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思一部小说?

由感而说


我本人很喜欢看古风类的小说,自己也会写一些小故事,目前正有一篇中篇小说在努力的码字中。对于怎样来构思一部小说,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一些的看法,大家随意看看。


第一、定类型:写小说要确定写什么题材,把小说的类型先定好。

第二、布置背景:要定一个能够让故事发展下去的背景。这样,写小说时,按照背景设定来写,避免写出不同背景下不同的内容,这样让读者看起来就会觉得很尴尬。


第三、构思主线:故事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个主线,奔着主线而去,轻松展开故事情节。

第四、故事情节的设定:大概需要什么样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情节需要怎么去发展,作者可以先想好。

第五、角色设定:先将小说大概需要的角色一一设定好。某个场景需要什么主要角色、次要角色,都可以先定好。

第六、拟定人物性格: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重点,那会是很吸引读者的一个点。


然后就是故事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啦。

以上,就是我对于怎么构思一部小说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可以指点哈,谢谢。


喜爱文字的菇娘



这个很难吗?

构思一部小说,无非就是从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到最后完成一部严谨的小说文本的过程。但也仅此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吗?

要构思一部小说,就说明你心中已经有了故事雏形,且已基本孕育定型。构思的过程,无非就是你在逐步的细化、完善心目中的全篇幅计划,甚而是成功驾驭细枝末节的下笔打算。

最为人熟知的小说文本,其实是由一个个故事累加堆积而成的,大故事套着小故事,小故事隐含大情结,最终通过作者的演绎,直接将故事推向高潮,然后戛然而止,或者余温犹存,脉脉连属。

这是一个基本的创作思路,也是一个小说作者大体遵循的梗概架构。除非是现代魔幻的无主题小说,或者叫无人物小说。

构思,就说明需要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四维空间,将零散的想法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表述链条,各个环节都有情节对照或者情景再现。作者的功要,就是将这些东西巧妙地利用一个线索,将其窜连起来,就像一个个散落的珠子,一根丝线窜起来就是一串上好的项链,可以五光十色,也可以五色披离,还可以五色迷魂,亦可以五色斑斓。

小说亦然。

关键在构思者本人的文本表述技巧,还有文学表述理论的丰足。同样的一个故事梗概,不同的造诣,不同的角度,会写出完全南辕北辙的故事文章,这也是考验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最佳渠道。




龙吟148119260


我是个网络小说创作者,创作的大多是方便适合网络上传且方便观众阅读的微小说,篇幅都很精短。我只能就着微小说创作方面的构思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我创作微小说,取材都是来自生活,即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那种荒诞微小说,也都揉进了生活中的事和物。在生活中,对某件事物或人物有了感触,决意要通过小说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脑子这就进入了构思过程。整个构思过程其实很简单。首先是立意,就是把有感触的人物或事物表述出来以后,传递给观众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和意义。其次,立意确定好后,再在头脑中进行构勒,其中最为关键环节就是找准下笔的切入点,也就是人们俗语讲的小说的开头、落笔点。

构思成不成功,关键在于下笔的切入点找得准不准。找准了,创作起来可以说如行云流水一通百通,一顺百顺!而且创作出来的小说作品大多都显得非常自然,应了那句水到渠成的说法。

小说构思不必拘泥于传统给你的条条框框,适合自己创作就可!要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子和方法!



瞩目阅历生活


写小说先写大纲,只有思路清晰,才能笔走龙蛇。简单说,大纲可以分为主线和支线,就像一颗树,分主干和分枝,主线就是主角在这个世界要干些什么,可以是复仇,可以是泡妞,可以是赚钱,可以是生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来设计支线了,什么是支线,支线可以是由主线故事触发的,也可以单独放起来描写,不过要能触发到后面情节,起到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要重点说下支线,支线的设计必须要是读者喜欢看的,什么悬疑,虐恋,搞笑这种时下流行的元素都可以糅合进去。就像一锅火锅,要往里面加入各种调料才有味道。处理好支线之后,就要开始整理细纲,也就是把大纲里面的故事详细的做出说明和整理,修改故事的漏洞,加入一些之前没有想到的好的故事,用详细的话理顺故事,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让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卡文。


