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再也不敢用棉籤掏耳朵了~

很多人會在耳朵癢時,順手拿起棉籤、髮卡、挖耳勺等掏耳朵,有的家長還會定期給孩子掏耳朵。可是你知道嗎?用棉籤掏耳朵會適得其反,不當掏耳朵還會引起疾病。

掏耳朵,有的地方叫“採耳”,據說人生三大最銷魂的事,其中掏耳朵就是其一。

看完這個,再也不敢用棉籤掏耳朵了~

在躺椅上,閉上眼睛,陽光暖暖的鋪灑在身上,靜靜的感受著耳朵裡那種微癢而又舒爽的愜意,採耳師會用一個特殊的工具,輕輕敲打,開始的時候有點癢癢,接下來耳邊會聽到由遠及近的鏘鏘的聲音,然後莫名其妙的渾身舒服,耵聹有沒有清理出來,反倒不重要了~

//耳屎,挖還是不挖?//

採耳雖然舒服,但是不要經常掏耳朵,更不要自己拿棉籤給自己掏耳朵!

其實,耳道健康的人是不需要頻繁挖耳的,只有在耳屎過多導致耳部不舒服時才需要掏耳朵。

多數情況下,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在空氣中乾燥而結成黃色薄片,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不斷脫落排出耳外,根本沒有堵塞耳道的問題,也不會因耳屎多了而影響聽力。

看完這個,再也不敢用棉籤掏耳朵了~

//掏耳朵的壞處//

首先

掏耳朵反而會讓耳朵更癢。因為掏耳朵導致外耳道皮膚變得太乾燥就會癢,癢了就會想再掏,掏完了又會更癢,如此惡性循環。

而且,常掏耳朵還會引起耳垢的分泌異常,耳垢或越長越多,新分泌的耳垢會由原本的片狀變為碎屑狀,降低保護耳朵的能力外,也會誘發耳癢。

看完這個,再也不敢用棉籤掏耳朵了~

其次

掏耳朵可能會將一部分耳垢往內推沾到了鼓膜上,影響你的聽力。其實耳垢是耳朵分泌的物質,能夠起到殺菌、保護耳道的功能,全都清理乾淨反而會有損害。

如果挖時用力過度、使用尖銳的挖耳器具,會損傷外耳道皮膚甚至耳膜,細菌趁機侵入,就會形成外耳道炎。

此外,棉籤不僅沒有大家想象中乾淨,而且還很容易將異物如棉花、棉籤棒等遺留在耳道內。如果的確是需要掏耳朵,最好是能夠使用些專業的工具,也可以去醫院由醫生處理,這樣是可以減少對感染的風險,也可以避免損傷到耳膜。

看完這個,再也不敢用棉籤掏耳朵了~

//專家:居家挖耳小竅門//

耳屎積聚較多時,會引起耳癢及堵塞感,因此應掏出來。但是要注意方法,下面就介紹一種居家挖耳小竅門。

如果耵聹在外耳道,在洗澡的時候用紗布、手絹等清洗擦拭即可,但如果耳屎較多,可以用礦物油、嬰兒油,或者白醋和酒精的混合物等來軟化耵聹。

具體做法是將棉球浸入其中,患耳朝上,用棉球擠2-3滴油到患耳內;5分鐘後將頭換一個方向,患耳朝下。這樣,耵聹軟化後就自己流出來了。

//醫生,請幫我掏耳朵//

過多的耵聹和耳道內脫屑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硬塊將外耳道完全堵塞醫學上稱為耵聹栓塞。

耵聹栓塞後聲波不能傳入,從而使聽力下降。當耵聹位置較深,壓迫鼓膜時,可引起耳鳴、眩暈,有時甚至刺激神經引起反射性咳嗽。洗澡、游泳等致耳道進水時,耵聹塊遇水膨脹,耳聾明顯加重。

耵聹栓塞後,必須由醫生來處理。醫生會用特製的器械將耵聹安全取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耳朵發癢的往往常見於經常挖耳的人,或患有化膿性中耳炎受膿液刺激者;其次在一些溫暖的地區或潮溼的季節常常會出現黴菌性外耳道炎。

耳道作癢時切不可亂用不潔的木棒抓搔,以免損傷外耳道或加重感染。

如果掏耳朵不慎出血,一般都是毛細血管出血,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會感到非常疼痛,這時一定要防止耳朵進水以防感染,併到醫院就醫。

看完這個,再也不敢用棉籤掏耳朵了~

耳朵本身有一種自潔功能,分泌物會自然地脫落到耳外,建議不要經常掏。(一般半個月左右掏一次)掏耳朵的壞處:有的人耳朵癢了,常常用髮卡、火柴棍兒、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實這樣做有很多害處。

必知的小常識

在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表面的皮膚中有耵聹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稱為耵聹,俗稱“耳屎”或“耳蟬”,它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乾燥後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

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