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人文光影 鏡觀世界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記得我剛買相機的時候,有個攝影前輩告訴我:“每一張經典的照片背後,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這麼多年已過,我早已忘記給我說這話的人是誰,卻還清晰的記得這麼一句有道理的教誨。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所以去國家地理看影展,是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但和大部分去觀展的人不同的是,我所去看的不是照片,而是每一張照片後面的故事,你能通過它看到攝影師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的環境變化,能看到攝影師的艱辛,也能看到攝影師臉上為之滿足的表情。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接觸攝影好些年了,也因為攝影結識了好多朋友,其中不乏也和我一樣為之痴迷的攝影師或攝影愛好者,他們中有人揹著相機在城市中原本枯燥的生活中尋覓光影,在上班下班的道路中尋覓著每一寸值得捕捉的風景。

也有人如我般不怕勞累,扛著相機和腳架翻山越嶺,也曾為了一絲迷人的光線而駐足山間,風餐露宿。

但是更多的人卻是用相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哪怕只是拍拍自己的日常美食又或是朋友相聚時的美好回憶。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是的,假若你和我一樣一直擁有一臺相機,懂得在時間長河中選出一瞬間按下快門,做一張關於時間的標本;

又或是你剛剛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淺嘗般試圖記錄自己的生活,懂得留念與回味;

還或是你根本沒有相機,只是喜歡聽聽有意思的故事來充實自己的閱歷和人生。

那麼,跟著我的鏡頭去看看這難得的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盛宴吧。

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盛宴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先要給大家介紹的,自然是這幅叫做《阿富汗少女》的經典作品,也是百年國家地理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圖中的女孩叫做莎爾巴特·古拉,照片整體顏色只有紅綠兩個色調,而背景的綠色就是當年難民營的帳篷布顏色。緊縮的瞳孔,黝黑的膚質都代表了這位年僅12歲的姑娘當時的境遇。

攝影師拍攝於1984年的巴基斯坦難民營,拍攝這張照片所用的器材是尼康FM2以及尼克爾105 F2.5。

拍攝這張照片的前幾天,這個少女的父母被戰機轟炸致死,祖母帶著她和哥哥趁著夜色將父母埋葬後,翻山越嶺的冒著冰雪投奔至巴基斯坦的難民營,在難民營偶遇到這位攝影師,並拍下了這張舉世無雙的經典之作。

這張照片於1985年6月刊登在當期的《國家地理》雜誌併成為封面而一舉成名。

17年後的2002年,攝影師突發奇想去尋找這位綠眼睛的阿富汗少女,並由國家地理的學會牽頭,前後幾次找錯,最後動用了FBI的技術偵測手段終於找到,當時的莎爾巴特·古拉一眼就認出了這位17年前為她拍照的攝影師,因為這是她今生唯一的一次拍照,但她也不曾知道,她唯一的這張照片卻成了全世界最為流傳的照片。

後來,國家地理學會以她的名義在當地承辦了小學和診所,意在幫助那些因為戰爭而家破人亡的人們。

2016年,莎爾巴特·古拉因為偽造身份證明而被巴基斯坦當局遣返回阿富汗。

國家地理專門拍攝了一部叫做《尋找阿富汗少女》的紀錄片,裡面介紹了這張照片所有的來龍去脈。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96·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不當班的以色列士兵和兩位正統派猶太教徒一起使用公共電話。這位叫做安妮·格里菲斯的攝影師,是最早為國家地理拍攝的女攝影師之一,在她接觸的職業生涯中,她蹭在超過100個國家執行拍攝任務,為國家地理學會完成了數十個雜誌及書籍的拍攝計劃,主題涵蓋了阿拉伯的勞倫斯、約旦古城佩特拉、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等等。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65·麥加

拍下這張照片後,攝影師興奮的說:“我剛才有幸目睹、拍攝並親自參與了人類印象中最令人搞懂的體驗之一,一年一度的麥加朝聖。”這位叫做阿波克隆比的攝影師從他在清真寺附近下榻的旅館屋頂拍下了這張長時間曝光的照片,看著身穿白衣的信徒環繞克爾白天房,“與行星和原子和諧同步”。他最珍貴的紀念品是從披覆在克爾白天房上的白色布幔取下的一小塊布。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96·恰帕斯州