147698



构思一部小说首先从你内心冲动的表达欲望开始,不要想着小说能给你带来什么,先想想你能给这部作品带来什么……


等你想到自己有哪些“不说不可”的想法,小说就算有了眉目,比如社会的,人文的,科幻的,爱情的,伤感的,你要找到小说最初的出发点,让自己明确,我写小说是要传递给读者什么,我要吐槽什么,或者呐喊什么,或者,只是记录什么。


写小说,所谓的倒着构思,正着描写,就是这个道理。


从故事的结局开始设想,然后把整个故事的剧情倒推出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要写一个成年人拉了一裤档,这就是你小说的结尾,那么倒推上去,一切故事剧情都要为这个结果服务,他多大,什么身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情境下拉了一裤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只是被动的,因为找不到厕所,那是吐槽城市建设给当代人生活带来的窘迫的小说。


如果是难堪的,那可能因为他生病了,孤独寂寞没有能够照顾他的人,才迫使他走出来到街面上,又没有控制住自己,于是他悲哀地蹲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痛哭流涕,这是写人生的小说。


如果是故意的,他堵在医生办公室门口拉了,然后抓起来扔向给他开错刀的医生,这是写医患纠纷的。


根据你的不同需要,给剧情不同的诠释,同一个结果也能写出不同的剧情,小说就是如此构思的,其实很简单……


欢迎各路英雄支持我在头条连载的新书《不要走近我的床》如果你也是这个时代迷茫的老师,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不妨看看这本书……20岁实习女老师苏阮,却被教委领导灌醉,会有怎样的遭遇?30岁富商大公子英寒,做老师纯粹为了兴趣,他会安心教书吗?40岁老婆出轨的柴飞,却被风情万种的豪富女主播看上,是悲是喜?50岁教体局主任,一掷千金只为求得一个儿子,命运到底开什么玩笑?https://www.toutiao.com/i6668453479117226508

作家张一笔


构思小说,就是动笔之前的步骤。说白了就是脑海里那个模糊的故事。有故事才有冲动写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灵感。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这个模糊的故事生命,让它更清晰,更生动。

所以要想明白自己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开始只想出一个大体的故事脉络走向即可,然后设定一个你心中最完美的主角,以及各种角色。

有了故事和人物,故事能引出人物,人物也能引出故事,两者相辅相成便成为了一本书。

接下来,你就可以尝试写个一两章,或者通过故事设定一个详细的完整的大纲,从而制造一个完整的设定表,人物设定,背景设定,地理设定等等。这样动笔写时会轻松很多。

做好这些,最基本的构思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在大纲上添砖砌瓦,正式动笔将一个生动的故事写出来。

其实写作没什么太多的经验技巧,最基本的是要有基本的文字功底以及一些阅历,外加思维灵活,敢于发挥想象,以现在的话说就是拼脑洞。最后多写多看多练,多了解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资料。

任何一名作者,都是因为喜爱文字而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写作经验。

前人给出了建议,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悟性,只有写出来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写作天赋。


仙侠写手


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故事为中心,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事。

这个你要把整个故事先写出来,就是大纲,比如我要讲一个复仇的故事,那么就列出仇人有哪些?哪些是明面的,哪些是幕后的?结仇的原因是什么?一层层剥出来。

主干列好,枝枝叶叶的过程添加即可。

第二种是以人物为中心。所有情节是为人物服务的,根据人物的性格编造情节。比如要突出主角的忍,那就让他受很多苦,最后一下爆发出来,让读者爽。要表现一个人的热血,就安排一场场战斗,让他在战斗中成长。要表现一个人的勇敢,就设计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情节。

