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

李秋橙


段祺瑞作為北洋的大佬,雖然在1920年的時候所在皖系就被直系挫敗,但是其個人依然影響著北洋政府,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來和張作霖共同商議,要段祺瑞做臨時執政,直到1926年被馮玉祥驅逐下野,到天津當了寓公。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極力拉攏段祺瑞下水,當漢奸,但是都被段祺瑞拒絕,1933年蔣介石為避免北洋大佬被日本利用,邀請包括段祺瑞、吳佩孚在內的北洋大佬到南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南下後,只在南京停留一下,就到上海租界繼續當寓公。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呢?

在縱橫看來,這是複雜且多方面的原因,我們也只能窺探一二。

首先,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就是宿敵,雖然都是民國政府,但是二者之間的較量並不是一天兩天,從辛亥革命開始後,南方革命軍只和北洋政權有過短暫合作,在宋教仁被殺後,雙方就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尤其是段祺瑞執政時期,一直堅持武力統一南方,多次指揮部隊南下,可以說,北洋軍閥裡面最有意南征的,就是段祺瑞了,相反,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反而把精力都放在對付奉系的張作霖身上,沒有和國民政府發生大的衝突,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不可能去國民政府任職。

其次,雙方沒有合作的基礎,段祺瑞的作用在於號召北洋的那些老人,北洋政府在馮玉祥的幾次倒戈下,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能力,尤其是張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已經沒有北洋政權了。

所以,段祺瑞對於國民政府沒有任何意義,蔣介石之所以讓段祺瑞到南京,也主要是怕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就像溥儀一樣,對民國政府絕對是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如果落到日本人手裡,那就是變廢為寶啊,段祺瑞不可能不知蔣介石的心意,與其被動,不如主動離開天津這個是非之地,到南京尋求庇護。

最後,就是段祺瑞歲數大了,在北洋政權更迭頻繁的歲月裡面,段祺瑞縱橫捭闔,三造共和,到1933年蔣介石邀請他南下的時候已經68歲了。段祺瑞早就已經心灰意冷了,早在1926年下野後,段祺瑞已經淡出政治,和孫傳芳一樣,潛心佛學,如果段祺瑞對權力留戀的話,以他的資歷,從哪都能謀份工作。

三年之後,1936年段祺瑞即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二歲,說明老段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別去討那嫌了。

對於蔣介石這些小輩來說,最符合段祺瑞的語境應該是: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史論縱橫


1926年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的國民軍將北洋政府時任大總統的段祺瑞趕下寶座。隨後段祺瑞前往天津,寄居在一位老部下的公館之內。雖然日子清閒,但是頗為清貧,段祺瑞依舊關心國事每日看報。日本人拉攏了溥儀作為他們的傀儡皇帝之後,希望同時拉攏段祺瑞為他們站臺,但是擁有愛國操守的他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日本的邀請。


國難當頭之際,段祺瑞能有如此的愛國之心令蔣介石非常感動,蔣介石便派人私下裡與段祺瑞聯絡以及最終面談。在盛情邀請之下,段祺瑞南下上海,也是待在老部下的公館內,閒賦家中。那為什麼他要拒絕蔣介石的政治邀請,寧願閒賦在家做一名寓公呢?

一:年歲已大,心力交瘁



段祺瑞從李鴻章的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一直在外征戰,戎馬一生。段祺瑞雖然是一位軍閥,但他支持共和,極力打擊排斥封建制捲土重來。屢次成為民國的大總統。雖然他在位期間製造了一系列的慘案,卻也是他強烈建議民國加入協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對於國家大義還是不變的。下臺之後的段祺瑞蝸居在天津租界中,日子閒散,雖然後面蔣介石盛情邀請,但段祺瑞已經50多歲,厭倦了政治舞臺的勾心鬥角。段祺瑞聽從了蔣介石南下的要求而拒絕了重新參政的建議。

二:段祺瑞性子剛強,不願從事於國民政府

段祺瑞是北洋政府的開國元老之一,皖系軍閥也是他一手帶起來的。他曾經為了北洋政府做出了許多的努力,當然因為軍閥的侷限性也做了不少的壞事。當北伐軍北上的時候,段祺瑞曾用武力抵擋,在心裡面段祺瑞也是拒絕國民政府。雖然現在段祺瑞被蔣介石感動,卻不想放棄自己的政見與國民政府沆瀣一氣,段祺瑞南下的目的也是為了國家能夠團結一致共抗大敵。



段祺瑞曾經被稱為“北洋之虎”,多次擔任北洋政府的要職,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即使他被馮玉祥趕出了政治舞臺,仍然有非常大的政治號召力。雖然段祺瑞執政期間對平民百姓發動了血腥的鎮壓,但是他也是一位忠於國家的軍人。 段祺瑞有自己的堅持和操守,所以他為了國家團結,便南下與蔣介石握手言和。可他又不支持國民政府的政治,所以願意在公館中了卻餘生。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民國十五年(1926年)4月9日,馮玉祥將段祺瑞驅逐下臺。失去了北京臨時執政寶座的段祺瑞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自此,年已六旬高齡的段祺瑞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

