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脑洞人物史


温韬,又名李彦韬,五代时期梁国人,中国历史上盗墓第一人。

野史记载,温韬出生之时恰逢一颗“匪星”突降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嵯峨山(今陕西省泾阳一带),故民间流传其是“匪星投胎”。


(后人绘温韬画像)

温韬出生在唐朝衰败覆灭之际,彼时的唐王朝已是“夕阳西下”,帝国大厦即将倾倒。

温韬少时便投机取巧,喜欢偷盗。后得到唐末藩镇军阀李茂贞赏识,开始发迹。后李将其封为刺史一职。

不出几年,存在近300年的李唐王朝宣告覆灭。

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唐亡后,中原大地军阀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明争暗斗,战乱不断。

乱世出英雄亦出枭雄!

生逢此乱世,恰好给了温韬这类阴谋家以可乘之机。

温韬性格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便不念旧情另投他人,终其一生曾几易其主。

这种“反骨”易露、善变的性格既成就了他的“伟业”,也为自己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隐患。

温韬凭借自己善变,见风使舵的本事逐步有一个小刺史成为掌控崇州、裕州等地的节度使,而关中的大部分地区就在其管辖之下。这也为日后盗掘唐皇陵提供了便利。

温韬在关中实际掌控近7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安分的做一个节度使,而是干起了盗掘唐皇陵的勾当。

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葬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唯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温韬在镇守关中的7年时间内,把历代唐王朝的17个帝陵(乾陵不算,因为温韬并没有进入乾陵地宫)皆“问候”了一遍。

其更是曾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并将昭陵的无数奇珍异宝悉数盗走,这其中就包括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等人的珍贵书画作品。据传可能就含有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而目前史学家普遍推测,《兰亭序》可能就是被温韬一伙盗墓贼撕毁。因为自那时起,这份价值连城的珍贵书法作品便再没重现人间。


(仿兰亭序)

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

温韬在盗掘的所有皇陵中只钟情于金银珠宝,而对历代名家所作的珍贵字画却是不屑一顾,随意丢弃。殊不知,这些字画的价值远超这些金银珠宝!一千多年后的1928年,民国军阀孙殿英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时,相同的经历再次上演。同李世民一样,乾隆皇帝生前也是非常喜爱书法画作,故在死后后同李世民一样亦有大量珍贵的名家书画作品被随葬。而孙殿英在进入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后也是将金银珍宝掠走,而将陪葬的画作随意丢弃在地宫之中。

究其根本原因,两人皆草莽出身,皆是大字不识,故对这些书画作品丝毫不敢兴趣,在他们眼中只有金银珠宝才是货真价实。

而唯一失手的就是埋葬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据传,温韬曾动用数万人马光天化日之下盗挖乾陵,不料三次刚上山开工便突遇大风雨,等人马全部撤下山后,便又雨过天晴,三次皆是。由此,温韬心想乾陵定有神灵庇佑,便就此放弃了对乾陵的觊觎。乾陵也侥幸逃过一劫。



(今位于陕西咸阳的唐乾陵)

中国古代自奴隶社会开始,帝王权贵便流行厚葬,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

大多数帝王死后,在其墓室中皆有大量稀世珍宝陪葬,这其中既有传统的金银玉石等制品,又有帝王生前的个人喜爱之物。

现在来看,这种厚葬不仅没有使去世的帝王权贵继续在地下享有这些珍贵之物,反而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厚葬,这些帝王之墓往往成为一些人觊觎的对象。随着王朝兴衰,朝代更迭,这些陵墓不仅随葬品被悉数掠走,陵墓之人往往还要遭受劈棺扬尸的厄运。

现在来看,温韬所盗皇陵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说他是中国盗墓第一人丝毫不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温韬盗掘唐皇陵不出几年,后唐庄宗李存勖(读xu)灭掉后梁。

不久温韬又前来投靠他,温韬为使自己权利得到巩固,便通过别人用金银珍宝贿赂庄宗的皇后刘氏。

后刘氏在庄宗面前对其美言,故庄宗开始厚待温韬。但彼时的宰相郭崇韬曾劝庄宗杀掉温韬,理由是“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但庄宗并为所动。

后唐明宗李嗣源登基为帝后,对温韬很是不喜,便将温韬和段凝投入监狱,但不久又将两人释放,让其回归乡下。但第二年便再将两人流放,后又下令赐死二人。

一代传奇皇陵大盗就此离别人间。

—————————————————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纵观温韬一生,一切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寡恩少情,顺风张帆,为此他曾几易其主,先后三次背叛三个主人。

凭借这种性格,温韬很快官居高位。但也是因为这种反复无常的性格最终使得自己丢失性命。

因为在后唐明宗眼里,你之前能反后梁,后天就可能反我后唐。你今天能盗掘唐皇陵,后天就有可能盗掘我的陵。故这种人是不能留的,只有将其初死才能永除后患!