很多时候这两种是结合的,如何偏重就有技巧。


口水丁羊羽


三、文本细读的几种方法

我在这里想介绍的只是我自己读文学作品的一点体会,是我的阅读方法,当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也不适用于每一部作品。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它帮助你阅读文学作品,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探寻其所隐蔽的精髓之处。通常来说,优秀的文学名著总是含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表层所承载的可能是社会上一般流行的观点,但其真正的精华部分则不限于此。前面已经说过,作家在创作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理想境界,这是他对自己的创作应达境界的期待。这种期待有时候作为一种无意识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心理,可能连作家自己也不怎么清楚,但它恰恰是艺术创作最真实的部分。细读文本的任务是揭示出这些隐含在作品细节背后的艺术真实,也是艺术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直面作品

直面作品也就是不带先入为主的偏见去阅读。这是文本细读最重要的途径。我们阅读的文学名著,都经过了前人的精心研究,各种不同的解说仿佛是一层层外衣,把文学名著装饰得五彩缤纷,但也可能把它的真身包裹得严严实实,让我们读不出它的本来面目。既然阅读是个人隐秘感情世界的发现,那我们必须强调直面文学作品,用心灵和情感进入文本,寻找一种线索,激起作家与读者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而其他外在的因素——研究和解说,只有在读者与文本之间有了心心相印的可能性以后,才能够发挥它的有益意义。如果读者在直接阅读作品之前就先读了大量的有关评论,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感觉。有一次,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阅读茅盾的《子夜》,课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学生迷茫地问道:为什么说吴荪甫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很显然,关于“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这个结论,不是学生从小说文本里读出来的,而是他们从相关的评论和研究著作中获得的概念,而他们的当代生活经验已经无法与这样的概念联系起来了。于是我不建议他们讨论“两重性”的问题,首先要他们谈谈心目中的吴荪甫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个成功人士,还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或者是一个魅力型男人?用最接近当下生活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形象,就不会觉得这部作品离我们太远。像吴荪甫这样的人,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可能存在,我们怎样来看今天生活中吴荪甫那样的老板、海归人士、民营企业家?阅读作品也要从实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科书的理论教条出发,于是就有必要强调阅读时的“第一印象”。你是赞美这个人物还是感到讨厌?为什么?这样,“第一印象”就能慢慢地触动你内心的隐秘感情,促使你把自己放进文本里。

阅读文本时,还经常会遇到一种“通不过”的感觉,即阅读者读到某些描写、某些细节甚至是某些句子的时候,心里会不舒服,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写”的疑问。如果我们假定所阅读的作品是一部公认的杰作,那么这样的“通不过”可能不是因为作家在某些地方写得不好,而是阅读者的心灵在阅读中遭遇了挑战的信号。——这也往往是文本细读的起点。所以,我建议阅读者不要轻轻放过自己感情上“通不过”的信号,而是要停下来,问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你就会发现文本的破绽之处,其实也不是破绽,而是帮助你进入文本作进一步探究的线索。

这种内心发出的“通不过”的信号,有时候也会帮助你纠正前阅读时期造成的偏见。假如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阅读一部作品之前,已经从别人的评论介绍中获知这部作品的某些内容,你也相信这些介绍是正确的,但是在阅读文本时,当你用自己的心灵直面文本并投入了隐秘感情,你就会慢慢觉得,文本告诉你的,其实并不是之前你所读到的有关评论介绍的内容。譬如,别人的评论告诉你作品中某个人物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可是你在阅读中发现并非如此,或者你对这个人物还充满了同情。这时候,“通不过”的信号表明了你在前阅读时期的印象与现时阅读中的情感反应之间发生了冲突。你必须相信自己的感情反应,纠正前阅读给你带来的偏见。——所谓的偏见不一定就是错误,但是对你来说,那种不是出于自己的感情反应而来自外部的影响只能是偏见。只有在你阅读的感情反应印证了外部影响以后,它才不是偏见。

(二)解读“经典”

这里所指的“经典”,不是说作品本身有什么经典性。在古代传统文化中,“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就是历史上那种经得起反复引用和阐发的文化资源。“经典”是指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意象。西方的文学经典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是《圣经》。即使是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文学,也都离不开对文学资源的依赖。哪怕是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概念,也可能从古希腊语或者拉丁语的词根开始讲起,这就是引经据典,表示现代人说话是有依据的。尼采,这是一个反传统反基督教最烈的人,他说上帝死了,可是他所依据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都有古希腊文化的原型,他还是回到了经典。

