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說華為麒麟芯片是國產的,其實圖紙構架全是從外國買來的,華為只負責優化,你們怎麼看?

鬼都不會信


手機與PC電腦很大的不同在於手機剛性地追求小巧與便攜,這樣就要求手機必需足夠的小。所以,手機的芯片是把各種各樣的芯片組合在一起,叫SoC。SoC,System on Chip,即片上系統。它是信息系統核心的芯片的集成,是將系統關鍵部件集成在一塊芯片上。以高通SoC為例,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器,俗稱顯卡),Modem(通信模塊,俗稱基帶,通訊用),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圖像處理,照相用),DSP(數字信號處理,音頻及圖像使用)等等等等。有人把中央處理器(CPU)是比喻為大腦,把SoC比喻為大腦、心臟、眼睛和手的系統,我覺得這個比喻有點不恰當。我覺得可以把SoC比喻為大腦,而CPU、GPU、Modem、ISP、DSP都是大腦中的各個區域分別分配解決各個問題,但這個比喻也似乎不準。你可以把SoC理解成一個家族,家裡有老大CPU、老二GPU、老三Modem、老四ISP、老五DSP等兄弟,但這幾兄弟不分開是連體,反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蘋果的A系統,高通的驍龍,華為的麒麟,聯發科的Helio,三星的Exynos,都是SoC,都不是CPU。而CPU是屬於SoC的一部分!不同於PC,在手機中,沒有獨立的CPU,僅有獨立的SoC。大家看到很多手機處理器,黑黑一塊,那就是SoC,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在手機上見過CPU。

世界上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完全絕度獨立地研發移動SoC(這裡把自研定義為自己研發設計,製造生產不討論)。不是缺這就是缺那,也有可能什麼都缺。

蘋果A系統,CPU購買ARM的指令集,可以理解為CPU自主程度最高;GPU,原採用英國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的,現已自研,順便說下,MIPS架構原來就是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的,傳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已被中資收購);ISP也是蘋果自研的。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然而,蘋果沒有基帶,是從高通購買的。前段時間蘋果高通為基帶打官司,現在已和解。

高通驍龍,CPU是魔改ARM架構,可以理解為CPU自主程度比蘋果低比三星華為高;GPU自研,來源於ATI,AMD在收購ATI顯卡之後,把移動設備用GPU部門的技術賣給了高通,高通獲得了ATI/AMD的移動GPU技術之後自制了GPU,總而言之很牛逼那種;ISP是自研的;基帶也是自研,也是很牛逼的存在。

三星Exynos,CPU是採用的是自研架構+A75+A55的組合,自研大核部分架構,而小核套用ARM公版A53/A55架構,自主程度低於蘋果高通,高於華為;GPU,三星一直在自研,但到目前還是沒看見,先認為是採購;ISP,麥兜爆料是外掛富士ISP,不去證實,也沒有興趣去證實,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去查下;基帶也是自研。

回到正主華為海思麒麟SoC。麒麟SoC中的 CPU購至ARM公版架構,比蘋果高通三星的自主程度都低;GPU原也是購買ARM,但傳今年8月31即將發佈的華為Mate30搭乘麒麟芯片980將會首發華為自主研發的GPU,性能將會是高通Andreo630的1.5倍!首先祝福,另外只能耐心等待3個月後的揭曉。ISP自研,據傳為華為圖像專家的麥兜懟科技大V時說“所有的圖片都是ISP P出來的”,就是指這個ISP。在數碼相機一般稱DSP,佳能的型號是GIDIC影像處理器。華為基帶自研,叫巴龍,華為和高通的5G基帶是比較出名的,原傳說要賣給蘋果,但隨著蘋果高通和解而告吹,不過,這本來就是“路邊社”的消息;華為是首創將人工智能NPU芯片集合到SoC,這個華為與寒武紀合作的,不知沸沸揚揚的″P月門",是不是就是這個NPU在工作?不管怎樣,寒武紀也是中國企業,我們也把它算國產吧!

