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应龙为什么要造反?

似沐夕梓


播州杨氏本身就是氏族政权,在700多年的历史中,虽由中央王朝统属,但军政自主,实属国中小朝廷,对朝廷的贡献就是财政“协济”和地方“维稳”。如果杨氏政权安稳听话,自然不会惹祸上身,但若有不臣之举,中央王朝就不会容忍。所以杨应龙造反一事有明廷逼返的因素,更主要是因为杨应龙本人的问题。



杨氏政权

播州杨氏政权自唐末“永镇斯土”开始,由杨氏一世祖杨端开创基业,到杨应龙时已经是传承二十九世。统治面积也由唐朝播州北部(现遵义市),到明万历年间播州宣慰司所辖八司中的播州、真州、荣山三司。


杨氏政权从广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土司世袭政权。唐僖宗时,封平叛南诏有功的杨端为播州侯,以“杨氏一族世袭永镇播州”,自此,杨氏于播州开始了世袭家业。朱温发动兵变后,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杨氏政权于中原文明失去联系,开始与播州当地少数民族开始融合,兼并周围少数民族氏族,并逐步发展壮大。也是在此乱世期间,杨氏于战乱之外独善其身,虽与罗闽部族战争不断,但终归是地方小规模的领土争夺战,并不像中原大地上的多方势力互相攻打,所以杨氏一族在此期间得到了稳定发展。


宋太祖乾德三年时(公元965年),五世祖杨实献地归宋,杨氏政权回归中央朝廷,宋廷也在杨氏统治区设播州宣抚使,仍以杨氏世袭传承。北宋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当繁荣的一个时期,此期间的播州杨氏也是如此,据史料记载的“播州杨氏,至粲始大”,正是杨氏十三世祖杨粲的时候,播州杨氏已呈鼎盛局面。经过财富和实力的积累,播州也成为宋朝西南地区的一支强大力量。当蒙古南征南宋时,播州杨氏在四川战区立功无数,被宋理宗赐封“御前雄威军”称号,十四世祖杨价被封“武功大夫”。抗蒙后期,十五世祖杨文为四川兵马总管余玠提出“保蜀三策”,后经杨文推荐冉氏兄弟修建钓鱼城抵抗蒙军,并成功抵御蒙哥汗的大军,成为千古佳话。

时至蒙元时期,中国大地只剩播州未被蒙古铁骑征服,后因忽必烈的招安,杨氏十六世祖杨邦宪为免生灵涂炭,向蒙元王朝称臣。元朝在此设置播州安抚司,追杨文为“播国公”。杨邦宪受封“杨赛因不花”,仍允世袭。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廷升设播州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现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十七世祖杨汉英为元廷平叛有功,封为“资德大夫”。

五司七姓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杨氏政权向明廷归附,明廷延用蒙元土司制度,设播州苗疆土司,后改播州宣慰司,下辖西南八司,由杨氏世袭统筹。但真正属于杨氏基业的就是播州、真州、荣山三司,其余五司由七个少数民族氏族管理,称之“五司七姓”。


杨氏至五代十国起,由杨端遗命,令杨氏家族这一汉族外来势力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融合,杨氏一族就在播州生根发芽,对待地方氏族亦和谐相处,虽为中原王朝平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叛乱多有杀伐,但总体上少数民族大家氏族与杨氏关系不错,因此历经十数代均较安稳。杨氏政权在中央王朝眼里也是维护地方稳定的核心力量,明朝时期,二十九世祖杨应龙为明廷平定了四川的“苗人叛乱”,中央朝廷加封其为骠骑将军。



杨应龙在《明史》中的评价为“生性雄猜、阴狠嗜杀”。因清人修史多有贬低明廷的嫌疑,所以对明朝暴乱之臣杨应龙的这一评价可以说比较客观。杨应龙对辖下“五司七姓”暴虐不堪,常诛杀立威,掠夺五司财富,所以与七姓氏族结怨颇深,“五司七姓”与其离心离德。因杨应龙受小妾田雌凤挑拨,擅杀了明廷册封的诰命夫人和其母。首先“诰命夫人”是君王册封,未受君王许可,不得惩罚,更别说杀害。其次岳母亦为母,杀母乃大逆不道之罪。因此“五司七姓”抓住把柄,一纸御状告到明廷。虽万历皇帝未做惩罚,但杨应龙与“五司七姓”彻底翻脸,为后来的事态埋下伏笔。

