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市場遇上人工智能,藝術還專屬於人類嗎?


去年,佳士得拍賣行在紐約以43.25萬美元的天價拍賣了一幅名為《埃德蒙·貝拉米畫像》。對於一張名不轉經傳的人像畫來說,這個價格是不是有點誇張了?而且也不是什麼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呀?

事實上,這幅畫是由人工智能根據算法繪製而成。此次舉世震驚的拍賣引發了藝術界和科學界的許多思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可能達到或超過人類的智能水平,這對人類藝術家和整個創意產業意味著什麼?

紐約的計算機科學教授朱利安·圖格留斯認為,要求一個算法在完全不需要人工輸入的情況下進行創建,實際上會產生相當無聊的結果。他引用了凱特•康普頓的“一萬碗燕麥片”觀點。

康普頓表示,“我可以很容易地做出1萬碗普通燕麥粥,每碗燕麥都有不同的位置和方向,從數學上講,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用戶可能只會看到很多燕麥片而已。因為感知的獨特性是真正的衡量標準,這是非常困難的。”

圖格留斯也因此認為,雖然算法現在可以創造無限的世界,但人類在其中玩耍可能會很乏味。

音樂家、蘇塞克斯大學講師愛麗絲•埃爾德里奇博士建議,我們應該將人工智能視為“我們設計的另一種工具,就像車輪或內燃機一樣”。她發明了一種“自我反饋式大提琴”,這種大提琴結合了聲學、電氣化和一種自適應算法,使樂器能夠自我共振,或者本質上說,是在自己拉琴。

來自英國的樂隊“大舉進攻”一直在嘗試用人工智能創造獨特的藝術作品。他們將音樂元素通過軟件輸入後形成歌曲,就像現場表演一樣,每一次重複都會產生微妙的不同,並能對外界的提示做出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