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有人是教師,為什麼說"父不教子"?利弊何在?

扉扉細雨


現在我身邊的朋友們只要是當老師的,都很反感自己的班裡有同事的子女。

我也見過不少父母在自己學校當老師的孩子,一般來說不是自己班的還好點,自己班的都更不行了。自己班裡的孩子總是被同學們孤立,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同學們也並不是故意的,但是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就好像成人上班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迴避老闆的心腹紅人一樣,無形中這些孩子就會變得內斂含蓄,而且不敢學不好,成績必須優秀,感覺會特別累。

如果不是自己班的,就有另一種情況,主要他父母不在身邊,他會特別放鬆,會很鬧騰。他自己的老師也會看在他父母是同事的面子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苛責較少。這種基本是很聰明的孩子,也懂得察言觀色,成績也不錯,還算比較好管理的。

還有一種應該就是最頭疼的,學習也不好還不好管,別的老師不管,自己父母管不住,這種孩子心裡老師就是老師,父母就是父母,不能混淆。結果就是別的老師看他父母的面子不管,自己父母管了沒用。別人會想父母都是老師,還教不好孩子,其實是孩子從來就沒覺得自己父母是老師,他只覺得父母就是父母,你給我講的東西不需要說那麼多,我老師會告訴我。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就是老師這職業真的很忙,屬於沒什麼事還忙的工作,對孩子的管理就會比較疏忽。有些人年年優秀教師,自己孩子依然後幾名,自己都沒辦法。


妖精有九尾之九尾狐


父母是老師,把子女放在自己負責的班級,這樣對父母和孩子好嗎?換句話說"父不教子"這句話對還是不對?我的回答是:這話說的太對了。我是深有感觸的,我爸爸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在爸爸是父親又是老師的角色轉換中。我難以適應,給我帶來很多的壓力。壓力,煩惱又來自哪些方面呢?我從小就是個老實孩子。不是被逼到難以承受的程度,我是不會打架的。"誒誒誒……大夥兒都來看他仗著他爸是老師,又想欺負我了"。本來是我受了委屈。就他這一句話,連我和我爸的形象都給汙了。因為爸爸是教我的班主任老師,所以我是受了很多委屈的,在心裡這真的是一種折磨。第二因為我爸是班主任的原因,我的同學都疏遠了我,沒人敢到我家找我去玩。這無形中剝奪了我擁有朋友的權利。我曾記得為了讓大家和我交朋友,我沒少損失好吃的。可是沒啥用。更讓我有壓力的是,在父親的課堂上。回答問題,答對了。成績好了,人會說近水樓臺有優勢。他爸在背後能不給他多下功夫。成績考不好,別的同學又說成″連自己兒子都考成這樣,都沒教好"。似乎我爸這個老師優秀與否全在我身上繫著呢,

我是一肚子的彆扭,久而久之,在這種壓力下,我變得不善交際。獨來獨往。至今也沒有多大改變。

後來我考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也成了一位老師。有了家庭,兒女。在一次偶然的談話中。與年邁的父親深入交流。最後,父親驚訝地看了我半天說這麼多年來,我沒想到當年的那個決定。會給你帶來這麼多的傷害。可憐的是人生沒有彩排,生命都是直播,當年錯了的事兒是沒有重來的機會。





用戶名成功老爸媽


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如果父母是老師不應該教自己的孩子,我贊同這種說法。

老師不是聖人,在教室裡會有意無意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不照顧,其他老師和學生也會給你的孩子不同的待遇,讓孩子有一種優越感,這對孩子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舉個例子:我們學校校長的女兒本來是在我們學校上學的,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她的優越感特強,同學們都聽她的話,比老師還有威信,校長果斷把孩子送到別的學校了,現在他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每次提起這件事,校長就說:幸虧把孩子送出去了,要不過多的優越感會害了孩子的!

