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臨終前說了“八勿”警醒後人,是哪“八勿”?該如何評價段祺瑞?

夜丶未明

四句說透國人頑疾,四句指出強者要義!段祺瑞臨終前說的“八勿”遺言,百年後再讀依舊有營養、有意義!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角度微觀一些得到的東西可能更深刻,更鮮活。就說段公吧,他的這臨終八勿既是他一生風雲的最後感悟,也是他一生功成的性格寫照。

如果只能選擇從一個角度來評價段公的話,或許可以這麼說,段祺瑞是北洋時代最敢說“不”的那個人,他說“不”的勇氣是那個時代無人可比的。

彪炳史冊的“三造共和”之功,說到底就是段公三次勇氣可嘉的說“不”之功。對滿清朝廷說不,對袁世凱說不,對復辟逆流說不——沒有一身的硬骨,沒有亂世的正氣,想必是做不到的。

從這個角度講,段公應該贏得歷史的尊重,因為在咱們的歷史中,權謀算計太多了,大公無私的決斷太少了。

下面咱們就來品讀品讀段公臨終前的這“八勿”——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物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第一勿: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

窩裡鬥是國人的頑疾,段公用此言警示後人,己見為小,明見為大,私利是小,公利是大。

為人做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要把自私之舉看得太輕。

第二勿: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在過去,尚空談的是清流,在現在,好空談的是噴子。

段公在百年前就警示我們了,動手永遠大過動嘴。

第三勿:勿興不急之物而浪用民財

好大喜功,為面子不顧裡子,這是國人的另一頑疾,段公此言中的一個“浪”字,算是把國人千百年來的虛假表演說透了,裡子越破敗,面子越奢靡。

而剪除這一頑疾別無他法,只能實實在在地去掉這一“浪”字。

第四勿:勿信過激言行而自搖邦本

段公此言是在教育國人的耳根子,聽風就是雨,最終損害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說,越是處在嘈雜混亂的時代,越是要耳根清醒,有定力。

第五勿: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前四句,段公說的是國人頑疾,後四句,段公說的是強者要義。

何為強者?在段公面前,能對外才是真正的強者,想對外不敗,唯有錘鍊自身。

第六勿: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

段公此言看似古板,其實卻道出了強者另一真意。

一個國家,一個人,錘鍊硬實力固然重要,但保存軟實力更重要。

沒有軟實力,無論國家還是個人,都是沒有靈魂的。

國人的靈魂不在他處,就在我們越來越疏遠的國粹之中。

第七勿: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

何為禮教?迂腐的人有迂腐的看法,明智的人有明智的心得。

所謂禮教其實是君子之道,是規矩之說。

沒有君子之道,沒有君子恪守的規矩,再有硬實力、軟實力,終究不能算是強者。

第八勿: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段公的這最後一言,說白了就是在告訴我們,前行的路上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黑句本

段祺瑞是民初政壇上不可不提的人物,此人早年隨袁世凱在小站練兵,被譽為“北洋三傑”之一,民國後相繼擔任陸軍總長、國務總理、臨時執政等職,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影響甚巨。

段祺瑞退出政壇後,自知已與政治絕緣,遂組織菩提精舍,吃齋唸佛,自署“正道居士”。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攏段祺瑞出山組織政府,遭其嚴詞拒絕。段祺瑞早年曾兼任保定軍校校長,與蔣介石有師生之誼,1933年初,蔣介石為避免段氏為日本人所用,將他接到南方頤養天年。據說段祺瑞抵達南京浦口時,蔣介石不僅命令在京少將以上軍官集體過江迎接,他本人也在這邊碼頭恭候——可見蔣介石對這位老師兼政壇前輩執禮甚恭。

段祺瑞隨後到上海定居,期間生活簡樸,與外界接觸甚少。1935年前後,段的老部下、前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曾去探視。曹在回憶錄說,段氏精神雖然不錯,但有頹唐之意。那天恰好是週末,段祺瑞留曹汝霖便飯,段自己吃素,只有一湯一菜,因為招待曹汝霖,才加了兩個菜餚。飯後曹汝霖告辭,段祺瑞挽留他再坐一會,說自己家裡來客很少,非常寂寞,曹汝霖於是又留下與之閒談。告辭時,段有依依不捨之意,曹汝霖以為是老人獨居無聊,不料不久段氏即離世,此次見面成為永訣。