聯發科的Helio和中國展訊屬於中低端SoC,小米的澎湃還沒有研製成功,這裡就先不說了。

好了,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大家對手機移動處理器有了一個大致基本的瞭解了吧。就我個人來看,我認為自研程度最高的,第一應該是高通驍龍,第二,蘋果應該強於華為,但基帶這個分量是多少,真不好說,反正大名鼎鼎的臺式機霸主Intel已經宣佈放棄5G基帶研發舉手投降,出於蘋果的名氣,還是讓蘋果在前面吧。第三我認為是華為,儘管CPU上自研落後於三星,但在GPU這個除CPU分量最重的重頭戲,三星也許落下一程,這個在3個月後就見分曉。5G基帶華為、高通是兩霸,我認為三星落後於華為,但這是我瞎猜的,主要是根據5G專利來推斷。三星ISP沒有看到很確切地報道,可能是我太懶,不太關注IT新聞,但未必是空穴來風。NPC華為最領先,否則“P月門”就不一定是華為的啦。第四,三星Exynos。至於蘋果、高通、華為、三星手機處理器的性能,請大家看排名吧,我也沒條件測試,就不在這發表意見了。但

所以,談論“華為處理器是購買圖紙” 時,準確地表達是:“華為麒麟芯片中的CPU,是購買全部圖紙,華為負責對CPU的圖紙進行優化。”這樣表達就更準確。

另補充:全世界有三家企業賣SoC成品,最著名是高通驍龍,聯發科在中低端也出名,中國展訊在低端機也有人用,似乎全世界還沒有一家芯片公司賣全套SoC圖紙,ARM至少還缺基帶,ⅠSP也不出名。ARM賣CPU、GPU圖紙,但不包能集成SoC。如果SoC象裝PC電腦這麼簡單,小米澎湃也不至於到現在還沒有研發成功,而且小米澎湃還並不是一旁二白零基礎起步,還是收購了一家芯片公司起步的。


紫水晶9795


我在國產自主研發芯片的公司工作6年,對這個問題我有深刻體會!

華為的麒麟芯片確實是購買的ARM的架構授權。我們公司也是如此!除了華為,擁有自主架構的三星,高通和蘋果,他們的自主架構都是從購買ARM的架構研發而來。全世界都在購買ARM的授權,何況是2004年才涉足手機芯片研發的華為!



什麼是ARM?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是Acorn公司1985年設計出的精簡指令集處理器,它與使用複雜指令集的X86架構是並行的處理器架構。但是ARM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效率的優點,因此被廣泛使用在移動設備上。

然而,ARM並不生產芯片,而是從事IP設計,比如ARM指令集、內核架構等。ARM的盈利來源正是是授權費用。


麒麟是不是自主研發?

有網友質疑:麒麟的架構是購買的ARM版權,怎麼能算華為自主研發呢?

華為雖然購買的ARM架構,但是架構跟手機上可以使用的芯片還差之千里!我覺得網友對ARM的描述很恰當:ARM架構就是房屋的框架,最終造出來的豪華程度,舒適度如何,就是由華為,三星,蘋果他們自己決定了。但是架構最終決定了性能,你高層的框架就造不出別墅!

麒麟芯片就是華為裝修豪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別墅!手機芯片包括的模塊眾多比如DSP,ISP相機,基帶芯片等等。比如基帶芯片就是華為完全自主研發的芯片。

所以,華為對麒麟擁有完全的自主的知識產權!





“中興事件”會重演嗎?

2016年日本軟銀收購了ARM,有網友擔心“中興事件”會再次上演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一,華為購買的ARM版權是架構版權,相信華為已經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改。

二,ARM在中國成立了合資公司: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中國佔51%的股權!



我們的中國芯!

我工作的公司也是從事芯片的自主研發,公司從成立到現在經歷風風雨雨,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也需要購買一些授權,也需要找臺積電代工。

但是,我們的芯片從不能工作到現在已經可以替代某些國外進口芯片!從一片也賣不出去,到現在賣幾百萬片!當然跟美國巨頭的還有差距,但是我們一直在進步!一直在努力,總有一天會完全取代美國,完全自主!

中國心裡應該裝著中國芯!


AI科技猿


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是不懂技術,還是別有用心,故意想摸黑華為缺乏自主創新實力。表達這種想法的人很大可能是想混淆概念,按照字面意思推敲,言外之意,就是買了圖紙構架,就相當於擁有了芯片,那事實是否如此呢?