在恰帕斯州的聖克里斯托瓦爾德拉斯卡薩斯,一個墨西哥家庭從十字架的陰影下走過,前往天主教教堂做禮拜。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89·巴黎

攝影師詹姆斯·斯坦菲爾德以這張女孩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前跳起來、腳跟踢起的複雜構圖,捕捉了法國兩百年國慶的風采。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2006·墨西哥

巨大的透石膏柱,讓前往墨西哥奇瓦瓦沙漠下方深處“結晶洞”探險的人顯得無比渺小。這些耗時千萬年才形成的晶體,是目前地球上所發現的最為龐大的結晶體之一。“自然比人類龐大太多,讓人不禁感到敬畏。這就是我喜歡追尋的感覺。”拍下這張照片的攝影師卡斯滕·彼得這樣說。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89·南極洲

1989年,挑戰橫跨南極洲的探險隊趁著午餐時間休息和聊天。極地探險家斯蒂格和艾蒂安曾各自在北極挑戰極限。這次,他們從北極轉戰南極,不過是在同一個團隊裡,擔任六人國際團隊的共同領隊、隊員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前蘇聯和日本,準備展開一場真正的冒險壯舉。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96·南極洲

而攝影師瑪利亞·司藤澤爾在捕捉到這幅影響中,科學家為了解開深藏在南極冬季海冰之下的秘密正在進行打撈。現在,科學家在配有特殊裝備的破冰船的協助下,已經發現南極的海冰世界比從前人們想象的更為複雜,也更充滿了生命活力。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91·北大西洋

這張照片大家都會比較熟悉了,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在1985年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最後的安息處。在俄羅斯和平一號潛水器的照明下,埃默裡·克里斯托夫拍下了這張泰坦尼克號船首自海底深處浮現的影像。巴拉德後來在國家地理學會總部公佈了這項發現。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2008·剛果

這隻成年雄性大猩猩是一個低地大猩猩群體的大家長。為了慰勞自己的辛苦,它在沼澤裡泡了好幾個小時,有條不紊地拔掉植物的根,洗去上面的土,再津津有味的放進嘴裡。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2006·南極洲

一隻重450千克的雌性海豹想把一隻活生生的小企鵝餵給攝影師保羅·尼克倫吃。尼克倫致力於為受到全球變暖威脅的動物發聲。自1995年專攻極地攝影以來,他拍下一張張近距離的影像,讓世人得以感受這些極地動物的真實世界。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95·南極洲

帝企鵝不是靠眼力來認出彼此,而是通過叫聲來分辨彼此。而對於攝影師弗蘭斯·蘭來說,瞭解這種行為,就是拍攝到經典畫面的關鍵之處。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1964·坦桑尼亞

珍·古道爾與剛出生的弗林特之間流露的自然情感,讓整個世界變得更親近。國家地理學會同意贊助毫無經驗的攝影師研究黑猩猩,協助促成了一場知識革命,讓人類得以從全新的角度來理解人類這個物種,對自身有了更多的全新的認識。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2008·博茨瓦納

博茨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的杜巴平原上,棕櫊旁的一頭非洲獅子張開大嘴打哈欠。為了阻止全隊大型貓科動物的數量急劇下滑,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德瑞克與貝芙莉·修貝爾夫婦發起了“大貓行動”,通過這個計劃提升大眾對此議題的認識並籌募研究資金。

讓映像發光,與世界同窗


每每看到這些其實早已熟識的光影大作,也能如初見般好奇和品味其中點滴。

照片作品有很多,其背後的故事也有無數個,今天只是選了十多張我最心儀的作品作為一個拋磚引玉,也不過多劇透。

其實我一直說,當你購入你的第一臺相機,恭喜你有了新的興趣愛好,也恭喜你變成了一個懂得觀察生活的人、一個細緻的人、一個懂得珍惜的人,你會覺得你的生活從此變得文藝,你開始出沒各種影展、藝術展,你從此活成了真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