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向日本借款一億兩白銀,為何一分也沒有還給日本?

賴俊生

段祺瑞向日本人借了多少錢?

親日”的段祺瑞對日本的“西原借款”,分批次進行,最大的8次數額累積為1.45億日元,按照當時金本位下日元與美元的固定比率,1美元=2.005日圓,約合7232萬美元,當時1日元等於0.75克黃金,108750公斤,也就是108.75噸黃金。西原借款總額存有不同說法,至少兩億,也有觀點歸結為4-5億日元。

這筆款項對當時的日本來說,可謂巨資,雖然一戰後的日本貿易明顯出超,攢下了不少外匯,但畢竟積弱已久,國內GDP也是剛剛趕上中國,遠非財大氣粗的美國可比。後來“西原借款”中除了一筆中國交通銀行的500萬歸還本息,其他大部分都打了水漂,日本負責此事的具體官員和內閣人員全部下臺,名聲受到很大影響,日本國內還有銀行因此差點破產,負責人員自殺謝罪。

西原借款為什麼打了水漂?

因為後來的國民政府不承認法理性,拒絕歸還,其實不用國民政府拒絕,即使是借款的北洋政府仍舊在臺上,也根本歸還不上,或者說,段祺瑞從頭開始,就沒想到怎麼歸還,你也可以把它當做成“賴賬”。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少了那樣也不行,段總理也面臨著這個難題,同樣的難題之前袁世凱也遇到過,他選擇了英美為首的善後大借款,張作霖也遇到過,他也選擇了日本人,後來的國民政府也遇到過,他們選擇了從俄國倒向美國,從這個角度上說來,不管親英美還是親俄親日,誰也都沒辦法。

段祺瑞為什麼要借款?

他們的借款或貸款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首先是擦屁股——清欠,大清留下的外債爛攤子,不借貸就還不上,還不上就是沒信譽,沒信譽就不被國際認可,不認可就危及統治,大清的屁股裡還有優撫條例這一項,每年四百萬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其次,政府人員、包括官員、警察、教員,必須發工資,沒工資誰給你辦事。國內的稅收被地方截留,中央四處借貸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最後,還有一項軍費必須要撐住,這是維護統治最重要的一環,誰也不想掉鏈子。

日本人為什麼肯借款?

與中國北洋政府(1912年至1928年)相對的日本歷史時期,是大正時代(1912年至1926年),這夾在漫長的明治時代和昭和時代之間短短的15年,卻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難得的好辰光。在這一階段,明治時代的改革和一戰的勝利使日本的經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日本也難得的暫時摒棄了對外擴張之路,不再多麼醉心於軍備的擴充,反而把經濟都用在國內基礎建設和政治改革上,創造了一個相當民主的寬鬆環境,史稱大正民主。

在中國,二十一條簽訂之後,全民仇日情緒猛增,就連素以親日著稱的段祺瑞和曹汝霖等,對日本人也沒有好臉子,日本人深感不適,另外,日本人也想繼續保持和擴大在中國的經濟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了押寶段祺瑞政府。

西原借款賣了哪個國?

相對晚清和袁世凱時期的大抵押、大借貸,西原借款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1、無實質的抵押擔保,有些用以抵押的路礦明明是在東北張作霖的地面上,就不在段祺瑞勢力範圍內。

2、無手續費。實際上,手續費是貸款慣例。

3、無回扣、佣金。實際上,這應該是傳統俗例。

西原借款一經簽訂,國民黨馬上跳指段氏賣國,當然,後來他們執政時也簽過更“賣國”的借貸協議。日本方面,也有很多人士指出西原龜三(借款合約即以他命名,日本當時的寺內正毅內閣的特派代表、也是段祺瑞的日本顧問)是個賣國賊。

國民黨的指責有失偏頗,尤其是說此款是段氏用來“打內戰”之用,確是冤枉段氏,西原借款實際上有65.22%用於政府直接財務支出,軍費支出僅佔四分之一,還是打著“借”的名義。

而針對西原龜三是日本“賣國賊”的指責,最後卻應驗了,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堅決不承認西原借款,抵死不還,而借款單上的擔保物全是一紙空文,日本政府找誰談都了無誠意,沒人認賬。