在天津隱居,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只得靠舊部和學生的資助來度日。幸虧他的舊部和學生很多都在北洋政府擔任高官,所以生活還能維持下去。但是段祺瑞畢竟是下野之人,風光不在了。為了節省家中開支,從不過問家裡日常開銷的段祺瑞,在天津也認真地管起家務,每日賬目他都要過目審核。

當時段祺瑞表面上聲稱厭倦了政治,但他其實每天都還在讀報,關注時局的發展。他與各方面的勢力均有接觸和書信往來(廣東革命政府除外),以妄圖東山再起。但是現實是無比殘酷的,北伐軍勢如破竹,甭管是直系還是奉系都被北伐軍打的很慘。段祺瑞見如此情形,也就徹底斷了自己東山再起的夢想。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土肥原這個老鬼子在拉攏了溥儀後,又打算將段祺瑞也拉下水。他希望藉助段祺瑞在北洋軍人中的威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為其侵略服務。段祺瑞雖然熱衷於權力,但是對於出賣國家主權、當漢奸,他是沒興趣的。因此斷然拒絕了土肥原賢二。

對於段祺瑞的聲明大義,南京政府方面非常感激。因為南方要剿共,北方還要抗日,南京政府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此時蔣介石正在北京,在蔣的授意下,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吳和段都是合肥人),找到了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並由他牽線搭橋,蔣介石與段宏綱在北京飯店見了一面。據段宏綱的回憶:蔣先生說自己是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段公是我的老師,我因為公務太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這次會見後,蔣介石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了段祺瑞,並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也因此改變了對國民政府的印象。


隨著日軍侵略華北的加劇,南京方面認為如果段祺瑞仍然住在天津日租借,恐怕會有生命安全。便安排了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讓他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錢永銘這次天津之行,帶去了蔣介石的親筆信。在信中蔣介石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恰巧當時社會上傳消息,說日本人要劫持段祺瑞。在這種情況下,段接受了蔣的邀請。他對錢永銘說: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表完這個態,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途經山東時,山東主席韓復渠帶領濟南大小官員在車站迎接。韓復渠曾經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段祺瑞本來是不想見的。但是值此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段公還是選擇了與韓復渠握手言和。

火車到達南京浦口車站時,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並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軍禮。(學生給老師敬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做了兩件事,震驚了當時的媒體圈。第一件事是,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的講話;第二件事是,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當年孫中山北上,段與孫曾發生過嚴重分歧,孫在逝世北京時,段祺瑞賭氣沒有出席葬禮。此次段祺瑞拜謁中山陵,一方面是承認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一切私人恩怨都可以放到一邊。



在忙完這一切後,當天夜裡,段祺瑞同隨員乘快車赴上海。蔣介石電令上海市政府負責接待安排。他之所以要離開南京,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打算留在南京。因為段祺瑞有一種不屈就得性格,當年懟清廷、懟袁世凱、懟黎元洪和馮國璋,他都是這種不屈就的做派。換句話說就是段祺瑞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畢竟六十八歲了,沒必要待在南京這種全國的政治中心。遠離南京,但又離得不太遠,這才是明智之舉。

段祺瑞去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並且還精心的給段祺瑞安排在了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蔣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這能讓段公感到體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不過,段祺瑞對此已經不太關心了,晚年的他潛心於佛事,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對政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了上海宏恩醫院。蔣介石得知後,撥款了二十萬元,用於段公的墓地購置。並且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國府要員親臨弔唁。當天國民政府明令以國葬,這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但是,段祺瑞的喪事還是辦的虎頭蛇尾。南京方面是風風光光的給段公辦了喪事,並且在北京也成立了治喪籌備組。但是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卻將二十萬治喪款給花掉了。結果就導致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北平後,沒有錢安置。最後還是宋哲元出面,籌集了兩千塊,才將段祺瑞的靈柩暫停放在了西山臥佛寺的一處新搭建的房屋內。誰知這一擱置就擱了整整二十八年,一直到1964年,才在章士釗的出面下,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地的規模非常小,知道的人並不多。(章士釗也是段的老部下)





段祺瑞的墓碑背面刻著段祺瑞的遺訓,而正面也沒有任何官銜,除了家屬親人的名字外只有八個大字: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Mer86


1926年4月,被馮玉祥趕下臺的段祺瑞從北京回到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自此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隱居天津期間,他也進行過反省,對中國今後的走向和當前的局勢進行過思考,對於統一中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段祺瑞還是承認其合法性的。

段公:

寓居期間,蔣介石也沒有忘記這位老校長,(蔣畢業於保定陸軍學堂,段祺瑞曾任校長)曾派人去探望過老段,自己也和段祺瑞的侄子段宏有過接觸,並通過段宏代為致意,並派吳忠信去拜訪段祺瑞,送去數萬生活費。

