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黃陂區”概況

黃陂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偏北,武漢市北部,前川城區距武漢市中心18公里。黃陂區國土總面積2256.7平方公里,佔湖北省國土總面積的1.22%。區域地理座標為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

東與武漢市洪山區、新洲區接壤,南與武漢市東西湖區,江岸區相連,西與孝感市孝昌縣、孝南區毗連,北與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紅安縣交界。區境南北最大縱距10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湖廣通志》稱黃陂:“東騖赤壁,南騁鄂渚,西匯七澤之雄,北距三關之險”。

地勢地貌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湖北武漢“黃陂區”概況

黃陂前川城區

北部為大別山餘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2017年,黃陂區森林覆蓋率為36.9%。林地面積達到10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為230萬立方米。

黃陂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擁有湖泊水面38.6萬畝。

全區溼地面積21608.4公頃。建成國家和省市生態鄉鎮5個、綠色示範村灣571個。[4]

水文

湖北武漢“黃陂區”概況

漢口北站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有水庫89座,大型水庫有梅店水庫、院基寺水庫、泥河水庫、夏家寺水庫等7座。總承雨面積573平方公里,總庫容量71573萬立方米。境內地下水儲量3.42億立方米。

氣候

湖北武漢“黃陂區”概況

氣候圖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溼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湖北武漢“黃陂區”概況

臨空臨港臨天下,好山好水好黃陂(10)

2017年,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7.3℃。一年中,以12月最低,月平均氣溫5.4℃;7月最高,日平均氣溫30.6℃。空氣相對溼度年平均75.5%。年降水日數(≥ 0.1 mm)為141日。

距今約3萬年的舊石器時期,就已有人類在黃陂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長軒嶺竹園村東北團山發現有采石場舊石器遺址。

公元前24世紀前後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

公元前15世紀前後的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都城遺址,發現宮殿區和大規模鑄銅遺址,被稱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

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

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

漢屬西陵。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拒吳侵軼,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鎮。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

隋初改黃陂縣為黃陂鎮,後復為黃陂縣。

唐初屬南司州,後州廢,屬黃州。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磯。

元世祖至元12年還舊治,屬黃州路。

明屬黃州府。

清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

中華民國初年,廢府改道,屬漢陽道。

自民國21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鄂東行署。

抗日戰爭時期,黃陂縣政府一度遷至縣東的仙台寺。

1940年4月,在縣北蔡店陳家畈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

1949年5月,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

1959年,黃陂縣隨專區併入武漢市。

1961年,恢復原區治。

1983年10月,黃陂劃歸武漢市管轄。

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

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

2000年前川鎮、環城鎮、魯臺鎮合併為前川街。

2017年末,戶籍人口113.32萬人,常住人口98.83萬人。

湖北武漢“黃陂區”概況

木蘭山

共有34個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7%。

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多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其中臺胞2萬餘人。

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4種宗教。信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1萬餘人,信仰佛教、道教有3萬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