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云霄情歌-smile


有个成语叫“祖功宗德”,就是说祖有功而宗有德,所谓功,就是开创之功,创业了,并且创业成功了,这就叫有功。有德,就是有德行,于皇帝来说就是守住了祖打下的江山,并使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


祖有功、宗有德

祖和宗,最开始是特指帝王的祖先,是帝王的庙号,起源于商朝。

帝王死后,会修建专门的家庙来祭祀,并且对国家有特别大的功劳,值得万世纪念的帝王,会追加庙号,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皇帝都配拥有庙号的。

最早的庙号只有四种:太、高、世、中,分别用于创立基业、功高且大、万世祭祀、中兴之主,并且要完全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追加。

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庙号制度,但是继承了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谥号也废除了,理由是庙号和谥号这种制度,因为这两种号,都是帝王死后,由后人对已死帝王的评论来定夺的,会造成“子议父、臣议君”的情况,是大逆不道的。

直到西汉,才重新恢复了谥号和庙号。

但是汉代对庙号的追加十分谨慎,一般来说帝王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刘邦庙号太祖,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另还有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

到了东汉,能有庙号的只有3人,分别是: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当然了,两汉其他一些皇帝本来也有庙会,但因为功绩实在搬不上台面,就废除了。

庙号泛滥

庙号的泛滥,是从三国开始的,始作俑者是曹丕,他称帝后,给自己的爹追加庙号太祖,这曹操根本没称帝,按理是不该有庙号的。而曹丕死后,庙号世祖,曹叡庙号烈祖,这就纯属乱搞了,且不说曹魏根本没有统一中国,就算统一了,一个政权搞出三个祖,也是违背礼制的。

当然了,毕竟天下是皇帝的,他们爱怎么搞就怎么搞,所以西晋吞并三国统一后,也搞了三个祖出来,就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这三位同学。

基本上是从三国起,只要不是亡国之君或者被废的君主,都有庙号了,也不知道皇帝家的庙子有多大,容不容得下这么多人。

但是,在所有的大统一王朝里面,自隋唐到明朝,没有哪家会搞好几个祖出来,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但是朱棣本来是明太宗,被追为祖是嘉靖瞎比乱搞,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清朝,又搞出三个祖来。

清朝三祖

清朝的三个祖分别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

努尔哈赤虽然是大金的建立者,是后来满清的祖先,是朝代的先驱,但他并没有当皇帝,按照礼制,他不应该有庙号,但是如果按照曹丕之后皇家的习惯来说,追加先人一个庙号,也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灭李自成,清兵入关,建立大清王朝,他是满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现实意义上满清确实统一中国确实是从他开始的,有人说其功劳都是多尔衮的,但毕竟皇帝是福临,实打实的开国之君,称为祖,算得上名副其实。

康熙皇帝,爱琴觉罗·玄烨,被称为祖,就非常搞笑了,更搞笑的是叫圣祖,大统一王朝里,没有正儿八经的皇帝庙号是圣祖,唐朝认老子李耳为祖先,追圣祖,宋朝认民间财神赵公明为祖先,追圣祖,这都是形式主义。

一帮给康熙定庙号的马屁精,说康熙名为守诚,实为开创,所以应该称祖,这也是正儿八经的形式主义,只能说666.

康熙确实有一些开创之功,大清的版图是从康熙时代确立的,但是跟李世民比怎么样?别人也不过是个太宗。

这个圣祖,康熙若有知,不知道是该笑还是哭了。



也可自话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一般情况下,必须是对国家有非常大的功劳,值得后世子孙永远祭祀的君王,在他死后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所以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同时,对于庙号的设定,会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在商朝时,帝王的庙号总共只有四种:分别是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但在商朝灭亡后,周朝和秦始皇所建立的秦帝国都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庙号一度被废止近千年之久。