温韬的下场和三国时的吕布有很多相似,吕布也曾几易其主。当年吕布被曹操降伏后,因爱其才,曾一度有重用他的想法。但后来在旁边近臣的提醒下才狠心将其处死。

温韬和民国初年的孙殿英更是相似!两人皆出身贫穷之家,都是生逢乱世。两人皆是大字不识,皆是江湖习气厚重,皆是鸡鸣狗盗之徒。均是“反骨”易露,反复无常,几易其主,均曾盗掘皇陵。

这种人在乱世趁火打劫极易发迹,但在时局平定后,又很容易被当局者灭掉。因为统治者不希望自己手底下有这么一个阴谋家存在,这些人的存在是对自己权利的巨大威胁。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曾说过一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就是认识自己,摆正自己位置。而温韬这类人缺少学识,大智慧没有,小聪明却不少。且廉恩寡耻,不会收敛自己锋芒,不会摆正自己位置,反复无常,其最终悲剧结果只能说是合该有此下场。


小司马说


下场如何?那还用想嘛,他活着的时候可是李姓当家,虽然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后唐,中间隔了个五代十国,但到底盗取的是李家的祖坟啊,李嗣源回过神来就把他全家给咔嚓了,自然少不了他。


(温韬)

要说温韬这贼小子,还不是一点半点的有意思。人家在梁国那时候陕西那一块做军阀的时候并不缺钱,但是架不住人家就是有那么个窥癖欲,贼喜欢到别人家里去看看藏的啥好东西再顺手牵羊回来。那时候经常大晚上在他的辖区内的民区房顶上蹿下跳,忙的不亦乐乎。

“哎,我就不缺钱,我就享受这个过程!”

等到后来觉得这些个小打小闹满足不了他日益膨胀的欲望了,索性把目光放在了辖区内唐皇陵上。

于是乎,从李世民的皇陵开始,他可是一连爽了十几把,当然,中间也有忠贞不屈的。

宋朝学者陈大昌记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啥意思?就是说温韬每次想要染指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的时候就突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离开就又天气放晴,一靠近又变天,如此反复好几次,屡试不爽,温韬心里直犯嘀咕,本来就没文化,觉得很邪性,索性放弃了对乾陵的盗取。

要说有趣的就是这贼小子没文化还不识货,在盗墓时把文物里最贵重乃至价值连城的细软字画等丢一边去,反倒看上了那些装裱字画的金丝绫罗。有学者估计搞不好李世民陵墓里的《兰亭序》就被他给撕了。


你说把东西盗出来后吧,这些个见不得光的东西本应该藏着掖着,结果人家弄了个花里胡哨的本本逐一登记在册,完了接着还不无自豪地昭告天下:

“来瞧一瞧看一看啊,今天我盗取了唐太宗的陵墓了啊,这可是里面的宝哈!”

更要命的是这贼小子把李家祖坟给盗了,还用这些宝贝去贿赂后唐皇帝唐庄宗李存勖,也是李存勖这小子心大被老婆捣鼓的利令智昏,但是他的好义兄后来把他杀了篡位的唐明宗李嗣源可不乐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你自己要来找不痛快打我李姓的脸,那我便满足你,下令把他捉起来满门咔嚓了。


(李嗣源)

“就是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温韬不是拿李姓祖宗的东西来贿赂我我李嗣源也不敢用你啊!你温韬在李茂贞门下时朱温一来你就摇尾投降,朱温一走你又摇着尾巴回去向李茂贞表忠心,等后来你看情势不对了你又投靠了朱温,等到我那个该死的兄弟李存勖要建立后唐了,你又弃朱温来投靠我李家,你这立场变得比脸谱还快,让你留在我身边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不书公子


说到盗挖帝陵的盗墓贼,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孙殿英,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动用军队挖开慈禧的陵墓,将里面的财宝洗劫一空。还把风光一世的慈禧尸骸弃之如敝履,随意糟蹋。孙殿英的不齿行为,一时间引来民众的口诛笔伐,差点让唾沫星子淹死。

但是,孙殿英和历史上另一位盗墓贼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位臭名昭著的人,就是五代时期的温韬,堪称历史上最危险、最胆大包天的盗墓贼。因为他盗掘陵墓规格之高、数目之众、手段之恶劣、态度之嚣张可谓空前绝后。

众所周知,唐朝末年,李唐帝王在关中地区的崇山峻岭上,修建了18座无与伦比的帝陵,号称“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墓,无一不凝聚着大唐百姓的血汗和智慧。但让人不由得扼腕叹息的是,除了乾陵外,其余的17座陵墓都被温韬所毁。

(动画中的温韬)

那么,温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最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温韬此人一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匪为盗,祸害千年;二是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温韬出生于京北华原。传说,在他出生时,一颗“匪星”正好陨落在昭陵所在的嵯峨山上。百姓猜测,这是上天刻意给唐皇陵带来了灾难。