财富之争

杨应龙在播州的势力盘根错结,并有一些不臣举动,据史料记载,杨应龙居所雕龙饰凤,私自养用阉宦,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这也成为落人口实的把柄,而这个口实被贵州巡抚叶梦熊所掌握。贵州在当时属于财政贫瘠的省份,贵州财政尝尝靠播州内辖土司“协济”,但杨应龙为人跋扈,掠夺各中小土司财富据为己有,而杨氏管辖范围又非贵州“协济”范围,川贵两省也常为争夺播州“协济”发生口角,而杨应龙与四川巡抚李化龙私交甚好,财富倾向四川,因此贵州巡抚恼羞成怒,以杨应龙“二十四项”不臣之举上书朝廷,请求勘问。


在李化龙的力保下,又由于倭寇丰臣秀吉侵犯藩属国朝鲜,明廷忙于应付抗倭战争,因此对杨应龙并未在意。第一次抗倭战争结束后,叶梦熊与四川新任巡抚王继光请求再次勘问杨应龙,而杨应龙公然拒绝,并引发军事冲突。万历皇帝下令征剿杨应龙,杨应龙请罪,将军事冲突将领黄元等12人处斩,并向朝廷缴纳四万两“采木钱”抵罪。朝廷方面因需面对第二次抗倭战争,也就没再追究,令杨应龙之子杨朝栋代其职、次子杨可栋留重庆为质,杨应龙本人回到播州,开始翻新和修缮“海龙屯”,并大肆建造城池和防御工事。


夺地养苗

时隔不久,杨应龙次子死于重庆,重庆方面又因杨应龙所缴纳“采木钱”未够四万两为由,拒绝归还其子遗体。万历二十四年,恼羞成怒的杨应龙兵出播州,袭掠余庆、草塘二司,焚劫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万历二十五年,又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的洪头、高坪、新村等屯,接着侵扰湖广四十八屯,截断驿站,朝廷为之震怒。

杨应龙公然反叛下,掠夺财富无数,心知明廷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大肆招募苗族壮丁入伍,分发钱财粮食,配备精良装备武器,据史书记载,杨应龙在一系列掠夺和募兵中,将军队规模扩充至十六万之众,史称“夺地养苗”。这样一来,杨应龙就成为明廷西南一大祸患,时逢第二次抗倭战争顺利结束,万历皇帝面对西南的这位土皇帝,决定彻底根除毒瘤,于是令李化龙为三省总督,剿灭杨应龙。在明大军集结之前,杨应龙还亲自率军袭击了綦江城,并进行大规模屠城,嚣张程度不可言表。

后李化龙以二十四万大军,兵分八路合围播州杨应龙,最后以七路明军将杨应龙围至孤山海龙屯,在围山四十五天后,名将刘颋从后山攻破海龙屯,杨氏政权至此覆灭。

综上所述,杨应龙造反一事的内在原因是其处事霸道,群众基础未打好,致根基出现裂缝;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其目无王法,心存野心,常挑战中央朝廷权威,引朝廷不满;不计后果的掠夺和募兵,使其成为明廷的眼中钉,不得不除。而究其外因,明廷的财富分配并不公平,以至川贵两省在财富分配上交恶,而播州为两省“协济”之地,难以权衡,成为弱势一方的贵州当然不服,而杨氏被灭后,土司制度废除,明廷“改土归流”,划播州为遵义府、平越府,分属四川、贵州管辖,才有效解决了财富分配问题。


棍哥观史


播州的杨应龙是被明朝逼反的,播州杨家统治播州800多年经历了几个朝代,始终都归顺朝廷,特别是元宋对峙阶段,坚定的站在南宋一方,协防重庆钓鱼城,直到南宋灭亡后才归顺大元,所以杨家有些跋扈但是应该没有反意,只想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播州也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后来遵义入黔就是以为贵州的收入连官员都养不活,军队战马都吃不饱,划入遵义后才解决这个问题了,可见当年遵义的富裕。

明朝为什么要逼反播州杨家?这也是被逼无奈,播州杨家手握十多万军队,让谁都如坐针毡,不放心,在古代即使太子拥有这么多军队一样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何况一个地方土司。更重要的是缅甸蚕食云南,甚至军队都打到四川攀枝花了,虽然被明军击败,但是播州杨家的地方势力存在直接切段大明对云南四川贵州的控制,所以土改流势在必行。


勇行万里路


中国历史一直以来就伴随着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君权与相权,另一个就是中央与地方!

因此,播州杨氏的反叛,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集中提现!

