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献血及输血科普小知识

血液被人们誉为“生命之河”,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依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其次,血液具有缓冲功能,可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酸碱度平衡。此外,血液还具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功能,比如生理性止血,抵抗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各种免疫反应。当血液总量或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不足时,或是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时,对会对人体产生重大影响。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献血及输血科普小知识

血液不是简单的液体,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由水、离子、小分子化合物、蛋白以及一些气体组成。血细胞则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人体全身的血量称为血量。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也就是说每公斤体重有70~80毫升的血液。因此,体重为60公斤的人,血量为4.2~4.8升。

一般而言,一位体重为50公斤的正常人一次献全血200~400毫升,仅占人体血容量的5%~10%,在人体能够承受的安全范围,在献血后5~10天献血者体内的红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血小板、血浆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水也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所以说,适量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献血及输血科普小知识

那么,全血和成分血又有什么区别呢?

全血是指采用特定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献血者体内一定量外周静脉血采集至塑料血袋内,与一定量的保养液混合而成的血液制剂。而成分血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制剂与单采成分血的统称。

简单点说,全血的成分与体内循环血液成分基本一致,但采集后随着保存期的延长,全血中血小板及不稳定凝血因子会逐渐失去生物学活性,这也是目前临床全血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

成分血即就是将人血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成高纯度或高浓度制品,再输注给患者。根据不同病人对输血要求不同,选择合适的成分血,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献血及输血科普小知识

比如,严重贫血的病人主要是红细胞量不足,血量不一定减少,所以浓缩红细胞悬液是最好的选择。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创面渗出导致血浆大量丢失,就需要输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而各种出血性疾病,可以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因子的新鲜血浆,帮助止血或凝血。

目前,全血只适用于大量失血及需要血液置换的患者,而且必须按照ABO及RH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合的原则进行输注。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献血及输血科普小知识

因此,倡导成分输血可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而且能节约血源,使血液的价值最大化。

以下是成分输血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献血及输血科普小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者经健康查体合格后,每次可捐献全血200或400毫升,两次捐献时间不少于6个月。捐献机采成分血,两次间隔时间为4周。

捐献一次热血,挽救一个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