我讲现代文学史,要从鲁迅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说起,这部小说很少有人注意到,一般讲鲁迅的早期作品,也是讲他的文言文论文或者小说《怀旧》,不过我还是喜欢《斯巴达之魂》,神采飞扬,体现了鲁迅强烈的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而且在上世纪初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大多数作家是自觉割断自己的文化传统,转向对西方的流行文化和时尚的模仿,这使“五四”新文学保持了青春活力,也是造成它肤浅的根本原因。但这种趋势并不妨碍少数优秀作家从头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企图从文化源头上理解和引进西方文化的传统。鲁迅从古希腊的历史中攫取了这个片断,并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创作里,正是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文学中世界性因素的形成。《斯巴达之魂》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创作中的“经典”意识。

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因为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思维依据。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我举个例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住在香港浅水湾的一个殖民风格的旅店,那个晚上,范柳原说的话里引了《诗经》中的一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诗引自《邶风·击鼓》。原来的诗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张爱玲把第二句改成了“与子相悦”。我不知道她这是要显示范柳原引诗引错了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张爱玲应该是故意引错的,她后来写了一篇创作谈《自己的文章》,又把这首诗引用了一遍,而这次的引文是“与子成说”。这样的手法似乎只有张爱玲会用,她把她的小说的意思上升到经典意义去讨论,从古代的经典意象里找出一种跟小说相对应的因素。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就是打仗的时候,人们觉得生死茫茫,生死聚散就在一刹那之间,人是把握不了的;虽然生生死死把握不住,但是,“与子成说”:我与你相约、与你立过誓的,我们一定要生生死死在一起,一定要白头到老。这是闻一多的解释。还有陈子展教授的解释,他说这不是夫妻间的誓言,而是战士之间的友谊:我们在一起打仗,我们说过,我们生在一起,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都是通的,“与子成说”,说明这是一首非常积极、非常肯定的民歌,在生死渺茫当中有一种肯定性的东西。张爱玲是知道这首诗里有肯定性的东西的,她本人也赞同这个东西。可是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是个虚无主义者,在她看来什么都是假的,爱情也没有真心的。为了强调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个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她说,一个是自私的男人,一个是自私的女人,两个人都是精刮,整天为自己打算,玩弄小计谋,直到战争爆发,两个人才不得不在一起了。她为了表达这样一个庸俗的看法:世界上是没有爱情的,没有肯定性的;为了表现范柳原是个浪荡子,她就改了两个字——所谓“相悦”,就是说我们相互看看,很高兴,我看到你很高兴,你看到我也很高兴。这样一改,意思就变得很油滑,天地无情,生死无常,人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为掌握不了,大家相悦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一改,后两句诗就变得很轻浮。这就是修改经典,这一改就把小说里面人物的性格改掉了。

我原来不怎么喜欢《倾城之恋》,但我最终读懂张爱玲这篇小说,就是发现了这两个字有差异,我的感觉是,张爱玲本人的创作意图与这个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之间是有距离的,通过经典的修改,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人生的根深蒂固的虚无感。张爱玲喜欢调侃,喜欢把庄严的事说得很不堪,但这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张爱玲的骨子里是相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问题是她从她的家庭教育中感受不到真正的爱情。这样一种理性因素和她的内在本能是有矛盾的,我们通过《倾城之恋》里所引的经典可以看出来。

