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不朽圣人?

634812056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strong>

以“心”为学的“潮范另类”代表,明代圣人王阳明。

提起“圣人”两个字, 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孔子、老子、朱熹这三位显学大家。 但是现如今“火遍了”商政两界的古代“红人”却并非以上三位,而是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未出现在人教课本上的王阳明突然走红网络, 王阳明将“心想”,作为人类“知与行”的主体,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 深入了解王阳明之后,你会发现他所创立的“心学”是一个极为精妙的哲学的宝库,。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王阳明就已经成为了影响时代的圣人贤者, 晚清政治家左宗棠曾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 曾国藩、蔡元培等明清文学大家也对王阳明视作为“偶像”。

但这位“大众偶像”年幼时却是一个“十分另类”的孩子。 王阳明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爷爷认为他有语言障碍,便想测试一下他的IQ, 爷爷发现无论是百家姓还是千字文,王阳明都背的有模有样, 于是便问王阳明“平日里为何沉默不语”?

王阳明说教书先生告诉他“言多必失,多说不如多作”。 爷爷听后大为惊奇,断定王阳明年少持重,将来必成大器。

果不其然,王阳明这位另类少年的心中有着“不平凡的梦”, 旁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只为了考取功名,而阳明则是为了“开宗立派作圣贤”!

王阳明在十二岁时问教书先生:“人生第一等是什么?” 教书先生说:“自然是考取功名,状元及第” 王阳明摇摇头说:“人生第一等是读书作圣人”!

抱有圣人之志的王阳明在学习了《礼记-大学》之后,开始模仿朱熹先生的“格物穷理”, 于是便在竹林中观察竹子七天,想悟出“竹子的道理”,谁知直到饿晕了,还没有悟出来, 醒来后的王明阳对“圣人”的话产生了怀疑,并出现了“不如自己作圣人”的想法。

王阳明坚持实践,并敢于质疑“圣人之言”的做法得到了梁启超、孙中山的赞叹,并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王阳明28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考中进士,官居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步入仕途的王阳明仍然没有忘记作“圣人贤者”的梦。

《孟子-战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王阳明也没有逃过《孟子》这口“毒奶”。 明正德皇帝登基后,太监刘瑾权倾朝野,以刘瑾为首的宦官们干涉朝政为祸百姓。 言官戴铣,御史薄彦徽等人上书弹劾刘瑾、高凤一伙,结果引火烧身被判死刑, 圣人都敢质疑的王阳明自然不会把昏君放在眼里, 王阳明启奏正德皇帝请求释放戴铣等人,结果吃了一颗核爆瓜,被刘瑾重则四十大板后被贬官,发配贵州龙场当师爷。

王阳明在前往贵州的路上,遭到了刘瑾手下的行刺,王阳明跳入河中假装溺死才逃过了一劫。

经此大难的王阳明逐渐怀疑人生,遂在龙场的山洞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澄默端坐其中静心悟道。

突有一夜!王阳明冲出山洞开怀大笑!向天高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结合了儒家(仁心)、佛家(善心)、理家(慧心)三家法学悟出了“心即理也”的道理, 认为无论经历了多么大的苦难,只要当事者心境不变那么“善恶、喜怒、黑白”皆不会变。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一语成缄,道破人生玄机。 从此,伟大的哲学理论“心学”诞生。

明代文学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 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的名声掩盖了他本身的才学, 而王阳明则是才学的名声,掩盖了他精妙的书法造诣。

其实王羲之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王阳明的书法也是笔如游龙,只不过他们身上最大的优点掩盖住了他们其余的长处。 然而渭曾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因为据考证王羲之与王阳明之间其实是亲戚关系,王阳明是王导的四十世孙,而王导则是王羲之的伯父。

王阳明的与众不同、坚持理想成就他一世的“圣贤之名”,困难与磨难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虫茧,只有不断的攻伐自我,磨练意志才能有朝一日破茧而出,一鸣惊人。


白话历史君


中国古人认为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这三者可以流芳百世,虽久而不废,即“三不朽”。三者兼备者便是“三不朽”圣人。而人们普遍认为,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够做到三者兼备的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四大圣人。他的“三不朽”体现在:立德,是说他人格修养臻于完善;立功,是说他有“三次征伐”之功,即平定江西、广西、福建等地的匪乱,平定差点导致明武宗丢掉江山的宁王之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地区的叛乱;立言,是说他创立了阳明心学,五百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文化心理。

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著名历史人物及学者,都对王阳明做了高度评价,有些甚至对其推崇备至。

明朝隆庆皇帝评价王阳明:“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说:“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清代著名学者士祯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近现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他(王阳明)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


焚琴煮鹤的牛头梗


浅谈王阳明圣人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圣人之说,儒家评判的依据是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需要达到极高成就者,才可称得上圣人。因为读书人所追求的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极为严苛的条件下,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说有三个半)。其中两个是孔子、王阳明(另一说,把诸葛亮列入其中),另外半个是曾国藩。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阳明先生在“三立”方面有哪些卓越成就。

立德。阳明先生在临终前,有著名良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一生的过人之处就是找到了自己的“良知”,也就是见到了自己内心的光明。在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实也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表现。阳明先生一生为国操劳尽忠,光明可鉴。临死之前,依然为国事分忧,任总督两广兼巡抚平定广西民变。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可见其德在军民心中的影响力。

立功。先后平定了江西赣南长达数十年的匪患、江西宁王叛乱以及广西民变。具体情况如下: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并非是战将出身,完全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搞掂这些战事。比如,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立言。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其核心思想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解放了人的思想,从本质上推翻了朱子的理学。其学说也影响深远,日本的明治维新的主要发起者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粉丝。鉴于阳明先生的伟大思想功绩,被后人将其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欢迎各位继续讨论。