寺內正毅內閣下臺後,原敬內閣上臺,修改了寺內內閣比較“友好的”對華條件,收緊了貸款限制。日本的軍人門閥們也發出了強烈感慨,指責了國人的誠信和政府的誠意度,為他們重新挑起霸權戰爭提供了一定口實,之後他們又從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那裡體會到了比段氏猶過之而無不及的“非誠信”手段,隨著關東地震和世界性經濟危機襲來,日本在少壯軍人的策劃下,一步步走向了“九一八”那個歷史節點。


歷來現實

段祺瑞西原借款,日本人不算失敗的風投。

經濟學角度分析“西原借款”

風險投資大家都知道,投資一個不知名項目,並不知道他會不會成功,很看好它的前景。

同理,我們用經濟學的角度去探究日本心意,就會明白,借款給段祺瑞就是一次風險投資。

當年的各國侵略者,在中國獲取權力方法已越來越現代化和經濟滲透化。單純霸佔征服並不是他們目標,而是要將中國納入自己勢力範圍,並逐漸蠶食。

那麼這所謂的,風投,投的是什麼,就是段祺瑞政府,在日本資金支持之下,成為中國合法政府之後才是他們收割勝利果實的時候。

風投抵押項目主要有如下幾條。

第一,首先一條就是控制中國經濟和貨幣發行權。我們都知道,一國貨幣掌握著一國經濟命脈,日本通過“西原借款”,間接控制啦擁有中國國庫管理權的“交通銀行”。如果他們的計劃得逞,那麼中國將會失去自主貨幣發行權。

第二條:慷他人之慨,將東北地區的土地礦場,以條款形式寫入條約中,如果段祺瑞真的統一中國。這個條款兌現還是不兌現?不知道。張作霖此處做何感想。

第三:一戰後,大家都知道日本曾出兵山東半島,將德國的勢力趕出中國,並將山東半島納入勢力範圍,因“西原借款”,日本將這一既定事實變得合法化。中國在“巴黎和會”做的努力的成啦笑話。

由上所述:中國,銀行業,貨幣發行權,鐵路權益,煤炭礦產資源,全部都作價抵押給了日本。換來的是多少錢呢?一億三千萬日元

給我們中國造成了什麼後果呢?獲得日本借款支持後,段祺瑞發動內戰,軍閥的混戰讓中國自己自相殘殺。消耗的全部都是我們國家自己的實力和人民。


因為借款,東北,和山東的權益被出賣的一乾二淨給了日本,還為以後侵華戰爭提供口實。

按照經濟學角度來說,日本真的不算虧。

首先:他們用1億多日元就讓中國陷入長年的內戰。

其次:他們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非法權益變得合法化,鐵路,礦產,土地,銀行。就算沒有實現,也給了別人口實和藉口。

最後:雖然段祺瑞賴賬了但是後果還是由民國政府承擔,日本侵略野心從來沒消停過。


哎,每次說到這樣話題,我只能說一聲嘆息。


阿斗不傻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段祺瑞為什麼向日本借款?而日本又為什麼會借款給段祺瑞?借款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情致使借款未還?釐清了這些因果關係,答案也就如禿頭上的蝨子了。


當時中國正處於表面上雖然是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的中華民國統治的時期,但因當初孫中山太窮沒有能力獨立推翻清王朝,所以只好聯合各路軍閥勢力共同完成了這一偉業。但同時也為自己的統治埋下了隱患。事實上就是,推翻清王朝後,幾乎可以說是瞬間中國大地就陷入了軍閥混戰的狀態。而各路軍閥為了自己勢力的發展壯大,紛紛尋找並依靠西方列強以謀求在經濟、軍事上的支持。而作為列強中一員的日本,雖然在列強中最弱,但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參入中國的軍閥混戰之中。 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時,也正是他完成了“三造共和”,升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的時候。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段祺瑞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開始向日本大量借款。


1917-1918年,段祺瑞陸續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當時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寺內正毅的私人秘書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就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這一借款也是當時中日間最大的一筆借款,被稱為“西原借款”。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表面上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抵押給了日本,而且還是高息,因由這些,段祺瑞被唾罵為“賣國賊”。