下野後的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平日生活開支大部分是舊部資助,生活並不富裕。

蔣先生的這筆錢可算是幫了大忙。段祺瑞在天津堅持每天讀報,瞭解國家大事,關注時局發展。

他看到國家統一是民心所向,北洋政府垮臺是歷史趨勢,自己年紀也大了,就不再做東山再起的夢了,安心做個寓公以渡晚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利用北洋下野軍閥組織親日組織,段祺瑞名氣極大,自然是日本人計劃拉籠的對象。

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

為了破解日本人的陰謀, 1933年元月,蔣介石派錢永銘持親筆信拜訪段祺瑞,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許諾段公南下後,可以“隨時就商國事”。段祺瑞也風聞日本人要對付他,決定接受邀請。



1月22日段祺瑞的火車抵達南京,蔣介石攜文武高官到車站迎接,蔣介石全副戎裝親自向段祺瑞敬禮,口稱“志清”,稱段祺瑞為“老校長”,以弟子之禮待之,當晚在國府盛宴招待,軍政要員全部出席。

“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祺瑞雖衰,亦勉從國人之後”。

次日段祺瑞放下身段,親自拜謁中山陵。當年段與孫分歧嚴重,孫先生逝世時,段祺瑞都沒有出席葬禮。

段祺瑞此舉一是承認國民黨的統治地位,二是表明國難當頭之際,全體國人要團結對外,不要計較私人恩怨。 蔣介石想讓段祺瑞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說南京是國民政府駐地,自己住在這裡頗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

蔣介石同意了。

段祺瑞到上海後,國民政府每月付給老段生活費20000元,段祺瑞每日散步、誦經之餘,便讀書看報,或以棋牌自娛。

1936年,段祺瑞病死上海。蔣介石撥款二十萬元治喪,多位國府要員親臨弔唁。

段祺瑞享受國葬,這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第一位是黎元洪)。

段祺瑞雖然聽從蔣介石的建議來到南京,為什麼又不和蔣合作,要去上海當寓公,不問世事的原因應該很多,大致有下面幾方面:

第一政治主張不一樣,段祺瑞雖然號稱再造“共和”。

可他並沒有“共和”的思想基礎。皖系軍閥的統治,主要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北洋軍閥與國民黨的政治主張不同,對“三民主義”也不是完全贊同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蔣介石也不可能倚重失勢了的段祺瑞,既然在蔣手下起不到什麼大作用,還不如隱退林下。

第二段祺瑞賦閒多年,以前的實力煙消雲散,自己是個光桿司令,就算出山也沒有什麼人買賬。

論身份自己是老蔣這些人的前輩,想到要聽老蔣,甚至是閻錫山、張學良這樣的後生晚輩指揮,老臉實在是無處放,丟不起這個人。

第三年紀大了,對權力也看淡了。段祺瑞私生活是非常簡單的,他吃飯只有一菜一湯,中年以後終生食素,老來信仰佛教,當年的雄心壯志早已被時間磨平,退休養老,過一點正常人的生活,這種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段祺瑞於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

“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從此靜靜的沉睡在香山楓林的紅葉之下。 隨著他長眠於地下的,還有那段激情的歲月。


剛日讀史




段祺瑞是中國民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他曾經三造共和(辛亥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張勳復辟)。他擔任過四任總理和陸軍總長,人稱六不總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

段祺瑞一直致力於武力統一中國,他執掌的皖系軍閥戰敗後,就去了天津租界隱居。直到馮玉祥發起北京政變,張作霖入關,雙方妥協邀請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

但失去兵權的段祺瑞已經是落湯的鳳凰不如雞,1926年三一八事變後,馮玉祥把段祺瑞趕下臺。從這時起,段祺瑞就決心再不踏入政界。

段祺瑞進入了天津日租界,從此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他痛感在三一八事變中,軍警們對學生開槍。雖然他在事後也曾經趕到事發地點,跪倒在地,但他內心感到非常不安,開始吃齋唸佛,自號正道居士,為自己消除這段冤孽。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的膽子更肥了,他們夢想著一鼓作氣拿下中國的華北地區,建立華北傀儡政權。在他們心目中,段祺瑞是最理想的人選,過去都曾經有過合作。

再加上段祺瑞就居住在日租界,因此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圓多次秘密會見段祺瑞,希望他能夠出面組織華北政權。所有這一切都被段祺瑞拒絕,日本人賊心不死,又派出了北洋系的元老王揖唐出面遊說,但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長城抗戰爆發前後,曾經留學日本的蔣介石對日本人的陰謀洞若觀火。他非常擔心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建立華北政權。於是他派人和段祺瑞聯繫,希望他能到南京政府來任職。

