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樊代明院士的反科學謬論

評樊代明院士的反科學謬論

也說說醫學是不是科學——評樊代明院士的反科學謬論

原第四軍醫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近年來四處演講、發文,不是介紹其具體的科研成果,而是做大師狀要給醫學指點迷津,為醫學指引發展方向。近日他在“賽先生”微信號上連發三篇長文,即是他此前宣揚的觀點中相對不那麼荒誕的部分的總結,主要內容有二,第一是批評“醫學是科學”的觀點,認為醫學不是科學的一個分支,現代醫學(西醫)和中醫都不是科學:“有人狹義地認為中醫不科學,其實西醫也不科學,它本來就不應該是科學,至少不應該是純粹的科學。”第二是提倡“整合醫學”,認為現代醫學有缺陷,要整合進其他內容,特別是中醫。

樊院士認為醫學不應該是科學的理由,是認為醫學不純粹是科學,科學有侷限性,科學行醫是行不通的,行醫還要靠經驗,還要考慮到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等。樊院士在這裡混淆了知識體系與具體應用的區別,也即醫學與醫療的區別。現代醫學作為一個知識體系是科學的,但是在具體應用——醫療上一則會受限於現有的知識,二則會受到各種非科學因素的影響,但不能以具體應用的侷限來否認其科學基礎。打一個比方,要設計、建造一座建築離不開力學知識,但是力學不是萬能的,有些建築是建不起來的,而且在設計、建造建築時,還要靠經驗,還要受到美學、經濟、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那麼樊院士是不是要認為力學不應該是科學,至少不應該是純粹的科學?

醫學科學作為科學,它不是萬能的,有其侷限性;它也不是完備的,在不斷髮展中。但是醫學科學的侷限性和不完備性不是往裡面塞進各種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垃圾的藉口,即便這些垃圾存在於具體的醫療之中。還拿建築來說吧,具體的建築設計、建造也同樣存在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垃圾,例如風水,你能因為力學的侷限性和不完備性,就要求力學去整合風水嗎?

樊院士在文中還存在許多知識性錯誤,例如他對循證醫學的批評,就是出於對循證醫學的無知。循證醫學提倡醫療實踐應該建立在證據基礎上,根據證據的強弱做出最佳決定,強證據產生強建議,弱證據產生弱建議。它尤其看重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產生的證據。對循證醫學有很多批評,最莫名其妙的批評來自於樊院士,因為他根本就沒搞清楚循證醫學是怎麼回事。他說循證醫學是錯誤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如下四種異質性導致的情況:同病不同症、同病不同害、同病不同果、同藥不同效。樊院士未免把循證醫學想得太低能。循證醫學無非是要看證據的強弱。如果這些“異質性”導致的情況是有強證據支持的,循證醫學當然會建議考慮;如果是沒有證據靠拍腦袋臆想出來的,當然不會去考慮。

例如作為胃癌專家的樊院士舉了個“同病不同害”的例子:“同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按道理應全部根除。可HP可分CagA陽性株和陰性株,前者與胃癌相關,胃癌發生率比陰性者高2倍,應於根除。而後者在正常人多見,而且根除後近端胃癌發生增多,所以HP感染無症狀者不應根除。”那麼循證醫學是否不考慮這種情況呢?在pubmed隨便搜一下,就能找到多篇循證醫學研究論文比較全部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只根除CagA陽性株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效果,例如:

Harris RA, Owens DK, Witherell H, Parsonnet J.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screening only for the CagA phenotype of H. pylori? Helicobacter. 1999 Jun;4(2):69-76.

Suzuki T1, Matsuo K, Sawaki A, Ito H, Hirose K, Wakai K, Sato S, Nakamura T, Yamao K, Ueda R, Tajima 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mportance of CagA status fo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Jul 15;24(2):273-80.

Lansdorp-Vogelaar I, Sharp L. Cost-effectiveness of screening and tre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3 Dec;27(6):933-47.

這些研究的結論未必與樊院士所說相符(例如它們認為應該全部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而樊院士認為這樣做有害無益),但樊院士憑什麼認為循證醫學不考慮這種“異質性”?他作為胃癌專家難道沒有注意到這方面的循證醫學研究?如果循證醫學研究認為證據表明對CagA陰性株幽門螺桿菌感染應該根除,而樊院士沒有證據地認為不應該根除,你應該聽從誰?應該看證據,還是聽一個院士的信口開河?