在中國軍閥混戰的時候,西方列強中雖然有一個由英法俄日四國組成的“對中國國際借款團”的組織,但日本為了自己能在中國統一後得到更大的權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於是,耍小聰明不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而以經濟借款為名向他們看好的段祺瑞政府提供了猶如賭博押寶式的借款,為了防止其它三國的責難,日本還不能以政府的名義向中國借款,所以只好以寺內首相私人秘書西原龜三牽頭,以大藏省預金部資金和由政府作保的興業銀行債券收入為保證,通過日本興業銀行(今日本瑞穗銀行)、朝鮮銀行和臺灣銀行向段祺瑞政府提供了包括第一次交通銀行借款500萬日元、第二次交通銀行借款2000萬日元,有限電信借款2000萬日元、吉會(吉林至會寧之間)鐵道墊款1000萬日元、黑吉(黑龍江吉林兩省的森林和礦產)林礦借款3000萬日元、滿蒙四鐵道墊款2000萬日元、山東兩條鐵道墊款2000萬日元以及參戰軍費2000萬日元借款和購買武器借款3200萬日元的總計1.45億日元借款。這筆借款就是有名的“西原借款”。


其實,從老段向日本借款的用途來看,我們就知道了他根本就沒想還這筆借款,就拿開發黑吉兩省的森林、礦產這筆3000萬日元的借款來說,當時黑吉完全在奉系張作霖的控制之下,老段根本沒有能力跑到土匪張作霖的地盤上去吆五喝六,拿這麼個子虛烏有的藉口向日本借款,又怎會有還錢的誠意呢。等到老段下臺了,後來接盤的的國民政府更是以“國恥借款”為名拒絕承認這筆借款的合法性,當然也不會替老段買這筆單了。


不過,話說回來,以日本人做事細緻向來重視調查研究的民族性格,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那所謂的開放黑吉森林礦產純屬子虛烏有的畫餅,但是,日本政府還是以這個名義借錢給老段了,這隻能說當時的寺內內閣就是打算把寶壓在老段身上了。那這就是一種賭,賭輸了,就只有自己吞下苦果,呵呵!願賭服輸嘛。


萬景路聊日本

一戰結束後,日本人掙了不少錢,錢多了總得想增加收益,而且也想加強對中國的勢力滲透,此時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那時候政局混亂,北洋政府對全國缺乏有效的統治力,更要命的是手裡還沒錢,段大帥急需搞錢解決財政危機,於是雙方這就愉快達成合作協議了。

1917年開始,段祺瑞以東北、華北等地的交通、銀行、鐵路、礦產等為抵押,向日本借錢。前後總計達到1.45億日元,不過也有資料統計說那幾年借了5億日元。借款由日本政府運作,讓日本興業銀行等承借,段祺瑞拿著這筆錢,強化了皖系軍閥的實力,財政上也一度“財大氣粗”了,一時間“官員無欠薪,軍警無欠餉”。

而北洋政府這邊,接收借款的實體是交通部,交通次長葉恭綽就忍不住問段大帥怎麼還錢。段祺瑞說:對日本,我們也就是利用一下。誰打算還他?到時候,一瞪眼完了。因為段祺瑞主要是拿鐵路、礦產、森林等作為抵押品和日本借錢,日本要直接變現很難,如果換了政府不認賬就危險了。

時光流轉,到1927年,北洋政府沒了,新的國民政府宣佈“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日本人急了上門討債,卻沒人搭理。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日本“一朝回到解放前”,而這筆爛賬一直討不回來,日本輿論沸騰,日本相關負責官員佐分利貞男不得不自殺謝罪,眼看著興業銀行瀕臨倒閉,日本政府不得不增發債券來挽救日本興業銀行。

當時,1億日元相當於5千萬美元,1937年,日本GDP約為70億美元,可見這筆錢多麼巨大。


雲中史記

轉鳩郎-刺桐蘇,與你一起回味真實的歷史。

段祺瑞生吃日本,就沒打算還。


我們來理理這筆舊賬的來龍去脈,看看這大快人心的一事。


段祺瑞是北洋三傑的一大軍閥,出身北洋武備學堂,歷史對於此人的評價各有高低,這裡不做論述。1917年,段祺瑞執政上臺,適逢當時,國內軍閥混戰,作為皖系軍閥大當家,段祺瑞希望用武力,打擊南方革命軍和北方的奉系直系,一統中國

