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在中國戲曲裡,男扮女裝很常見。/ 電影《霸王別姬》

精緻的妝容未必只屬於女生,一瓶大寶走四方也早就對不起男同胞的這張臉了。化不化妝,或者接不接受男生化妝,成了區分直男的又一新標準。

“Oh my god!太好看了吧!買它!”

當“口紅一哥”李佳琦靠著一種嘶吼式的帶貨方式在2018年賺得盆滿缽滿時,也預示著“看臉時代”的春風終於吹到了男人們的臉上。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李佳琦被稱為口紅一哥。/ 微博@李佳琦Austin

在最新一期的《創造營2019》中,導師黃立行對底下妝容精緻的男性學員們發出了一句直擊心靈的質問:“你們的妝為什麼那麼濃?”

從崇尚硬漢的影視圈時代摸爬滾打走來的黃立行自然不會明白現在的年輕女孩子們對於精緻花美男的瘋狂痴迷。

前幾年,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還是吳彥祖、彭于晏等型男代言的男士洗面奶廣告,而在如今消費降級的市場環境下,蔡徐坤、劉昊然等精緻“小鮮肉”卻能靠一則口紅廣告,號召無數少男少女甘願為之買單,也讓口紅在2018年的彩妝市場上佔據了最高的市場份額。

中國的廣大男士們終於也不甘寂寞,主動或被迫地扎進了護膚彩妝的花花世界。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娛樂圈裡,多的是精緻男孩。圖/《創造營2019》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豬精男孩”越來越多


去年,合肥某高校一大學生就因為化妝而大火了一把,他每年的護膚花費高達8000元,護膚品比他媽都多。

而當他面對記者時,卻表示“現在社會對於男性形象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的,你不可能說你還是繼續任由自己糙下去,這樣子無論你是在事業還是情感方面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據微博數據中心的數據,比起女性,2018年男性在網上討論化妝品的人數明顯增加,已有將近六成的網友對男性化妝表示贊成。

#豬精男 上班前化妝半小時#、#男生化妝教程#等相關微博話題屢上熱搜,#男朋友連化妝品都會挑#這個話題甚至達到了1.5億的閱讀量。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一代男神木村拓哉,也曾代言過美妝產品。圖/木村拓哉


據調查,我國超八成以上的男性受訪者認為護膚十分有必要且日常有護膚習慣,22%的男性受訪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化妝。另外,43%的男性受訪者表示,雖然目前沒有化妝,但不排除未來有可能會嘗試化妝。

女人們也慢慢意識到了這一點,當她們在考慮今天出門要不要洗頭的時候,男人們已經開始自然而然地往自己的臉上“塗脂抹粉”。

而某資訊機構更是預測,2019年中國大陸男性護膚與美妝市場的消費額增長率將達到13.5%,遠高於全球平均增速的5.8%。

說好的鋼鐵直男一瓶大寶走天下的時代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中國男性化妝品市場猛增。/ 界面新聞


隨著商務場合的增多,審美水平的提高,意識到自己脫單的愈加困難,男人們對於“顏值”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要求。他們不再把素面朝天、清爽乾淨作為自己顏值的最高要求,開始轉而嘗試建立自己的“精緻熟男”形象。

男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顏值了,可我們的“鋼鐵直男”們卻好像不太願意輕易承認這一點。

在 YouGov一項關於兩性化妝的調查中,在被問到“你為什麼要化妝?”時,男性回答最多的是:“因為它很好玩”,其次才是掩蓋自己的瑕疵、彰顯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精緻的鋼鐵直男”人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立。

男人們首先要過得了自己心裡那一關,畢竟當自己鼓起腮幫子,一手拿著小鏡子,一手拿著粉撲往自己臉上拍打的樣子實在不算“爺兒們”。

更重要的是,帶妝出街的他們還要時刻擔心周圍人對他男性魅力和性取向的無端揣測和惡意。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男性化妝,經常被作為惡搞的手段之一。/ 《唐人街探案》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

男人該不該化妝,這對於人類來說永遠是個迷思。

有人認為男人化妝是社會日益娘化的表現,肆意發展下去必定帶壞社會風氣,相應的也就有人站出來,高舉審美自由化、個性化的大旗反唇相譏。“娘炮誤國黨”和“勇敢做自己黨”界限分明、水火不容。

從“男孩危機”到“娘炮誤國”,社會對於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男人的討論總是一陣一陣,最後又消失得悄無聲息。


2018年對於“娘炮危機”的討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井噴之勢,百度指數顯示,“娘炮”的搜索指數在去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比 2013 年的最高熱度高出一半。

在最近一期的《少年可期》裡,新師傅蔡國慶對朱正廷捂嘴笑這一小動作表示出了不滿,他認為男生捂嘴笑這個動作就不應該有,“他的長相本身就很俊美,我希望這代孩子仍然能有更強盛的陽剛之氣。”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曾經的蔡國慶,給人的印象是溫潤的。