早在1906年,蔣介石曾經在保定軍校讀書,當時軍校的第一把手就是段祺瑞。傳說當時的日本教官上課時曾經說:中國人就像細菌,繁殖能力太強,四億中國人就像這個土塊裡有四億個細菌一樣。蔣介石衝上臺,把土塊兒掰成八塊兒,然後對日本人說:細菌的繁殖能力確實比較強,這個土塊中有5000萬個細菌,就像小小的日本島塞滿了5000萬日本人一樣。

這個事件讓日本人感覺非常憤怒,就向段祺瑞投訴了蔣介石。但段祺瑞對蔣介石非常賞識,不到半年就安排他到日本去公費留學學習軍事。在日本,蔣介石認識了陳其美和孫中山,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蔣介石首先找到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對他說:我是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師。然後他派錢新一去見段祺瑞,信上說:學生非常想念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南下住一段時間,政府一定給予優厚待遇。

段祺瑞在天津住的也非常不安心,北洋政府的老部下和日本人不斷來勸他出山。他深深的明白,自己已經時日不多,正處在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段祺瑞的名聲在民國史上還是不錯的,他明白自己一旦出來做漢奸,就肯定會留下千古罵名。但又擔心自己如果不答應,有可能會被日本人下毒手。

最終段祺瑞思前想後,決定答應蔣介石的要求。最終他選擇了南下,他對外宣稱:女兒在上海讀書,將前往探望。多年來潛心向佛,希望藉此機會前往普陀山朝聖。



王揖唐奉日本人的命令來監視段祺瑞,他自然會全力勸阻:我們是北洋政府老人,還是待在北方好。段祺瑞回答到:我心已決,不必再勸。然後就攙著自己的老父親,上了汽車直奔火車站。

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來到了上海。國民政府安排他住進了盛宣懷當年的豪宅,位於淮海中路1517號的花園別墅。雖然在抗戰中遭到了日本人的破壞,但現在去過這個地方的人依然能夠感覺到設計之精美。

段祺瑞在接受上海《申報》採訪時說:日本人殘暴橫行,已經到了無法接受不可理喻的程度。我堂堂中華務求上下一心,全力備戰。就算有10個小日本,何足懼哉!

但陰險的土肥圓賊心不死,妄想策動華北五省自治。他在天津成立了中日秘教會,對外宣稱段祺瑞是會長。他還利用段祺瑞的名義,組織便衣隊為非作歹。段祺瑞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登報聲明:自己居住在上海,早已不問世事。



王揖唐正式成為漢奸後,感覺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就給段祺瑞發了一封電報,希望他能夠回到天津來主持大局。段祺瑞馬上回電,道不同不相為謀。

蔣介石多次拜見段祺瑞,尊稱他為老師,並聲稱自己將改組南京政府,由老師出任總統一職。段祺瑞曾經在北京擔任過馮玉祥的傀儡,對於政治上的這條把戲早已經厭倦了。


段祺瑞表示自己已經潛心向佛,不願再參與政治。平時除了誦經唸佛外,就約三五好友,搓搓麻將下下圍棋。因為他以清廉著稱,身無餘才,蔣介石每月撥付1萬塊大洋給他,並派出專人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1936年11月,段祺瑞在上海去世,時年71歲。臨終遺言:希望國家統一,人民富裕。蔣介石撥付了10萬元作為治喪費用,在這年底,最終下葬在北京西山臥佛寺。為了照顧他們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蔣介石每月發放5000塊大洋作為生活費用。


新知傳習閣


作為性格異常剛硬,剛硬到甚至有些剛愎自用的北洋頂級人物,段祺瑞在人生垂暮之年能拋棄前嫌,接受昔日敵人蔣介石的邀請欣然南下,這絕不是苟安,更不是低頭,而是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大義之舉,明智之舉。

這事看似並不能給大家帶來強烈的感受或者衝擊,其實很不容易,沒有光明正大的廣博胸襟,沒有歷經沉浮的深厚智慧,換他人多半要麼不甘,要麼不屑。

你看,同時代、同等高度的如吳佩孚、曹錕乃至晚一點的孫傳芳這些大佬,即便他們最終沒有叛國投敵,但屈尊南下的事他們卻也沒有做。

不理解梟雄的內心有多“尊”,就無法理解段公之“屈尊”有多可貴。

慈禧是何等萬人之上,曾經的段祺瑞硬是可以屹立不跪!

袁世凱是何等霸道之極,曾經的段祺瑞硬是能夠誓死不從!