1、芯片核心部件全靠華為自己

對芯片常識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構架僅是一個框架性的東西,對芯片裡的元件以及正常運行起支撐作用,也就是說構架不是核心,它只是一種輔助性的“工具”。芯片真正的核心是GPU(圖像處理器)、CPU(中央處理器)、基帶等關鍵部件。

舉例來說,華為芯片相當於一棟建築物,核心部件就是類似於建築物裡面的配套設施,而架構就是建築的結構。說到底,建築物裡的配套和設計還是得華為負責,要不然怎麼能更好應用在自己的產品裡呢!

當然,華為的圖紙構架確實是從國外買的,但是這符合芯片、乃至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規律。現在是全球化合作的時代,大部分高端科技產品很難做到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自主研發,絕大部分要申請授權使用別人的技術專利,連蘋果、高通、三星都不例外。道理很簡單,術業有專攻,每個行業以及領域都有做到極致的企業。

2、95%的芯片使用ARM公司的構架

而芯片構架做得最好的就是英國的ARM公司,幾乎在全球處理器構架市場“一家獨大”。不僅華為向RAM公司申請使用它的構架,而且全世界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構架,因此華為向國外買圖紙構架無可厚非。

華為在技術研發上的持續大規模投入,也不至於讓華為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而研發費用為1015億元,佔收入的14.1%。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4850億元。

這個研發投入的力度,對比國內、國外大公司如何呢?

3、華為研發投入位列世界第5,比蘋果還願意花錢

就國內來看,互聯網行業的研發投入居於所有行業之首。據據工信部統計,2018年國內互聯網行業研發投入490億元,華為的研發投入遠遠超過國內互聯網行業研發投入。阿里巴巴在研發投入方面是僅次於華為的中國公司,2018年阿里巴巴的研發支出247億元。

對比國外,國內眾多互聯網巨頭的研發投入規模在國外基本排不上較前的名次,而華為依然能世界位居前列。早前,歐盟委員會公佈了《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這個排名主要是對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家主要企業2017會計年度研發投入進行的調查。

結果顯示,華為以113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而且,無論是在科研投入佔比(14.7%)、還是投資金額上,都要比蘋果(5.1%)捨得花錢。

對於華為這樣一家願意持續投入和創新的企業,還有什麼理由去挑它的毛病,去談它的是非呢?


金十數據


第一、先說芯片設計。華為麒麟芯片是基於英國ARM架構的,其實高通、蘋果、三星都是基於ARM架構,真搞不懂有一些人噴這個有啥意義?其實上面這幾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實力研發自己的架構,只是沒有這個必要而已。

舉個例子吧,世界上音樂格式有幾百種,除了發燒友會去下載APE、flac等無損格式,大部分人都是下載mp3,為什麼?因為mp3格式兼顧了音質和體積大小,也是大部分播放設備能兼容的,無論電腦還是車載設備都可以播mp3。

沒錯!ARM就是芯片中的mp3,蘋果高通華為三星都是用這種“格式”,大家用這個格式作出了自己的曲子,只是芯片界這個作曲難度很大。當然噴子會說這個曲子也要mp3播放才行,不然沒人聽得到,所以得出結論這曲子不是你的,除非你自己搞出一種播放格式。你以為華為們不想自己搞個格式?非常想!但是搞出來後,你現在的設備下載了打不開這個格式,所有軟件都不能用了,得買華為們自己的專用設備才行?而且所有安卓軟件都不再支持,微信、支付寶、頭條等都得按你的格式重新研發一個版本出來,但是騰訊等軟件公司要不要為你製作個新版就不好說了,除非這個設備市場佔有率挺大。但是想要市場佔有率,得先跨過一個市場門檻:現在我賣你一種音樂設備,不能播放mp3等常見音樂格式,你買不?

第二、再說芯片製造。有一些人說華為只是設計,不能自己製造,其實蘋果amd等都沒自己製造,一樣找臺積電代工。因為半導體晶圓製造廠投資大,技術難度高,而且能不能成功也很難說,收益期還長,所以德國格羅方德干脆就宣佈退出更先進的7nm製程研發了,專心於14nm或者更低一級的製造搶市場了。