宏灯诗话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三不朽是古代圣贤追求的最高标准,而要做到三不朽确实是要文武兼修,能达到其中一项都是名垂青史的罕见的人物,所以达成三不朽者,王守仁几乎是唯一的。

先说说什么是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从此圣人之道便以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为标准。立言即是写出足可传世,启发于人的言论书籍,这一项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文人骚客都可以达到;立功即是做出对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比如统一天下,平定叛乱等等,这一项却非一般文人可以做到到,非君王将帅不可企及;因此要达成这两项标准就注定是不世出的大才了。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三不朽的第一标准是太上有立德,那么什么才算是立德呢?唐人孔颖达有一个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不仅要求个人的德行操守为当世英杰、万世楷模,更要求济众,个人理解就是要开课讲学,将德行知识广泛传播,并得到广泛认可

因此,自三不朽被提出以来,几千年来几乎无人达成,儒家孔子孟子朱子等圣人离这个标准最近,虽有立言也可算立德,却未有立功;而立功的帝王将相立功倒是很大,却未有立德立言,直到王守仁出现,文有传习录,武曾平朱宸濠及两广叛乱,心学阳明书院更是立德后世,堪称圣贤中的战斗机。

或曰,古之圣人两个半,孔子王阳明以及曾国藩半个圣人。然而,孔子稍逊立功,曾子略输文采,因此王阳明成了古人中唯一的全圣,亦称完人。

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其人。王阳明,名守仁,晚年自号阳明先生,浙江人,明弘治正德嘉靖时人,儒家心学创始人,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提倡知行合一,有《传习录》传于后世。

少年时期,王守仁便异于常人,向往做圣贤,曾读朱熹言论,格物致知,便于家中格自家的竹子,一无所获,自此放弃了朱子门徒的想法;而他与其他圣贤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喜欢兵事,尝至塞外,这也奠定了他成为完人的基础。

后曾中状元,任南京兵部主事,在正德朝被贬龙场驿丞,正是在龙场完成了他心学体系的初始体系,称“龙场悟道”,后被召回朝,任赣南巡抚,恰遇朱宸濠叛乱,他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组织兵力抵抗,由于朱宸濠太智商捉急,此次骚乱一个月不到便被王守仁平定,因此奠定了他立功的基础,也被朝廷认为知兵,后嘉靖立,其父王华死,回乡守制,开始建立阳明书院,授课收徒,心学开始传播,晚年死于广西平叛归家的路上。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文武兼修,均有大成,千年不遇。因此被称为三不朽完人。




微言彧史


王阳明被称为两个半圣人。两个圣人是指孔子和庄子,另外那半个圣人是指曾国藩。

这三个圣人已经相当厉害了,而王阳明是他们三个人的总和。

这该是多厉害的人物啊!

王阳明厉害之处他不仅文章好,而且打仗也好。会武功,也能当官治理好管辖之地。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学东西特别快,他最开始学武功,后来又学乐器,后来又跑去悟道了。

无论他学什么,都能很快掌握,而且样样精通。

王阳明第一次考官失败,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谋了一个职位。

王阳明是妥妥的官二代。

王阳明开始在职场并不突出,后来才有了名声。凡是他带领打仗,没有失败过。

在文学方面,王阳明诗文特别好,字也好看。当时有惧怕他势力增长的人偷偷把他给皇帝的折子拦了下来,为啥!因为他写得太好了,皇帝看了必然会听取。

王阳明一生也动荡不安,他后来还卷入皇家晃位之争,在皇帝面前受了挫折。

大概五十多岁,王阳明因病在归家的途中去世。皇帝为他感到难过,而他管辖过的老百姓则自发给他建庙。

有自己庙宇的人不多,王阳明算一个。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乔言儿


首先回答何为三不朽
三不朽来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鲁国大夫称“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

  • “立德”,为拥有树立高尚的品德;
  • “立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越的功业,建功立业;
  • “立言”,为提出自己真知灼见的言论,为后世流传。

在“立德”上,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强调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一生中开堂讲学,授课育人,门下弟子满天下;为国担忧,临终感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立功”上,公元1516年,由于江西盗寇频发,王阳明被任命前往平定,在公元1517年二月到公元1518年三月,王阳明仅用一年多时间,通过赣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和浰头之役就完成平定江西福建等地盗寇的使命;不久,公元1519年,江西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仅用 35天平定叛乱。

在“立言”上,王阳明是“心学”的创立者,他的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即为真的理不是从外界获得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中就可得到,矫正了朱熹理学所带来的传统道德思想的僵化,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他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才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最终成为儒学一代宗师,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 “孔孟朱王”。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而王阳明先生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历为历史为史



冷眼看人潮


中国圣人何其多也!可惜这些圣人并不能保佑中国免遭百年屈辱,也不能保佑中国人民吃饱穿暖,更不能保佑中国卫星上天航母下海。

不去尊崇在时代激荡中奉献牺牲的现实的英雄,却要寻着历史的腐臭味在历史的垃圾堆里扒拉出所谓的圣人来供奉,何等奇葩的思维!


HR洞察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家产生的历史性问题,三不朽的提法很苛刻,很全面,全才的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有限于三立的无限很难达到。王阳明首先龙场悟道,解决了立言问题,在传道的过程中自然宣传了自己,让朝庭选拔了这个人才,而王阳明在自己的职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立言和立功的人自然有很多粉丝,这些粉丝又帮他传播正能量,以致于改变了一个落后的岛国成了自己国家的屠夫。于是国人也不得承认他立了德,国家出现了凤凰涅槃的新生。因此王阳明依次达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明地释天


因为王阳明在军事,文学上都做有实质上的贡献。他出色的才能以超越历代多少大家,文武全才,军事,哲学,心学,文学,都是顶瓜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