最後順便批評一下“賽先生”。“賽先生”作為科普刊物,對反科學、偽科學的文章如果不是已做好了將其當靶子進行反駁的準備就不應該登,免得誤導讀者。尤其是院士的反科學文章,更不應該登,因為其誤導性更強。樊院士的文章在“賽先生”上發表一週了,我除了見到“賽先生”說這些文章有爭議之外,未見有任何駁斥,我就代為清理一下垃圾。

2015.6.6.

再說說醫學是不是科學——答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王承志

我發表《也說說醫學是不是科學——評樊代明院士的反科學謬論》之後,《賽先生》發表署名王承志(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的文章《再說醫學與科學:樊代明與方舟子所論對象之不同》,反駁我的觀點。王博士稱:

【方舟子明顯將一個具體的自然科學分支(力學)與一個綜合性學科(醫學)作為比較對象,這是不恰當的(順便說一句,方舟子甚至沒有區分建築力學與物理力學)。與醫學處於同一層面的學科至少是建築學,而建築學顯然包括很多非科學的因素,比如建築美學。如果說建築學是一門純自然科學,恐怕沒有人會同意。】

建築學雖然在中文裡有個“學”字,其實是工程應用技術,類似於臨床醫療或醫術,其科學基礎是力學,正如醫術的科學基礎是醫學。我舉建築為例是為了說明不能因為在應用中有非科學因素就否認其科學基礎,因為不純粹是科學就說它不科學。不知為何這個北大醫學部博士看不明白這個類比?他說“方舟子甚至沒有區分建築力學與物理力學”,我還真不知道什麼叫物理力學,難道還有非物理的力學?是不是中國傳統力學,簡稱中力啊?

王博士說:

【方舟子先生擁有生物化學博士頭銜,卻不理解“生物化學”其實只是將生命剝離後留在試管中的“死物化學”。】

這個醫學博士不知在哪學的生物化學,不知是不是在醫學生物化學課上學了一些實驗技術就以為那是生物化學的全部,就以為對生物化學有了超出常人的理解。生物化學研究的生命大分子並非“死物”而是活物,在很多情況下如果它們變成了“死物”(失去活性)就沒了用處。生物化學也並非都只做離體研究,在很多時候也得研究生命分子在細胞內、生物體內的結構、功能和相互作用。

王博士說:

【生物化學能夠研究糖代謝的通路,卻不能告訴糖尿病患者要少點社會應酬多點體育鍛煉。】

如果沒有生物化學研究,醫生們連糖尿病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還能提供什麼靠譜的建議?醫學的建議難道不是根據包括生物化學在內的科學研究結果做出的?難道是某個醫生的靈感?傳統中醫會建議糖尿病人多做體育鍛煉嗎?中醫說糖尿病就是“消渴症”,那麼我們來看看中醫對消渴症病人的生活方式提了什麼建議:“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 《外臺秘要》卷第十一)說是隻要做到少飲酒(因中醫認為消渴症的起因是酒喝多了)、少過性生活(因中醫認為消渴症的起因是房事過勞)、少吃鹹食及面(因中醫認為消渴症的起因是鹹酸吃多了),消渴症不吃藥也會好,否則有靈丹妙藥也治不好。這就是沒有任何科學基礎的醫術給出的建議,你相信嗎?

王博士說:

【一名合格的醫生,不但需要紮實的科學素養,同樣也需要高尚的人文情懷。我想,方舟子先生去醫院看病時,大概也不僅僅是為了拿到一張寫滿數值的化驗單吧。】

北大醫學部博士說醫生看病不能光靠科學,還要有人文情懷什麼的。但我並沒有否定行醫看病存在非科學因素,我只不過說不能因此就否定醫學的科學性。比如我也認為科學家做科研時最好也有點社會責任感,難道科學就不是科學了?又比如有人鼓吹做手機要有“工匠情懷”,難道手機的技術就沒有科學基礎了?

看病當然不能只拿化驗單,還需要醫生根據化驗單等檢查結果在科學基礎上做出診斷、開藥、做手術,在這過程中醫生有沒有高尚的人文情懷其實是無關緊要的。中國醫生經常被批評沒有高尚的人文情懷,難道這些中國醫生就治不好病了?據《賽先生》說,樊代明院士“向全國推廣應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術”,難道沒有高尚的人文情懷,這些技術就失效了?相反地,如果有醫生以高尚的人文情懷告訴我化驗單不科學、別相信化驗單,我是不敢找這種醫生看病的。

2015.6.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