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概況

沿灘區隸屬四川省自貢市,位屬四川盆地南,沱江支流釜溪河下游,地處自貢市南郊,介於北緯29°23′19″至29°67′53″、東經104°40′42″至105°58′0″之間,東、南與富順縣交界,西與自流井區和宜賓縣毗鄰,北與大安區接壤。

沿灘區原名自貢市郊區,成立於1953年6月15日。1959年2月,將其分別屬於富順、宜賓兩縣部分地域劃歸郊區。1961年7月,將郊區成立之初所劃的地域分別劃回自流井、大安、貢井3個區。1983年3月,郊區更名為沿灘區。

轄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面積469平方公里,戶籍人口 39.16 萬人(2017年末)[1],轄11鎮2鄉,共計19個社區、170個行政村,主要旅遊資源有金銀湖風景區、仙市古鎮等。[2]

2019年1月,沿灘區榮獲2018年度全省重大農村改革任務推進示範縣(區)榮譽稱號。

沿灘區地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溪溝多,山丘廣佈,平壩狹小,受川東南平行裕皺餘脈分隔,屬盆中丘陵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地貌類型以低、中丘為主,佔幅員面積的90.0%,境內海拔多在250-450m,最高點為496.55m(仲權鎮獅嶺坡),最低點為256.4m(鄧關鎮下鹽壩)。地表坡度以三、四級為主,佔幅員面積的75.06%。

沿灘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屬沱江水系435.09 平方公里和岷江水系27.1 平方公里,釜溪河流經境內長59.9Km,由西東北向東南縱貫4個鎮,流域面積359 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3.63立方米/秒;有大小溪河10條,形成天然的灌溉系統。

沿灘區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不穩定,寒潮頻繁;夏季旱澇交錯,雨熱同步,夏旱、伏旱頻率高;秋季綿雨多、日照少;冬季降雨少

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概況

沿灘區

,年平均氣溫17.8℃,活動積溫為6021.0℃。常年日照1200-12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31mm-1041mm,年平均降雨日數140天。

土地資源

全區可使用土地面積4.63萬公頃,其中:規劃中工業用地0.038萬公頃,商業用地0.75萬公頃,住宅用地0.64萬公頃,農業用地1.9萬公頃,其它用地1.1萬公頃。

森林資源

全區林業用地面積5936.7公頃,其中:有林地5548.1公頃,疏林地179.2公頃,灌木林地229.4公頃,四旁零星樹摺合面積為1421.4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5.58%。全區活立木蓄積量108163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量93373立方米,佔86.33%,書林蓄積量7380立方米,佔6.82%。散生林和四旁樹蓄積量7410立方米,佔6.85%。森林資源特點是:頒不均,次生天然林比較集中,樹種單一,以馬尾松、溼地松、桉樹、楊樹、柏樹及黃竹為主。

水利資源

岷江、沱江水系在全區境內有11條小溪河,河流總長298.9公里,流域面積312.1平方公里,境內地表徑流總量18503.2萬立方米,全區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4406處,其中:小(一)型水庫12座;小(二)型水庫44座。山平塘4148口,石河堰89道;電力提灌站113處122臺6594千瓦。工程需年蓄水能力5528萬立方米;工業用水311萬立方米;農業用水2264萬立方米;城市及場鎮用水228萬立方米,地下水利用量250萬立方米,全區各類渠道367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4.82萬畝。

礦產資源

全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有:黃、黑滷,天然氣、石油、煤炭、石灰石、石英礦。主要分佈在鄧關鎮、興隆鎮等地。其中:黃、黑滷儲量達9200萬標方;天然氣儲量56.17億立方米;煤礦儲量452.5萬噸。

旅遊資源

全區旅遊資源豐富,以自然景觀為主,主要有金銀湖旅遊風景區。金銀湖旅遊區離市中區僅7公里,距高速公路僅4公里,是典型的城郊娛樂、旅遊休閒區,該景區以金銀湖為中心,總佔地面積800餘畝,其中水面740餘畝,正常儲水量800萬立方米。景區綠樹成蔭,碧波盪漾,島嶼眾多。

沿灘是一個曾以“沿五里”聞名於世的自貢小鎮。又名“昇平場”,是自貢市釜溪河當年鹽業三大碼頭之一(自井、沿灘、鄧關)。

據史書記載此處“沿河灘多”,在原來河道沒有整治時地勢非常險峻,所以當時運鹽之船行進釜溪河沿灘段時都倍加小心,以防不測。

由此引出的放灘故事卻是可以載入中國地方民俗風情畫卷的了。

“放灘”這種稱謂,可能是鎮上獨有的發明語彙吧。過去沒有修建河閘時,船隻要從上游到下游去便要通過放灘這種途徑。每每碼頭上集結了要去下游的船後,便由當時的鄉民拴上繩子拖引船隻,當船從上游放到下游時,鄉民們必須十餘人為一組,並分成好幾組從不同方向牽引以保持船體的平穩,而船上的人也必須努力配合好。由於當時灘高浪急、人頭攢動,再加上眾人圍觀、人聲鼎沸,一時竟蔚為壯觀成為鎮上一大盛事矣。故而有人感嘆曰:放眼天下,在乎一灘。後來因為發展之故,在國民政府時期由日本河運專家主持在此築建了河閘,並以孔祥熙之名號命名為“庸公閘”,只是可嘆從此放灘之奇觀就不復存在矣!