等到刘邦建立西汉后,又重启庙号制度,但西汉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所以终西汉一朝,只有四个皇帝被追加庙号,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等到了三国时期,庙号就开始泛滥,不再严格遵循大功大德的标准,而开启这个先头的,正是魏文帝曹丕。在曹丕继位后,追封并没有当过皇帝的曹操为太祖,而他自己又则是世祖,至于后来的曹睿,又搞出个烈祖。再等到司马炎称帝后,也搞出三个祖,分别是晋高祖司马懿、晋太祖司马昭、晋世祖司马炎。

也正从这个时期开始,基本上只要不是被废掉的的皇帝,就肯定有庙号,甚至没有当过皇帝的先祖,也会被子孙追加庙号。再等到到唐朝时,庙号已经完全废弃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只要是开国皇帝或者在建国中途去世的皇帝,一般都会被称为“祖”,而后面的皇帝则都被称之为“宗”。



也正因为如此,清朝才会出现三个称“祖”的皇帝。首先第一个是努尔哈赤,虽然他并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他是清朝的开拓者,他建立的后金正是大清帝国的根基,所以按照后来的低标准,努尔哈赤自然也能够算得上是开国皇帝,因此他的庙号被称为“太祖”。

第二个是顺治皇帝,因为在顺治在位期间,大清从关外进入中原,先灭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再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最后灭掉南明,统一天下。所以,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完成了清朝从一个东北割据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虽然这其中大部分的功劳都是多尔衮的,但谁叫顺治是皇帝呢?所以他自然能够称之为开国之君,因此他的庙号被称为“世祖”。

第三个,则是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间,先平定三藩,后收复台湾,又稳定蒙古,击退沙俄,大破噶尔丹,彻底奠定大清帝国的疆土。虽然,按照严格标准来说,康熙这些开创之举,其实也只能算是守城,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义,他们也做了很多开创之举,但最后也只搞了个“宗”的封号。

但问题是,当时庙号的标准已经今非昔比,而清朝汉臣又被满人所压制,自然不敢随便和皇帝争论这种事情,所以朝臣们为了吹捧康熙,就说他名为守成,实同开创,于是他的庙号就被称之为“圣祖”。


我是赵帅锅


首先要阐明一点,不管是“祖”还是“宗”,都是庙号。是这个皇帝驾崩后,由接替他皇位的儿子(也可能是孙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赋予他的,与他本人无关。

清朝有三个皇帝称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说得过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说得过去。

按照礼制,只有开国皇帝庙号能够称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这个规矩,努尔哈赤称祖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是清朝的创始人(虽然那时候国号是金,后来由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顺治称祖呢,勉强可以。为何?因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东北一隅,是顺治入关(虽然功劳在于多尔衮),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为全国性的王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治也算是开国皇帝。而且,元朝的铁木真和忽必烈与此类似,也都称了祖。仿照元朝,顺治称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称祖,就有点扯淡了。

这事儿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硬安在康熙头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为何,雍正对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别崇拜。他觉得,康熙虽然算不上开国皇帝,但功劳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复台湾,又是开疆扩土,功劳大大滴。

有功而称祖。于是,雍正就让康熙称了祖。

但这是难以服众的。

要按照这个逻辑,皇太极也可以称祖。因为努尔哈赤虽然开国,但他那时只是个大汗啊,是皇太极改了国号为清后,才正式称帝,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这是其一。

其二,论功劳,康熙有皇太极的功劳大吗?是皇太极彻底打破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为后来的清兵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论开国之功,皇太极至少可以和努尔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极都没有称祖,康熙有什么资格称祖?

