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称帝前,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最后李世民得胜了?

ann-安大官人


要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笔者认为“玄武门之变”必须算一个。

公元626年7月2日,看似平常的一天,但注定了它的平凡。这一天的唐王朝长安与往日一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位于长安城内的皇宫之中却是风起云涌,惊天之变故即将发生。一大早,秦王李世民便率领自己的一帮亲信在玄武门早早的等待着上朝,等待着自己的大哥和三弟。

李世民并不是要迎接他们,而是打算杀掉自己的亲兄弟二人。越是这等大事过程反而越简单,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计划进行,过程并无很大的波澜。为什么李世明非要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呢?

时间回到事发前的三天:6月29日。史书记载,这一天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12点钟方向),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

7月1日,太白金星又一次的在白天出现在正南方的午位。也正是在这一天象的促使下,尉迟恭等人再次向秦王李世民劝谏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否则他们一定会杀了李世明。在他们的再三劝说下,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7月1日晚,高祖召见李世民:接连两次出现异兆,有人说这是你即将登基的意思,你怎么看?李世民立刻表达了自己的衷心,并向高祖举报了李建成与后宫嫔妃淫乱之事,声泪俱下的表示是他们两个想杀自己,自己并没有想杀他们。高祖让李世民明早与太子和李元吉方面对质。于是李世民便计划了这一惊天密谋。

当时随李世民进宫的人有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秦琼等,支持他这一计划的还有灵州大都督李靖、行军总管李勣、李世民的舅舅等人。人虽然不多,但是基本上都是为唐王朝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重量级人物,还有很多是手握重兵的。再加上李世民自己本身就掌管着唐王朝大多的兵力,所以当时李世民集团拥有唐王朝几乎2/3的兵力。

李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吸引了很多朝中的大臣投靠。据史书记载,当时朝中几乎一半以上的人支持李建成,为李建成干掉李世民出谋划策。李建成深得门阀世家的喜欢,几乎所有的门阀世家都支持李建成。而朝中大臣几乎都是门阀世家子弟,所以李建成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朝中绝对的支持。其中当然不乏一些厉害人物。李元吉作为老三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势力,李元吉也是支持李建成的。

如此一来,李建成几乎是必胜的。李世民无论是地位上还是在朝中的势力上都不如李建成,况且自己的老爹李渊还偏袒李建成。但是这只是纸面实力,意思就是说这些人支持的并不是李建成这个人本身,他们支持的是太子!

支持李世民的就不一样了,能在那种情况下坚决的站在李世民身边的人都是他的死党,他们支持的是李世民这个人本身。打个比方:李建成军队人数占优,但是有点游兵散将的意思;李世民的都是精兵,是抱着必死之心的死士,战斗力要比李建成的高很多。

其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李世民深的人心,李唐的江山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且据史书上记载李世民仁慈善良,对待百姓很好。况且当时唐朝刚建国没多久,江山还不稳固。对外进攻,保卫大唐江山需要的是军队,所以那个时候的将领是很有发言权和实权的。他们基本上都是站在李世民这边的。



无笔史官


首先,这个问题有一错误。


太子李建成,身为嫡长子,不但没有任何过失而且为大唐作出不少贡献。要知道李渊起兵之前大多数兵马都是由李建成于河东招募而来的。其后又剿灭军阀刘黑闼,平定山东。武德元年(618年)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又打了几场仗,但毕竟身份已经不一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多数时间都是留在京城。李建成在朝廷中可是大受好评,被看好是下一任皇帝,且有齐王李元吉的辅助,势力远比李世民强大。

但说厉害的人都在太子李建成身边,就违背史实了。相比李建成在内辅佐李渊处理朝政,李世民长时间在外征战沙场,几乎每场大型战役都参与,可以这样说大唐一半以上的功劳归功于李世民,掌握军中大权,赢得了北魏末期以来势力强大的关陇勋贵军事集团的支持,又在虎牢关之战中一举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带的军事威望,被封为天策军,开府招贤。

此过程中更是收获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文臣武将。李建成虽也有魏征,薛万彻等人,可以说这两人这在能人将士应该上势均力敌。

可有一个转折点-玄武门之变,致使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死亡,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成为最大的赢家。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设计进宫,途中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直接率领一群人冲了出来,见人就杀。李元吉被吓得弯弓射箭,想要射死李世民,但却由于紧张连弓都拉不开,被尉迟敬德射死,而李世民也看准时机,直接把李建成射死。

第一:李世民胆识过人,杀伐果断。

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有了丰富了作战经验,胆识过人,面对李建成步步紧,决定先发制人,污蔑李建成淫乱后宫,致使李渊下令要李建成次日进宫对质,自己则连夜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第二:李世民军中战神,实际掌握军权。