對比這些,再看段公的欣然南下,說他的這個舉動是國難之時的大成全那是一點不為過,一個南下既成全了蔣介石、自己,也成全了時局、國家。

然而,仔細看段公的具體行程,你又會發現段公的南下是屈尊但又不屈就。

所謂的不屈就,正像這個問題指出的那樣,段公是同意南下,但拒絕了蔣介石讓他留在南京的說法。

在南京短暫停留一日後,段公即取道去了上海,並在上海渡過了他人生最後的三年時光。

為什麼執意不留南京,總而言之就是咱們上面說的不屈就,段公的“不屈就”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

而之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更主要的是因為段公南下呈現出來的種種情景實在是一段難得的民國佳話,在這段佳話中你能看到中國的傳承之道、禮儀之道、君子之道。

1933年1月19日,國民政府派特使錢永銘秘密到天津面見段祺瑞,並奉上了蔣介石的親筆信邀其南下。段祺瑞當即表示可立即南下,他說:“餘老矣,無能為矣。如介石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隨時可以就道。”

表完這個態,段祺瑞即收拾行李,於1月21日離開天津南下。

途經山東時,段祺瑞見了曾是宿敵的馮玉祥部將韓復榘,內憂外患之時,段公選擇了握手言和。

1月22日中午抵達南京的時候,南京浦口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

蔣介石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江於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並在見到段祺瑞時行了一個頗有師生涵義的軍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除了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及對國民政府表示期許的講話,更做了一件極具象徵意義的事。

段公拜謁了中山陵。

此舉的象徵意義何在呢?

一來,段公此舉實為向孫中山表示歉意。當年孫中山北上時,段與孫曾發生嚴重分歧,孫逝世北京,段祺瑞沒有出席葬禮。

二來,段公此舉更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

一天緊張的行程後,段祺瑞在23日晚乘車去了上海。

蔣介石對段祺瑞的選擇表示了高度的尊重,有一個細節很能反應蔣介石的用心與尊重。

他特意安排段祺瑞一家住進了法租界霞飛路1487號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

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它能讓段公感到體面。

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

居滬三年期間,段公女兒回憶的一個細節也很讓人感慨——一日,蔣介石來段公館看望段公,因門衛不識蔣居然被擋在了門外,而蔣介石呢,則安靜地坐進車裡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

幸虧段公女兒發現門外有貴客,蔣介石這才得以進了段公館。

這個細節說明,蔣介石對段公的尊重不是表面文章。

三年後,段公最終因胃潰瘍復發,胃部大出血去世。

彌留之際,段公留下了憂國憂民的臨終“八勿”遺囑。

在之後的葬禮上,民國政府用八十人抬棺、二十一響禮炮、三千人送行的方式向段公表達了最後的敬意!


黑句本


公元1926年4月9日,中華民國十五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以武力將段祺瑞驅逐下臺。自此,這位三造共和的民國風雲人物,徹底告別中國的政治舞臺。這一年,段祺瑞61歲。

下野後的段祺瑞回到天津,定居在日租界的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當寓公,此後幾年他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

巧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也定居在天津日租界,據說他們兩人還時常有來往,還曾謀劃“復號還宮”,建立“後遜清小朝廷”。

當然,不管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以他們倆當時的情況,也就只能過個嘴癮罷了。

等到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他們特意派人來到天津,先是連哄帶騙將溥儀弄到東北當傀儡皇帝,接著他們又希望藉助段祺瑞的威望和影響,幫助他們建立華北偽政權。

雖然,段祺瑞和熱衷於權力,也一直想復出,但他的政治頭腦,顯然要遠遠高於溥儀這個愣頭青,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給日本人充當漢奸,他幸苦一輩子的名聲恐怕要毀於一旦。

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作為曾經的國家元首和擁兵大佬,他可沒有興趣給被別人的傀儡。因此,段祺瑞很明確的拒絕掉日本人的邀請,並與日本人堅決劃清界限。



消息傳出來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非常感激,為防止日本人用武力強迫段祺瑞為其服務,蔣介石就授意段祺瑞的好友、時任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

隨後在段宏綱的牽線搭橋下,蔣介石先是派人去天津拜訪段祺瑞,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接著,蔣介石又安排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

在這種背景下,段祺瑞方才接受蔣介石的邀請。當時他對錢永銘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 在表完這個態後,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段祺瑞乘坐的火車抵達南京浦口車站時,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接著,在段祺瑞抵達南京總統府時,蔣介石早已經率眾在門口恭候多時,他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學生給老師敬禮用的軍禮。



這種種行為,讓段祺瑞感慨萬分。作為回報,段祺瑞立馬公開發表宣言,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表示要和蔣介石共同進退,誓死捍衛國民政府。接著,段祺瑞又親自前往南京中山陵祭拜孫中山。

要知道,當年孫中山在北京去世時,因為段祺瑞和孫中山曾發生國嚴重的分歧,所以當時段祺瑞特意沒有出席孫中山的葬禮,以示他不認同孫中山的理念。但此時,段祺瑞卻選擇主動祭拜中山陵,所傳達的意思,就是他正式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

不過,在忙完這一切後,段祺瑞第二天便告別蔣介石,乘快車趕赴上海定居。

本來,蔣介石希望段祺瑞待在南京,為國民政府效力。但問題是,段祺瑞的輩分和資歷都太高,蔣介石與之相比,都要足足低好幾個頭,這樣一來,他又該如何安排段祺瑞的職位呢?