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占据播州到1571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司一职,杨氏盘踞播州已近700年!

通过这七百年的发展,杨氏在播州的势力可谓是盘根错节,宛如土皇帝一般,再加上当时的播州一带十分富庶,强大起来的播州杨氏土司自然不会满足于现状!

这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就是说,地方在强大之后,必然出现与中央政府针锋相对的情况!

地方想要获得更大更多的权力,而中央则要限制地方的做大做强,因此,双方必然会有一个交锋的过程,只是这个交锋的过程,刚好发生在了杨应龙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

有了前面29代人的铺垫,到了杨应龙的时候,播州杨氏可谓是兵强马壮,而当时的明王朝,则是处在一个由胜转衰的过程中。

且当时的明王朝,刚刚经历了平定蒙古人叛乱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国力削弱不少,这也使杨应龙更加的肆无忌惮了些。

而杨应龙这人又比较残忍,噬杀,他听信宠妾的枕边风而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岳母,因此被妻叔张时照向明廷状告其谋反之心。

当时万历皇帝对如何处置杨应龙也是摇摆不定,最后还是命重庆知府王士请令杨应龙至綦江听勘。

杨应龙花钱买平安,请纳银四万两助采木赎罪,并缚献黄元等12人抵斩,朝廷允准,以子杨朝栋代其职、次子杨可栋留渝作人质。

后来,杨应龙的次子死在重庆,于是杨应龙彻底反叛,由于杨应龙的军队装备精良,一时间竟连续击败四川,贵州,重庆等地的明军,万历皇帝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


1600年,明军20万人马围攻杨氏老巢海龙囤,杨应龙见败局已定,便自杀而死。

至此,盘踞播州724年,历29代的土皇帝杨氏政权,至此覆灭!


Mr与川


播州扬氏是一个由汉人组建的西南土司政权,历经70O余年,由唐朝开始至明万历结束。

经考证,播州扬氏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扬端,当时正值唐僖宗乾符年间,西南边陲的南诏国入侵播州一带,扬端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几百个族人应征入伍,取得胜利后杨端被派在蜀地沪州驻守。本来杨端和播州凑不到一块的,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扬端拣了个大大的便宜。

罗氏是唐朝分封在播州的诸侯,到第五代罗太汪因每幼无力担负起抵抗外族入侵的领导任务,使播州在南诏的入侵中受了很大的损失,引起部落头领的不满而被赶走,罗太汪找到杨端请求邦其复位,杨瑞不知是出于同乡的考虑还是觊觎罗氏的地盘,于公元876年率部从蜀地沪州沿赤水河水陆进攻播州,取得胜利后便入主播州。




从唐朝的扬端入主播州起,世袭至第六代杨昭,此时已进入北宋时期。到宋仁宗时期,杨延昭之子杨充广路过播州时,发现同宗同脉的杨昭没有子嗣,便将自已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杨昭去世后,由杨贵迁世袭播州之位。至此,播州又成为扬家将杨氏一族。扬氏主政播州后一直忠心大宋,不但竭心守护边疆,还大力传播和推广中原文化,发展社会生产力,平等对待各民族,各部落土族,不但扩充了地盘,人口也由最初的几仟人发展到十几万人。

公元1235年,播州杨氏已传到第14代杨价手中,此时已至南宋末期,蒙古大军消灭金国后,大举南下入侵南宋。杨价带领5OOO土族军队不但解救了被蒙古军队围困的宋军,还取得了阳平关之战的胜利。不久,扬价先后在地势险要的位置筑城十余座,其中最最名的就是钓鱼台,后来南宋守将在此凭险坚守,蒙古大军在付出残重代价后依然未能攻取,大汗蒙哥也在此重伤不治而亡。在播州也依山险修建了另一座保垒一一海龙囤。这座坚固的城池同样也给后来万历年间平叛的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元灭宋后,播州扬氏归顺了元朝,被封为播州安抚使,并且扩大了地盘,元朝统治者将播州做为镇守南疆的挢头堡,既可防御外敌入侵,又可监视各部族,以防叛乱发生。

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杨应龙已是第29代,杨应龙被朝庭封为播州宣慰使,下辖草塘、黄平两个安抚司,并兼有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及世袭的各级土官。刚开始,杨应龙多次协助明朝镇压其他少数民族的反抗,并向朝庭进贡名贵木材,深受明朝统治者的信任。时间一长,扬应龙恃宠而娇,对各族人民的统治极为残酷,经常以杀人来为自己立威,并且稍微与他有小过节的的也一样杀掉,搞的播州当地人心惶惶。

