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概況

尖草坪區位於太原盆地的北端,山西省省會太原城區之北,東經112°15′~112°46′,北緯37°48′~38°06′。東與陽曲縣堯子尚村相連;南與萬柏林區後北屯村接攘;西與下槐樹交界;北與陽曲縣楊家井村相鄰,東西最大寬度為26千米,南北最長距離為22千米,總面積285平方公里。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概況

地形地貌

尖草坪區整個地貌分為土石山區、黃土丘陵、沖積平原、溝窪谷地、沖積扇等不同類型,地形起伏較大,境內海拔在780—1775米之間。

氣候特點

尖草坪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年降雨量在450毫米左右,年平均溫度在7—10℃,全年日照2400—2600小時,無霜期190天左右。

礦產資源

尖草坪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膏、硫磺、鐵礦、粘土、水泥、白灰、機磚,還有石料、汾沙等。[5]

水利資源

尖草坪區地表水均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一級支流泥屯河、柏板河、楊興河、澗河均在區內匯入汾河。平均地表水資源51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3891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總量為4057萬立方米。

尖草坪區舊稱為北郊區,1927年太原建市之前大部屬陽曲縣地,僅下元、移村、西銘以南地屬太原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設市後,又分屬太原市、陽曲縣、太原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太原市分置內八區、外八區,今區境分屬外三、四、五、六、七、八區和陽曲縣。

1949年5月27日,太原並內八區、外八區16個區為8個區後,分屬第七、第八區和陽曲縣地。

1950年2月至8月,太原市並8個區為5個區,分屬第五區和陽曲縣。

1951年8月,太原市劃為7個區,北郊區分屬第三和第五區。

1954年4月,第三區更名為新城區,第五區更名為萬柏林區。[2]

1957年3月,以新城、萬柏林及小店、晉源4個區置郊區,地又屬郊區。[2]

1958年7月,劃郊區的南堰、和平路、萬柏林、白家莊4個街道,成立河西區,區境又分屬河西區、郊區。

1970年3月,撤銷太原郊區建置,分置南郊區、北郊區,始有北郊區建置。

1996年,北郊區轄柴村、上蘭、向陽、陽曲4個鎮,東社、小井峪、西銘、化客頭、王封、馬頭水、柏板、西墕鄉、小返、新城、中澗河11個鄉,190個行政村,245個自然村,12個社區。中共北郊區委、北郊區人民政府機關駐柴村鎮。

尖草坪區1997年之前稱作北郊區,原北郊區轄4個鎮、11個鄉:柴村鎮、陽曲鎮、上蘭鎮、向陽鎮、西銘鄉、柏板鄉、中澗河鄉、小井峪鄉、小返鄉、西墕鄉、東社鄉、化客頭鄉、馬頭水鄉、新城鄉、王封鄉。

1997年5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33號)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設立太原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尖草坪區轄原北城區的尖草坪、光社、上蘭、南塞、迎新街、古城6個街道,原北郊區的新城、向陽、上蘭、柏板、西墕、柴村、馬頭水、陽曲8個鄉鎮及原北郊區東社鄉的小東流、大東流、西流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柴村鎮迎賓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