(三)寻找缝隙

读《倾城之恋》还会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现象:故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的“倾城之恋”,作家却漏掉了一个重要场景的描写,那就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按照张爱玲婆婆妈妈的叙事习惯,这样重要的场景(决定了两人一见钟情的开端)本来是不应该疏漏的,只能说这是作家故意为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白范两人的恋爱变得不真实。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学会寻找缝隙。文本不是笼统地讲故事,我们细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我有一个信念,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只有诗歌不一样,因为诗歌是抒情的。小说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理想的模型,但是作家没有能力把这个模型全部写出来。比如说,作家写一个爱情故事,他的意识里肯定存在着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但他不可能把心里感受到的爱情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写出来的只是所要表达的一部分。很多作家在写完作品以后说,我的笔无力啊,我写不出这个伟大的故事。有的作家把作品改来改去,就是因为他在创作实际中达不到他想要的那么一个完美境界。这就有一个差距,所谓的“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帮助你完善这个故事。

《雷雨》里也有一个遗漏的情节,周朴园在娶蘩漪之前还有一个妻子,就是取代梅侍萍的那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这个妻子在《雷雨》里面好像完全被遗忘了,什么痕迹都没留下。西方文学里不是有《阁楼上的疯女人》(The Mad Woman in the Attic)嘛,对女权主义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缝隙。为什么曹禺在剧本里对这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女人一点信息也不提供呢?相反,对于生育过两个孩子的梅侍萍(鲁妈),周家却保留了大量的信息,又是照片又是老家具,还以周萍生母的身份时时挂在周朴园的口头上。去后荣辱相差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细读的深思。

还有就是,剧中人物口头上经常提起“三十年前”怎么怎么,指的是三十年前周家把梅侍萍赶走的事件。可有一次讲课我突然觉得不对呀,鲁大海出生三天的时候梅侍萍被赶走的,鲁大海在剧本里出现时是二十七岁,那么应该是二十七年前被赶走才对啊。为什么说是三十年前?是“三十年前”说起来比较顺口?这当然是口误,可我觉得还是不对,我仔细排他们的年龄,周萍出场时二十八岁,那么周朴园与梅侍萍在一起至少是在二十九年以前,也就是说,周朴园和梅侍萍相爱的时间是三年,所以一点没错,“三十年前”恰恰不是把鲁妈抛弃的日子,而是他们相爱的日子,他们两个人从相好到生子再到被分离,正好是三个年头。那么,周朴园和鲁妈都不是在回忆一个悲惨的日子,而是回忆一个美好的日子,潜意识里想的是美好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能这么刻骨铭心,值得在他们潜意识里一再出现?那只有他们美好的爱情。周朴园并不是强奸了这个丫环,他们是相好了三年,而且在三年里生了两个孩子,他们的家还布置得非常像个样子,已经过了三十年,周朴园还保持着梅侍萍当年的布置,他每次与蘩漪吵架,就要拿旧衬衣来怀旧,所有的事情都联系起来,你就发现,其实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非常深厚。一个中年人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这次恋爱又是刻骨铭心,那么他后面的婚姻肯定不幸福,曾经沧海难为水。所以后来周朴园与蘩漪的婚姻生活不幸福。透过蘩漪的不幸福,透过那个已死的无名妻子的悲惨命运看,周朴园和梅侍萍其实是幸福的。这个故事就这么倒上去看,什么都想通了。

如果从那些被遗漏的缝隙里找信息,《雷雨》说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伦理悲剧。周朴园和梅侍萍的悲剧不就是过去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吗?《钗头凤》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而周朴园就要遗臭百年呢?我觉得,在《雷雨》中我读到了我能读通的东西。过去我们对文学名著的很多解释都是从教条出发的,我们不相信文本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完美的世界,只相信显文本提供的东西。这就是我说的寻找缝隙,通过作家的遗漏和疏忽,慢慢读出很多我们从字面上读不出的东西。

(四)关注原型

原型与经典不一样,原型指的是作品里隐藏了一个隐型结构,通常隐型结构来自民间的文化资源,反映了民间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我们听作家讲故事,好像是千变万化非常丰富,其实千变万化的故事背后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原型结构就是文化模式,也是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人的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再举个例子。1990年代初,王朔与人合伙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起过许多争论。这个故事写的是某干部在“文革”中落难,不得不遗弃一个孩子,被普通市民刘慧芳收养。后来刘慧芳嫁给了干部子女王沪生,为了小芳受尽王家的白眼,最后导致离婚并放弃亲生儿子。然而终于真相大白,小芳正是王家当年所遗弃的孩子。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传统剧目里《赵氏孤儿》的原型——

