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人文光影 镜观世界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记得我刚买相机的时候,有个摄影前辈告诉我:“每一张经典的照片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这么多年已过,我早已忘记给我说这话的人是谁,却还清晰的记得这么一句有道理的教诲。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所以去国家地理看影展,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但和大部分去观展的人不同的是,我所去看的不是照片,而是每一张照片后面的故事,你能通过它看到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的环境变化,能看到摄影师的艰辛,也能看到摄影师脸上为之满足的表情。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接触摄影好些年了,也因为摄影结识了好多朋友,其中不乏也和我一样为之痴迷的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他们中有人背着相机在城市中原本枯燥的生活中寻觅光影,在上班下班的道路中寻觅着每一寸值得捕捉的风景。

也有人如我般不怕劳累,扛着相机和脚架翻山越岭,也曾为了一丝迷人的光线而驻足山间,风餐露宿。

但是更多的人却是用相机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哪怕只是拍拍自己的日常美食又或是朋友相聚时的美好回忆。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是的,假若你和我一样一直拥有一台相机,懂得在时间长河中选出一瞬间按下快门,做一张关于时间的标本;

又或是你刚刚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浅尝般试图记录自己的生活,懂得留念与回味;

还或是你根本没有相机,只是喜欢听听有意思的故事来充实自己的阅历和人生。

那么,跟着我的镜头去看看这难得的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吧。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先要给大家介绍的,自然是这幅叫做《阿富汗少女》的经典作品,也是百年国家地理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图中的女孩叫做莎尔巴特·古拉,照片整体颜色只有红绿两个色调,而背景的绿色就是当年难民营的帐篷布颜色。紧缩的瞳孔,黝黑的肤质都代表了这位年仅12岁的姑娘当时的境遇。

摄影师拍摄于1984年的巴基斯坦难民营,拍摄这张照片所用的器材是尼康FM2以及尼克尔105 F2.5。

拍摄这张照片的前几天,这个少女的父母被战机轰炸致死,祖母带着她和哥哥趁着夜色将父母埋葬后,翻山越岭的冒着冰雪投奔至巴基斯坦的难民营,在难民营偶遇到这位摄影师,并拍下了这张举世无双的经典之作。

这张照片于1985年6月刊登在当期的《国家地理》杂志并成为封面而一举成名。

17年后的2002年,摄影师突发奇想去寻找这位绿眼睛的阿富汗少女,并由国家地理的学会牵头,前后几次找错,最后动用了FBI的技术侦测手段终于找到,当时的莎尔巴特·古拉一眼就认出了这位17年前为她拍照的摄影师,因为这是她今生唯一的一次拍照,但她也不曾知道,她唯一的这张照片却成了全世界最为流传的照片。

后来,国家地理学会以她的名义在当地承办了小学和诊所,意在帮助那些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的人们。

2016年,莎尔巴特·古拉因为伪造身份证明而被巴基斯坦当局遣返回阿富汗。

国家地理专门拍摄了一部叫做《寻找阿富汗少女》的纪录片,里面介绍了这张照片所有的来龙去脉。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96·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不当班的以色列士兵和两位正统派犹太教徒一起使用公共电话。这位叫做安妮·格里菲斯的摄影师,是最早为国家地理拍摄的女摄影师之一,在她接触的职业生涯中,她蹭在超过100个国家执行拍摄任务,为国家地理学会完成了数十个杂志及书籍的拍摄计划,主题涵盖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约旦古城佩特拉、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等等。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65·麦加

拍下这张照片后,摄影师兴奋的说:“我刚才有幸目睹、拍摄并亲自参与了人类印象中最令人搞懂的体验之一,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这位叫做阿波克隆比的摄影师从他在清真寺附近下榻的旅馆屋顶拍下了这张长时间曝光的照片,看着身穿白衣的信徒环绕克尔白天房,“与行星和原子和谐同步”。他最珍贵的纪念品是从披覆在克尔白天房上的白色布幔取下的一小块布。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96·恰帕斯州

在恰帕斯州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一个墨西哥家庭从十字架的阴影下走过,前往天主教教堂做礼拜。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89·巴黎

摄影师詹姆斯·斯坦菲尔德以这张女孩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跳起来、脚跟踢起的复杂构图,捕捉了法国两百年国庆的风采。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2006·墨西哥

巨大的透石膏柱,让前往墨西哥奇瓦瓦沙漠下方深处“结晶洞”探险的人显得无比渺小。这些耗时千万年才形成的晶体,是目前地球上所发现的最为庞大的结晶体之一。“自然比人类庞大太多,让人不禁感到敬畏。这就是我喜欢追寻的感觉。”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卡斯滕·彼得这样说。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89·南极洲

1989年,挑战横跨南极洲的探险队趁着午餐时间休息和聊天。极地探险家斯蒂格和艾蒂安曾各自在北极挑战极限。这次,他们从北极转战南极,不过是在同一个团队里,担任六人国际团队的共同领队、队员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前苏联和日本,准备展开一场真正的冒险壮举。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96·南极洲

而摄影师玛利亚·司藤泽尔在捕捉到这幅影响中,科学家为了解开深藏在南极冬季海冰之下的秘密正在进行打捞。现在,科学家在配有特殊装备的破冰船的协助下,已经发现南极的海冰世界比从前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也更充满了生命活力。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91·北大西洋

这张照片大家都会比较熟悉了,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在1985年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最后的安息处。在俄罗斯和平一号潜水器的照明下,埃默里·克里斯托夫拍下了这张泰坦尼克号船首自海底深处浮现的影像。巴拉德后来在国家地理学会总部公布了这项发现。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2008·刚果

这只成年雄性大猩猩是一个低地大猩猩群体的大家长。为了慰劳自己的辛苦,它在沼泽里泡了好几个小时,有条不紊地拔掉植物的根,洗去上面的土,再津津有味的放进嘴里。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2006·南极洲

一只重450千克的雌性海豹想把一只活生生的小企鹅喂给摄影师保罗·尼克伦吃。尼克伦致力于为受到全球变暖威胁的动物发声。自1995年专攻极地摄影以来,他拍下一张张近距离的影像,让世人得以感受这些极地动物的真实世界。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95·南极洲

帝企鹅不是靠眼力来认出彼此,而是通过叫声来分辨彼此。而对于摄影师弗兰斯·兰来说,了解这种行为,就是拍摄到经典画面的关键之处。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1964·坦桑尼亚

珍·古道尔与刚出生的弗林特之间流露的自然情感,让整个世界变得更亲近。国家地理学会同意赞助毫无经验的摄影师研究黑猩猩,协助促成了一场知识革命,让人类得以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这个物种,对自身有了更多的全新的认识。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2008·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的杜巴平原上,棕櫊旁的一头非洲狮子张开大嘴打哈欠。为了阻止全队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急剧下滑,国家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德瑞克与贝芙莉·修贝尔夫妇发起了“大猫行动”,通过这个计划提升大众对此议题的认识并筹募研究资金。

让映像发光,与世界同窗


每每看到这些其实早已熟识的光影大作,也能如初见般好奇和品味其中点滴。

照片作品有很多,其背后的故事也有无数个,今天只是选了十多张我最心仪的作品作为一个抛砖引玉,也不过多剧透。

其实我一直说,当你购入你的第一台相机,恭喜你有了新的兴趣爱好,也恭喜你变成了一个懂得观察生活的人、一个细致的人、一个懂得珍惜的人,你会觉得你的生活从此变得文艺,你开始出没各种影展、艺术展,你从此活成了真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