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共和國

車臣共和國(俄語: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Chechenskaya Respublika;車臣語:Нохчийн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

Noxçiyn Respublika)是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自治共和國。西接印古什共和國和北奧塞梯共和國,西北與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接壤,東連達吉斯坦共和國,南部與格魯吉亞分享一段邊界,首府格羅茲尼。

車臣共和國

歷史上,車臣地區由周邊各大國統治,也曾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公國和城鎮。車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是由伊瑪目加齊‧穆罕默德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所組成的高加索伊瑪目國,此為車臣民族國家之始。在伊瑪目沙米勒帶領伊瑪目國抗俄二十多年後,1858年被俄羅斯帝國征服,並被軍事管治。1860年成立捷列克州,車臣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遭到鎮壓後,車臣地區開始工業化。

車臣共和國

在蘇聯時代,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合併,組成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在二次大戰爆發1940至1944年車臣起義。後因扁豆行動、卡爾巴赫大屠殺、1951年東哈薩克車臣人大屠殺事件爆發大規模抗俄活動。蘇聯解體後,車臣共和國成立,但因車臣獨立組織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奪取政權,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宣告從俄羅斯獨立。

因車臣共和國接連不斷引起北高加索的軍事衝突,印古什共和國因此從車臣地區分出,最終引發第一次車臣戰爭,車臣地區事實上獨立。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收復車臣,並開始了北高加索叛亂的平定。兩次戰爭中,車臣地區慘遭蹂躪,首府格羅茲尼前後發生四次戰役,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基礎設施毀壞嚴重。戰後,普京政府開始重建車臣。如今的車臣共和國由戰爭狀態恢復正常,目前由拉姆贊·卡德羅夫當選車臣共和國總統。

最少至三千年前,已經有人類生活,歷史上的斯基泰人也曾經在車臣共和國生活過。

18世紀未,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第五次俄土戰爭,撃敗奧斯曼帝國,並控制克里米亞汗國,俄國的勢力擴張至北高加索。格魯吉亞三王國之一的卡特利-卡赫季王國於1783年與俄國簽訂喬治亞夫斯克條約(或以俄方稱

格奧爾基夫斯克條約),希拉剋略二世承認俄羅斯帝國對喬治亞之宗主權,而俄國則幫助喬治亞之統一,令俄國有機會將勢力範圍拓展至高加索全境。此時高加索地區由格里戈裡·亞歷山德羅維奇·波將金主導下軍事管制,在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後,交由亞歷山大·瓦西裡耶維奇·蘇沃洛夫接管,俄軍只是廣建堡壘,容許山民半自治,並不進行任何軍事行動。1785年,因高加索總督區成立,蘇沃洛夫撤軍,毛拉謝赫曼蘇爾乘機率眾起事,以其穆裡德派信眾為號召,在奧斯曼帝國支援下,對俄國進行聖戰,並在蘇扎戰役中擊敗俄軍。因兵器過於落後,無法攻陷俄國稜堡。唯一著名的戰績僅為俘虜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12],其後連戰連敗,淪為賊匪。在第六次俄土戰爭中加入奧斯曼帝國,被伊萬·瓦西裡耶維奇·古杜維奇在1791年率軍攻滅,此時穆裡德派已融入車臣社會之中。

19世紀初,亞歷山大一世在百日王朝被消滅後,對北高加索進行征服行動,並於1829年引發全面戰爭,是為高加索戰爭。伊瑪目加齊‧穆罕默德在高加索戰爭中為了抵抗俄國,組成車臣尼亞(日後的高加索伊瑪目國),是車臣國家之始。全國戰爭開始後,雙方互相屠殺,雙方戰爭手段日漸激進和血腥。1845年,在伊瑪目沙米爾的領導下,伊瑪目國達致最大疆域,直接接觸俄國本土,後被俄國大規模動員撃破。在1859年伊瑪目國滅亡後,車臣地區便併入帝俄版圖。被征服後的車臣地區多有暴亂,因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元帥平定,成功於1860年建立政權。1867年,俄國對車臣人開始大規模施行暴政,激起大規模反抗,車臣地區復亂。1875年,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率兵至車臣大規模屠殺,令車臣人分化成親俄和抗俄兩大派別。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抗俄之車臣人近乎滅絕。因獲得特赦,大部分抗俄之車臣人投降,車臣人再度統一。1881年開始工業化,車臣地區基本穩定,未曾再現大規模暴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