古來這裡便民風淳樸、生意興隆,隔日的趕場集會可謂是鎮上有名的活動,而我們也每每奇怪怎麼這時會有那麼多父老鄉親出來擺攤逛街,又會有那麼多新奇玩意兒,諸如補鍋匠、爆米花等。

鎮子不大,但也明顯有著現代與傳統兼容的特點。

小鎮明顯的分為兩半,下面的地勢崎嶇不平主要以老街為主最為興盛,同時還有那條釜溪河蜿蜒流過。上面的地勢卻顯得十分平穩主要以新街為主最為氣派,而那條四川到雲南的川雲公路便橫穿其間。所以小鎮水陸交通發達、貨源充足,由此也集結了許多富商大家,並在鎮上修建了不少會館寺廟。時竟有10餘座於此,尤以河對門的大廟和鎮上的南華宮最為有名,香火一直十分旺盛。同時當時的鄉民們還在鎮上廣載黃桷樹,時竟有百餘棵存活下來,一時使小鎮變得古色古香,且更是青山綠水。有詩云“青山橫北郭,綠水繞東城”正可謂描繪出了當時的美景。

四方慕名前來的文人墨客良多,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親王經由此時,不禁為這一方民風所服,欣然題書“昇平場”而成為一段佳話,這也使小鎮的名氣更加增大。可嘆的是一切都讓文革給毀了!寺院被燒、僧人被驅、大樹被砍、文物被棄……從此小鎮似乎就失去了過去的那種獨特的美麗與靈氣了。

鎮上的名人於世流傳的無幾,只是據傳在香火旺盛的時候,有一個大廟僧人叫智悟的十分了得,精通經文六藝,曾有經書留存下來,並博得一方僧家美名。

仙市古鎮,屹立於“千年鹽都”自貢市東南11公里處的釜溪河畔,與自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相映成趣。

仙市原名仙灘,始建於1400前的隋代,民國元年改稱“仙市”。相傳,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羈,厭倦天庭奢靡,嚮往人間美景,一日攜牡丹仙子,荷花仙姑,與獅,龍,虎,象,猴偷下凡間,在古仙市一帶肆情嬉戲,樂而忘返,竟在河畔側臥而寐。玉帝大怒,遂施法收回其靈魂,讓其軀體留在人間化作山水。因此從高處看,古鎮的山形地貌,就象一位側窩的美少女,釜溪河在此又有一灘,恰在仙女腳下,故名“仙灘”。自古有“仙女下凡臥河邊,金銀首飾撒滿灘;玉帶長河千帆掠,玉樹翠竹舞翩躚。虎牽象鼻鸚鵡歡,獅子回頭望牡丹;天潭河內朝鼓響,橋墩壩上會神仙”的民謠,形象的概括了仙市古鎮美麗的傳說和優美的環境。

仙市古鎮是隨著自貢鹽業的發展而興建起來的一個重鎮,在自貢井鹽文化史上佔據著光輝的一頁。仙市自古就是自貢“東大道下川路”運鹽的第一個重要、驛站和水碼頭,是歷史上自貢--鄧關--沱江--長江運鹽船隻的必經之地,也是自貢至隆昌和榮昌的陸路要衝。過去,大量的井鹽經仙市上蓉城,入川西,川北及渝州,過川中,川東,出三峽濟楚,湘。曾有過木船雲集,鹽擔蔽街,人流如織,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

仙市不僅以山水秀麗聞名,且還以名人輩出而著稱。曾以參贊名義出使英,法,意,比等國被譽為“川報第一人”的宋育仁和北大教授王楠生就啟蒙於此。清末辭官隱居的大儒名仕羅金聲,宋時湛便長期隱讀仙女峪,這裡還是當年威震成渝等地傳奇武林高手“羅三爺”的裔胞之地,除奸鏟霸,譽滿鄉里的“李藍義軍”部將頭領“李千斤”和民國少將藍尉,也是古鎮孕育出的著名人物。

仙市古鎮曾因“四街,四棧,五廟,三碼頭和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遠近聞名。古鎮建築風格極具個性,充分體現了形式服從於功能的設計原則,巧妙的構思和精心的規劃,突現了一地多用,一物多功能的設計理念。街坊鄰河而建,四街一巷呈“正”字形佈局,層次分明,突出了河岸風光;石板路面與老式木門,花格窗的民居,店鋪,古色古香,意蘊悠長。建築精美的南華宮,雄秀的天后宮,宏闊雄偉的川主廟以及富麗堂皇的陳家祠等主要建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川南古建築精品。

仙市古鎮歷史悠久,古建築,古文化遺蹟保存完整,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歲末,仙市古鎮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已順利通過國務院專家組評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