《赵氏孤儿》的模式:赵家蒙难——孤儿遗失在外——程婴为了保护孤儿牺牲亲生儿子——程婴含辛茹苦,遭受世人遗弃——孤儿长大,赵家昭雪——程婴含笑而死

《渴望》的故事模式:王家蒙难——小芳遗失在外——慧芳为抚养小芳不得不放弃儿子冬冬——慧芳含辛茹苦,遭到王家遗弃——小芳长大,王家团圆——慧芳却瘫痪在床

很显然,这是同一个原型在起作用。刘慧芳的故事正是忠臣义仆原型的现代版本,而正是这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文化原型引起了民间观众,特别是皇城根下的北京市民的激动。同样的原因,这种故事原型在上海市民中反应平平,而在知识分子中间更难获得认同。刘慧芳说到底就是一个义仆,对“文革”中落难的忠臣(即一个老干部家庭)充当了义仆。我讲这个故事不是要去套两者的关系,其实这两者没有关系,只是传统民间文化原型的再延续,它不是通过实际上的模仿,而是通过文化原型的反复呈现,把一些基本的文化观念传播开去、保留下来。义仆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很多,“五四”以后逐步淡化,1950年代以后这类传统义仆戏都被禁止。可是到了现在改头换面又重新流行起来,大家都为这个刘慧芳伤心流泪,好人一生难以平安。但这个故事里面宣传的奴才思想太浓厚了,王朔本来是个见谁骂谁的人,他早期的小说作品我是比较欣赏的,我喜欢这种痞子精神里含有的反抗因素,代表了北京下层市民的某种愤怒情绪。可是到了1990年代,王朔从小说到影视创作,媚俗因素越来越多。当他的影视作品被媒体炒得很热的时候,痞子就变成了奴才。这在中国社会传统里实在是太多了。通过不同的文本分析,就可以看出人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在我看来,是很悲哀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悲哀。

阅读文本,最直接最感性的层次就是直感,就是你直面文本时候的那种感觉;再深入下去是对技巧的分析,就应该寻找经典,发现缝隙;再深入分析的话,就能看出其故事原型。这在作家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只是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的结果,它在无形当中寄寓于人们的心灵。那么,这种文本细读使阅读变得有趣,我们通过阅读可以看到的东西比这个文本本身描写的东西要多得多。


厚德扬善文化小馆


(由于时间和环境等条件关系)我未写过小说,读书也未破万卷(几百部左右吧),但多少粗知写小说的一点点写作技考:首先是选材,选材要符合你的喜好以及你所熟知和了解的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人物状况,否则就写不好,至少不是最好。再选人物(主、配、正、反角),人物的长相、性格、个性特点;故事情节,脉络、针钱、冲突、悬念、娱乐、理哲……要贯串其中,在动笔之前还要准备相当的书藉和资料供查阅,人的大脑毕竟记忆有限,在引经据典时,尤其有些细节和数据,要准确和用上,这好似厨师做一道名菜一样:备好主料,选好配料。再者要深思熟虑,正所谓: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只有袖手于前,才能疾书于后,不然的话,很可能会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错。……总之,要写一部小说,犹其是长篇小说,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相当的文学水平、生活素材、锐利眼光、灵活头脑以及经历和阅历,写出来的小说也是平淡无味的。


汉强20


这要看你写哪个类型的了

如果你心里已经有想写的东西了,你就先在纸上构思一下,理清故事主线和副线,哪些是侧重写的,哪些是一笔带过的。然后再写大纲,就是将你纸上构思好的东西写出来,对不太满意的再改一改。

写完大纲你就可以开始写了,但是再写之前你最好还是查一查资料,翻一翻书,积累一些可以用的上的东西。然后就可以按大纲的顺序写了,写的时候最好把文笔抓好,否则满篇大白话,是没人想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