温韬10岁时,就喜欢舞枪弄棒,经常和身边一些小混混打打杀杀。没过几年,温韬居然拉上十几个地痞流氓,上嵯峨山当了土匪。百姓还曾取笑他,十几岁的小毛贼,能掀出什么滔天巨浪不成?没曾想,这个温韬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领着这伙人杀人放火,祸害乡邻,成了华原一带有名的土匪。

狡诈奸猾的温韬,一边苦心经营着自己嵯峨山的根据地,一边窥视着战乱纷繁的天下形势,伺机寻找靠山,壮大实力。

开始时,温韬盯上了李茂贞。他为了取悦李茂贞,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姓氏,更名为李彦韬。后来朱温的实力渐盛,压过了李茂贞,于是温韬转投朱温帐下。可没过几年,首鼠两端的温韬,又叛变了朱温,重回李茂贞的怀抱。

温韬这回该老实了吧,就该一直跟着李茂贞混了吧?不,他接着又投靠了后梁。也就在这个时候,温韬终于时来运转,官职越做越大,先后担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的节度使,统辖关中地区7年。而“关中十八陵”,恰好就在他的这一亩三分地之内。

(朱温剧照)

于是,温韬便开始了疯狂的盗墓行为。

这7年里,温韬动用军队,在光天化日之下浩浩荡荡地挖掘唐皇陵,挖完了其中的17座陵墓。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温韬盗掘陵墓有两个特点。

一是明目张胆,毫不避讳。

贪婪如孙殿英之流,尚且在盗掘陵墓时,遮遮掩掩,以军事演习为由发布公告,驱赶周围的百姓和守陵人。但温韬根本不管不顾,简单粗暴地带领军队,携带盗挖工具,对着唐皇陵就是一顿猛掘,完全无视律法制度和道德底线。

温韬还胆大包天地将盗取的文物,分类造册,高调地将表册公之于众,显示自己的盗墓“才能”,其脸皮之厚,可谓旷古烁今。

二是贪婪无知,毁坏文物。

温韬胸无点墨,只认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玉器古董,但对珍贵的字画却一窍不通。而唐帝王陵中,恰好埋葬着很多唐朝皇帝生前珍藏的名贵字画。

众所周知,李世民生前特别喜欢名家字画,尤其是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更是崇尚有加,爱不释手。

传说李世民为了找到这幅“中国行书第一帖”,费尽了周折,终于打听到了这幅字帖在一个名叫辨才的僧人手里。李世民迫不及待地谴人索取,但辩才百般推脱,矢口否认拥有此贴。

后来,李世民再次派出御史萧翼前去索要,并吩咐只可智取,不可强求。萧翼采取了“引蛇出洞”之法,携带几幅王羲之的真迹书法,和萧翼评析。结果萧翼认为这几幅作品谈不上珍品,遂取出《兰亭集序》鉴赏,萧翼马上从怀中取出李世民的诏书,萧翼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动漫中的李嗣源)

李世民驾崩前,曾留下遗嘱,务必将《兰亭集序》随葬。于是李治将它装在铁匣中,枕在了李世民的脑袋下边。

当温韬打开昭陵后,发现“钟、王笔迹,纸墨如新”,但愚蠢的温韬只是撕下了字画的装裱丝绸,却将这些旷世之作随意丢弃。

专家推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此遗失,不知去向。

那么,以温韬的贪婪,为何只挖了17座皇陵呢?

其实,温韬是渴望将唐皇陵悉数盗完的,只不过他3次带人上乾陵时,都适逢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雷电交加。迷信的温韬,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回来。因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才幸免于难。

即便温韬生逢五代乱世,可以为所欲为,但并不等于他就可以逍遥法外。他的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公然盗挖皇陵的行径,引起了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反感,最终李嗣源把他斩杀,又将他满门抄斩。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知道大家看过《不良人》没有,里面不苟言笑的不良人三十六天罡之一的天捷星温韬给人一种相当神秘的感觉。江湖人称盗圣的温韬一直在寻找乾陵,似乎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上,确有温韬这个人,虽然不是不良人,也没有盗圣的名号,但是在盗墓界也是一号风云人物,唐十八陵中除了乾陵(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之地)之外,其他皇陵基本被温韬洗劫一空。论盗墓的猖狂程度,温韬更在东陵大盗孙殿英之上,是盗墓界当之无愧的的扛把子。

唐十八陵:献陵(高祖李渊)、昭陵(太宗李世民)、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定陵(中宗李显)、桥陵(睿宗李旦)、泰陵(玄宗李隆基)、建陵(肃宗李亨)、元陵(代宗李豫)、崇陵(德宗李适)、丰陵(顺宗李诵)、景陵(宪宗李纯)、光陵(穆宗李恒)、庄陵(敬宗李湛)、章陵(文宗李昂)、端陵(武宗李炎)、贞陵(宣宗李忱)、简陵(懿宗李漼)、靖陵(僖宗李儇)。