明朝对待土司的政策不同以往,而是将以往地方诸侯的形式,改为尽量削弱土司的力量为目的,从而形成一个机制一一改土归流制,就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那么以往的土司世袭制就不存在了。而且,明朝反复将播州的归属在四川和贵州两地来回变化,最后由两地共同管辖。这样杨应龙的地位和世代积累下的祖产随时可能被朝庭拿走。这时杨应龙的爱妾田雌凤与正妻张氏产生矛盾,并将张氏杀死。于是妻叔张时照上疏朝庭告杨应龙谋反,朝庭多次下令杨应龙到上司处接受审查,他拒不接受,并且暗地里招兵买马。`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明朝派巡抚都御史王继光到重庆,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兵分三路,一同向播州进发,不想在娄山关一带被杨应龙设伏打败,明军损失惨重,只得退兵。扬应龙也积极备战,不但加固海龙囤,还在前后修建了12道关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据《明史》记载:“所居饰以龙凤,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已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经过多年准备,杨应龙势力日益强大,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占领贵州洪头、高坪、新村等地,又侵占湖广四十八屯,后又攻陷川东重镇綦江,以此为据点可以直取重庆和成都。明朝在结束朝鲜战事后,征调八省兵马进攻杨应龙,至万历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于遵义北面的海龙囤下,自杨应龙的老巢猛攻,由于地势险要,至六月五日才攻破海龙囤,杨应龙自杀身亡。明朝平定播州之乱前后历时114天。


乔江宝


题主问的一定是万历平播州之役,是万历三大征之一。万历二十八年二月,明朝廷为了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此次战役杨应龙在明王朝24万官兵八路围攻之下,最后于六月以杨应龙兵败自杀而告结束。这是这起事件的简单过程,如果大家想具体了解可看《明史纪事本末》(该书言之颇为详细)、《明史》、《石匮书》、《罪惟录》等书籍。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平宁夏之役、万历援朝之役、平播州杨应龙之役,这三场战役得失原因都各有不同。在我看来宁夏之役属于本可以少打或者不打(更多是因为政策失当而打)、万历援朝之役必须急打、大打(丰臣秀吉的野心人尽皆知,欲以朝鲜为跳板攻明朝)、而本文写到的播州之役则是属于迟早要打(明廷确实有政策失当,但不管是否失策,这场战役都是绕不过去的,就是个早晚问题)。那么为何说平播州这场战役绕不过,迟早要打呢?

从其根本原因上来说,这是源于土司制度的弊端,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继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当地的土酋管理属民,并不改变当地的统治机构,像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是朝廷下诏袭封的,按《明史》的说法就是“皆因其俗,使之附辑诸蛮,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


像杨应龙这样的大土司只要听从朝廷调遣,对朝廷表示恭顺,便可保无虞。但是问题在于土司对所辖之民,所辖之境拥有绝对的管理权,当然还有自己的军队,这就形同独立王国,更容易与中央分庭抗礼,有明一代中央与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终存在,在杨应龙之前的麓川之役,杨应龙之后的奢安之役都是土司与中央王朝矛盾的体现,这个矛盾爆发只需要一个偶然因素。可见土司世袭制就是矛盾的根源。

而具体到播州杨氏,这个弊端就很明显。播州杨氏在播州建立统治长达七百余年,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杨氏的统治已经是根深蒂固,且兵力财力雄厚。以史料看,杨应龙多次帅播州军队随明军联合进行大规模作战,屡建奇功,这充分显示了播州强大的实力。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隆庆六年袭职,以从征剌嘛诸番九丝、腻乃、杨柳沟等,多却敌先登,斩获无算,先后赐金币。
《全边略记·卷七》:应龙于隆庆壬申袭职,从征哈麻先登,多斩获,从征九丝,捕虏无算,从征杨柳沟,却地先登。先后赐金币。



这些史料一方面显示了杨氏在反叛前确实对明廷有调必征,且战功卓著。而另一方面确实显示出了杨氏之实力确实能和朝廷分庭抗礼(从杨应龙反叛的情况来看,其调动10多万的军民与明廷相争,实力可见一斑),对于这样财力、物力充盈的土司,明廷肯定是有所忌惮的,正如《万历三大征考》的作者茅瑞征所言“蜀三面邻夷,且借为用,而播为最劲,此不可制”。因此,杨氏内部一旦有机可乘,明廷绝不会放过征讨的机会。