当然,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顺过度了。


趣谈秘史




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是货真价实的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被称为祖的人,几乎都是一手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是奠定一个朝代统治基础的皇帝。比如汉朝有两位祖,一位西汉的汉高祖刘邦,一位是东汉的汉世祖刘秀。这两哥们都是白手起家,统一天下,称为祖完全没毛病。

唐高祖李渊也是从无到有,建立唐朝,称为祖也正好。元朝有两祖,一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没有当过元朝皇帝,他只是蒙古可汗,称为元太祖有点不正常。明朝就是一个明太祖朱元璋,朱棣原来是明太宗,一百多年后被不肖子孙嘉靖皇帝改为明成祖,不妥。



清朝很特殊,有三个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太祖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当过清朝皇帝,他只是后金的可汗。顺治皇帝福临虽然是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但中原并非他亲自平定的,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顺治皇帝作为清世祖也不是很扎实,当然更不能称为清太祖。 康熙被称为祖,说康熙名为守成,实同开创,这是哪个马屁精说的?康熙真不能称祖,康熙称祖,让皇太极置于何地?皇太极才是太宗。



事实上,努尔哈赤没有当过清朝皇帝,他是金朝的可汗,被称为太祖,完全不合适,皇太极建立了清朝,当了清朝第一位皇帝,但是这时候的清朝并没有入关,所以作为清太宗也不妥,顺治皇帝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只是个小孩子。 所以,清朝真要认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摄政王多尔衮加起来算是货真价实的清太祖,康熙皇帝可作为清太宗。


坐看东南了


祖宗,祖宗。祖和宗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皇帝庙号上。

祖和宗源于帝王的庙号,是中国历史独有的一种帝王死后的尊号,最早源于中国商代时期。但是不是每个帝王都可以上庙号的,其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于帝王对王朝做出的贡献是否值得后世子孙去祭祀。

唐以前的王朝对给帝王上庙号是非常慎重的,甚至在周和秦代都一度取消了这种上庙号的追祀制度。直到汉代刘邦建立了汉朝,才逐步的恢复了皇帝上庙号的制度,但这个制度的执行也是非常严格的。

西汉时期能配享庙号的皇帝其实并不多,我们常常说的某某帝,都不是庙号,真正的庙号其中只有

高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大家熟知的汉武帝)、中宗刘洵等少数皇帝才被尊谥上号。其中就跳过了惠帝、文帝、景帝几位皇帝。

这就是因为只有对国家和朝廷具有重大贡献的皇帝才在死后被后世之君上庙号,配享太庙,受后世子孙万代祭祀。

那么祖和宗又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祖、宗的标准只有一条:祖有功,宗有德。

祖就不说了,必定是开国之君才能配享的庙号,宗就是在位期间有很良好的德行,受到天下人的爱戴,所以称之为

但是从唐以后的王朝几乎都会给每位皇帝上庙号,无论这个皇帝是否有功,有德。这成了一个王朝对逝去君王的一种尊重和认同,当然他们会在某某宗前面加上一个谥字,来总体评价该帝的德行和政治作为。比如:明仁宗,就用字来表彰朱高炽做皇帝期间,仁政爱民,深受天下臣民爱戴。

总体说来,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肯定就是祖了,这个功劳太大,一般的后世帝王很少能有那么大的功劳可以被尊为祖的。

那么题主的问题就来了,既然祖的功劳那么大,基本只能授予开国之君,为什么清朝会有三个皇帝被尊谥为祖呢?

清朝的确有三个皇帝被尊谥上祖号,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

按照祖的尊谥标准来看,只有努尔哈赤可以配享祖号,但是清朝又有其特殊性。

努尔哈赤尊为太祖,肯定是没问题的,他建立了后金政权,统一了女真部落,并起兵反明,确定了大清王朝的基础。

顺治皇帝被尊为世祖,那是因为顺治皇帝虽然在盛京登基称帝,但是在顺治一朝,满清入关打下了大明天下,迁都北京,入主中原,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算是开朝之功。


康熙皇帝被尊为圣祖,那是因为康熙皇帝登基后,立下了不世之功勋,削三藩,稳固了大清朝局;远征格尔丹,确定了西北地区的稳定;用宗教手段纳西藏入中国版图等等,不但把清朝的版图扩大了很多,而且开创了大清鼎盛的康乾盛世