李世民曾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想要得到李靖的帮助,李靖虽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把此事告知与众,选择了中立。原本在玄武门驻守的将领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被李世民策反了。而皇宫禁军那可是跟李世民一起打过仗的,视为战神,妥妥的转向李世民的阵营。


第三:李世民的情报功能很强大。

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刚刚想要对李世民动手时,却因情报被泄露而李世民所知。让李世民有时间布局引其上钩,而对方却没有丝毫察觉。

第四:李建成太过自信,轻视李世民。

李建成先往玄武门的时候,魏征和李元吉都觉的这是个陷阱,不应该去。可李建成觉的常何是自己人,有他作保障,没有什么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不可能出错的地方可却因常进叛变而改变,最终输的一塌糊涂且丢了性命。

个人认为李建成和李世民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都很强,只是李建成多多少少有点成为太子就后顾无忧的,没有好的情报系统,轻视李世民。但不管怎么说,李世民都在这场夺位之争中取得胜利,一个漂亮的华丽转身,成为一个明君,开创了贞观盛世。


夏目历史君



这个命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说玄武门政变时太子一方相对李世民来说势力较大,是说的过去的,但是要说能人都在太子身边,就违背史实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因为洛阳战事结束,国家统一,按惯例,李渊收掉了李世民的兵符军权,给予了至高无上的奖赏,李世民被调回长安当起了太平王。但是大唐的天下从起事谋划到扫平天下,不但每个环节李世民都参与了,而且几乎所有战役级的大战都是他统兵指挥的,再不济也是行军大总管,节制各路兵马。


所以,因为付出的多,干的多,自然天下真正的英才都被其收罗在手中。关键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胸怀天下、善于识人用人的英主,就拿在玄武门之变中忠于太子李建成的大将薛万彻来说,当时为救太子拼死浴血进攻李世民一党,兵败逃离隐居后,李世民不但未加怪罪,反而到处寻访,最后还委以重任,令其领兵征伐草原十八部。

再有谋士魏征,成天给太子出谋划策,要置李世民于死地,换一句话说,没有魏征的一再谋划和劝谏,或许太子与李世民的关系不一定会走到玄武门之变那种势同水火的境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魏征,还委以重任,成全了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这一对本来是仇家的君臣反而彪炳千秋,成为千古君臣的范本和楷模。



再有李靖,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亲自相请,希望他选边站队,他断然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事后李世民也没有半分怨恨,李靖最后不负众望,为李世民的李唐江山扫平西域建立了赫赫武功。

从这几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差距,因为李世民的贤良爱才,所以李世民帐下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等等若干猛将,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千古名臣,所谓房谋杜断,更是声名遐迩,享誉京师。




反观太子阵营,一个李元吉虽然因为征伐草原十八部,兵权在握,但是毕竟不堪大用、难成大器,自己老婆都不服屡屡给李世民通风报信的人能有多大能力可见一斑。武将也就一个薛万彻了,关键时刻,玄武门守将也背叛了他转投李世民,这才有了李世民八百精锐能够大摇大摆闯入禁宫设伏的故事。文也就一个魏征,魏征其实并不是谋划高手,只不过是一代谏臣,善于明辨是非而已。相较职业搞谋划的房、杜来说,起码专业不大对口。

要知道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在京师禁宫能够调动的兵马就有五千人,还不算李元吉手持兵符,能够调动大量的远征兵马。手上握着压倒性优势的好牌,最后打的稀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兄弟俩认为双王四二在手,胜券在握,李世民已经是他们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他们两个庸才哪里知道,带兵贵精,用兵贵奇,空有数量优势,不能够根据变化合理运用,最后都是白搭。



所幸玄武门一役准备带兵远征草原十八部的李元吉被李世民灭了,不然这样的人去征伐草原十八部,大唐战无不胜的光辉历史恐怕要添上败笔。


明德山人6998


这个问题表述得有些不合史实,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虽然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方由于有钦定的太子身份,加上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前期屡立战功,后期坐镇后方调度,身边依附了大批的勋贵大臣,他的妻子是荥阳郑氏,太子府的成员李纲、王珪等人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但是,李世民阵营方面实力也很强劲,由于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唐高祖李渊在军事方面十分倚重李世民,加上李世民本身军事才能出众,在平定陇西、收复河东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赢得了北魏末期以来势力强大的关陇勋贵军事集团的支持,又在攻取洛阳的虎牢关之战,一举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枭雄,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带的军事威望,再加上其父李渊封其为天策上将,同意其开府,招募到了诸多天下英才,手下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文臣武将,势力足以与太子阵营抗衡。