因為,安排得低了,這不是讓段祺瑞難堪嗎?安排得太高,蔣介石又不放心,畢竟這樣一個牛人,是不可能給蔣介石當嫡系小弟的,蔣介石也沒有信心能讓他給自己當小弟,所以蔣介石自然不敢把權重部門交給段祺瑞來掌管。

甚至而言,出於某種顧慮,蔣介石如果真讓段祺瑞到政府中任職,不管段祺瑞所擔任的官職是大是小,蔣介石都會對其進行各種監視和防備。因為,段祺瑞如果趁機和政府內部的其他派系走到一起,這樣蔣介石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麼?



段祺瑞也很清楚這種局面,所以他不想讓蔣介石難堪,更不想讓自己處於尷尬境地,所以他拒絕蔣介石的好意,執意離開南京,來到上海。

這樣一來,段祺瑞一方面可以遠離開南京這個政治漩渦;另一方面,上海又距離南京不遠,還在蔣介石的控制之中,這樣又可以讓蔣介石放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蔣介石對此也很是滿意,所以等到段祺瑞來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還還精心安排他住在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

這位陳調元是段祺瑞的老部下,自然會對段祺瑞多多照顧,由此可見蔣介石也是用心良苦。

此後,段祺瑞基本不再過問政治,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上海宏恩醫院,享年72歲。

蔣介石得知後,下令以國葬將其葬之,這也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我是趙帥鍋


首先,第一個原因大家想想。段祺瑞是因為誰被迫下野跑到天津去了?馮玉祥,馮玉祥跟蔣介石是拜把的兄弟,雖然二者之間發生矛盾,但是兩個人在段祺瑞看來簡直就是一丘之鶴,雖然說段祺瑞可以跟蔣介石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判,但是他絕對不可能平心靜氣的跟馮玉祥坐下來談,你想想,他如果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坐在會議上面,結果看見馮玉祥兩個老冤家在那互相對眼的時候,那種尷尬局面嗎?

第二個原因段祺瑞和蔣介石的執政理念不同,蔣介石講究的是鐵腕獨裁,在他看來,全國其他那些地方勢力都應該消滅掉,全國只應該聽一個人的,這樣做到真正的中央集權以後所有的物資都能夠方便的進行配備,國家資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整個中國才可以強大,但段祺瑞覺得這件事情不對。

我們去看段祺瑞整個一個執政生涯期間,他是特別提倡地方政府勢力的存在的,不說其他的,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這一系列老的軍閥,(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是在段祺瑞執政期間,不斷成長起來的地方勢力,一方面段祺瑞覺得地方勢力我現在沒有能力去剿滅他們。另一方面,段祺瑞還覺得這個時候中國中央的微信還是沒有樹立起來。地方上可以解決掉中央沒有辦法處理的一些問題,所以允許地方勢力的存在,這一點跟蔣介石本身就起了衝突。

蔣介石為了消滅各個地方上的勢力,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能夠把地方上勢力的那些頭疼給幹掉,蔣介石是有一招用一招,往死裡打段祺瑞覺得你這又是何必呢,人家辛辛苦苦創立起來這麼一番勢力,你這樣天天去想著打呀,別人削弱別人,我以前也是地方實力,你怎麼看我,我為什麼要去幫你去做幫兇呢?

二者之間最終政治目的的不同,政治手段的不同,導致了兩者只能夠背道而馳。段祺瑞也自己聰明,與其坐在南京國民政府去受白眼,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回家當一個所謂的寓公來的自在。

第三個原因段祺瑞如果真的去了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不可能得到權利的。別看蔣介石現在對他禮賢下士,甚至是執弟子禮,但是說實話,段祺瑞興也明白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因為段祺瑞現在還有利用價值,是想把它作為一個吉祥物供起來如果真的想利用段祺瑞的才能的話,那早幹嘛去了?

所以說段祺瑞如果去了南京國民政府只是給他一個虛職,讓他就在那裡待著,什麼事情都不用管,那麼段祺瑞首先第一個年紀大,在官場上面你就得處理各種各樣的觀察事物,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尤其現在老大還不是自己,第二段,祺瑞也不是那種肯寄人籬下的人,她一生就只服過一個人員,是看他一生就聽袁世凱的其他人命令他不幹,啥都不幹。

第四個原因段祺瑞不想投靠其他人,這個人是十分鐘心的。袁世凱當初她的兒子為了能夠建立起一支模範軍,可以說對段祺瑞,張勳這一系列北洋重臣是往死裡打呀的,因此袁世凱一死,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想看笑話看袁世凱,他留下的那些妻妾家小是怎麼被這些北洋重臣給打的,但是,段祺瑞去壓住了所有人的壓力,把袁世凱的家人好好的對待。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一生都是把自己定義成為袁世凱的臣子。袁世凱的手下,只要袁世凱不犯大錯,他是袁世凱說什麼他就照做。