其實大部分芯片設計公司都是沒有自己製造工廠的,除了intel,甚至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也是沒有的。世界十大晶圓代工廠企業中,中國大陸企業有兩家,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所以那些說大陸沒有晶圓廠的閉嘴吧,只是由於技術封鎖和設備採購限制目前還不能生產出比12nm更先進的芯片而已,而中芯國際14nm產能還沒上來(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高端芯片還在14nm過渡到7nm的過程中),大陸大部分工廠生產32nm以及以下是綽綽有餘。而現在除了cpu.gpu等,其他音頻和通信等芯片用32nm都足夠了,甚至很多小芯片還在用150nm的製程。

華為芯片設計是什麼能力層次呢,華為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家能把7nm芯片設計出來並實際商用的。至於製造,華為沒有自己工廠,目前估計也沒有必要有,畢竟這個投資國家隊已經在進行了,代表就是中芯國際和紫光。當然大陸目前是沒有7nm工廠能代工的,只能找臺灣台積電,其實世界上除了臺積電,也沒有其他工廠能代工7nm的,蘋果7nm一樣得找臺積電。


知世力


芯片構架是從國外買的,不代表著華為沒有研發,這也不能說海思麒麟芯片不是國產的!

還記得去年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過一句話:“華為研發芯片少不了國外的技術,如果沒有國外技術做支持,華為的芯片很可能有一個揹包這麼大”。隨後就連華為也在官微上承認,研發海思麒麟芯片確實用到了國外技術。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很多不太懂的人就開始認為海思麒麟不算國產芯片了。


我們不可否認,華為研發海思麒麟芯片,是購買了RAM公司的圖紙。也就是說,海思麒麟芯片的基本構架技術是從英國RAM公司購買過來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過分的糾結這個問題,RAM提供的芯片構架,就好比建設一棟高樓,圖紙只告訴你內部設計結構,但具體用什麼材料,如何按照線路,甚至每個房間做什麼用,都需要建設者自己規劃,單單是用了別人的圖紙,就可以認為高樓是別人建造的嗎?

剛剛只是舉了個例子,其實研發芯片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知道,一塊完整的SoC芯片上要有CPU、GPU、ISP、NPU等多個部分組成的,如果要單獨開發每一個部分,華為公司一點問題沒有。但如何把這麼多功能的芯片集合到一起,目前國內的技術還達不到,就連蘋果、三星也無能為力。這麼看來,全球前五大芯片製造商,也就只有高通能獨立研發芯片構架了。


但是,使用了ARM的構架≠華為沒有技術。我知道很多鍵盤俠肯定會認為,華為買來的圖紙,再找代工工廠加工,自己沒有技術可言,如果這麼認為就太搞笑了。研發芯片要真有這麼簡單,那不是每家公司都能自己生產了嗎?

最後提一下很多人擔憂的“國外停止對華為芯片授權”的問題。其實各大手機廠商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這個行業中,所有構架都是永久授權的。也是是說,只要華為購買了一個版本的芯片構架,這個技術華為就可以永久使用,不存在停止授權這麼一說。另外,全世界有九成以上的手機和平板都使用了ARM研發的構架,要是真的出一次事,公司名譽受損,後果更嚴重。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華為研發海思麒麟芯片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科飛貓科技公社


你是一家傢俱廠,你要用木頭吧!那你為什麼要買別人的木頭,你直接去種樹不就行了嗎?你需要什麼木材你就去種什麼樹,你為什麼非要去買別人種的樹,傢俱廠需要鐵釘吧!那你為什麼去買別人的鐵釘!你自己造呀!那是不是需要鐵。那你為什麼要買別人的鐵,你可以自己搞個鐵礦嘛!自己開採!那採礦機器呢?這又不難?我們自己研發!用自己的礦石開採機器!用別人的算什麼本事!那老闆!還有個問題,我們要僱人去這件事!哥哥,你傻呀!既然什麼都是自己的,我們為什麼花錢僱別人呀?我們自己不會生嘛!!!!!!

來!看到的笑一下!自主研發!什麼都是自己的!那你還做什麼生意呢?做生意就是把控利益分配更合理!缺木頭那就直接去購買木頭,缺鐵釘就直接買個鐵釘不就完了,你非要自己去搞一個嘛!看問題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或許你有一天真的會做到木頭自己種更合算也不一樣!是吧!怎麼合算怎麼來嘛!