不過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那可是燒大錢的活。彼時,段祺瑞就想到了日本。於是,通過外交手段,採取借花獻佛的方式,允諾日本,一旦統一,將當時還歸張作霖管轄東北地帶的蒙滿鐵路,礦區,森林抵押給日本,前後向日本人總共借了5億日元,其中單筆最大的借款是1.45億日元,可惜這個只是紙張合約,當時的張作霖稱王東北,和日本人也是鬥智鬥勇,哪管你段祺瑞對日本人的許諾,所以這筆交易,日本人並不划算,打心裡,段祺瑞一開始就想著玩日本,賴了這筆賬,讓日本人吃悶虧。

得到大筆支援後,段祺瑞擴充軍隊,裝備武器,開始了對外征討統一中國的戰爭,而後,大家也知道,發生了直皖戰爭,段祺瑞的皖軍大敗,皖系軍閥,就此沒落。而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北洋政府成為了歷史,舊朝代的賬,新朝自然不會認。日本人也只能認栽,啞巴吃黃連,這筆投資宣告失敗。

這點不得不說,段祺瑞做的聰明,從後來的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

段祺瑞雖有其軍閥的劣根性,但在國家民族和大是大非面前,是非常有骨氣和原則的,一生都不為日本人所操控。


在那之後,日本發動918侵華戰爭,佔領東北,對我國進行了長達14年之久的侵擾,掠奪了無數的寶藏和資源,殺害了我千萬民族同胞。而後八年抗戰,驅逐韃虜,一統中國。


回味歷史,才知當下,祝祖國復興,民族強盛。


刺桐蘇

這一件事情的開端,要從段祺瑞被別人趕出北京城開始說起,當時我也不記得是哪件事了,反正段祺瑞就被人直接趕出了北京城,這個時候,老段覺得我需要軍隊,我需要錢去買通政府官員,我需要很多很多東西,我才能夠東山再起,我才能夠打倒張勳,額……暴露了。

這個時候,日本人鬼頭鬼腦的找上了段其瑞,此時此刻,日本也有自己的問題,就是西方列強雖然因為第一次是他暫時放鬆了對於中國的控制,但是日本人很明白,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西方列強是不會放棄這個市場的,此時日本對於西方列強是一個都打不過,你我是最大的一次嘗試,就是日本人想拿下遼東半島的時候,當時西方列強一起發力,將日本人的野心給壓了下去,日本人自己知道實力不強,你拿什麼跟這些人談合作,因此他也在急切的整軍備戰,反正一句話,日本人這是拿不出多餘的軍隊來進攻中國,或者是侵佔中國土地。

並且日本國內明治天皇去世。上來的一個新的天皇腦殘有神經病,然後又是一大堆的混亂導致日本政府也無心去再討論如何去侵略。

日本人想到一個更加省力的辦法,就是我投資一個軍閥,這個軍閥讓他能夠打下整個中國,出賣礦產或者是最好是土地也一起賣給我們,因此,日本人找到了段祺瑞。

你想要錢,我有,但是你必須得給我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比如說這條鐵路的控制權或者那做礦山的開採權,或者你直接拿土地給我,我都不介意。

段祺瑞滿口答應,好,大哥,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啦,你先借我一個億唄,本人通過日本的企業向段祺瑞以個人的名義貸款了一個億。

段祺瑞也確實依靠著日本人的貸款短期之內拉起了軍隊組織了政府(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並且順利的執掌北京城,並且因為受到日本人的資助,而且自己形成了一個派系段祺瑞的這一支派系也叫作皖系。

當時段祺瑞可以說是風光無限,此時此刻,日本人上來偷偷摸摸的和老段商量,說你看現在我借你錢了,你是不是該還錢了。

老段當時說對不起,我現在是沒錢,你看我又要養軍隊,我又要養政府,我還要自己的花銷,你借我那一個億沒用的。你要不多借我一點兒,等到我以後有錢了我再給你!至於說你想要土地,你想要鐵路的運營權,你想要礦山的開採權,我們一些,但是你先得徵詢一下英國,法國等一系列西方列強的意見,他們如果同意了,我沒意見!

這是一種老賴的節奏啊!日本人頓時就感覺自己上當受騙了,我如果說真的要徵詢到英國,法國的同意,我至於借錢給你嗎?哦,現在你坐上大佬的位子啦,你拿我踹一邊兒去了,你拿我當什麼?皮球啊!