“玄武门之变”的起因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李建成阵营对李世民的军事实力和威望十分忌惮,采取多种手段破坏李世民形象和削弱其势力。主要体现在:一是交好后宫妃嫔,让其在李渊耳边说李世民的坏话。在李世民率兵平叛杨文干时,李渊答应改立他为太子,后来就是因为后宫妃子们的耳边风,才让李渊又改变了主意。二是重金贿赂李世民阵营的文臣武将,怂恿他们转投李建成门下;三是借故剥夺李世民的兵权。当时突厥时常袭扰边境,李建成趁机向李渊请求让李元吉统率李世民帐下兵马前去讨伐,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兵权架空其势力,还曾密谋寻求计划暗杀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

面对太子李建成方面的步步紧逼,已逐渐将李世民逼上了绝路。此时的李世民犹豫不决,毕竟再不反击,自己的结局可能会很悲惨。但手下的文臣武将坐不住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时候要果断反击,不然一旦李世民倒台,太子李建成即位,他们这些李世民的下属都难逃一死。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劝说李世民即刻动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李世民这才下定决心要除掉大哥李建成。

胆识过人的李世民经过精心谋划,果断决定先发制人。于是连夜去向父皇举报太子李建成犯有淫乱后宫之罪。久在后宫的李渊闻讯大怒,下令召太子第二天入朝解释。李世民精锐尽出,连夜安插手下将士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并控制了玄武门,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率队进入玄武门之后,发现大门突然关闭,接着李世民满身披挂亲自率兵杀出,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同样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就这样,“玄武门之变”有惊无险地成功了。

总的来看,“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关键在于,李世民杀伐决断,利用太子一方的麻痹大意和轻敌心理,出其不意,再加上手下将士因处于绝境而爆发斗志,一举逆转局势,开创了属于李世民的盛唐时代。


沧海拾遗录


这不是废话吗,李大自然不愿动手毕竟赢定了,问题是你李大可以不动但是李四必须动手,李大不动手李四就无法名正言顺的把两个哥哥一锅烩了,所以就像历史书上说的,李四投靠李大之后,李四打着李大的旗帜处处先下杀手,而且所有的手段明显就是无法一击至李二于死地,唯一的后果只能是激化李大和李二的矛盾冲突,摆明了就是纯粹挑事,历史书说李四原定起兵伏杀李二我是绝对相信的这事摆明了对李大没有好处但却是绝对有利于李四,把李大李四看成完全一体无私的绝壁是沙雕,位置就只有一个,李四伏兵杀了李二,这个锅无论怎样都是扣在李大头上,最好的情况回过头老李一发火把李大废了就是李四发达了,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再加一把劲把李大也做了,将两个哥哥一锅烩,再逼宫老李,只可惜人家不按他的意思干事


用户2点左右



玄武门之变是决定李世民命运的一次巨大冒险,李世民为什么要冒险?

说明他没有优势了,甚至处于劣势,所以才铤而走险。

但李世民处于劣势不代表当时唐朝的厉害人物都在太子身边。

只能说太子和李元吉在李渊的支持下,将李世民这方的厉害人物给赶走分化了个七七八八。

想瓦解李世民秦王府小集团势力,使其成为没有实权的皇子。比如用金帛招诱尉迟敬德、段志玄、李安远等秦王府大将,不成功就陷害。尉迟敬德就被下过诏狱,将程知节外放为康州刺史,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谋士则是因为李建成的干预,被逐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元吉借着率师拒突厥的机会,“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也就是说要走了秦王府不少大将和兵马,要夺李世民的兵权。

原来的力量对比,还比较平衡。

李世民有秦王府私甲。

李建成则“私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二千馀人,畜为宫甲,分屯东宫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兵”。

李元吉同样“募壮士,多匿罪人”。

李世民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骁将。

李建成有薛万彻、冯立,

李元吉有谢叔方等战将。

李世民占据上风,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加起来,也不至于落于下风。

但玄武门之变时,随着李渊的支持默许,李建成和李元吉通过各方方法要架空李世民,所以他们占据了上风,而李世民不得不放手一搏。

但要说当时厉害人物基本在太子这方,就扯淡了哈,只能说双方力量对比的平衡被打破了。


宋安之


其实当时的情况对于李世民很是危急,他虽然为了李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当时的李渊忌惮李世民而罢免了李世民的军权,在长安当起了太平王。

由于李世民和李建成颇为不合,可以想象一旦李建成成功了当上皇帝,李世民是没有好下场的,而李世民别无选择只有孤注一掷发动玄武门事变先杀了李建成。

李世民当时可以调动的兵马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有了无数的猛将效力与他,像秦琼,尉迟恭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将,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参谋团,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班子共同导演玄武门这个足以改变历史的事件。