不動產投資諮詢服務


小伊評科技,希望幫到你

一句話總結:購買ARM架構≠製造出來芯片

ARM公司的指令集誰都能買,為什麼目前國內只有華為一家做出來芯片呢?如果半導體行業如此的簡單,那麼中興事件就不會上演了。筆者就從多個角度給你分析一下,希望你能夠對芯片領域有一個較為妥當的認知。

援引小米高管的證實

解惑之一:ARM架構到底是什麼?承擔著什麼作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一款芯片的過程比喻成為建造一棟房子:

ARM公司就像是一個設計院,他提供的的架構設計相當於一張設計圖紙,告訴你樓房的整體結構是什麼樣,告訴你未來這棟樓大概有的樣子。但是在實際的蓋房子的過程中如何添磚加瓦,材料選擇,房間排布如何分割,水電線路如何佈局等等很多重要的實際工作ARM公司都不會參與必須都要由芯片的實際開發者來完成,這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量。芯片設計也是如此,作為芯片研發的企業,在拿到設計圖紙以後,要設計整體的電路,設計內部的芯片組之間的排列方式,選擇合適的製程等等等,一款芯片的好壞與否圖紙是一方面,後續的整體設計打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就拿蓋房子來說,按照你的說法,給你一張圖紙你就能蓋起來參天大樓了?


解惑之二:華為麒麟芯片和目前高通蘋果芯片到底有什麼差距?

可以負責任的講,在手機處理芯片所有的企業包括——高通,蘋果,三星,聯發科,華為海思全部都依賴於ARM公司所提供的架構或者指令集授權。不同的是,高通和蘋果是在ARM架構的基礎上對於圖紙做了些許的優化調整工作(三星也算,但是優化還不如不優化),比如大名鼎鼎的高通Kryo架構,正是因為有優化調整的能力,整體研發的自由度上更強。而華為和聯發科則是直接照搬ARM所提供的公版架構。所以說目前華為在旗艦芯片領域也好,中端芯片領域也好華為麒麟海思芯片和高通尚且不能比。比如麒麟980不如驍龍855,中端芯片麒麟家族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一款麒麟710,但是高通家族可是人丁興旺,驍龍710,驍龍670,驍龍730等等等等。這個差距我們也是要認可的,認識到差距才能追趕。



解惑之三:ARM會不會斷供架構?斷供後華為芯片就完了?

事實上並非如此,ARM公司並非是RISC架構的唯一提供方(比如Synopsys公司等)只不過是目前最為優質的方案提供商而已,也就是說就算是ARM公司斷供,我們也可以找到替代他的企業。除此之外,ARM中國合資公司已於4月底正式運營,中方投資者佔股51%。由此可見,AMR公司中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對於斷供的憂慮我們大可以放心,說不定以後ARM公司就會成為中國的公司也未嘗可知。


解惑四:芯片製作有多難?

我們直接上小米高管的回覆就可見一般了,以小米的體量和持續的耕耘尚且拿不出一款較為成熟的芯片,其他品牌就更不要想了。


所以我們要承認華為麒麟芯片的價值,同時也需要認清目前所處的環境以及不足,迎頭趕上,而不是互相的詆譭。


end 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伊評科技


感謝邀請: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都說華為麒麟芯片是國產的,其實圖紙構架全是從外國買來的,華為只負責優化,你們怎麼看?

其實說起來在芯片方面,絕對的自主研發不存在,因為蘋果、三星、高通、華為都是基於ARM架構研發的,關鍵是對於一款芯片而言,關鍵及核心可不是架構,有了架構,芯片的研發進程可能只進行了10-20%,因為手機處理器是由很多部件組合成的,比如GPU、CPU、基帶,DSP、ISP、NPU等等,而架構只是說外圍的框架及指令集,可見難易程序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舉個實際例子來說

大多數人就會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和意義啦!比如老師上課出了一道題,然後說了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思路,但是沒有說詳細的解決步驟,一個班級的學生,總有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能力強的人就像高通和蘋果一樣,我們通過自己的方法但是思路不變的情況下解決了問題,這樣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是簡單更加更強,而能力不強的學生,就像華為一樣,我們就是按照老師的思路來解決的,沒有太大的改變,其實就像是華為研發麒麟處理器一樣都是基於ARM架構的,當然中間有自己的思路和技術,而好學生我們看似只是簡單的做出來一道題,但是其中的只是積累是廣泛,以後這樣的題目自己都會做啦!而麒麟只是這道題目自己會了而已,所以和高通以及蘋果還是有差距。