但是不同於現在那些借貸的大學生,老段友自己自保的手段,為啥日本人這時候也不敢打!這是段祺瑞現在最清楚的一件事情,你如果有辦法打我,你早就一巴掌呼上來了,還用得著現在低三下氣的求我履行承諾,不可能的事情,我現在就擺出了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精神,你如果想跟我打,沒問題,我手底下士兵,我養了很長時間了,我告訴你我就不怕你,打我還可以更好地賴掉你這筆錢!

因此,日本人就像小祖宗一樣供奉著段祺瑞,生怕他一不小心嗝屁了以後自己這次不出的錢誰回收啊。同時對於出這個餿主意的人,日本人也展開了大清洗,誰叫你他媽的出的這個主意有用嗎?沒用還害我損失了一個億呀!

總的來說,段祺瑞的這個做法實際上一方面是段祺瑞實在沒錢還,因為一個方面,段祺瑞。實際上也有點受袁世凱的影響,很正常吧,畢竟段祺瑞本身是袁世凱的部下。是北洋之虎,袁世凱做過最高光的事情是什麼?考到朝鮮去,在平壤抗擊日本的軍隊,不是在這場戰爭裡面,袁世凱開始崛起,不僅得到慈禧的垂青,而且聽說朝鮮的王后還倒貼給他,對於日本人對於這些歐美列強,袁世凱表示你們要我裝孫子可以,但是你不能想我土地的主意,你一旦打我土地的主意我跟你拼命,並且袁世凱收的北洋軍戰鬥力之強悍,就連西方列強都感到有點兒都好對付。

段祺瑞在這一點上深受袁世凱的影響,並且段祺瑞這個位置本身就是別人捧上去了,真靠日本人的1億的貸款能做到什麼,頂多就是收買幾個人報到身世有了這些東西,段祺瑞才會像重新捧月一般被眾人捧上總統的位置,我說這個時候你當方面的跟日本人達成協議,因為你欠他錢,把國家土地權賣出去那麼這個位置將不再屬於你,五四運動不就可以看到對於當時的中國人而言,土地是最不容辯解稱的國家主權,誰如果敢動這個東西遺臭萬年不說,當場被打死都有可能,我們可以看到籤巴黎合約的時候,段祺瑞政府實際上是隱身了,目的就是為了避開全國人民那種氣憤的火焰。

所以對於段祺瑞而言,日本人借他錢,借錢可以還錢,我不幹。


漩渦鳴人yy

日本人動機不純、圖謀不軌;段祺瑞慨他人之康、與虎謀皮,互相利用,何談信義?

首先,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上層對華侵略政策是有分歧的,侵略是一定的,是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定下的國策(並不是直接就確定侵華,一步步確定的大陸政策)。緩進與激進、北進與難進、蠶食與鯨吞,分歧其實是很激烈的。《西原借款》是《二十一條》失敗後的產物,日本大隈內閣(大隈重信)曾以強硬態度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 企圖一舉鯨吞中國, 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老袁也在耍滑頭),列強的異議,變成了《中日民四條約》實際上是失敗了,並因此下臺。繼任內閣首相寺內正毅鑑於前車之鑑, 改變了策略,採用了大藏大臣勝田主計的主張,即“菊分根政策”,先以穩妥條件提供貸款,在增進邦交的同時,採取促使中國主動向日本提供有利權益的手段,一方面為日本過剩資本找到出路,可以投資手段使中國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又以大量借款代替強硬交涉, 既能緩和中國人民的激忿不滿, 又能收加緊控制、掠奪中國的作用。寺內正毅擔心日本國內反對派與列強,反對借款,以所謂他國銀行與民間銀行(臺灣銀行,朝鮮銀行,興業銀行,正金鋃行、東亞興業公司、中日實業公司等財團所組成的日本銀行團)以實業借款的名義放款。對此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

民國時期對中國借款最積極主動的就是日本,一方面經濟殖民,一方面促使中國混戰不休險惡心思當真“大大的壞”。

再說段祺瑞,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迫去職,袁世凱死後趁勢而起重新掌權。此時的民國,政治即軍事,無武裝無政治“以戰止爭(政)”的奇葩邏輯大行其道。段祺瑞急於統一全國,唯有武力但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段政府財政困難,曹汝霖曾說:“其時財政困難已達極點,各省應解之款,都為督軍扣留;發行國內公債,則舊公債尚未整理,續募為難。”只能靠外債彌補財政赤字,但是緩不濟急,而且入不敷出。