当然一朝被尊为几个祖的朝代除了清朝,还有明朝,三国时期的魏国,晋朝。


沉墨I方之城


开国皇帝才能叫祖吗?是,也不是。因为古人对“开国”的理解,跟我们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觉得,打下江山当皇帝的是开国皇帝,所以唐朝的开国皇帝只有李渊,明朝的开国皇帝只有朱元璋,可是古人认为江山是天命得来的,获得天命,奠基事业的就是开国皇帝,而天命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曹操就说了嘛,如果他们家有天命,他愿意做周文王,所以天命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家族几代人才能搞定的事业。

所谓清朝的三祖,指的是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所以有的人一看就说,哇,清朝居然敢有三个祖,其实这根本没完。清朝可不只“三”个祖哟,清朝的第一个祖是“猛哥铁木儿”,叫做“肇祖原皇帝”,后面有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叫“兴祖直皇帝”,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叫景祖翼皇帝,父亲塔克世叫显祖宣皇帝,这就是四个“祖”了。

上面这四个祖,虽然没有真正当过皇帝,其实太祖努尔哈赤也没当过皇帝,但古人认为王朝的天命是从他们开始的,王朝奠基者也是他们,他们就是清朝的周文王嘛!给他们祖的庙号是理所当然的。

整个清朝从肇祖到圣祖,一共是七个祖。是不是把“祖”搞得有点滥了。是不是他们在乱来呢?有些人对清朝有偏见,恐怕就是这么想的。有人居然扯到清朝蛮夷,文化水平低上去,说实话,清朝是蛮夷不假,要论文化水平,他们比今天很多自诩是大汉正宗的人的文化水平还是要高得多的哈!


历朝历代只有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开国皇帝才能叫祖吗?只有清朝才那么多祖吗?事实是打脸的。

那我们看一下唐朝,唐朝有献祖李熙,懿祖李天锡、太祖李虎(李虎的祖父)、世祖李昞(李渊的老爸),这四个也是后来追认的,加上高祖李渊,和一个根本跟他们家没关系,只是因为追星追出来的圣祖李耳(即老子),一共有六个祖。跟清朝也半斤八两。

再看明朝,明粉们看仔细了,明朝有德祖朱百六,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和仁祖朱五四,这四个也是追认的,清朝追认的四祖好歹还是个部落酋长、还是正牌的卫所指挥使,明朝的这四祖,就是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平民老百姓而已,明朝再加上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也是六个祖哟。只比清朝少一个祖而已。

实际上比较一下明清两代叫祖的皇帝,清朝追认的四祖,跟明朝追认的四祖性质一样,可以一一对应,按照古代的宗庙制度,这没毛病。清朝的世祖顺治帝是入主中原,把清朝从地方割据政权,变成中国的王朝,这跟朱元璋把他的江南政权“吴国”变成“大明王朝”一样,所以顺治的世祖其实对应的是朱元璋的太祖。

然后是康熙的圣祖,康熙从权臣手中收回大权,特别是三藩之乱,把天下又自己打了一遍,跟朱棣起兵干掉建文帝,又重新打了一遍天下一样,所以叫清圣祖等于明成祖,也没毛病。朱棣能叫成祖,康熙当然有资格叫圣祖。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圣“,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样一算,于是清朝惟一多出来的一个祖居然是太祖努尔哈赤了,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大汗,没有当过大清的皇帝,但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打下的是大清的原始股,没有后金国,就没有大清朝,就跟没有朱元璋在江南打下的吴国,没有吴王朱元璋,也不会有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一样,只是朱元璋即是吴王,又是大明皇帝,一个人完成了清朝两个人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只能说朱元璋比努尔哈赤厉害,但是努尔哈赤这个太祖也是没毛病的啊。


只爱潘多拉


题目中的“祖”实际上就是庙号,庙号乃古代皇帝独有,是在太庙中供奉时特有的名号。

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太祖创业有功,后世守成有德,再根据大行皇帝生平功绩,给予适当的庙号。