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看

對於ARM架構,其實就像剛才舉得那個例子,ARM授權之後給出的是設計思路和方法,我們可以把CPU這個實物相當於是一個建造完成的房子,而架構就相當於這座房子的圖紙和技術參數,能造出什麼樣的房子完全看個人,有技術的可以通過修改圖紙建造更好的房子,其中的代表就是高通的芯片和蘋果的芯片,他們的架構都是通過修改ARM的架構而設計出屬於自己的CPU但並不完全是屬於自己的;技術較差的就直接按照圖紙建造,而前者通過自己的改變指的的就是高通和蘋果,而後者就是指的華為麒麟處理器,按照圖紙來建造就可以啦!我們只需要在上面添磚加瓦,但是我們後期研發出了自己的一些東西,比如AI和基帶方面都是華為自己研發的。

正是因為如此,麒麟處理器其實就是如此是按照圖紙來建造的,所以我們發現每次對比CPU架構或者是GPU的時候我們只能通過跑分,而且經常說這不是一個廠商的,正是因為如此,因為CPU方面和GPU方面麒麟處理器都是基於ARM來製造的,而蘋果和高通都是通過魔改,比如在CPU方面高通採用的是Kryo架構,而在GPU方面我們經常說高通很強勢,很厲害,因為他是屬於自研發的,也就是他有能力通過改變ARM提供的方案,也就是Adreno,而麒麟處理器和三星處理器依然是基於ARM來建設的也就是沒有采用自研發而是採用了ARM公司的mali。

當然還有一點是處理器的組成不僅僅是CPU方面和GPU方面,它包含完整系統並有嵌入軟件的全部內容。SoC裡包含有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像處理器)、DSP(數字信號處理器)、Modem(調制解調器)、還有基帶、導航定位、多媒體等各種芯片或模塊。

麒麟處理器的基帶,和最近兩年時間AI,也就是比如麒麟980處理器的雙NPU方面的設計,都是華為自己研發的,所以並不能說完全是依靠國外買來的,還有一部分自己的技術在裡面,只能說在GPU和CPU方面是依靠是ARM沒有進行大的改動。

總結:

首先不管是高通還是聯發科,還是蘋果,還是麒麟以及三星,都要遵循ARM這個大的框架,而不同的是在這個框架之類,你能力強的話,就像蘋果和高通的厲害之處,就是我可以更改,雖然還是給予ARM但是我更強了,而麒麟和三星是在ARM的基礎上不更改,所以我們現在才會說麒麟的CPU和GPU都是基於ARM的,華為負責的不僅僅是優化,最近兩年提到的AI就是NPU方面以及基帶方面等等都是華為自研發的,所以不能說華為全部是靠國外的,還有自己的技術在裡面,要不然就像國內其他廠商都可以研發自己的處理器啦!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CPU是中央處理器,實現運算一般通過X86架構,就是因特爾和AMD採用的,但架構只是宏觀的模糊的,所以就是AMDCPU也有很多型號,而另一種是ARM架構,這種是運算能力和功耗妥協的結果所以更適合移動端,但ARM提供解決方案,然後提供方案細則以保證可行性,所以ARM加代工廠就可以生產出成品的Cpu,看一個企業的技術實力就看他越接近上游能力就越強,arm之下就是高通和蘋果,他們只用arm方案,下面全部是自己的,接下來是三星和聯發科,LG也曾做過1.44赫茲的CPU但後來放棄了,聯發科是基於客戶需求可以提供深度定製產品的服務商,再下面就是手機廠商,所以高通性能更強但價格貴,聯發科性能弱但便宜


愛很博大


小編的解讀都有很大建設性,但還是不夠通透,將自發和購買別國配件很定性有別,全世界都有很多小型和大型開發者,但們就是將自不硏産品板權和行駛權賣給有需要公司,在各國自研所有的特性和科學性不同,如是每樣都要自家出品,不旦會浪費太多金錢和時間,就像美國蓋茲在地庫發明了微軟賣給lBM公司一樣,由其是很多的發明都是由些愛好者,發明一些各國都沒有精品,很快就給美國那些大企業收購其産品和專利權成為該公司産一樣,世界各國都向中國量收購稀土同一原裡,在他們科技産品都有稀土成份,所以有時候不需要太過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