反观太子这边只有一个薛万成一个将领,虽然表面是节制京城兵马但是也要调动起来才会发生作用,太子也是太过于自信,完全没有料到李世民竟然会选择在玄武门动手,没有过多的准备,麾下没有的过多的士兵,以至于兵败,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的典型。

而且就算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李世民的眼界也是非李建成所比,玄武门只是让损失降到最低。


今天有些小事


所谓的厉害人物是哪个?人才比拼的话,天策府明显优势,自身就是个小朝廷,文武兼备,后来贞观之治中不少人才出自于此。

权势的话,倒是李世民下风。毕竟后期李渊已经表态站李建成这边了,李建成在长安经营多年,有朝臣和后宫的支持。

不过军方态度暧昧,李靖李绩这两位初唐名将,在明知李世民图谋不轨的情况下,选择了“中立”,不告诉李渊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时,天策府人马出发,一路未遇阻拦,甚至都没人去给李渊李建成报信的。可以说第三方势力直接坐视了玄武门之变,纵容了李世民的举动。而玄武门守将和皇宫禁军就更直接了,直接跳反,加入李世民阵营。


远方的灯火啊


在唐高祖时期,太子李建成身边确实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魏征当时就是跟随于他,而且当时太子的实力相当强大,齐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战线。李世民虽然南征北战很有经验,但要和当时的太子直接开战还不一定有胜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会用阴谋把太子和齐王引至玄武门,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起进宫见唐高祖李渊。进宫必须要经过玄武门,就在这俩兄弟进入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带着一帮人突然窜了出来,李元吉吓得连忙弯弓搭箭,准备射向李世民,却因为过于紧张连弓都拉不开。这时候李世民也拿起手中弓箭射向太子李建成,太子当场倒于马下。就这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杀于玄武门中。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前往李渊处报告,说太子和齐王想要作乱,已被秦王诛杀。

太子死后,李世民被册封为新太子,并继承了皇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何能胜太子

李世民能够在“兄弟夺谪”中胜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李世民久经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应对能力。在整个玄武门事件策划和执行中,他都表现的非常冷静,心理素质相当好,而太子和齐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这种能力,特别是在玄武门对阵的时候,齐王吓得竟然连弓都拉不开。


2、李世民的情报工作非常到位。在太子和齐王密谋要对李世民动手的时候,就有人第一时间向李世民汇报了情况,也就是这份情报让李世民决定要反击。而太子那边的情报工作就要差许多了,在李世民制订了整个计划并且开始实施的时候,太子那边却毫不知情。

李世民向李渊告密说太子淫乱后宫,李渊决定要召太子入宫当面对质。其实这只是计划的一部分,然而太子那边却一无所知,以为真的只是去对质,没想到这一去等待他的竟是亲弟弟的夺命箭。可见太子虽然势力强大,但在情报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3、太子李建成过于自信。在玄武门事件的前一天,齐王就提醒太子明天的对质可能是圈套,但太子却不以为然。而且当时玄武门的将领常何是太子那边的人,所以太子才毫无防备的进宫。正是太子认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却出了问题,常何被李世民策反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走向盛世。虽然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李世民的能力就注定了他会在“夺谪之战”中胜出,不管这件事是否光彩,他确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


水煮汗青


第一,厉害的人不止太子有,李世民身边也很多。第二,最关键的是,太子是太子啊,他自己占据有利地位,只要等着,不犯大错误,李渊一死他就是皇帝了,到时候搞死李世民就和杀鸡一样简单,所以他没有冒险搞死李世民的动机,因为他只要等下去就稳操胜券了。第三,李渊对这几个儿子也不放心,所以他很愿意看到几个儿子相互斗,这样才会都来讨好他这个老爸+皇帝嘛。 综上所述,皇帝李渊希望保持现状,太子希望保持现状,唯独李世民知道保持现状他以后肯定没好日子过,所以也只有他有造反的动机和动力。

只能说这些人中只有李世民才是合格的政治家,因为政治家知道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要流血没有亲情的。要是太子政治合格,在李世民有这么强的实力的情况下,要么抢先动手,或者至少每次出来都要侍卫层层保护才行。说白了,太子从来没有想过李世民会杀他,他心里可能只认为李世民相当皇帝所以回去老爹那里争宠,但老爹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所以他不担心。这场斗争就是比谁更无耻更没有底线,明显李世民的底线最低,所以赢了。(最后由于李世民后来大肆修改史书,我对太子给李世民下毒的事深表怀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