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处决死刑犯,为何选择在菜市口?


清朝处决死刑犯,为何选择在菜市口?


法度刑罚除了惩罚当事人之外,另一大功用就是,震摄民众中的潜在犯罪的动机。

这种震摄民众的方法分为二种,一种是用游街和公开处决来羞辱罪犯的人格,另一种是利用血腥的斩杀或凌迟,来震慑潜在罪犯的犯罪动机。当然,这要有个前提,民众要爱看这类血腥的热闹。

而恰恰国人都很喜欢看热闹。见了什么热闹,就使劲往前挤,挤了还看不见的,就尽力踮起脚,伸长个脖子,憋着气摇摇晃晃地,使劲往人头簇动的间隙中,有一眼没一眼地闪着眼神去看。

如此以来,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就是个一顶一“弃市”的好地方。

菜市口在明代,就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每天从凌晨到傍晚都没断过人。选这么个地儿,让清政府在纠集民众观刑,都不用去贴公告。

这地方,见天的人挤人,等于是全天候地候着观刑。而且普通百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嘴碎,一传十,十传百的,不要半个时辰,杀某某人之事,满京城就尽人皆知了。

用于震慑潜在的犯罪,那个现场教育和光速传播效果,确实是顶呱呱的。这就是大清朝,为何要选菜市口作为行刑地的原缘。

清朝处决死刑犯,为何选择在菜市口?


再来说下什么叫“弃市”。

“弃市”源于《礼记》的“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众所弃之即唾之,从精神层面去羞辱罪犯。

当然,羞辱罪犯,对待斩之人是没用的。人家都要死了,还在乎在哪儿死吗?主要是为了震慑百姓,瞧,死也要死得这么丢面子。

国人自古以来都好面子、怕丢份。所以观刑的人,有一类不惧死,却又爱面子的二愣子,看到“弃市”前的游街,心中不免会一惊。妈呀,这么血腥不算,还那么丢份,这类犯法丟面的事不能干!

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不求实打实的都拦住潜在的犯罪。但这类人中,终究会有一部分人的动机会给吓没了,让清政府也省却了好多的司法资源。

所以“弃市”,就成了处决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高官、或一般犯死罪的平民,必然的附加刑。这就是清政府在统治中的利益算计。

附带说一句,“弃市”一般不针对高官显贵,毕竟百姓好个面,统治者也一样好个面。这是中华文化的共性,谁也跑不掉。

清朝处决死刑犯,为何选择在菜市口?


但高官贵胄被“弃市”处斩有没有?有。不过,相比平民的必然“弃市”,应该算是凤毛麟角、泛泛可数的。

如唐朝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是武则天时代的副部级高官。那小子当权时罗织罪名、大兴刑狱杀了不少朝庭重臣,最后惹得人神共愤、朝野齐怨,被大唐武皇帝判处“弃市”处死。

他被处斩后,据《资治通鉴》记载,仇家是争先恐后、扑向其尸身割其肉吃。肉吃完了,挖眼、剖心、还被踩成肉泥。这小子,该有多少仇家呀?

还有一个,是大清王朝的御前大臣肃顺。

生前可谓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这个人施政有个特点,锐意改革、重用汉臣、铁腕肃贪、对外强硬。待咸丰帝驾崩后,被慈禧设计密捕。最终可叹,也被判个“弃市”处斩。

实际上,这个级别的满族官员、又是皇亲宗室,本来根本不用“弃市”之法羞辱之,赐条几尺白绫,让他自己吊死就行了,也好息事宁人。

可能肃顺得罪慈禧太后狠了,召集众臣讨论处罚肃顺时,老佛爷这娘们直接独断乾坤,偏要加个“弃市”处斩,以震慑潜在犯禁的满清宗室,下面自是一片噤若寒蝉、诺诺称是。下图就是肃顺被“弃市”的图片。

清朝处决死刑犯,为何选择在菜市口?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幽探微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