當這個以清爽俊秀形象出道,在春晚舞臺上溫柔地唱著《365個祝福》的蔡國慶都在鏡頭面前強調陽剛的男性形象時,實在難免讓人產生錯落之感。

“男孩就該有男孩樣,女孩就該有女孩樣”這副隱形的枷鎖,不知不自覺鎖住了我們絕大數人。

我們從小在這種性格模板的教導之下,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成了我們時刻需要恪守的本分。

男生需要剛強、果敢,女生應該溫柔、善良,男生要賺錢養家,女生要蓄起長髮,個人的選擇權和私密空間時不時地會遭遇到性格枷鎖的打壓,每個人都只能在這種社會共識下存活,稍一出格,不受到責難,也會活得異常艱難。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張國立在《編輯部的故事》裡飾演一個經典的娘娘腔角色。


殊不知,“男子氣概”和“女子氣概”本就是一個變化多端、極度混亂、充滿悖論的概念,人類歷史上最愚蠢的事,就是給各種事物、活動以及感知賦予性別。

據記載,公元前古埃及的男人們就已經學會了給自己畫眼線;粉色在19世紀一直被認為是男孩的標誌顏色;而現如今代表女性氣質的高跟鞋,最初卻是為了讓歐洲貴族的男人們方便騎馬而設計的……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穿高跟鞋的路易十四。圖/Hyacinthe Rigaud


男性和女性氣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一味墨守成規,將會犧牲掉生活中很多的樂趣。

走入近現代的古老中國,在歷經了數次反抗侵略、革命救亡之後,陰柔的男風氣質逐漸被拋棄,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這個真理的我們開始崇尚骨骼健壯、高大帥氣的男性陽剛形象,男性們不再把自己視作可被欣賞的對象,轉而追求兩性之間的至高控制權。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在一段時期的宣傳畫裡,中國男性無不是高大陽光的。


社會給男孩子們出了一道關於“男子氣概”的填空題,他們需要自己去把這個空填上,否則就會受到懲罰,男人們慢慢學會了通過對女性和女性化的男性的排擠而建立起相互之間的羈絆感。

娛樂圈裡也有這樣的例子,前有“純爺們就愛和純爺們合作”的靳東,後有不屑於和“病態瘦小娘炮們”搶飯吃的翟天臨,都以強化自己的“老爺們”身份為己任,不過顯然他們這個填空題答得不咋地,一招不慎,就落了個人設崩塌的下場。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來自山東的靳東,表示只和爺們合作。


心理學家在研究一個學前班的群體時,發現在交往過程中,男孩子之間會自然而然地建立組織和層級秩序,強硬的男孩在最上層,柔弱的男孩和女孩在最低層。

組織中有各種規則和生存法則,男孩之間的交往和行為都有規定,比如你不能跟女孩玩、你不能做女孩子才幹的事,一旦破壞規則,你就會被開除,還可能隨時受到霸凌。

大多數受到霸凌的孩子都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大人,因為那代表著你已經徹底放棄和同齡人為伍。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娘娘腔常被設置為搞笑角色。/ 在電影《八星報喜》中周潤發飾演了一個娘娘腔角色。


被認為軟弱和娘娘腔的恐懼從小就紮根在男孩的心中,這種恐懼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在他們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必須向其他男人證明自己不是嬌滴滴的。

比如參加具有男子氣概的運動、壓抑自己脆弱敏感的內心、征服有“女人味兒”的女性,而化妝作為一項極具女性特質的活動,自然就成為了男孩生活中的一個禁詞。

男女之間的界限和隔閡日益分明,具有女性氣質的男性和具有男性氣質的女性在兩性對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有教育家認為,所謂的男子氣概是一種人為反應。


《月光男孩》的男主角奇倫從小因為身材矮小、不擅長運動被同伴們欺凌,甚至受到自己母親的嘲笑,為了證明自己具有男子氣概,過上和同齡人“平起平坐”的生活,他變成了一個戴著大金鍊子、鑲著大金牙的極具男子氣概的毒販,這成為了他自我保護的盔甲。

即便他的內心仍然是敏感的,即便他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還存在著困惑,但他仍然選擇戴上了面具,然後慢慢的那就變成了他的臉……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有多少男孩因為不具備“男子氣概”而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歧視?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鋼鐵直男們最後的倔強

男子氣概正在被重新定義,社會對於男人化妝的偏見正在一點點地消除,男性護理產品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但我們可愛的直男們仍然對自己“夠不夠爺們”有些小別扭。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韓國青春痘男孩通過化妝獲得自信。

為了不被叫“娘炮”,他們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塑造自己的“男子氣概”:拒絕一切具有女性氣質的活動,瘋狂健身成為肌肉型男……

在Youtube上,有非常多的健身視頻記錄著一個少年如何從瘦弱逐漸變健壯的過程,這些視頻大多搭配著電子舞曲,營造出一種熱血激情的氛圍,視頻底下則充滿著粉絲們的崇拜、讚美與渴望。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電影《角鬥士》中的羅馬硬漢,大概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理想猛男。


《美國醫學會雜誌》在2014年的一份關於青少年體質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年齡為11至18歲的受訪者中,大約8.5%的人非常關心他們的肌肉發達狀況,日常會使用補品和其他產品來改善他們的體質,2.4%的男生承認會通過吃激素來達到理想的身材。

