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有人是教师,为什么说"父不教子"?利弊何在?

扉扉细雨


现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只要是当老师的,都很反感自己的班里有同事的子女。

我也见过不少父母在自己学校当老师的孩子,一般来说不是自己班的还好点,自己班的都更不行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总是被同学们孤立,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同学们也并不是故意的,但是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就好像成人上班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回避老板的心腹红人一样,无形中这些孩子就会变得内敛含蓄,而且不敢学不好,成绩必须优秀,感觉会特别累。

如果不是自己班的,就有另一种情况,主要他父母不在身边,他会特别放松,会很闹腾。他自己的老师也会看在他父母是同事的面子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苛责较少。这种基本是很聪明的孩子,也懂得察言观色,成绩也不错,还算比较好管理的。

还有一种应该就是最头疼的,学习也不好还不好管,别的老师不管,自己父母管不住,这种孩子心里老师就是老师,父母就是父母,不能混淆。结果就是别的老师看他父母的面子不管,自己父母管了没用。别人会想父母都是老师,还教不好孩子,其实是孩子从来就没觉得自己父母是老师,他只觉得父母就是父母,你给我讲的东西不需要说那么多,我老师会告诉我。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老师这职业真的很忙,属于没什么事还忙的工作,对孩子的管理就会比较疏忽。有些人年年优秀教师,自己孩子依然后几名,自己都没办法。


妖精有九尾之九尾狐


父母是老师,把子女放在自己负责的班级,这样对父母和孩子好吗?换句话说"父不教子"这句话对还是不对?我的回答是:这话说的太对了。我是深有感触的,我爸爸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在爸爸是父亲又是老师的角色转换中。我难以适应,给我带来很多的压力。压力,烦恼又来自哪些方面呢?我从小就是个老实孩子。不是被逼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我是不会打架的。"诶诶诶……大伙儿都来看他仗着他爸是老师,又想欺负我了"。本来是我受了委屈。就他这一句话,连我和我爸的形象都给污了。因为爸爸是教我的班主任老师,所以我是受了很多委屈的,在心里这真的是一种折磨。第二因为我爸是班主任的原因,我的同学都疏远了我,没人敢到我家找我去玩。这无形中剥夺了我拥有朋友的权利。我曾记得为了让大家和我交朋友,我没少损失好吃的。可是没啥用。更让我有压力的是,在父亲的课堂上。回答问题,答对了。成绩好了,人会说近水楼台有优势。他爸在背后能不给他多下功夫。成绩考不好,别的同学又说成″连自己儿子都考成这样,都没教好"。似乎我爸这个老师优秀与否全在我身上系着呢,

我是一肚子的别扭,久而久之,在这种压力下,我变得不善交际。独来独往。至今也没有多大改变。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也成了一位老师。有了家庭,儿女。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与年迈的父亲深入交流。最后,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半天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想到当年的那个决定。会给你带来这么多的伤害。可怜的是人生没有彩排,生命都是直播,当年错了的事儿是没有重来的机会。





用户名成功老爸妈


我理解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如果父母是老师不应该教自己的孩子,我赞同这种说法。

老师不是圣人,在教室里会有意无意的照顾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不照顾,其他老师和学生也会给你的孩子不同的待遇,让孩子有一种优越感,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举个例子:我们学校校长的女儿本来是在我们学校上学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她的优越感特强,同学们都听她的话,比老师还有威信,校长果断把孩子送到别的学校了,现在他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每次提起这件事,校长就说:幸亏把孩子送出去了,要不过多的优越感会害了孩子的!

再举个例子:单位里有一个女老师的儿子也在我们学校,可能出于母爱,这个妈妈每节课都会给孩子准备水,零食。怕孩子冻着了,饿着了,别的孩子都是自己去食堂打饭,她的孩子是每天自己做饭,当时成绩还说的过去,只是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所以还是建议各位老师,尽量不要教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语文路老师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天下父母谁不希望子女成器,同是父母一片心,子女若能成龙成凤,无疑会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喜悦。但是总有些家长空怀希望,而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懂得什么教育,于是干脆把子女推给学校和社会,甚至振振有词地向你倾诉,“父不教子呀,只能仰仗你们教师啰,请多多关照!”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探讨过这个问题。《孟子·离娄》记载:公孙丑问孟子“为何君子要易子而教呢?”孟子回答:“教育孩子,必须以正确的道理去教,做父亲的如果照此去做,而孩子不听,做父亲的必定会生气,会责罚孩子,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孩子如果根据平时所见,反问父亲的言行并没有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做父亲的感情和颜面?”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亲自教子,很容易在父子间产生矛盾,伤害感情。所以,古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来教育,以免父子间相互拿大道理来责求对方,这就是“易子而教”的原因。这句话说的很对,但仔细想想,如果做父亲的能从始至终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父不教子”这句话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恐怕是一般人做不到而已,或许是为自己解脱、找借口。

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父亲是孩子天生的老师,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出问题,父亲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当一个孩子在某个方面出现大问题,做父亲的不可能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善意的提醒、警告,日常的教育、督促都不能少。但做父亲的若不能言传身教,却一味指责孩子不是,这真是莫大的讽刺。由此,我曾经写了一篇名曰《家教》的微型小说,记录了自己听到的一则父子对话,全文摘录警示当父亲的人。

揣着一张成绩单,他回到家,耷拉着头,很是沮丧。

接过这张成绩单,父亲脸阴沉沉的,倏地,“啪”地一声,他的脸顿时火辣辣的。

“哼,不中用的家伙,给我脸上抹黑”。

他默不作声,缩在墙角。

“讲清楚,平时你都干些什么?”

“打游戏机”,他怯生生地说。

“什么时候染上这个坏毛病?”

“我···我···”,他呑呑吐吐地。

严历的训斥,一声比一声紧。

终于招架不住了,他硬着头皮说:“你老去打麻将!”话音刚落,父亲暴跳如雷:“你还敢管起我来。”

“错,全是你造成的!”他委屈地说。

一句话捅在父亲的痛处,只见他的脸青一阵,紫一阵,顺手拿起扫帚,就要打儿子。

正在这时,有人在敲门,“王大头,三缺一就等你啦!”话音刚落,盛怒的父亲急忙答道:“好,我马上就来!”临走时,他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回头再给你算账!”

“嘭”一声,门关上了,屋里恢复了平静,他孤单单的站在书桌前发呆。

《论语·子路篇》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自我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自身就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此警句用在家庭教育上再恰当不过了。《礼记·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孩子的优点,而要纠正、挽救他们的过失。贝多芬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教养孩子成人更为神圣的职责了。”做父亲的首先要给子女深沉的爱,这种爱是责任,是理解,是宽容,是无私,是奉献,是博大,是在培养具有创造性、责任感、参与精神、独立意识的有用之才。孩子初通人事,父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平等地看待他们,不以家长自居,动辄训斥打骂,开口便批评,但也不能一味顺从,有求必应。平等,是人格的平等,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与内心世界,而不是将自己降低到孩子的地位,把孩子推上“皇帝”的宝座。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连播《向古人学家教》,我觉得作为父亲应当好好看一看,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一下新时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创建家庭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作为父亲还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父亲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培养他们会生存的能力,诸如选择能力、承受能力、竞争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据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显示,父亲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作为父亲再也不能以“父不教子”来推卸责任,而应该把良好的愿望付诸于行动,不但要懂得怎么教育子女,而且还要善于如何教育子女,充分地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这是家长十分神圣的天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