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这个“埇桥”的来历,你又知道多少呢?

隋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隋朝炀帝为南游,调动了几十万民工,开挖了古汴河,开通通济渠,因中间自荥阳北板诸至开封原是一段古汴河,所以唐宋人称通济渠为汴河。汴河自板诸引黄水东行汴水古道,至开封出离汴水折向东南,经今天的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南行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泗洪、盱眙入淮河。由于开挖汴河,截断了南北官道,所以在今天大隅口,修一座桥,以方便南北行人,因为桥的两边有小空,人们称“墉”,因而人们把这座桥叫作“墉桥”。

宿州这个“埇桥”的来历,你又知道多少呢?

全城地图

亦作甬桥。在今安徽宿州市城南郊跨古汴水上。《资治通鉴》: 唐贞元十六年 (800),徐州兵乱,“泗州刺史张伾出兵攻埇桥,大败而还”。元和间置宿州于此。

埇,又作甬。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城南古汴河上。唐时控扼汴运,当舟车要会。建中二年(781年)叛藩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曾屯兵于此,断绝江、淮漕运。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以镇之。金后汴河堙废,此桥亦废。

宿州这个“埇桥”的来历,你又知道多少呢?

左页和城区图 老的城墙和环城河

宿州这个“埇桥”的来历,你又知道多少呢?

核心区域 州府 明代的宿州市人民政府

又由于墉桥位于十字路口,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官府在墉桥南侧,设立驿站,驿站里经常住着南北行人。人越聚越多,房子越盖越多,墉桥也越来越繁华,渐渐地形成集镇,隋朝便在这里设墉桥县,唐元和四年,改墉桥为宿州。

公元1127年,宋朝被金人所迫,不得已南迁。公元1142年,宋金和议,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堵塞了南北交通。汴河逐渐湮没,墉桥被废。墉桥虽被废,但它延续了400多年,是宿州市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宿州市的前身,在历史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今这里已不在有淙淙流水,也不再有“隋堤烟柳”了,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化城市。人们为了纪念墉桥,曾在墉桥遗址立碑作记,又把宿县改为墉桥,以作永久的纪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