當他們過度關注於自己的身體,因身材不夠魁梧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感,以至於影響正常生活時,就很有可能患上“身體畸形恐懼症”(BBD)。

患有該症的患者會過度擔心自己外表的某些微小的或想象的缺陷,常會因沮喪不安而過度節食、過度鍛鍊甚至濫用藥物。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電影《紅高粱》中的姜文,這部影片作為張藝謀的成名作,充滿了張揚恣意的陽剛氣息。


與此同時,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接受化妝的男人們也會在“化妝的娘炮”向“精緻的直男”過渡的縫隙中負隅頑抗,爭取為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

“他們擔心如果自己在浴室裡有太多護理產品,他們將不再是男人,”The Bearded Bastard的營銷經理Ted Muething這樣說。

為了讓男人們購買自家的護理產品,各大化妝品公司挖空了心思。

男人們只想變漂亮,卻不希望把化妝和自己的男子氣概、性取向聯繫在一起,他們會傾向於購買看起來具有“男子漢”氣概的護膚品。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多年以後才發現,《武林外傳》裡帥氣的白展堂很喜歡畫眼線。


商家準確地抓住了他們的這點小心思,有意識地塑造具有“男子氣概”的產品,包括啟用硬漢形象的明星代言人,採用足夠陽剛的廣告詞,設計看起來高端極簡的產品外包裝。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世界最終屬於“雙性人”?

王爾德曾感慨在這個世間,男人有一套律法,女人有另一套律法,這真是遺憾之至,而其實誰都應該無法無天才是。

性別的趨同化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陰謀。人性本該豐富多彩,在兩性之間存在著一片廣袤的、充滿想象力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地落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任何一點之上。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紅樓夢》裡的柳湘蓮想必也是要化妝的。/ 87版《紅樓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欣賞男色的傳統,文人墨客們花費了眾多墨水描繪了男人們偏向中性甚至是女性化的美。

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寫的就是男子的美貌,《紅樓夢》中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來形容賈寶玉的容貌。

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充滿著死亡恐怖的魏晉年代,更是古代崇尚男子“陰柔美”的典型,雖然時局動盪,戰亂頻繁,卻是男子如玉,美色空前。

《世說新語》中對於中國第一美男潘岳的記載:“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留下了“擲果盈車”的千年佳話,使得“貌若潘安”至今還是中國人對於美男子的至高褒獎。

而那個我們教科書裡七步成詩,滿懷悲壯地說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植在《魏書》的記載裡也成了洗完澡還不忘擦粉的精緻“偽娘”。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今天的男星,也正變得越來越精緻,化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偶像練習生》


有學者表示,中國古代之所以崇尚陰柔的男性美,是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影響,“那種非男非女,亦男亦女,陰陽協調,剛柔並濟,但以陰柔為主的‘白面書生’正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核心的中庸之美。如果一個男人的男性色彩表現得過於鮮明、充分,它也就走向了極端,打破了中庸的平衡,從而破壞了‘和諧’,因此他也就不美了。”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也發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性別氣質多元化現象普遍存在,且具有雙性化氣質的孩子比那些單一氣質的孩子在心理健康、人生髮展等方面可能更有優勢。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韓國門將趙賢佑絕對是足球場上的精緻男孩。


《三體》中,在大低谷時代過後,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過得越來越舒適,男性也變得越加女性化,這或許也能說明,長期的和平和文明的繁榮,確實會軟化這個世界的稜角。

我們每個人都有權感受完整,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擴展我們自己對於男人的定義。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男星範丞丞的新舊照對比。

紀錄片《面具之內》的片尾,一位深受“男子氣概”困擾的黑人男士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我被男子氣概困住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是不完整的,總覺得自己不是我應該成為的那種人,也不符合家人對我的期望,而當我走出對男人的固有觀念時,我覺得自己有三米高,覺得自己有權被愛,建立在同伴之間的歸屬感,讓我感覺自己很完整。”

不化妝,中國直男最後的倔強


參考文獻:

[1]《男人越來越愛化妝了,你準備好了嗎?》,好奇心日報,2015.8.19

[2]《為了讓男人買化妝品,化妝品公司都做了些什麼?》,好奇心日報,2016.11.30

[3]《消費升級引領的中國化妝品市場——中國化妝品行業研究報告》,川財證券,2017.11.30

[4]《最新“國民美顏大調查”出爐:女生日均護膚美容花費近一小時,兩成男生愛美妝》,尼爾森,2015.9.23

[5]《中國古代男色研究》,魏墨青,2012.4.20

[6]《:對男子氣概、自我身份和性取向的追尋》,劉豔明、王晨,2018.8

[7]《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李銀河,2018.07.31

[8]《刻板化:兒童和青少年社會性別發展》,樓超華,《探索與爭鳴》雜誌,2014年第9期

[9]《One in twenty British men now wear makeup》,YouGov,2019.2.18

[10]《Who You Calling Chicken Legs Now?》,Narratively,2016.4.8

✎作者 | 趙皖西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