其次,川、黔抚按之争激化矛盾。明代播州地处四川、贵州、湖广交界处,其地与四川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地处冲要,且土地丰饶,从明初以来播州就成为了川、黔两省官员争夺的要地。尤其是贵州方面的官员对播州更是觊觎已久。早在嘉靖初年,经过川贵总督的会勘,最终决定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四川、在军事上归贵州管辖。

《明史》卷312:总督奏,仍以播归四川,而贵州思石兵备仍兼制播、酉、平、邑诸土司事,报可。

而杨氏在当时实力膨胀,又对其属下的五司七姓进行残害,波及贵州,贵州巡抚叶梦熊趁机上疏“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力主讨伐杨应龙。更在万历十九年提出将播州所辖五司悉数改土归流。而四川方面,巡抚李化龙认为应当以“抚”为主,这就引起了贵州方面官员的极大不满,指责四川官员对杨应龙有私心,行包庇之事,所谓“在黔者谓蜀有私昵应龙之心”,由于此事重大,朝廷决定对杨应龙虐待五司七姓的事进行审查,在重庆会勘杨应龙,坐法当死,杨应龙以两万金自赎。正在此时,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廷征发天下之兵,杨应龙表示愿意率兵五千征倭,被朝廷释放,此次会勘戛然而止。


在这期间,原任四川巡抚李化龙“引嫌求退”,继任者王继光表示要严厉审查杨应龙,想再次将杨应龙召回重庆“严提勘结”,杨应龙拒绝赴召。至此,川黔两省意见一致,决定以兵威逼杨应龙。但是却被杨应龙击败。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与明廷的关系出现了大的裂痕。明廷本来就对杨应龙的实力比较忌惮,此次又在征伐中大丢颜面。在这场战役后,明廷就已经有消灭杨应龙的想法了。只是苦于万历援朝战争正在进行,以“抚”的手段来安抚一下杨应龙的情绪而已,尽管杨应龙后来对明廷做出较大的让步,如其次子杨可栋去重庆做人质,向朝廷缴纳四万金助采木,但打是几乎不可避免的了。其后杨应龙之子杨可栋的死更成了导火索,直接爆发战争。

《明史纪事本末·平杨应龙》:是时,寇氛未靖,大司马欲缓应龙,专事东方,天子亦以应龙向有积劳,可其奏。


其三,杨应龙辖区内部矛盾激化。这个就有两大因素包含在里面:一、五司七姓。二、其家族内部问题。

先说五司七姓。所谓五司是真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五个长官司,七姓是指田、张、袁、罗、谭、吴七姓。他们都是杨应龙的下属。而杨应龙和他们矛盾根源在于利用自己签印承袭表笺的特权,向土司与地方土目索贿,并削夺七姓权力导致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备录·上川东》:初,黄平、草塘、白泥、余庆、重安五司,凡承袭表笺须宣慰司印文乃达,往往索贿无厌,此衅端所由起。又其地有七姓之民,应龙寄以心腹,七姓又藉龙为奇货,靡费金钱累巨万。久之,龙觉其欺,乃稍稍收其权,遂交仇恶,七姓叩阍鸣冤,且反噬龙矣。


杨应龙本人确实也是好勇斗狠,既然你不服我,就发兵追杀你,于是就发兵攻击五姓七司。说到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杨应龙雄猜嗜杀确实有之,但是,是针对土司内部,而对明廷杨应龙确实在一开始并无反心,极尽恭顺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明廷剿抚失宜所造成的。

《国榷》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朔条:然应龙非有逆志,不过积忍嗜杀。而当事或重视之如虎,或蔑视之如鼠,均失其等,酿成大祸。


土司之间互相吞并本是当地之常事,像如此事件实力强大一方吞并弱小一方实在是见惯不怪,大家也默认此规则。但是播州这个地方有其特殊性,是汉化程度较高的地方。五司七姓里有不少知识分子并不认同杨应龙的吞并,于是拼命告发杨应龙,杨应龙面对告发,则拼命发兵围剿,恶性循环,惊动了明廷,酿成了一场恶战。

而杨氏宗族内部也出现了裂痕成为了导火索。杨应龙宠幸小妾田雌凤,田雌凤污蔑杨应龙的正妻在外有奸情,张氏被杨应龙逐出。不久张氏与其母又被酒醉的杨应龙斩杀。于是“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飞文,告龙反”。从这件事上来看,杨应龙的个人残忍嗜杀的性格给自己招来了祸患。