一般一个王朝除了追封祖上先人外,只有开国皇帝才得称“祖”,后世皇帝只能称“宗”,所以即便是英武如李世民,也只是被称作太宗。


但凡事也有例外,清朝总共有十二位皇帝,却有三个皇帝庙号为“祖”,他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

这三位皇帝,努尔哈赤是大清的开国皇帝,当时大清还被叫做后金,皇太极时才更国号为“清”,但也不能否认是努尔哈赤奠定了大清的基业,所以努尔哈赤称太祖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顺治皇帝则比较特殊,他登基时只有六岁,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任期内,清朝拓土万里,虽然没他什么功劳,但中国历代皆是:下属有功全仰仗圣上指挥有方,这开疆拓土的功绩也就有了顺治的一份。所以顺治上庙号为“世祖”好像也还是说得过去。


最后一个康熙皇帝则更特殊了,因为清朝人看来,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又打了下台湾,三征噶尔丹奠定了大清的版图,虽然是守成之君,却做了开疆拓土的事,他对大清的贡献无法估量。再加上雍正的授意,群臣便上庙号为“圣祖”。但总觉得说不过去。

除了清朝以外,明朝也有两位皇帝的庙号称“祖”。他们就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 图为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称太祖合情合理,没有问题。但朱棣称成祖就有点不符礼制了。其实朱棣起初的庙号是太宗,嘉靖时期才改了成祖。这里面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朱棣和嘉靖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小宗入承大宗。朱棣是靖难起家夺了皇位,嘉靖则是因为皇兄朱厚照无子,而五服以内嘉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所以才以藩王当上了皇帝。而嘉靖为了体现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便抬高朱棣的地位,由太宗变为了成祖。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嘉靖当了皇帝以后,追封自己的父王兴献王为帝,同时也想将他的牌位抬进太庙。但此时太庙位置已满,要想挤进去一个就得祧出来一个。

但也不能随便乱祧,周礼规定开国皇帝为万世不祧之君,可永享太庙,其他皇帝按辈分亲近关系迁入祧庙。朱元璋没法祧,其他辈分最远的就是朱棣了,但太宗文皇帝威名赫赫,嘉靖祧谁也不敢祧他啊,所以便将其地位拔高称为“成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再按照顺序祧了明仁宗朱高炽,这样他父皇的牌位就得以进太庙了。


历史就在那里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可清朝就有点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称为“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那这是为何呢?

开国皇帝称为“祖”,是根据《孔子家语》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确定的,一般开国皇帝建立政权有功就被称为“祖”。在清朝时,努尔哈赤凭着二十一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与明朝公开争斗,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称为“祖”,这是无可争议。而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权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称为“清圣宗”也是理所应当,因为康熙“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在康熙手里,清朝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拓的时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称为“圣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称为“祖”的,因为他过于败家,自称是“十全老人”,实则是败家玩意。


皇太极没有被称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毕竟在皇太极手里,亲手缔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够与明朝相抗衡,但后人没有给他“祖”的称号,只是给了他一个“清太宗”的称号。再者满清刚刚建立政权,汉化水平不够,对只有开国皇帝能称为“祖”的标准可能没有理睬。但确实,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君主,他们被称为“祖”也无可厚非。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明神宗。其他王朝大多只有一个“祖”,但清王朝却出现了三个“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祖”和“宗”代表什么?古代皇帝通常都有谥号、庙号、年号等多种称呼。其中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始于殷代,此后除秦朝外,都有庙号制度,庙号常用祖和宗。开疆拓土谓之祖,守土建业谓之宗。

汉朝之后庙号被滥用。如三国时期出现了三个“祖”,分别为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以及魏烈祖曹叡。元明两朝也有过两个皇帝称“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元世祖。因有感于蒙古的强大源自成吉思汗,于是追谥其为元太祖。

