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掌故活字典——访黄州地方志专家万学华

辛亥革命中的“黄冈四杰”你知道吗?黄州城区最有名的是哪条巷子……作为一个黄州人,我们知道多少黄州掌故?

75岁的万学华老先生被大家称为黄州掌故的活字典,对黄州历史上的人和事他能如数家珍,讲得绘声绘色,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4月12日,在黄州体育路社区,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

为编修《第八部黄冈县志》,走访70多个档案馆

万学华,1972年参加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10年。1982年,任黄冈县志办副主任,参加黄冈县志编纂工作,是当时县志第一副总纂。

“我们当时编纂的是黄冈的第八部县志,第七部县志修到光绪八年。”万学华一下子打开话匣子。

“第八部县志从光绪八年(1882年)到1982年,历史跨度100年,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万学华说这段历史是大变革、大动荡的100年。

当时,万学华走访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图书馆,北京档案馆等全国7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有50天的时间,他穿梭于上海、浙江、杭州、宁波、江苏、苏州、南京、常州、安徽、合肥、芜湖等多个省市之间,寻找与黄冈那段历史相关的人和事,尤其是还健在的一些老革命工作者。为了查找资料,万学华曾经在湖北省档案馆睡了6个月,查阅了省档案馆收藏民国时期的19全宗的全部案卷,抄录了解放前黄冈县的档案资料。

“那几年,东奔西跑,积累了大量的黄冈历史资料,让我知晓了很多历史知识。比如:日本人是1938年10月23日占领黄州,1945年9月26日离开黄州!”万学华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脱口而出。

历时10年,《第八部黄冈县志》终于在1991年出版,共计115万字,其中万学华就写了48万字。

“我是黄州人,不懂黄州的历史,怎么爱黄州?编纂县志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让我更爱家乡黄州。”万学华说。

编写三部书,讲好黄州故事,传承黄州精神

怎么样让后人记得黄州的历史?记录传承是最好的途径。

1996年,万学华任黄州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他一直爱好地方文化历史研究,尤其对黄州掌故情有独钟。

“编纂完第八部县志后,很多的历史资料零零散散的都没被录用,这些东西都在我的脑袋里,将这些资料整理起来著书立说也算是作一点贡献吧!”万学华谈到当时出书的初衷。

“在辛亥革命斗争中,黄冈县涌现一批坚强的革命志士,吴昆、刘子通、李四光、熊十力被当时的武昌军学两界称为‘黄冈四杰’。4个人在雄楚大楼赋诗饮酒庆贺胜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刻,他们勇于担当,有民族危机感和强烈的家国情怀”。

“考棚街是黄州的文脉,是我们的文化街,地处考棚街的严家巷,是黄州最有名的街巷,董必武曾三次来黄州,每次都是住在严家巷一萧姓人家。”

“在今黄州城区西北3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今人称之为‘禹王城’并设有地方行政机构——禹王街道办事处。‘楚灭邾,徙其君民于此,后筑土城名曰‘邾城’。当地民众也有称其为‘吕阳城’的。阅读中国古代史和府、县志得知:此古城遗址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在此地修筑的一座都城,名曰:‘邾城’。因邾、汝、女、吕、禹等字音相近,‘邾王城’被讹传为‘禹王城’。”

……

从黄冈县、黄州市到黄州区,万学华侃侃而谈,即兴讲了三段故事。他语速十分快,似乎想一股脑儿将他所知道的信息迅速传递开来。

十几年来,他致力于研究黄州文史,先后出版《话说黄州》《黄州掌故》《黄州地名文化》三部文史类的书。

“危机意识,家国情怀”。这8个字就是万学华理解的黄州精神,他想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讲地名文化、文人轶事,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传承下去。

近两年,万学华正在准备下一本书《黄州地名志》,目前已经在整理第二稿,计划2019年出版。

讲好黄州故事,传承黄州精神。老先生一直不忘初心,孜孜不倦潜心耕作。

来源:鄂东晚报(记者王桑 通讯员熊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