因此當1916年10月西原龜三提出“中國如能特派一適當的人前來日本表示敬意,並進一步磋商改善日中關係的具體辦法”,段祺瑞迅即響應,以“贈予日本大皇帝大勳章”為由,派前交通總長曹汝霖充當專使,赴日接洽對日借款問題,此舉由於黎元洪總統及國會的反對而未能實現。此後,西原龜三就開始在中日之間穿梭,先後六次來華,從1917年1月到1918年9月經手達成中日間八筆借款,分別是:1917年1月20日的交通銀行借款和1917年9月28日的第二次交通銀行借款;1918年4月30日的有線電信借款;1918年6月18日的吉會鐵路借款;1918年8月2日的吉黑兩省金礦森林借款;1918年9月28日的滿蒙四鐵路借款;1918年9月28日的山東二鐵路借款;1918年9月28日的參戰借款。累計金額達1.45億日元。

段政府的擔保是國庫券和吉林、黑龍江的自然資源。事實上國庫券如同廢紙國人無人問津,吉黑兩地也不是自己的地盤,對於名為元首實為軍閥的段祺瑞來說,借款就是無本的買賣。民國的軍閥混戰,就是軍閥頭子一場場的賭博。招兵買馬佔地盤撈錢,然後招更多的兵馬佔更大的盤,比如張宗昌、孫殿英之輩簡直無所不用其極;兵馬錢糧打光了就下野,極少有殺身之禍,有機會再趁勢而起,又是一次賭博。段祺瑞借款打仗,失敗了就下野肯定沒錢還,繼任者也不會承認借款的,即便僥倖能一統天下,掌握了全中國後的段祺瑞也有了底氣賴賬。借款是北洋軍閥的慣用手段可以說一脈相承,李鴻章、袁世凱、張作霖都有對外借款,基本都賴賬未還;而且其他軍閥,還有國父和常凱申也沒少借款。當然,國父、袁世凱、常凱申、段祺瑞、張作霖、吳佩孚等人顯然與“兒皇帝”石敬瑭和漢奸汪精衛有本質區別,於民族大義無損。

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六掌政權可謂一時人傑。

最後附上

段祺瑞臨終八勿:

“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
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
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
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
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粹;
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
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

袁世凱遺言: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李鴻章臨終詩(真偽不詳,氣節無錯):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

槐裡六叔

都是神經病!有不還這麼便宜的事?美國都不敢說欠錢不還的!大清借的債都由民國繼承!蔣就是認下了這些債才能得到歐美日本的承認!然後才有底氣發動412大屠殺!!

即使二戰日本侵華期間,兩國打的屍山血海,民國政府該還日本的債還是繼續還的!民國政府就是這樣有信譽!!連敵國資產都不敢沒收!後來是日本人投降了國民黨大人物的家族才敢把日本人的資產五子登科的!那個時候,日本人賠償中國的戰爭損失費就不知道多少了!這兩個錢國民黨就爭的厲害!!

事實上,真正沒有還的是中共在新中國後,所有債務都是帝國主義的剝削!新中國和新中國人民沒有義務還!所有在華帝國主義資產全部國有化……

為此,中國不惜犧牲一切維護自己人民的利益!國家的自由獨立!!

最後,在經過近20—30年長期的各種較量後,西方在和中國建交時完全放棄了所有的歷史在華利益!重新開始新的兩國關係……

中國的獨立和自主以及利益來自於堅強的領導,偉大的人民……才能有今天的復興之路走向成功!


印地安人的人權

自己憑本事借來的錢,為什麼要還?

可能有不少網友會覺得這是一句笑話,可深究起來,其實段祺瑞從來就沒打算要還這筆錢。

段祺瑞掌權後,北洋政府塗有其名,實際上已經是四分五裂,各軍閥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為了發展自己的武裝,段祺瑞開始向日本借款,希望利用這筆資金來購買武器裝備和招募軍隊。因此,段祺瑞派人暗中與日本人交涉。

而此時的日本也想拉攏段祺瑞,希望扶植一個親日派的首腦,來藉機某得利益。當日本人發現段祺瑞有借款的意向時,自然也很高興。於是,雙方暗地裡談起了“買賣”。段祺瑞這個軍閥,膽子很大,為了獲得軍費,他都什麼敢做,完全不計後果。

雙方經過密探,最終達成一致,在1917年至1918年間,同日本代表西原龜三簽署了一系列借款條約,這便是“西原借款”。根據協定,段祺瑞把東北修築鐵路、砍伐森林和採礦等一系列權力抵押給了日本,從而換取了1.45億日元的貸款。

面對鉅額的貸款,北洋政府也有官員提出將來沒有能力償還。可是,段祺瑞卻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大致意思就是:對日本,我們也就是利用一下。誰打算還他?到時候,一瞪眼完了。說白了,段祺瑞在借款的那一天,就根本沒有打算還。

那麼,段祺瑞就不擔心抵押出去的一系列權益麼?