再舉個例子:單位裡有一個女老師的兒子也在我們學校,可能出於母愛,這個媽媽每節課都會給孩子準備水,零食。怕孩子凍著了,餓著了,別的孩子都是自己去食堂打飯,她的孩子是每天自己做飯,當時成績還說的過去,只是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

所以還是建議各位老師,儘量不要教自己的孩子,這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語文路老師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天下父母誰不希望子女成器,同是父母一片心,子女若能成龍成鳳,無疑會給家庭帶來歡樂和喜悅。但是總有些家長空懷希望,而不重視家庭教育,也不懂得什麼教育,於是乾脆把子女推給學校和社會,甚至振振有詞地向你傾訴,“父不教子呀,只能仰仗你們教師囉,請多多關照!”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已探討過這個問題。《孟子·離婁》記載:公孫丑問孟子“為何君子要易子而教呢?”孟子回答:“教育孩子,必須以正確的道理去教,做父親的如果照此去做,而孩子不聽,做父親的必定會生氣,會責罰孩子,這樣就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孩子如果根據平時所見,反問父親的言行並沒有依循正道,這豈不又傷害了做父親的感情和顏面?”事實也是這樣,父親親自教子,很容易在父子間產生矛盾,傷害感情。所以,古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來教育,以免父子間相互拿大道理來責求對方,這就是“易子而教”的原因。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仔細想想,如果做父親的能從始至終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父不教子”這句話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恐怕是一般人做不到而已,或許是為自己解脫、找藉口。

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說,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父親是孩子天生的老師,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人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出問題,父親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家庭裡,當一個孩子在某個方面出現大問題,做父親的不可能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善意的提醒、警告,日常的教育、督促都不能少。但做父親的若不能言傳身教,卻一味指責孩子不是,這真是莫大的諷刺。由此,我曾經寫了一篇名曰《家教》的微型小說,記錄了自己聽到的一則父子對話,全文摘錄警示當父親的人。

揣著一張成績單,他回到家,耷拉著頭,很是沮喪。

接過這張成績單,父親臉陰沉沉的,倏地,“啪”地一聲,他的臉頓時火辣辣的。

“哼,不中用的傢伙,給我臉上抹黑”。

他默不作聲,縮在牆角。

“講清楚,平時你都幹些什麼?”

“打遊戲機”,他怯生生地說。

“什麼時候染上這個壞毛病?”

“我···我···”,他呑呑吐吐地。

嚴歷的訓斥,一聲比一聲緊。

終於招架不住了,他硬著頭皮說:“你老去打麻將!”話音剛落,父親暴跳如雷:“你還敢管起我來。”

“錯,全是你造成的!”他委屈地說。

一句話捅在父親的痛處,只見他的臉青一陣,紫一陣,順手拿起掃帚,就要打兒子。

正在這時,有人在敲門,“王大頭,三缺一就等你啦!”話音剛落,盛怒的父親急忙答道:“好,我馬上就來!”臨走時,他狠狠瞪了兒子一眼,“回頭再給你算賬!”

“嘭”一聲,門關上了,屋裡恢復了平靜,他孤單單的站在書桌前發呆。

《論語·子路篇》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自我端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自身就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此警句用在家庭教育上再恰當不過了。《禮記·學記》中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增長孩子的優點,而要糾正、挽救他們的過失。貝多芬說:“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教養孩子成人更為神聖的職責了。”做父親的首先要給子女深沉的愛,這種愛是責任,是理解,是寬容,是無私,是奉獻,是博大,是在培養具有創造性、責任感、參與精神、獨立意識的有用之才。孩子初通人事,父親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平等地看待他們,不以家長自居,動輒訓斥打罵,開口便批評,但也不能一味順從,有求必應。平等,是人格的平等,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思想感情與內心世界,而不是將自己降低到孩子的地位,把孩子推上“皇帝”的寶座。

最近央視百家講壇連播《向古人學家教》,我覺得作為父親應當好好看一看,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一下新時期家庭教育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創建家庭民主、平等、和諧的關係,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的同時,還要學會根據子女的年齡特徵、個性特點實施教育,注重培養子女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促進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當然,作為父親還要舉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業進取,各方面為子女做榜樣。在言傳身教的同時,父親還要善於發現和培養子女的興趣和愛好,挖掘孩子的智力潛能,培養他們會生存的能力,諸如選擇能力、承受能力、競爭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據大量的心理學、社會學研究顯示,父親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作為父親再也不能以“父不教子”來推卸責任,而應該把良好的願望付諸於行動,不但要懂得怎麼教育子女,而且還要善於如何教育子女,充分地讓孩子健康成長,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這是家長十分神聖的天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