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 4 大轉型關鍵!

智慧城市的 4 大轉型關鍵!

2050 年,全球逾 75% 人口將居住在所有事物緊密相連的智能網絡之中。小至公車站牌和紅綠燈,大到政府財稅系統,都能融入 各種信息科技,促進社會與環境資源的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將 徹底翻轉政府部門治理型態,改善每個人的生活質量。

不過在那之前,人們必須打造足以讓上萬交通工具、操作系統和個人裝置都可以順暢相通的技術環境。據 IDC 調查 指出 ,預計2018年在不包含日本的亞太地區(APeJ)智慧城市項目的技術支出,將有望可達到約300億美元的規模,並將於2017~2022年間的5年內持續增長,預計在2022年前可達約544億美元。智慧城市的需求越發龐大,世界各國開始採用 AI、5G、物聯網採集數據做市政的決策關鍵。

哪些技術會是 2019 年邁向智慧城市的決定性趨勢呢?

015G 成熟,智能應用全面崛起

2019 年號稱全球5G 元年。全球的互聯網和創新科技會議,話題全離不開 5G 前景。5G 的高帶寬和低延遲特性,讓再微小的低階設備都能連上雲端,成為城市大數據一份子。舉凡交通運輸、醫療公衛以及災害防治等系統,都能透過大數據和 ai 精確分析人流、物流,分配資源更有效率,可望替納稅人節省大筆開銷。

這也意味著,通訊業者和數字創新將佔據市場更多分量。如同串流影音、共享交通和外送軟件都仰賴廣泛的 4G 行動服務和個人通訊裝置,5G 也能帶來類似創新潮,提升生活便利性。

02基礎建設成本提高,需從長規劃起

城市建設通常由個別承包商獨立架設,如監視器、自動照明和路面傳感器等,彼此往往沒有關聯。但在智能城市中,設備串聯是大數據來源的基礎,所有電路與管線鋪設時必須通盤考慮多種需求,不能再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修補,迫使政府做好長遠規劃,大幅減少坑坑巴巴的馬路和財政報表。

例如新加坡的「智慧國家傳感器平臺」(SNSP)計劃,新加坡政府打算把全國 11 萬盞路燈都裝上噪音、氣溫和降雨傳感器,以便預測交通事故機率,因此密集諮詢物聯網和通訊業者,讓路燈建設一次到位,減少日後增加新功能的成本。

03公私部門開始緊密合作

龐大的基建改造過程,需要公部門和私人企業緊密合作,各國財政法規也產生變革,政府藉助企業力量、從旁資助的形象更明顯。澳洲政府在「智慧城郊計劃」就砸下 600 萬美元,廣邀電力公司 Western Power、區塊煉公司 Power Ledger 以及網絡系統公司 Cisco 等,一起研發海港城市弗里曼特爾(Fremantle)的分佈式能源和供水系統。

04基礎建設得廣納所有通訊模式

過去,網絡、電信和電視業者需要架設自己的網絡,彷佛多條平行的河流,每一條都只能運載特定物品。但在智慧城市裡,基礎建設需要廣納所有通訊模式,同時讓它們傳輸得既快又廣,勢必要從有線傳輸轉向高密度的無線傳輸。在此趨勢下,原本就掌握兩種模式的企業得以在最小成本下達到設備效用極大化,也是未來無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