温韬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节度使,本着有奶就是娘的原则,温韬先后投靠过岐王李茂贞、后梁朱温、后唐李克用父子。

温韬管辖的范围就在关中,而唐十八陵也在关中。温韬作为乱世之中的一个节度使,和近代民国时期的某些军阀一样,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陪葬品丰厚的唐皇陵就成为了温韬的目标。在七年之内,温韬把关中大大小小的皇陵都挖了一个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没有逃过温韬毒手,只有乾陵得以幸免。

其实温韬倒也动过乾陵的心思,毕竟乾陵里面埋着两个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里面的陪葬品可不少。但是奇怪的是,温韬在盗挖乾陵时,突然间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吓得温韬赶紧跑。


据传,李世民死后,把王羲之的绝世作品《兰亭集序》真迹带入了昭陵。温韬对于书法一窍不通,把从昭陵带出来的书法作品上面裱的丝绸给扒了下来,而作品本身却是被随意丢弃。有些史学家认为,《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毁于温韬之手。当然,也有事史学家认为,《兰亭集序》真迹,并不在昭陵,而是在乾陵里面,没有被温韬撕毁。但愿是后者吧。

正所谓恶有恶报,温韬在后梁灭亡后,有转投了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虽然是沙陀人,却也以李唐皇室继承人自诩,温韬盗毁唐皇陵,这种事情自然不能容忍的。温韬很狡猾,贿赂了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得以太过一劫。

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李存勖宠幸伶人,结果内乱中被杀,李嗣源取代李存勖当了皇帝。李嗣源就果断多了,直接就把温韬给杀了。


小镇月明


盗墓现象自古便有,这种行为不仅打扰死者安宁,为世人不齿,对文物的破坏性也十分巨大。

虽然防盗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的招数仍然层出不穷,其中,五代十国的温韬,臭名最是昭著,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盗墓贼,民国时期的所谓大盗孙殿英和他比起来简直是人畜无害。

温韬,原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他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山贼起步,成长为有名的盗墓祖师爷,这都是源于他对金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衷,只有窃取更多的金钱,才能攫取更大的权力,这一点温韬十分清楚。


关于温韬,还有一个传说,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一颗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的地区,于是老百姓就开始瞎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倒也不辜负这个传说,他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很快走上“正途”,盗墓成瘾,当上耀州节度使之后,开始疯狂出击。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建了有20座皇陵(武则天与李治共享一座乾陵),位于陕西关中地带的被统称为“唐十八陵” ,在这18座陵,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的乾陵得以幸免之外,其它每一座皇陵都难以逃脱他的魔掌。


倒不是因为温韬高看乾陵一眼,他实际上为了乾陵出动过大量兵力,那么为什么乾陵能够幸免呢?

邪门了,每次发兵去盗乾陵的时候,总是遇到怪天气,今天雷电交加,明天风雨不断,后天妖风阵阵,多行不义的温韬,说不害怕是假的。总疑神疑鬼是两位皇帝的阴魂一起作法,准备把他招了去,只好悻悻作罢。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他给毁掉,所以考古界都一致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墓犯,有千古之罪。

这货盗墓的时候一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进行,并不避讳他人眼光,还将所盗的物品编成册子公诸于世,胆量之大,无出其右。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的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得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

你可以说,在动荡的年代里,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国的死节之士虽然历代都有,但趋炎附势之徒必定是多出千百倍的数量级,我们不能强迫温韬学习前者。

但温韬的结局,注定是以惨败告终,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贪得无厌,取索无度,早年盗墓的臭名,加上善变的性格,吃亏是必然结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可以来充当资金,甚至连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

很简单,在当局者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今天可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肯定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交往的伙伴,一旦时局平定,头一个就要对准他开刀。


这也是后来温韬惨遭灭门之灾的根本原因。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只认实力不认人。他也为他的左右摇摆付出了代价,最终被老李家报了仇。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做得恶行多了,这种结局简直是天赐的报偿。


历来现实


温韬,一代盗墓王,是五代时的梁国人,他对于盗墓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唐代的帝王陵墓。他在职期间,利用耀州节度使之便,盗挖掘了唐代的18座陵墓,最后的下场如何呢?