這種人特別忠心,而且在他們心目裡面一般都是忠心不侍二主!所以不去幫蔣介石這一點,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講道理,段祺瑞也算是一號人物,當初在日本人的幫助之下,像日本人借了一大堆的錢,然後登上了最高的權力位置以後,直接向日本人賴賬找我要中國的權利,向我要中國的好處,沒門兒!後來他下野了,日本人找他想成立一個華北自治政府,段祺瑞直接回絕。這就是中國軍人的骨氣,他們不會像中國的政治家那樣搞那麼多歪理歪八的,最後把自己給繞進去,幹什麼事情就是認準一個死理,你要跟我說其他的,哼,我也想不過來。


漩渦鳴人yy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說起北洋軍閥,一定繞不開“北洋之虎”段祺瑞,作為皖系軍閥的首腦,他又被稱作“段合肥”,曾經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臨時執政),他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復辟,有“三造共和”的美名,職務越高,責任越大,評價越複雜,所以,歷史上對段祺瑞的評價很有爭議。


歷史書上,我們所知道的段祺瑞都和“府院之爭”、“三一八慘案”、孫中山“護法運動”聯繫在一起,在我們印象裡,這是一個殺人無算的舊軍閥,為了爭權奪勢出賣國家主權。

但是,歷史書外,段祺瑞還有另一面。

段祺瑞一生堅持“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的信條,被稱為“六不總理”,有人認為這是段祺瑞的自我包裝,但從各方面來看,段祺瑞都當得起這個稱號,他一生樸素,清廉如水,一直到去世,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在北京時期一直租房子住,知道他秉性的袁世凱只好藉口送房子給養女的名義(段祺瑞原配去世後,娶了袁世凱的養女張氏),送給段家一套房子,這套房子的主人和袁世凱打牌輸了40萬大洋,把房子抵押給袁,但是房契一直沒交接,袁世凱去世後,房主的兒子拿著房契找上門,段祺瑞見到房契,立即搬離才住了兩年的房子。

晚年下臺後,生活窘迫,不得已只能靠著當年保定軍校的學生蔣介石的接濟過日子,在那個物慾橫流、無官不貪的舊社會,段祺瑞絕對是官場的一股清流。

除了“三造共和”,段祺瑞還極力阻止外蒙獨立,在俄國的慫恿下,外蒙一直謀求獨立,1919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段祺瑞利用俄國無法南顧的機會,派徐樹錚出兵外蒙,迫使取消自治,廢除與俄國的一切條約,直到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才獨立。他和因為欠黎元洪7萬大洋而被他告上法院。

1926年3月18日,執政府衛隊開槍打死多名遊行群眾,包括魯迅的學生劉和珍,魯迅的一篇《記念劉和珍君》徹底將段祺瑞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段祺瑞當時不在執政府,也沒有下令開槍,當得知衛隊開槍射殺學生後,段祺瑞頓足長嘆“一世清名,毀於一旦”,趕到現場,醫治傷者,撫卹死者,召集會議,通過懲治首犯的決議,在隨後的悼念死難者同袍大會上,作為國家元首,段祺瑞長跪不起,發誓終身素食以贖罪,這個誓言一直堅持到病逝,晚年時期因為病痛折磨身體羸弱,也不肯接受醫生建議吃肉補充能量。

“三一八事變”後,段祺瑞離開政壇,到天津當起了寓公,沒有了經濟來源,只能靠往日的舊部和學生來資助度日,為了節省開日,家裡每天的開支賬目他都要親自過目審核,以前從不管家務的段祺瑞當起了管家婆。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日本人還想在華北成立偽政權,在日本人眼裡,這個華北偽政權首腦,段祺瑞是最佳人選,土肥原賢二經常上門騷擾,屢次力邀段祺瑞出山,都被他拒絕。

身在南京的蔣介石對段祺瑞的深明大義非常感激,但害怕日久天長髮生變故,同時擔心段祺瑞的安全,便邀請段南下,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帶著蔣介石的親筆信,邀請段祺瑞到南京頤養天年。

當時社會上盛傳日本人打算劫持段祺瑞,見此情形,段祺瑞接受邀請,收拾行李,離開天津。

1933年,火車到達南京浦口站時,下車後的段祺瑞感到非常意外,蔣介石命令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官到車站迎接,蔣介石一身戎裝,以學生見老師的禮儀,向段祺瑞敬禮,並陪著他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當年孫段兩人是敵我關係,孫中山北京去世時,段祺瑞賭氣沒有出席葬禮,這次拜謁中山陵,既承認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又表明了團結一致抗日的態度。

住了一夜兩天,配合蔣介石演完這場戲後,段祺瑞藉口女兒在上海為由,乘車去了上海,作為江湖老油條,段祺瑞非常明白,也很知趣,自己一個北洋老人,住在國民政府的首都,讓蔣介石怎麼想,怎麼看,既然這次南京之行使命已經完成,就應該及早離開,免得惹人嫌棄。

