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鄭道利

【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郑道利

【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郑道利

致敬·公安大工匠

共和國頂級刑偵專家

鄭道利

【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郑道利

本期人物

鄭道利,1953年生,武漢市公安局刑偵局黨委副書記,刑事技術高工,公安部刑偵專家,2005年被聘為武漢市公安局首席刑事技術專家。從警30餘年,參與了"張明高集團持槍系列搶劫案"、"馬漢慶團伙持槍殺人搶劫運鈔車案"、"98.2.14長江大橋爆炸案"、陝西咸陽市政協副主席被殺案、桂林房地產老闆被殺案等50餘起全國有重大影響案件的技術鑑定工作,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先後被授予"全國公安科技先進個人"、"武漢市勞模"稱號。2008年8月14日,武漢市公安局鄭道利工作室成立,這是我國公安系統首家以專家命名的工作室。

【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郑道利

工匠故事

1

鄭道利從事刑事技術工作31年,在武漢市公安系統,是公認的權威。

1991年2月15日凌晨,罪犯張明高將武漢市橡膠廠4名值班人員殺害。這就是震驚全國的“2·15”大案。

破案過程中,辦案人員曾認定嫌疑人劉某的步態、鞋態的磨損程度,與殺人現場鞋印特徵基本一致。公安部技術專家複核時,也認為殺人現場鞋印系劉某所留。

鄭道利經反覆比對後,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劉某的鞋印壓痕,超出現場鞋印1.5釐米。在他的一再堅持下,又展開了重新偵查,破案結果證明,鄭道利的推斷是正確的。

鄭道利說:“刑偵工作,人命關天,一定要嚴謹,即使是權威專家的結論,也不能一味盲從。”

30多年來,鄭道利先後參與了50多起重大案件的技術鑑定工作,勘查各類刑事案件現場2200餘起,糾正技術鑑定錯誤結論15起。2003年,他被聘為公安部刑偵專家,定期到全國各地“會診”疑難案件。

2

1984年,武漢市公安局接警稱:有人給江漢區房產局寄來可疑郵件。

有人寄來一件類似的圓筒形郵件,發信人地址為“內詳”。工作人員在拆看郵件時,郵件發生爆炸,致人受傷。

31歲的鄭道利迅速趕到現場。當時,由於條件所限,他的防護僅是一個普通的摩托車頭盔和擒拿格鬥背心。攝像機拍下了當時的鏡頭:鄭道利取炸彈的手在發抖。儘管緊張,鄭依然將炸彈拿在手中,帶回刑偵大隊。

炸彈被成功拆除,警方通過炸彈中留下的痕跡物證,抓獲了犯罪嫌疑人。他說:“當時不緊張是假的,萬一爆炸那就全完了。但我是一名刑警,我不做誰做?”

3

【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郑道利

過去,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過程中,腳印、工具痕跡、牙印等立體痕跡的檢測都是憑經驗估計,測量、繪圖缺乏科學性和準確性。

1986年5月,鄭道利與人共同研究“近景攝影測量在痕跡檢驗中的應用”這一課題。經過兩年艱苦研究,該成果獲得1988年部級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填補了我國刑事技術中的一項空白。

犯罪指紋在痕跡學中被譽為“物證之王”,但在過去,查對、分析現場指紋都是人工分類鑑定,勞動強度大、差錯率高。1990年,鄭道利與有關專家合作,經過3年潛心鑽研,完成了“指紋痕跡鑑定專家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使指紋分析鑑定全部用電腦完成,掀開了指紋分析鑑定史上新的一頁。

1978年以來,鄭道利承擔、主持完成了近10項科研項目,在偵破案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4

【致敬·公安大工匠】第十五期人物——郑道利

2013年“12.1建行爆炸案”發生3天后,警方為何這麼快就精確鎖定嫌犯?這一切都離不開刑偵技術人員的勘查蒐證。鄭道利在一次採訪中為我們詳細解讀了分析取證的過程。

取證:現場蒐集50多袋粉塵

“爆炸案件的現場取證最為艱難,因為很多東西都炸飛了”,鄭道利仍然採用了他首創的爆炸案現場勘查方式,技術人員將現場劃分為很多小塊,成格狀進行收集,現場一共收集到50多麻袋的爆炸粉塵。

篩查:電路板殘片暴露案情

爆炸粉塵帶回實驗室後,技術人員又將殘留物用篩子一點一點地篩過,終於,爆炸粉塵中,篩出了一個僅有綠豆大小的電路板殘片,這就是引爆裝置的接收器。鄭道利分析,從電路板的粗糙程度可見,接收器不是手機、玩具等較精密的電路板。

畫像:嫌犯懂無線電

根據現場留下的電路線殘段,鄭道利認為是普通電話線;通過分析爆炸粉塵、殘留物,鄭道利確定,炸藥、雷管均不是從危險品管制渠道流出,也非軍用。鄭道利據此畫出嫌犯的輪廓:引爆方式為自制電雷管,遙控起爆;作案方式為利用爆炸造成人員傷亡、製造煙霧,引起恐慌,趁機搶劫運鈔車錢箱;嫌疑對象懂無線電知識,工作和電器製造、維修相關。果然,通過群眾舉報,警方在最快的時間內鎖定了曾經開過家電維修店的王海劍。

從警以來,鄭道利先後發表了20多篇有較高學術和實用價值的論文,主編了全國公安中等教材《刑事技術》,成為一名較有影響的學者。

1980年9月2日,漢口解放大道居民方春娥在家中被害。現場發現的一把本色木柄菜刀上,有一枚汗液無色指紋。當時的技術,無法在本色木上顯現汗液無色指紋。鄭道利創造性地應用高真空鍍膜機,使手印顯現,從而揭開了這起因戀愛未成,報復殺人的案件。鄭道利由此撰寫了《真空鍍膜顯現手印的技巧》一文。

1984年6月,漢江中浮出一具用麻袋裹著的碎屍。經鑑定,屍體是被人用鋸子肢解的。為查清鋸痕的形成和鋸的種類,鄭道利走訪了數十家制鋸廠和五金商店,觀察木工的拉鋸方式,並用不同種類的鋸子在骨骼上反覆實驗,從而協助公安局破獲這起殺人分屍案。隨後,他撰寫了論文《人體骨骼上的鋸痕檢驗》。

在繁忙的刑偵工作之餘,鄭道利先後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500餘人次。作為同濟醫大兼職教授,他還帶有博士、碩士生。

為此,鄭道利先後被授予“全國公安科技先進個人”、“武漢市勞模”稱號。

核稿:程 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