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那天,北京12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集會,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約。它不但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還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兩年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做好充分準備。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他們是那個時代最有知識、最有覺悟的愛國青年,也是那個時代最具抗爭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叛逆青年。他們民族自尊心覺醒、實踐愛國行動的年齡,也是超乎我們想象的。五四運動的主要發起人,後來的一代風雲人物,當時的年齡都很小:傅斯年,23歲;張國燾,21歲;瞿秋白、聞一多,20歲。在這批主要發起人裡面,也有一張廣西人的年輕面孔,他就是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廣西桂平人黃日葵,時年20歲。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1899年6月23日,黃日葵出生於廣西桂平縣的一個書香世家。1916年,他到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8年秋,黃日葵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在學校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陳獨秀、李大釗的領導和直接影響,參與了五四運動的籌備、宣傳、組織工作,是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1919年5月4日,黃日葵與鄧中夏等組織北大學生到天安門廣場與另外12所學校的學生匯合。在示威遊行中,黃日葵等始終揮舞著旗幟走在隊伍的前列。北洋政府軍警將32名學生逮捕後,黃日葵以北大代表的名義參加了北京學聯的籌建和領導工作,商討營救被捕學生事宜。經多方努力,5月7日被捕學生被釋放回校。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北京學生在愛國鬥爭中逐步認識到,必須加強全國學生的聯合鬥爭。5月19日,北京學聯決定擴大運動,推出代表黃日葵、許德珩等到天津、濟南、南京、上海呼籲援助,擴大聲勢。他們先後到達天津、濟南、武漢、九江、南京,最後來到上海。在上海學聯代表陪同下,黃日葵、許德珩等北京學生代表多次到上海總商會,向總商會介紹了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基本情況,指出上海學生已經罷課多日,北京政府仍然沒有接受人民要求的表示,因此希望商會“通知商界,一致行動”。經過黃日葵、許德珩等進步學生的動員,6月5日,上海罷課、罷工、罷市鬥爭終於實現,黃日葵等的串聯工作為“三罷”鬥爭的實現與向全國蔓延奠定了基礎。在全國人民的怒吼聲中,北洋軍閥政府被迫罷免了曹、陸、章3人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黃日葵(右)與鄧中夏在一起

當年秋,黃日葵從上海回到北京,一面繼續在北大讀書,一面從事革命活動。1920年3月,黃日葵與鄧中夏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黃日葵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廣西籍最早的中共黨員。在李大釗的直接指引下,黃日葵繼續擔任社青團北京地區的工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北方早期共產主義運動骨幹之一。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黃日葵(右二)與李大釗等在一起

1926年8月28日,黃日葵在南寧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政治部副主任。同時任中共南寧市委書記,後任中共廣西區委籌備組組長,成為廣西第一個省級組織的領導人。黃日葵在廣西認真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團結廣西的國民黨左派力量,同破壞大革命運動的廣西國民黨右派勢力作鬥爭,推動廣西工農群眾運動和青年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為大革命運動在廣西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1927年5月,黃日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並擔任起義後組織的革命委員會中的宣傳委員會委員,起義失敗後,到日本隱蔽。1929年11月被日本當局逮捕入獄,遭受酷刑。1930年3月被勒令出境,回上海治病療養。黃日葵從日本出獄回國後,仍然懷著美好的期盼和對未來的憧憬,在上海抱病翻譯了《俄國文學史》一書,為國家和人民貢獻了自己最後一分心血。1930年12月20日,黃日葵在上海病逝,年僅32歲。

這個廣西人是五四運動的組織領導者之一,是中共第一個廣西籍黨員

“我們二十九晚十時到寧甫卸裝,即訪舜生君。從夢中喚起相見。即談吾們使命中事,並乘夜導往金陵大學,諸事始有頭緒。直至魚更四躍,才冒夜色,疾步十餘里同歸客寓。此夜光景甚足紀念也,既謝舜兄,又謝謝你,並謝謝學會。祝以後同志,俱如我們那天晚上一樣的奮勇,一樣的相助,以建大功成大業。”——黃日葵致王光祈、曾琦的信

這封信選自黃日葵1919年6月7日寫給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王光祈、曾琦的信。信中講到對社會的改造,為革命的“使命中事”而奔走;講到革命情誼,對革命前景充滿著嚮往,相信革命一定成功。近百年過去了,這信札字裡行間蘊含著的革命情懷、戰友情誼和生命體悟,依然讓我們感動、震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