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處決死刑犯,為何選擇在菜市口?


清朝處決死刑犯,為何選擇在菜市口?


法度刑罰除了懲罰當事人之外,另一大功用就是,震攝民眾中的潛在犯罪的動機。

這種震攝民眾的方法分為二種,一種是用遊街和公開處決來羞辱罪犯的人格,另一種是利用血腥的斬殺或凌遲,來震懾潛在罪犯的犯罪動機。當然,這要有個前提,民眾要愛看這類血腥的熱鬧。

而恰恰國人都很喜歡看熱鬧。見了什麼熱鬧,就使勁往前擠,擠了還看不見的,就盡力踮起腳,伸長個脖子,憋著氣搖搖晃晃地,使勁往人頭簇動的間隙中,有一眼沒一眼地閃著眼神去看。

如此以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就是個一頂一“棄市”的好地方。

菜市口在明代,就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每天從凌晨到傍晚都沒斷過人。選這麼個地兒,讓清政府在糾集民眾觀刑,都不用去貼公告。

這地方,見天的人擠人,等於是全天候地候著觀刑。而且普通百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嘴碎,一傳十,十傳百的,不要半個時辰,殺某某人之事,滿京城就盡人皆知了。

用於震懾潛在的犯罪,那個現場教育和光速傳播效果,確實是頂呱呱的。這就是大清朝,為何要選菜市口作為行刑地的原緣。

清朝處決死刑犯,為何選擇在菜市口?


再來說下什麼叫“棄市”。

“棄市”源於《禮記》的“刑人於市,與眾棄之”。眾所棄之即唾之,從精神層面去羞辱罪犯。

當然,羞辱罪犯,對待斬之人是沒用的。人家都要死了,還在乎在哪兒死嗎?主要是為了震懾百姓,瞧,死也要死得這麼丟面子。

國人自古以來都好面子、怕丟份。所以觀刑的人,有一類不懼死,卻又愛面子的二愣子,看到“棄市”前的遊街,心中不免會一驚。媽呀,這麼血腥不算,還那麼丟份,這類犯法丟面的事不能幹!

從清政府的角度來說,不求實打實的都攔住潛在的犯罪。但這類人中,終究會有一部分人的動機會給嚇沒了,讓清政府也省卻了好多的司法資源。

所以“棄市”,就成了處決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的高官、或一般犯死罪的平民,必然的附加刑。這就是清政府在統治中的利益算計。

附帶說一句,“棄市”一般不針對高官顯貴,畢竟百姓好個面,統治者也一樣好個面。這是中華文化的共性,誰也跑不掉。

清朝處決死刑犯,為何選擇在菜市口?


但高官貴胄被“棄市”處斬有沒有?有。不過,相比平民的必然“棄市”,應該算是鳳毛麟角、泛泛可數的。

如唐朝酷吏、御史中丞來俊臣,是武則天時代的副部級高官。那小子當權時羅織罪名、大興刑獄殺了不少朝庭重臣,最後惹得人神共憤、朝野齊怨,被大唐武皇帝判處“棄市”處死。

他被處斬後,據《資治通鑑》記載,仇家是爭先恐後、撲向其屍身割其肉吃。肉吃完了,挖眼、剖心、還被踩成肉泥。這小子,該有多少仇家呀?

還有一個,是大清王朝的御前大臣肅順。

生前可謂炙手可熱、權傾朝野,這個人施政有個特點,銳意改革、重用漢臣、鐵腕肅貪、對外強硬。待咸豐帝駕崩後,被慈禧設計密捕。最終可嘆,也被判個“棄市”處斬。

實際上,這個級別的滿族官員、又是皇親宗室,本來根本不用“棄市”之法羞辱之,賜條几尺白綾,讓他自己吊死就行了,也好息事寧人。

可能肅順得罪慈禧太后狠了,召集眾臣討論處罰肅順時,老佛爺這娘們直接獨斷乾坤,偏要加個“棄市”處斬,以震懾潛在犯禁的滿清宗室,下面自是一片噤若寒蟬、諾諾稱是。下圖就是肅順被“棄市”的圖片。

清朝處決死刑犯,為何選擇在菜市口?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幽探微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