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周其仁:土地出让金上涨了64倍,成本优势在消失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在基石资本年会上发表了主题为《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局势》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提到不断提高的土地出让金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经济下滑或者突围不成功。

笔者,摘录他的部分演讲记录,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和启发,也希望在留言讨乱周其仁教授的观点。

经济学家周其仁:土地出让金上涨了64倍,成本优势在消失

摘录如下:

1、还未突围就被困住

《新劳动法》以后,很多人抱怨劳工成本上涨过快,实际上,真正涨得快的是地税收入、带有强制性的社保缴纳,以及垄断的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供应的土地出让金。

在1995-2012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期,大家看到这期间土地出让金的价格涨了64倍。什么生意不是在土地上进行的?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成本优势一边在见到效益,一边在减弱。

麻烦的是中国开放的经验又影响了多少国家,别人不会说是在学中国,但世界上只要是做对了的事情,你挡也挡不住别人要学习,你中国能开放,印度不能开放吗?我们的邻居朝鲜也要开放。改革开放没有专利权,下了决心就可以搞,所有穷国一看中国的经验,都可以搞。越晚开放,成本优势越明显,大家看越南的土地和工人什么价,印度、印尼是什么价,你去看看吧。

中国是1980年改革开放,印度是拉奥总理1990年改革开放,前苏联1991年垮台,前苏东体系都解放出来了,现在这个局面就是我提出“突围”这个说法的由来。我们向上还没能力够着天,虽说发达国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从竞争的独到性看,全世界的独到性还是在发达国家手里,多少好产品、好想法、好潮流,追根溯源,是从哪儿来的?我们现在讲得这么热火的大数据、云计算,都是哪儿来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这么凶,美国一家公司的产品却可以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通宵排队,这就是天。

那么地呢?越南的地比你便宜呀,印度的地比你便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40年,从全球看,我们被夹在了中间,我们的优势并不明显,独到性优势还没有形成,就被围住了,搞不好上头还会堵你。过去它们无所谓,教你一点就教你一点,给你一点就给你一点,你那么穷。

可是今天中国全球第二大,引起方方面面的警觉,你看今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都大幅度收紧,不光是贸易战。别说是敏感的专业现在对中国留学生越来越不开放,连不太敏感的专业壁垒也提高了,它知道你的知识来源是在它那里。

我们的后面还有追兵。你看印度2030年的目标是什么?成为全球第三大。只要看看中国自己的经验,你就会知道,可不要随便看不起印度,后发优势会让走在前头的国家丧失警惕,因为你洋洋自得。中国人不要觉得印度追不上,你把时间放长一些看,这个可能性是有的。

经济学家周其仁:土地出让金上涨了64倍,成本优势在消失

2、加快创新步伐

以上就是中国被围住了的原因。那么,怎么突围呢?第一步,你还是得靠改革突围。中国的改革呀,没办法的时候是真改,一旦有了成绩,那就是喊喊口号。因为改革要触动利益,不是被逼到墙角,那个利益怎么触动呢?要不是饿到粮食供应不了,怎么会同意包产到户?要不是几亿人的就业没法解决,怎么会开放民营经济?

从制度、法律、文化、思想上,我们真的把改革开放这件事情想通了吗?我的观察是还没有,至少上层建筑里很大一个板块的人不作此想。实际情况是没办法的时候让一步,形势好就不改,硬生生地不改。但如果不改没有出路,那你就还是得改。

天下比我们劳动力贵的国家有的是,人家也有还过得好好的,你到北欧那些国家去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均GDP不是五六万、七八万美元的?去年我去瑞典访问,瑞典人均GDP是8.2万美元,雀巢总部不还是在瑞士100多年前它起家的那个小镇上吗?人家过得好好的,这是什么道理?

成本涨了,如果你收益的能力提高得更快,何害之有呢?所以这40年来我们只学会了一个成本优势,现在看来也到了一个该转方向的时候了。经济增长了,工资当然应该增加呀,而且那些法定的成本,如果改革到位,它就不会涨得这么快,总的趋势就是收入会得到提高。

倒过来,如果人工贵了,你就没戏唱了,这也是对美国经济提出的问题,你的工人人均收入5万美元,你就没戏唱了。这说明你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教育和培训在蓝领工人中的普及都远远不够,美国这个大国应该向很多小国学习,你去荷兰、丹麦、瑞典看看,它们的人均收入都比美国高,它们照样生产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经济学家周其仁:土地出让金上涨了64倍,成本优势在消失

当然,我也要从这个视角来提醒中国,我们怎么就不能做到把成本曲线向右下方移呢?就是要创新。但是千万要当心,创新是有很多选择的,我和腾讯研究院一起切磋后得出了一个看法,

中国到目前为止的创新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市场上的产品中发现有厉害的东西,攻不下来的话,去研发技术,技术研发不下来再去找院士、找大学、找基础研究,攻原理,中国大部分创新走的是这条路线。

另一条路线是从原理出发往下打,原子能、原子弹哪儿来的?最早是1939年的一篇论文,它讨论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的能量不同,如果要原子结构的能量裂变出来,需要什么条件?

发达国家所谓“从零到一”的原创,这个“零”是什么?是先有发现,再有发明,我看我们这个后手棋还没有开局呢。我们有近3000所高校,这些高校和国家研究组织里释放的能量,包括我们形成的风气,有没有攻难关的精神,有没有突破性原创的魄力?而不是仅仅跟着发达国家的热门课题去发论文,此外,有所发明的理论、技术怎么去走向市场、转成产品?中国创新这方面的大文章可以说题目已经开出来了,真正做还早着呢。时间的关系,我不多去展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