段祺瑞臨終前留下一份遺囑,他自己稱作“將死之鳴”,其中有“八勿”,是段氏皈依佛門後總結一生之經驗教訓,警醒後人之語,可謂是金玉良言,直到今天仍不過時。這“八勿”是:

國雖弱,必有復興之望。復興之道,亦至簡單: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段祺瑞其人有功有過。在大節上,段祺瑞反對、抵制袁世凱的洪憲帝制,起兵討伐張勳復辟,晚年嚴詞拒絕日本人的拉攏,保全了晚節;在生活上,段氏廉潔、儉樸,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這些都是段祺瑞正面的一面。但毋庸諱言,作為北洋軍閥的核心人物,段祺瑞窮兵黷武,推行武力統一政策,致使內戰不斷,炮火連連,百姓流離失所,這又是段祺瑞的另一面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段祺瑞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一提起他都認為是一個心狠手辣、賣國求榮的大軍閥,特別是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一文裡,把他宣揚的就是一個劊子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當時的名聲非常好,人稱六不總理,不貪汙,不賣官,不抽大煙,不酗酒,不嫖娼,不賭錢。事實上,他也真正做到了這六點。

作為一國的軍政首腦,他名下沒有任何房產,一直是租房子住,後來有了一套,還是袁世凱賭博贏的,沒有房契,袁世凱一死,別人拿著房契找上門來,段祺瑞二話不說就舉家搬走了。

作為領導,底下人送禮的自然少不了,但他從來不收,有時候礙於面子,他也只是撿最便宜的收下,比如張作霖的江魚,馮玉祥的南瓜。

其實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愛國情懷,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多次拜訪段祺瑞,想請他出面,但都被段祺瑞嚴詞拒絕,並在報紙上公開表達自己的抗日立場。1936年,段祺瑞在上海彌留之際,說出了八勿: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治家者,勿忘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

現在看來,段祺瑞的八勿字字珠璣,放在現在都十分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小賈講歷史

勿輕啟政爭!勿尚空談,勿興不急,勿信過激,

勿忘國防,勿忘國粹,勿棄禮教,勿鶩時華【學術】北洋時期,各大軍頭中段祺瑞品徳應該是最好的。不貪財,不納妾等。對於自己的親屬嚴加管束。段祺瑞有一個親戚,經他舉薦,在山西做事,任內貪汚公款。段祺瑞得知此事,大為慚愧,自己關自己禁閉,如此之舉,好像中國沒有沒有第二例?

政績上,擊敗張勳辨子軍,基本消除了前清遺老遺少復辟夢。收復蒙古,捍衛了國家的統一。

失誤即是三一八慘案!但是此案是下屬所為,不是段祺瑞指令,事件發生後,段祺瑞即趕到現場下跪,表示對於這種無端殺害感到深深的懺悔!

可惜段祺瑞沒有自己的集團軍群,如果自己擁有軍隊,北洋歷史將因此而改寫!


清純的哇哈哈

梅開三度的段祺瑞在臨終前,寫下了著名的“八勿”,即“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軟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細讀八勿,不得不說,這些話直到現在都是我們應該倡導的,它甚至應該作為一種普世價值觀永傳後世。



從段祺瑞的遺言可以看出,他絕不是用“一個民國軍閥”就可以蓋棺論定的人。縱觀段祺瑞波瀾壯闊的一生,無時不在尋找讓中國走進民主共和政治的大門。他三度執掌民國政權,有“三造共和”的美譽。對青年學生,極盡勉勵;對勞苦大眾,深切同情;對待日本虎狼,鬥智鬥勇;對待同僚部下,任人唯賢唯能。最後保持晚節,臨終惦念勉勵國民。


然而,在民主共和國家的大門前,太多的歷史廢墟需要清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儘管他在臨終前發出千迴百轉把欄杆拍遍的英雄嘆息,但在紛亂的民國,他已然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歷史使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國家。


杯酒杯歷史

八勿,勿因我見而輕起戰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際,勿興不急之用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勾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句鶩時尚之紛華.段其瑞,人稱北洋之虎,三造共和.自己提昌六不,一生濂潔,他的一生有功有過,但他愛國,不做漢奸.


二等公民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政治人有自己的執政觀念,但作為一執政長官,無疑他的操守,個人品質是高尚的。作為他的執政造成後果是讓人遺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