无独有偶,朱棣原本是庙号“太宗”的,但是嘉靖皇帝为了追尊自己父亲,给朱棣升了庙号。也就是说元明两朝存在的两个组,其实都是后代们追谥的。

唐宋明这三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或“高祖”都很正常——因为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完成了开国大业,征战四方坐拥天下。但是到了清的时候,这种情况变了:开国皇帝是皇太极,但是基业不是他奠定的,是他父亲努尔哈赤奠定的。

于是皇太极把“太祖”这个庙号追尊给了努尔哈赤——这表示皇太极认为努尔哈赤才是大清的开创者。回望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一生:二十四岁不屈奋起,凭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 二十五岁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猛捍立威信受部下拥戴。

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成为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没有他的开创之功,就没有清朝,因此努尔哈赤称“清太祖”实属名归。

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清朝还出现了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为什么清朝这么特别,会有三个“祖”的存在呢?实际上这和皇帝在位时的功绩和国运有关。

顺治帝福临六岁继位,当时的大权实际上由多尔衮掌握。从满清入关,到定鼎中原,基本上都是多尔衮的功劳。多尔衮死后,中原已基本稳定。南明被压迫在西南,而郑氏则盘踞东南沿海势力微弱。

尽管如此是顺治帝在位时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开创清王朝历史新纪元的。多尔衮的功劳再大,也只是臣子。况且顺治帝入关后治理国家致力于整顿吏治,也算是一代明君了,称祖也是无可厚非的。

康熙

《清史稿·圣祖本记》谈论曰:玄烨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康熙称祖也是有原因的。是他真正平定了明朝余党,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开疆拓土大面积扩大了中国版图。

其次康熙帝在位时间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收复台湾平定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以康熙的功绩来看,清圣祖的庙号也算是实属名归了。你们是怎么看待清代三祖的呢?

文|小槑同学


史之策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庙号,起源于商朝,终结于清朝,总体上是一个越来越廉价,越来越贬值的趋势。早期的西汉,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严格的恪守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评价标准,不少西汉皇帝因为德行不够,都没有获得庙号,比如汉景帝刘启就没有庙号。到了东汉,庙号的评价标准就降低了很多,比如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这些典型的昏君和庸君在死后都获得了庙号,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不过汉献帝即位后,又把这些前世昏君的庙号给摘了,算是保留了汉朝对庙号的评价的一个严谨态度。

曹丕篡汉后,庙号的评价标准开始崩塌,从曹魏到唐朝的这四百年里面,各种蕞尔小国的皇帝们不再恪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评价标准,只要不是被废掉的皇帝,就肯定有庙号,如果稍稍有点功劳,那必须是个祖。比如曹魏就有三个祖:太祖曹操、世祖曹丕、烈祖曹叡。之后的西晋也是有样学样,搞了三个祖:晋高祖司马懿、晋太祖司马昭、晋世祖司马炎。



又比如南北朝的刘宋政权,也是三个祖:高祖刘裕、太祖刘义隆、世祖刘骏。与刘宋对峙的北魏政权更厉害,有四个祖:太祖拓跋珪、世祖拓跋焘、显祖拓跋弘、高祖元宏。而且这四个祖都是先帝驾崩后,继任皇帝实封的,不像曹魏和西晋有追封。这就简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凭什么了。


因此唐朝建立后,对庙号的规范化,重新做了整肃,变回了一祖多宗的模式,但所有皇帝都有庙号这事也算是就此固定了。(只要不是被废的皇帝都有)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对皇帝的称呼,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就是某某帝;唐以后多用庙号,就是某某宗。

此后直至明清,由于君主集权不断加强,庙号的评价体系也就变得更加的廉价化了。这其中的体现就是:优质庙号变得不再受推崇,皇帝多以美谥为庙号,甚至经常还会乱封。(美谥就是仁、宣、孝之类的)