说到温韬这个人,史书上还有个传说,据说他生下来的时候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的人认为这会给唐代带来灾难。没错,他确实带来了灾难,我们来看看温韬的“功绩”灾难,温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了。

他在关中地区做刺史和节度使期间,趁着战乱时期带领军队一个个的问候的皇帝陵。李世民的昭陵也被他成功的进入了,对于陵墓内的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他去盗窃黄皇帝陵并非偷偷摸摸的去干,而是正大光明的去地毯式挖掘。

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在《新五代史》中详细记载了他进入昭陵的过程,对文物的破坏更不用多说了。

虽然盗墓猖狂的他,但仍然有2座皇帝陵墓幸存,没有被他光顾。根据史书记载,温韬虽然把唐十八陵光顾了一遍,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没有被破坏。

他很善良?不!他倒是很想进乾陵,可他进不去啊。因为他束手无策,在他盗倔这两座陵墓的时候,都出现了奇怪的天气。温韬三次带领军队去挖掘乾陵,可他每次开工的时候,大风不止,呼隆隆的雷声四起。

史书也有记载,根据宋人程大昌《考古编》记载:“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当温韬的军队一离开,天气就好了,三次下来温韬心有余悸,再也没有去开挖了。

他的肆意妄为,必然遭遇世人唾弃和惩罚。没错,他最后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墙头草的典型人物温韬,他在后梁强大的时候投靠他们,当他们不行了就另找强大的政权。此时,后唐强大起来,后唐虽然不是唐王朝,毕竟也是李姓的王朝,自然也要维护李姓的权益。

温韬的事情,盗掘皇帝陵,小被后唐政权人看在眼里。温韬先是投靠给后唐,后唐肯定不会重用他,而是惩罚他。到了后来,李嗣源登基,宣布将温韬下狱。后来虽然释放了他,不过也是勒令他们回家种田。第二年后,温韬被流放到德州,被赐死了。

温韬虽然死了,但他破坏的皇帝陵墓却再也无法恢复了。给考古界带来巨大的损失,说他是千古罪人毫无夸张。他最后的死也是罪有应得,被后唐的明君李嗣源灭门。说句文外话,有史学家推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真迹可能在武则天的乾陵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将是世界上宝贵的文物。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唐代18座陵墓,最后被赐死。大家怎么看呢?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语见文化


乱世出英雄,也出枭雄,这温韬是一个很有看点的人物,能把“坏人”做得如此彻底,而且厚颜无耻,并且颇有成就,历史上温韬绝对是数得着的。

首先,他生而为盗贼,开始是小打小闹,最后却能混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在他做长安行政长官七年,几乎将辖区内所有的皇陵都盗挖一遍,诡异的乾陵除外,十八座唐朝皇陵均遭此君毒手。

其次,他能以“叛徒”的身份,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他能混上官饭吃,完全靠抱大腿,谁有权势他跟谁混,对此事《新五代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已而复叛归茂贞……末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温韬其人,豪无节操,五代时期死士很多,可以青史留名,然而温韬不走这条路,他太过于现实和势力。

温韬跟曹操、孙殿英之类齐名,但比后者却嚣张很多,温韬每次盗墓都率领部队前去,就差敲锣打鼓了,他动辄带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挖皇陵,挖到珍奇异宝后,还要立个名册登记,然后结集出版,供世人观瞻,观赏他盗墓的成果。

盗挖皇陵后,他还要公然进出朝廷对皇帝进行贿赂,当时的皇帝李存勖和他宠爱的皇后李玉娘都曾受贿过,也是荒唐到了极点。李存勖和李玉娘也是一对极品,李存勖非常纵容皇后李玉娘,圣旨几乎都可以用她的手颁布,而他们二人又非常贪财,平时闲着没事,经常做点买卖,包括水果、蔬菜瓜果之类都要拿出去贩卖。

当时的温韬、张全义,袁象先,都通过贿赂刘皇后而得到很多好处,高官厚禄享用不尽。

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温韬这样的小人才能浑水摸鱼,放在政治清明的环境里,他早就死一万次了,恐怕会被挫骨扬灰。

后世考古学家认为,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来搞笑,是因为他没文化,他对于珍贵文物的破坏可谓是古今第一人。

我们都知道《兰亭序》的珍贵,据说兰亭序被李世民带入昭陵,而昭陵惨遭温韬盗取,他不仅取走了数不清的宝物、文物,还有这些珍贵的字画。温韬看不懂字画,不知道这些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是真正值钱的,他只将装裱字画的绸缎狠狠撕下来带走,字画扔了。而《兰亭序》也在那次盗墓中被遗失了,十分可惜。

不过,后世专家也存在一丝侥幸——《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里,而乾陵是温韬唯一没盗的陵墓,如果真是那样,可真是文化史上第一大幸事。

因为温韬登记的册子上,没有《兰亭序》的名字,所以《兰亭序》可能还在古墓里。

温韬为什么没盗取乾陵呢?因为他前后三次接近乾陵时,突然上天刮起大风,闪电不断,暴雨如注,吓得温韬慌忙逃窜,一向不信报应的他,也开始心有余悸,认为是报应。乾陵因为诡异的天象而躲过一劫。

温韬到底盗了多少宝物呢?《新五代史》也给予了记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的下场如何呢?