综上所述,杨应龙的反叛,绝不是单个因素导致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明廷的原因,也有杨应龙个人的原因,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明史》、《国榷》、《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略记》、《天下郡国利病书》


论史


答案就是杨应龙自己也不明白。

如果杨应龙的目的是老老实实当播州土霸王,那一开始他就应该老老实实的,不要三番两次挑战明朝政府底线。

如果他的目的是想割据西南,那早在朝鲜之役胶着的时候,就应该动手,出兵席卷西南。更何况他招募的两个军师也建议他速取重庆、成都,挟持蜀王,以谋取西南。

如果他的目的是为死在重庆的儿子报仇,那他就不应该一直龟缩在海龙囤,试图凭借播州地利抵抗明军。明明最初实力占优,却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相让给明军。

杨应龙的眼界比后来的奢崇明、安邦彦都不如,奢、安二人有较为明确的造反目的性,虽然成都、贵阳都未能攻下,但叛乱度比播州之役大多了。杨应龙没一明确目的,所以他最终也只能自绝于海龙囤上。


s临溪主人


最近相信很多人对于《夜天子》这部电视剧也是一直在追啊,里面就说到了播州土司杨应龙,但是第一部完了,杨应龙还没有造反,很多人看了结局也知道会有第二部的,看过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的。

历史上确实有杨应龙这个人的,而且也确实是播州的土司,后来也确实造反了的。杨氏在播州经营已经超过了数百年,我们都知道西南少数民族大部分地区都是土司制度,当时的云贵地区,四川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而这个杨氏土司从公元727年就已经开始世袭土司了,已经传了29代了,在这些地方土司就是土皇帝。把那些朝廷派的官根本不放在眼里。

播州土司传到了杨应龙这一代,世袭了土司,而且明朝在播州也设着了宣慰使司,杨应龙也世袭了这一职位,后来又升到了骠骑将军。

平叛杨应龙的造反也是万历三大战役之一,还有宁夏战役平叛蒙古人,还有援朝战役打退了倭寇。再就是平定杨应龙的播州,化解了苗疆的问题。

杨应龙造反其实也是必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司制度其实已经慢慢的不再被朝廷所接受了,所在明朝开始的时候就对西南地区进行土改归流,什么意思呢?以前朝廷对这些地方都是实行间接的统治,朝廷对这些地方也很少管理,没有官员。但是土改归流之后就是朝廷直接统治这些地方,设置朝廷的官员,驻地等等。但是要说到土改归流真正实施还是在清朝,雍正年间进行的比较彻底。

那么进行土改归流对于当地的土司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朝廷接管这些地方,也就意味着这些土司就不能为所欲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这些土司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的。

而且当时杨应龙的势力确实是很大的,首先在经济上但是杨应龙掌握了播州,而这里又是西南最繁华的地方,杨氏家族有着大量的庄园,作坊等等。而且在军队上杨应龙也是积极的准备,招兵买马,杨应龙有了势力之后自己也是非常的骄横,欺压百姓,而且杨应龙依然觉得自己就是皇帝竟然雕龙饰凤,而且还用宦官,宦官在古代只有皇宫里才有的。杨应龙造反关键的还是他的儿子,杨应龙骄横成性被朝廷革职,他的儿子又被押解到了重庆关键是还死了。杨应龙看到自己的儿子死了,也是不得不造反了。因为他知道继续再等等下去,朝廷也会找个理由把他给灭了的。

经过杨应龙造反之后,明朝就开始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进行土改归流,间接上杨应龙造反也是推进了朝廷对于西南地区的管制,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中国历史研究所


当年游海龙囤照了些图片,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博大家一笑:

养马城中,百万雄兵擎日月;

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

神宗震怒,十万大军征苗疆;

兵败城破,天王阁上葬天王。

播州一役,四封千里入皇图;

安宋田杨,四大土司归王化。

千古春秋,不过一粒朝晨露;

山中伟业,日出即逝终归土。








遵义禁毒宣传


播州杨氏,乃我浙江人。


西湖边的耕田人


我觉得是膨胀了。播州杨氏家族到杨应龙这里已经传承了29代了,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盛极必衰,他借平叛而反判,最终在明王朝的不惜一切的攻打下败下阵来,而海龙囤也在杨应龙的手里被付之一炬,他们对明朝的拥护是十分重要的,它的覆灭也算是直接导致了明王朝的衰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