我想,擔心肯定是有的。但是,這種擔心同其巨大的貪慾相比,實在是算不了什麼。當時,段祺瑞想的是通過借款來買武器裝備和招募軍隊,再利用軍隊和武器去爭奪地盤,壯大自己。至於東北,段祺瑞雖然有顧慮,但卻並沒怎麼放在心上。

段祺瑞在借款過程中,根本就是居心不良,從未想過還款。在他的意識裡,我先通過抵押把錢借過來,自己強大了,日本人也不能拿我怎麼樣。即便打不過他們,大不了讓他們在東北修鐵路、砍木材,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然而段祺瑞的如意算盤並未實現,雖然沒有還款,卻相繼付出了巨大代價。

在一戰期間,日本出兵佔領了山東,並在東北實行經濟掠奪。從表面上看,段祺瑞沒有還款,像是佔了很大便宜。可是,這筆錢與日本從我們手中掠奪走的東西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

在段祺瑞眼裡,這是憑著自己的本事借來的錢,沒有打算還。但是,他卻始終不知道,為了自己這些一己私利,前後出賣了多少利益、付出了多少代價。而且,如今不少人也以為當初的北洋政府佔到了多大便宜,甚至讚譽段祺瑞,其實都忽略了西原借款的負面影響。


碣石樵子

昨天看近代史,講到中國和英法簽訂《北京條約》的時候,清朝的統治階層故意讓英法使者走偏門,而不是正門,英法使者不清楚,認為只要簽約就行,而清朝統治者卻彈冠相慶,認為佔了英法很大的便宜。

我認為題中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最後沒還,是不是也有一些這樣的意淫!然後,引導大家,段祺瑞是一個愛國軍閥,有原則,尤其是不向日本人妥協。

先不說段祺瑞為什麼不還日本錢,先說日本人為什麼借給段祺瑞,而不借給吳佩孚,不借給廣州方面?

因為,段祺瑞本身就是日本扶持下的軍閥,是日本在中國的代理人,在段祺瑞登臺後,段祺瑞就表示:"應該將中國關於農工商礦有價值的開列出來,同日本商量,何者中國自辦,何者中日合辦,何者讓日本人辦。一方面日本幫助中國,一方面日本亦獲得利益,不必支支節節,遇事麻煩,以達到中日親善之目的。"

1917年到1918年,為了推動其和徐樹錚的“武力統一”南方的政策,向日本大量借款,前後共有1.45億日元,這筆借款總稱為西原借款。

最後段祺瑞因為下臺並沒有來得及歸還,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件極划算的買賣,其實真的划算嗎?

日本人狼子野心,會幹一些賠本的買賣嗎?

段祺瑞為了向日本借到這本貸款,將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出賣給日本人。日本人並且藉此還控制了中國的電信事業,在一戰中,日本侵佔山東膠州灣和德國在華權益,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的原因,而其中的原因,就有段祺瑞為了西原貸款而對日本做出的妥協。

這筆貸款也並沒有被用在好地方,全部被段祺瑞用來發動南北內戰上了,然而日本卻因為這些借款,攝取了日本在華權益,日本首相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西原借款得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

可見這西原貸款對當時的中國危害有多大,尤其是加緊了日本對東北地區的滲透,就這樣一筆貸款,有人認為賴賬還划算,中國後來沒有還這筆錢,也不是國民政府多麼硬,而是很多貸款根本就還不起。

當然,現在網絡上一片對段祺瑞的讚揚,有說西原借款是民國以來對外借款條件最優的一次;段祺瑞壓根就沒想還;日本借了中國西原借款,導致日本都吃不上飯了。

日本人狼子野心,還會做虧本的買賣,再說日本和清政府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敲詐勒索的白銀不算利息就將近3億兩白銀,咱們佔那點表面上的便宜就別沾沾自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