据说他出生时伴随奇异的天象——有匪星陨落在昭陵附近,相术师说:此乃大唐的灾难。而他最终也被后唐明宗李嗣源灭了满门,人们都说,这是他丧心病狂盗墓的报应。看来报应还是有的,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静说历史


温韬生于唐朝,传说在他出生这天,有匪星将落在他家门口。如此不祥之兆,也正好印证了日后成就他功名的的“丰功伟业”。

由于出生便带着晦气,孩子从小就品行不端,整天做一些鸡鸣狗盗之事。后来随着恶名的传播,也交了一些“道上”的人,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岐王李茂贞。

跟李茂贞关系搞好了之后,温韬被封为耀州刺史,自此,开启了温韬东窜西窜的为官生涯。直到温韬出任耀州节度使开始,他的人生达到了顶点。

温韬在耀州当节度使,一共干了7年。这7年的时间里,丫不疼不痒,整天都瞎琢磨如何挖开唐代帝陵。因为唐代共21帝,有18帝都埋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七年时间里,除了乾陵之外,温韬几乎将其境内的唐陵墓悉数发掘。

按照《五代史》的说法,乾陵是因为出现诡异天气,温韬不敢发掘。实则不然,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乾陵隐藏之秘、墓道之坚固,根本就不是温韬这种鸡鸣狗盗之辈可以觊觎的。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不良人》,感觉温韬进入唐帝陵是为了取所需之物;然而史书记载的却是,温韬这货雁过拔毛、将墓中所藏,全都盗走。

历史上的盗墓贼数不胜数,能发动军队盗墓的,无非就是为了充军饷,比如说曹操;要么就是为了仇恨,比如说盗墓之祖伍子胥、孙殿英等。大家都师出有名,好歹给自己洗个白,温韬盗墓纯粹为了里面的宝藏。

偷坟掘墓,在古代社会本就是十恶不赦之罪。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明百姓,看到盗墓贼,都会啖其肉而饮其血。温韬之所以能够连续盗取帝陵,必然有着坚实的靠山。

像大多数盗取帝陵的人一样,温韬手握海量财富,自然不敢独享。每次盗完帝陵,温韬都会将大批财宝上下打点,以示左右逢源。然而,温韬最终还是被后唐李存勖所杀,这却是为何?

一个盗墓贼,今日挖了别人的祖坟,明天会不会挖了我的祖坟?更特么可恨的是,这个盗墓贼还天生反骨,卖主求荣!这种人留在身边,迟早是个祸害。

若是战乱时期,尚可用他来激怒敌人,可是稍一太平,还不赶紧除之而后快?温韬之死,实乃自作孽不可活也。


祗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温韬”各位看官瞅着这俩字,估计满脑壳的大问号,这是那犄角旮旯里的物件?但瞅着前头的修饰语盗墓,各位看官那大嘴巴一乐,这兴致可就提到了脑门顶子上了,都有那么个撞进来瞅瞅的冲动。

为嘛?神秘呗!各位脑补一下一副画面,月黑风高的大晚上三个人,拿着根棍子俗名洛阳铲的玩意,东杵杵,西杵杵,找到了,三人脑壳前绑着手电筒下去,没多久五个人就爬了上来,下去的时候穿着啥没瞅见,这上来的时候每人一条白色的大裤衩,分五个方向跑……


扯到这里,认真的小伙伴这就急眼了都:“快别扯犊子了,你跑题了都,三个下去,还五个人上来,还五条白色大裤衩,你欺负咱各位看官不识数咋地!”

老梁摸了把鼻涕,瞪着无辜的大眼珠可怜兮兮的说:“神秘呗,盗墓的不都这么说!多一个人叫神秘!这一家伙多出俩人那叫更神秘不是!你瞅瞅,下去没五分钟这裤子都换了,这叫神秘加神秘不是!”

滚!哈哈!好了,玩笑扯到这里就,咱把话头扯回来。

这温韬,这玩意盗墓可没有这么神秘,人家可是官盗,组织一帮子大头兵,扛着大铁锹,戴着头盔,腰里踹着俩把大刀,晚上不干,就挑那青天白日里去干,深怕别人不知道,每搞一次,找两张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盗出的明目详细记下来。当时无论是地主老财还是干巴巴的老农,都知道这位的癖好——盗墓。

说道这里,有人就会想起近代的盗墓头一号东陵大盗——孙殿英。孙殿英和这位比无论是气势还是规模那都没得比,但论效果,这孙殿英有人说好的(那玩弄了半个世纪号称老佛爷的老女人,光着身子被这位扔到了荒郊野外),可这温涛就是一坨那什么东西,根本就放不到台面上。

所以,想要了解这盗墓贼是怎么死的,咱还的说说温韬这个人。

温韬

温韬出生在五代十国,大家伙知道这年代,是咱大华夏最乱的年月。他是五代中的梁国人,就陕西那片,就这方脑壳成年之后,还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节度使,用在现在的词形容一下,那也是一代军阀。

