棄私人恩怨。不僅支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而且前往拜謁了中山陵。

而後來段祺瑞還是拒絕了蔣介石留段祺瑞住在南京的好意,而是去了上海租界,遠離國民政府的權力中心。雖然冰釋前嫌,但是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之間針鋒相對的歷史畢竟不能全部抹去,加上雙方從來就沒有合作的基礎,北洋政權已滅,對於蔣介石來說,段祺瑞的利用價值已經不高。段祺瑞十分知趣,不會留下來在國民政府任職,避免落得被動的地位。

最主要的一點還是因為段祺瑞已經對政治心灰意冷,對權力已經沒有什麼留戀。晚年的段祺瑞潛心佛學,他曾在3·18慘案之中,作為一國總理的段祺瑞曾對學生長跪不起,並且立誓要終身食素以求贖罪。這個決定他真的堅持到了最後,後來他胃病嚴重,醫生多次建議他改善飲食都不曾動搖。

段祺瑞被罵賣國主要是曾經利用部分省份的開礦權、鐵路修築權等等作為抵押,先後向日本人借了五億日元。這些錢他都用作了士兵的軍餉和其他的建設工作。雖然後來段祺瑞曾經象徵性地還了一點點錢,但是大部分錢他本來就打算賴賬不還。加上當時他抵押給日本人的大多是些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東西,等到北洋政府倒臺之後,國民政府根本不認這筆賬,導致了國內的“昭和恐慌”,弄得負責追債的日本軍官直接自殺了。


木劍溫不勝


段祺瑞曾經是北洋系的頭面人物,當過北洋政府的總理以及執政,在北洋眾多政治人物當中段祺瑞的地位是相當之高的。

1926年4月,反奉戰爭結束,奉軍進入北京,隨即段祺瑞下臺,此後,段祺瑞就一直賦閒在家,到天津做起了寓公,沒事的時候就讀讀佛經。

30年代初,日本要求華北自治進入實質操作階段,中日關係極度惡化,日本人對華北的圖謀昭然若揭,中日戰爭也一觸即發。當時有傳言指出,日本人準備拉攏段祺瑞下水做代理人。

蔣介石得此消息後,立即派出親信錢新之北上天津說服段祺瑞南下,以避免段祺瑞投敵。當時蔣開出的條件是段祺瑞南下每月可獲得2萬元的活動經費,其部下每個月也可獲得1000元的經費,段祺瑞再三考量之後南下,居住在上海。

期間,漢奸王揖唐等人曾經想說服段祺瑞參與華北自治,但是都被拒絕了。

段祺瑞就這樣在上海一直居住到1936年去世。

蔣介石之所以希望段祺瑞南下就是怕他成為日本人的傀儡,因為段祺瑞在國內北洋系當中還是非常有號召力的,段祺瑞最終也守住了晚節,沒有投敵,所以段祺瑞在這個層面上還是答應了蔣介石的請求的。


青年史學家


九一八事變後,一批原北洋下野軍閥被日本人利用,紛紛組織親日組織,原北京政府國務總理、臨時執政段祺瑞也進入日本人視野。為避免此公被日本人利用,蔣介石遂派心腹、江浙財閥錢新之前往天津勸說段氏南下。

正當盛年的段祺瑞

錢新之與段祺瑞心腹、原財政總長曹汝霖是好友,曹也寓居津門。到天津後,錢新之上門造訪,曹汝霖頗為驚異,問他為何突然來津。錢說明來意,請曹汝霖代為稟報段祺瑞。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段祺瑞當時住在姻親和部下吳光新家,距離曹汝霖寓所很近,曹汝霖一口應承,與錢新之一同來到段家。

段祺瑞曾兼任保定軍校校長,蔣介石是他的學生,蔣此次也是以弟子禮邀老師南下的。錢新之很會說話,將事情說得婉轉且不露痕跡。段祺瑞是個明白人,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馬上應承,並讓錢新之馬上訂機票南下。

段祺瑞在京津一帶的部下得知此事後,紛紛表示反對,但段祺瑞決心已下,對眾人說:“我已答應錢新之,豈能失信!況且機票已經訂好,馬上即可動身。”眾人知道段祺瑞的脾氣,一旦打定主意即難更改,只好聽之。

段祺瑞到南京後,蔣介石親自到機場迎接,口稱“志清”,執弟子之禮甚恭,段祺瑞非常滿意。蔣介石說明了自己的意見,請老師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不同意,他說南京是國民政府駐地,蔣介石政務繁忙,自己居此頗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並以部下和學生陳調元的一處房子作為寓所。陳調元的這處住宅是西式建築,院中草木葳蕤,頗為幽靜。蔣介石非常滿意,於是同意了老師的意見。

段祺瑞在南京還對新聞界發表了對時局的聲明:

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祺瑞雖衰,亦勉從國人之後。

段祺瑞到滬上後,國民政府除了一切用度外,每月另付特別費20000元。段祺瑞生活簡樸,稱用不了這麼多錢,蔣介石說若不需此數,可以分贈舊日部下袍澤,以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段祺瑞這才接受,自己只留下數千元,其他的均分給舊日部下。

老段到滬上居住後,生活清靜,北方部下如曹汝霖等人常來探望,據文史作家李潔在《文武北洋》中透露,蔣介石也曾來探視。段祺瑞每日在院內散步,在佛堂誦經,然後便在院內草坪上讀書看報。晚上與家人朋友打幾圈麻將,有時還與人下圍棋,圍棋天才吳清源常來段府對弈,段祺瑞經常贏他半子。

晚年段祺瑞學會了打檯球

段祺瑞平常吃素,平常吃飯只一菜一湯,有時只有一碟鹹菜,這與蔣介石的生活到頗為相似。1936年11月,段祺瑞因長期吃素,引發胃病及營養不良,逝於滬上,享年72歲。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因其一生事業都在北方,所以其子女將靈柩移於北平,後葬於萬安公墓,其老友和部下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在上海的故居後來成為日本駐上海領事館,不知如今還在否?


民國年間那些事


段祺瑞此舉有兩層意思,第一就是表明自己不會被日本利用,第二就是自己也不願意在蔣介石面前低頭。可以說段祺瑞的這個舉動,就是一種折中的方法。日本人當時極力的拉攏段祺瑞,段祺瑞自然不能當漢奸,所以面對蔣介石的邀請,段祺瑞只能是選擇去,藉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而選擇去南京,則是為自己留住一份尊嚴。

當時的段祺瑞已經是快七十歲的高齡,東三省也已經有一個溥儀被日本人利用,段祺瑞面對這樣的國恥,非常的氣憤。在日本人多次拉攏他時,段祺瑞都義正言辭的拒絕,段祺瑞知道自己已經時活不久了,所以不畏懼日本人的刺殺威脅。其實當時像段祺瑞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像吳佩孚,他們雖然是內戰打的狠,但是國難面前一點不含糊。

而蔣介石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蔣介石害怕這些人同日本人合作,把華北地區變為另一個滿洲國。於是便邀請他們來南京共商國是,其實就是為了讓他們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段祺瑞本來大可以不去,畢竟這個面子可以不給蔣介石,但是最後為了國家利益還是赴邀了,當時幾乎所以被邀請的都到了南京。

但是段祺瑞好歹也是比蔣介石輩分要大一輩,所以該保住的面子還是要保住,於是段祺瑞就跑到了上海去。這就是告訴天下人,段祺瑞不與日本人合作,不過蔣介石也奈何不了他。每當讀到一些段祺瑞的事蹟時,總感覺段祺瑞非常具有儒將的氣質,段祺瑞無疑是愛國的,其本人一生也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只可惜生不逢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