北洋軍閥已經成為歷史,雙方也就沒有合作的基礎,對於蔣介石來說,段祺瑞的利用價值已經不高,便立即同意段到上海居住,他交代上海市政府做好安排,並每月送上一萬元生活費,段祺瑞到上海後住進了陳調元的公館裡,定居上海不久,段祺瑞胃病復發,久治不愈,最終於1936年去世,終年72歲。

很多人痛罵段祺瑞賣國,主要是因為他把部分省份的開礦權、鐵路修築權作為抵押,通過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特使西原龜山向日本借了5億日元貸款,史稱“西原借款”,對於剛上臺的段祺瑞來說也是迫不得已,為了支持洪憲帝制,當時各大銀行已經面臨崩潰,地方割據,不向中央交錢,為了對付“護法運動”,還要開戰燒錢,北洋政府成了欠薪專業戶,魯迅當時在教育部任職,就遭遇過欠薪。政府信用喪盡,公債無人認購,日本人“雪中送炭”,段祺瑞也是有病亂投醫。從借錢那天起他就沒打算還,“咱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到時候一瞪眼就完了”(摘自《北洋人士話滄桑》)。

後來的事實確如段祺瑞所想,時局動盪,段祺瑞倒臺後,國民政府根本不認賬,西原借款基本都打了水漂,由於這次借款的抵押物方面要求寬鬆,所以日本人並沒有從這次借款中撈到太多實惠,1929年,日本駐華公使佐分利貞男奉命帶著密約向蔣介石討債,沒想到蔣派特務將密約盜走,佐分利貞男無法交差,在各方壓力下,最後選擇自殺,西原借款不了了之。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關於段祺瑞,拒絕蔣介石,這件事我們只要瞭解了在段祺瑞身上發生的故事,很容易就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說起段祺瑞,他有諸多的頭銜和名號,光總理就擔任了4屆,段祺瑞在當時,一直有一個想一統中國的夢想,但是在夢想實現的過程中也頻頻受阻。

在他擔任總理期間,他就嚴格要求自己,也正是因為這樣,嚴格的自律,也讓他抵禦了很多外界誘惑,同時也為自己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畢竟,憑藉著段祺瑞當時的身份和影響力,不僅僅是蔣介石,哪怕是日本人對他也有想法,不止一次想要拉攏他。日本方面也曾多次派代表,秘密的去找段祺瑞談話,但他最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就在日本人頻繁拉攏段祺瑞的時候,這也是蔣介石最緊張的時候。

雖然說段祺瑞生性正直,但是如果日本人利用某些非常規的極端手段,還是有可能撼動段祺瑞的,畢竟蔣介石曾經在日本留過學,對於日本人的秉性還是有一定的掌握,也是一眼看出了他們的陰謀。

所以他也派人和段祺瑞聯繫,希望能夠讓他到南京來任職,不知道蔣介石當時內心是否真的是這樣想,但是最起碼,也能給日本方面一定的干擾。

要說起段祺瑞和蔣介石的關係,這裡還不得不提起一個小故事:

在段祺瑞擔任保定軍校校長的時候,蔣介石剛好在裡邊讀書,當時軍校裡邊還會有日本教官任職。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日本教官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居然把中國人比喻成細菌,言外之意就是說中國人繁殖能力強,還說中國的土地簡直被細菌汙染和破壞了。

“說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當時蔣介石就聽不下去了,豈能容忍日本人這樣撒野,同時就在地上撿了一塊土塊,摔成個稀巴爛,上去給日本教官好好上了一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蔣介石霸氣回應道:“我們是細菌,說我們繁殖能力強,那麼日本大個彈丸之地,繁殖能力,可是比中國還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日本教官氣不過,無奈只能給段祺瑞投訴,沒想到正是因為這件事,蔣介石在段祺瑞心中一下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有好的待遇,段老師也是對他格外照顧有加,後來安排他公費出國留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段祺瑞也算是蔣介石的老師。

按常規說,學生請老師出山,本無可厚非,但是當時的段祺瑞已經看得很明白了,他也無心再涉及政治,再加上也沒有什麼實權,他就表現的也不是很積極。

就拿他曾經在北京給馮玉祥任職一事,早已經看清楚了當時的政治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明哲保身,畢竟自己也一把年紀了,也折騰不起了。

我們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他請,段祺瑞出馬,既是為了讓老師安享晚年,也是給老師一個臺階下,畢竟當時段祺瑞,也被日本人煩的很難受。

要說給老師權力,估計也不太現實,在他當年想勵精圖治的時候,卻遇上時運不濟,其實現在即使給了老師權利頭銜,現在他也無心再去折騰了,很顯然,蔣介石也已經明白了老師的心思,只不過就是一個委婉的說法罷了。

段祺瑞此時心裡比誰都明白:一個人是掀不起什麼驚濤駭浪的,與其在那裡不作為,還不如安安穩穩回家養老,比起任何事都來得更加安穩自在,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晚節不保,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