这混蛋可是毫无底线的,按照诸葛亮的说法,你伸手摸摸他那后脑勺,一大块反骨割的你手指头疼,这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这货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土匪胚子,被当时的军阀李茂贞看中了,搞了一个州给温韬,让他做了刺史。就这一举动,把个温韬感动的痛哭流涕,发誓将自己的温姓给抠了,随了李茂贞的姓。

这把李茂贞给乐坏了,又搞了一个义胜军给他,归他调度。这没几年的功夫,梁太祖带着大兵就围了李茂贞,方脑壳温韬一看形势不妙,抱着梁太祖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投降了,将李茂贞丢给自己的一个州,还献了出来。

咋说呢,李茂贞那是当时的巨军阀,还是有手腕的,这不没几天的功夫,又活了,梁太祖也没能拿他怎么样。

这温韬一瞅,这鼻涕泡还没擦干净,干爹这又活过来了,忙不迭又站到了李茂贞的身边当儿子去了。

李茂贞也没有嫌弃这货,还拿他当盆菜使唤,得,没过多久,温韬又瞅见梁帝势大了,一脚又把李茂贞踹了,跟着梁帝,还把李姓抠了,把亲手撕的稀碎的温姓,糊了起来粘自己脑袋上,以示和李茂贞决裂。

瞅见没,这温韬就是个没有底线的小人而已,而且极其的善变狡诈善于专营的而,谁的势力大,就磕头认谁做爹,题主给他那方脑壳扣一王字,这真有点子过了!

总结一下,这就是一天换一爹,高兴的冒着鼻涕泡,这一月换一爹,就不高兴的主。

盗墓

咱瞅瞅,他又都干了那些个破事。

大家伙知道,唐朝时期,是咱大华夏最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死个人厚葬一下那都不是个事,何况是唐朝的帝王。

拿地图瞅瞅,从干县到蒲城,那嘎达稍大一点的石头山就有一座唐帝王的陵墓,撸直了手指头数数,十九个,这些陵墓除了唐高宗李治这病秧子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没被这方脑壳光顾之外,其余的都被他挖了。

这其中就有最牛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这墓可大了去了。光陵园面积就有两万公顷,大清早起来绕着园子跑一圈,那就是六十公里。

陪葬墓就有一百八十多个,哪拿着斧子掏人家耳朵的程咬金,拿着两塔一样的槊尉迟敬德,与唐太宗有布衣之交的长孙无忌,那名人多了去了,所以这昭陵那可是坚固,光这墓就用了三千块大石头切成,每块都有两吨重,而且石头和石头之间都铆的死死,插根针都没地方。

温韬瞅着这昭陵口水都流出了半里地去,得,这货带着部队去了,根据他自己个的经验,没多久就把这昭陵给开了。

据说放唐太宗棺材的地方,有很多石匣子,每个石匣子都装满了珍宝,各种书籍字画海了去了,但这温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喜欢墓里的丝绸,这字画全丢地上了,坏了不少,那个有名的《兰亭序》就从这一刻起,在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其余的宝物,几千个大头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了事。

瞅着一大堆珍宝,这温韬把玩了没有多久,就又盯上了武则天的乾陵,带着大兵就去挖,你也说怪了,这大铁锹往下一挖,这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大铁锹一收,这雨就停了,干了这么几次都是这样的,这温韬后脊梁骨就冒了汗,这才打消了挖乾陵的主意。

这方脑壳一边挖着墓,一边给自己个找着爹,一边当着节度使,这时间点就到了后唐时期。靠着墓里那点东西,这货连唐庄宗的皇后刘玉娘都贿赂了,不然唐庄宗就要搞死他。

到了,唐明宗李嗣源瞅着天下安稳了,回头就看见一脸贼像,后脑壳顶着一块反骨的温韬,怎么瞅着怎么恶心,一杯毒酒下去,这货也就去找唐朝那十八位帝王,看看谁缺儿子,找爹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从古至今,历代皇帝对于陵寝一事都非常重视,很多皇帝在其刚刚登基后,就马上将修建自己的陵寝作为一项重要国事,进行大规模建造,而盗墓者和墓主人,一攻一守,互相比斗,从未终止。受盗墓类小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盗墓贼的祖师爷是曹操,因为其手下有专门的盗墓机构,这些人被称为“摸金校尉”,其实不然,盗墓贼的祖师爷是谁?别的不说,单单门派就有四大派。

盗墓四大门派。

摸金校尉:曹操。

曹操作为“摸金派”的祖师爷,被盗墓贼供奉,“摸金派”行事诡异,其通过风水要术判断墓穴的位置,大小,根据网络小说的描述,这个门派的盗墓贼比较讲规矩,对陵墓的破坏性较小。