那么什么叫优质庙号呢?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太、高、世、中。比如汉朝的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文皇帝刘恒、世宗武皇帝刘彻、中宗宣皇帝刘询、世祖光武帝刘秀。这可都是一等一的明君或者圣君,而他们使用的庙号就都在太高世中这个范围内。

明朝的前期遵循了历史传统,前面几位皇帝属于正常操作,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优质庙号中的太字用完了。然后,后面的皇帝就开始有点瞎搞了。比如明孝宗死后,他的庙号可以用『中』,但是他的媳妇张皇后给内阁下了指示,一定突出先帝的孝心,于是内阁就选定了孝宗这个庙号,比照了历史上的宋孝宗。嘉靖皇帝继位之后,完全就是胡来。先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名义上是抬高了地位,其实这恰恰是朱棣最忌讳的!(朱棣一直都以二世皇帝自居,最忌讳别人说他篡位,而太宗是二世皇帝中最好的庙号)




清朝建立后,从努尔哈赤的庙号开始,就是不符合常规操作了,前面四个皇帝的庙号都有问题。

首先是努尔哈赤的庙号,他死后,皇太极给他上的庙号是太祖,这个庙号当时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皇太极后来建立了清朝,按周礼的庙号解释: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其实皇太极是可以称祖的,因为他才是清朝的创始人,所以皇太极应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应该改为清高祖。(中和世的庙号,不适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接着的第三代皇帝,顺治皇帝用『世祖』作为庙号问题不大。因为当年的晋世祖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他们也是承接祖宗基业之后,才统一了中原。历史上属于有案例可循,也不完全是瞎封。但是康熙的庙号,问题就来了。

康熙称“圣祖”合不合适?

我觉得是不合适的!因为尽管康熙皇帝有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三征噶尔丹的功业,但这些功业不足以称“圣祖”。

因为就以圣祖这个庙号而言,历史上有唐大圣祖、蜀圣祖、宋圣祖等,但是这些都是后世皇帝追尊的祖宗,而且是很早的祖先,没有一个人真正当过皇帝。康熙本身为继业之君,跟一群皇帝追尊的老祖宗用同样的庙号,其实非常的中二,不嫌晦气么?所以我觉得康熙最正确的庙号应该是太宗!可以比照历史上的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后由嘉靖皇帝改为成祖)。而且康熙的功业跟刘恒、李世民、朱棣相比,其实也并没有高多少。



至于康熙的庙号为什么是圣祖,根据清人笔记中记录,康熙驾崩后,本打算给他拟定的庙号是世宗,属于前面提到的优质庙号之一。但是雍正认为还不够,一定要称祖,于是大臣们以宋、明均只有太祖而无高祖为理由,给康熙的庙号另起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圣,所以圣祖就是这么来的。而世宗这个优质庙号,则落在了雍正头上。

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皆经书可据者。臣等窃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敬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圣祖。



因此总的来说,我觉得清朝有三个祖,是正常现象,毕竟清朝与其它王朝不一样,它有一个奠基、建国、称霸的过程。分别对应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位。这一过程可以参照历史上的西晋:司马懿奠基、司马昭建国、司马炎称霸。但是康熙的圣祖很不应该,他其实称太宗最合适。如果对比刘恒和李世民,根本就没有亏待他。清朝的前四位皇帝,改成如下庙号才最符合礼法。

努尔哈赤的太祖武皇帝改为高祖武皇帝;

皇太极的太宗文皇帝应改为太祖文皇帝;

福临的世祖高皇帝不变;

玄烨的圣祖仁皇帝应该改为太宗仁皇帝;

另外再严重吐槽一下清朝皇帝的庙号,简直堪称不要脸的典范。首先是嘉庆皇帝,他在位期间,爆发了连续九年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对清朝的影响仅次于太平天国,结果他的庙号居然是仁宗(宋仁宗要哭晕了)。接着是道光,典型的庸君,他的庙号是宣宗(明宣宗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