发丘派:伍子胥。

“发丘派”的人被称为“发丘天师”或者“发丘中郎将”,他们的祖师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曾经挖掘楚平王的陵墓,打开他的棺木,搬出尸体,当众鞭尸泄恨。

卸岭派:项羽。

“卸岭派”的人被称作“卸岭力士”,其祖师爷是西楚霸王项羽。

当时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挖掘秦始皇陵,后来项羽打败黄巾军,也带领部队挖掘了秦始皇陵墓,同时项羽还火烧阿房宫,大火三个月不灭,所以“卸岭力士”在其他人眼中,就是莽夫,他们人员众多,或盗墓,或打家劫舍,完全不讲规矩,被其他门派所不齿。

搬山派:杰出弟子孙殿英。

“搬山派”的祖师爷是谁?无可考证,但是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可谓是人尽皆知。

这伙人盗墓的时候,明目张胆,使用外力强行打通墓穴,先通风,再潜入行盗,对于墓葬的破坏程度最大。



皇家陵墓安防的终极作品:唐朝。

中国的玄学,可谓是“玄之又玄”,而风水学作为玄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奥妙异常,墓葬文化又属于风水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的墓葬文化,主要有以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母系社会。比如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这个时代有很多“二次葬”的墓穴,很多同性或者母子同葬在一个大坑里面。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墓葬文化,陪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同时有大量的牲口,侍从等人类殉葬。



第三阶段:秦汉陵墓。

秦朝作为统一六国的超级大国,秦始皇的陵墓可谓是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根据目前已经挖掘出来的照片看,其一宫一殿,都体现了一代霸主秦始皇妄想去世后任然称霸幽冥的变态思想。

汉朝的墓穴,沿袭了秦朝墓穴的构造,也是以修建地宫为墓穴构造的关键。

秦、汉时期黄老思想盛行,而这两个朝代的帝王对于长生不老术的追求可谓是孜孜不倦。



第四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流行薄葬,因为连年战乱,使人们认识到厚葬没有什么意义,兵荒马乱的年代,白骨千里,有的人直接拿白骨来烧火,可见当时的惨状。

第五阶段: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力恢复,政局稳定,大型陵墓有开始被皇族所推崇,特别是唐朝,可谓是登峰造极,直接选择一座山,将整坐山挖空,在里面构建大型墓穴。

盗王温韬的事迹。

在最近大热的国漫《画江湖之不良人》里面,温韬被描绘成袁天罡的手下,大唐终极护卫不良人中的一员,其神乎其神的寻墓本领和高超的寻龙点睛盗墓手段,让人叹为观止。

但是历史上,盗王温韬也是非常诡异的一个人,堪称变态。

温韬,五代时期梁国人,任职耀州节度使七年,其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偷盗辖境内的大小墓穴,单单是唐代的大型陵墓,温韬率领手下,就洗劫了17 座唐皇陵,并且其曾经对乾陵(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动过两次手,但是传言每次开始挖掘的时候,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温韬率军撤出陵墓,天气又恢复晴朗,温韬心中有鬼,两次之后,再不敢对乾陵有任何想法。

温韬盗墓,经常是率领军队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挖掘,挖通墓穴后,洗劫一空,有史书记载,温韬虽然胆大妄为,但是目光短浅,唐朝文化鼎盛,涌现了很多书法大家,温韬盗取了书法作品,他垂涎于书法作品的精美包装,因此他撕掉书法作品的精美裱装拿去卖,而把书法作品扔到一边,传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陵寝,但是温韬所盗之物的记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因此,很多人把希望放在乾陵,也不知乾陵有没有这本书法旷世奇作。


温韬的人生轨迹。

温韬,开始是岐王李茂贞的手下,坐镇耀州,后来梁太祖朱温围困李茂贞于凤翔,温韬率军投降朱温。朱温走后,温韬又投降了李茂贞。末帝时期,温韬又背叛李茂贞,投降梁国,恢复其姓温。

后来,朱友谦叛变梁国,晋王李克用派兵接应,兵经华原,温韬慌忙请求李克用改道,李克用同意了他的请求,改道忠武,这里可以看出来,温韬又依附了李克用。

再后来,庄宗李存勖灭梁,温韬许诺到京师朝见,并且送了大礼给刘皇后,庄宗也宽待了温韬。

明宗李嗣源入主洛阳后,治了温韬很重的罪,打入大牢,但是后来又放了他,贬为庶民,第二年流放德州,在途中赐死。

总结:温韬这样为世人所不耻的盗墓贼,因为处于乱世,诸侯割据,很多人一方面拉拢他,一方面对他也没有太多的顾忌,因此他得以苟活,但是随着后来政权的逐渐集中,温韬这样的人就被很多正直人士投诉,李存勖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在用人治国方面能力比较欠缺,和李嗣源比起来就差很多,所以李存勖可以宽待温韬(估计温韬献了很多财宝),但是李嗣源就不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于统治团队中了。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