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萬讀美國名校 究竟“刺痛”了誰?

步長藥業董事長趙濤一家被指花費4000多萬元人民幣違規送孩子進斯坦佛,在網上引發熱議。繼週四步長製藥回應,“大股東和我們關聯性不是很強”後,趙家的夫人說話了!

今天,趙夫人通過香港的一名律師發佈聲明,稱他們一家其實是這場系列舞弊案中的受害者。案件的主犯、偽裝成教育中介人的辛格,讓趙家人誤以為辛格的教育機構是個合法的組織,而他們給辛格的650萬美元,原本也以為是和他們之前給其他高校的捐款一樣,是給斯坦福大學的助學慈善捐款。直到現在,趙家人才意識到他們是被辛格誤導和欺詐了,“趙夫人的慷慨被利用,她的女人成為這場騙局的犧牲品”。

4000多萬讀美國名校 究竟“刺痛”了誰?


4000多萬讀美國名校 究竟“刺痛”了誰?

趙家同時否認了他們是花錢給孩子買到了斯坦福大學2017年的錄取名額,理由是辛格從來沒有承諾會給他們的孩子某個美國名校的入學名額,只給趙家提供過教育諮詢方面的服務。但趙家也表示在得知孩子能被錄取後感到很“驚訝”。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週四消息,趙家支付這筆鉅款實際上是在趙濤的孩子被斯坦福大學錄取的幾周後,也就是在2017年4月21日支付的,因為他們相信這筆款項將作為捐贈轉交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則隨後回應,他們並未拿到錢。事件事實還有待進一步調查。

我們和身邊有留學經歷的同事一起探討了這一社會事件。

而在3日下午,步長製藥董事長趙濤在公司官網發佈消息稱,其女兒在美國留學事宜,屬個人及家庭行為,資金來源與步長製藥無關,對步長製藥財務狀況不構成任何影響。步長製藥是一家上市的公眾公司,其運營管理是獨立的。步長製藥內部控制體系健全,自己的私人事宜不會影響其正常運營。

事件不斷髮酵,最終事實有待進一步確認。我們直新聞團隊也和身邊有留學經歷的同事一起探討了這一社會事件。

4000多萬讀美國名校 究竟“刺痛”了誰?

4000多萬讀名校 究竟“刺痛”了誰?

張漪:對於中國網民來說,比較難以接受的是看到有錢人可以繞開高考這種教育上升通道,用金錢把孩子送去普通家庭難以望其項背的國際名校。一邊看著自己或孩子在國內高中繁重的課業負擔及巨大的高考壓力下掙扎,一邊看著富人的孩子靠金錢的包裝進入國際名校。這無疑是刺眼的。

張思南:與其說是“刺痛”,不如說這件事情讓人絕望。錢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有著完全不同的相對價值。有的家庭會覺得花4000萬讀名校是值得的,而有的家庭卻不這樣想。這些家庭不認同名校的價值麼?不,是因為沒有錢。而這一點會體現在除了教育以外,還會體現在社交、工作、婚姻、養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個人人生而平等作為共識的時代,像這樣的事例無疑提醒了我們,人人也是生而不同的。但我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王雲霞:之所以引起熱烈討論,我覺得有這樣的幾個方面原因。首先是教育公平問題。中國是一個高考競爭非常激烈的國家,高考是一個改變命運的途徑。當這個話題放置到輿論場,教育公平的問題就特別能夠刺激人們的神經;這個事情也涉及到了財富問題。一個正常的社會,如果擁有更多財富,意味著擁有更多資源。社會會期待你用這個資源造福社會、貢獻社會。但從目前披露的一些信息來看,大家會覺得你是不是用財富製造了新的不公。所以才會引起一些“情緒”的表達;在事情還沒有定調的時候,我認為除了人身攻擊,討論並不是一件壞事,有利於事實的慢慢披露。

天價讀美國名校 真的值得嗎?

張思南:讀名校值不值是個很寬泛的問題。我認為在當今世界,知識的成本越來越低,但見識的門檻越來越高。數年留美經歷讓我覺得最寶貴的是,讓我能在另一個社會、另一種文明裡,體驗以往只能在書本里看到的東西,讓我零距離去接觸一個不同的世界,讓我理解另一群人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而這些差異化的東西反而是名校裡也不能很好學到的東西。但這樣的見識是能給予我很大的啟發,讓我反過來能更好地理解現在身邊發生的一切。

張漪:在美國的時候,其實社會上所謂“名校情結”我倒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覺。美國大部分名校有很大的比例是私立學校,學費會更加貴,對於美國同學來說,可能會有更大的學生貸款負擔。你會看到一些美國同學還挺省吃儉用打工自己賺錢,所以也並非讀名校都是些有錢的人,事實上,很多能夠進入名校的,是非常有才能非常出色的人。這些優秀的學生和大學之間,有一種相互引以為榮的關係,或者是“今天我以你為榮,明天你以我為榮”的一種態度。名校當然是會帶來很強大的校友資源,這個是一定的。不過,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學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看適不適合自己。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主要是看綜合排名。但其實並非綜合排名高的學校,申請的專業就一定好。一些常春藤名校也會有所謂的“水專業”。我覺得那個天價名校如果不適合你,就是不值得的。

王雲霞:從某種程度來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是在“向西”學習的一個過程。雖然歐美名校有醜聞,但並不足以掩蓋掉名校的優勢。我身邊有些朋友在名校,他們拿著獎學金出去,非常優秀,再次接觸的時候,確實能感受到不一樣,包括知識體系的建構、對不同文化的開放心態,我覺得名校是有所賦予的。但是說到值不值得的問題,我覺得教育作為一種投入的產出,是需要量力而行的。時代發展到今天,在科技的助力下,大學最前沿的信息流通到社會上,這個週期是大大縮短的。未來技術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知識差距,關鍵在個人。

留學生有“光環”?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張漪:不同的人對於國外深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有的鍍金,有的是看重學術,有的是為了追求更多樣的體驗。但其實這些年因為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回國,回來找工作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所謂的光環了,只是把留學當作一種普通的升學的一種路徑而已,沒有太多的像很多年前那樣是所謂的一種優勢。

張思南:就職業發展而言,留學生的光環其實很有限。當前,隨著中國各方面發展逐漸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留洋的價值也不再如以往那麼突出。甚至近些年來海歸不好找工作的報道也越來越多。但對我而言,海外留學的價值更多在於自我的提升,我將我在海外所學與我的個人能力相結合,在工作平臺上發揮出來。我就讀的紐約大學如果給我光環的話,不是那張文憑,而是融會貫通所得的能力。

王雲霞:留學生有沒有“光環”?可能這個“光壞”並不一定來自於你學校名氣,而是在於你在這個學校裡真正獲取的東西,比如見識、學養、價值觀、待人接物,別人的尊重也來自於這些。現實情況下,名校“光環”可能會給你一時的高光時刻。但在往後的人生中,更多還是要靠自己掙。

人能生而平等嗎?

4000多萬讀美國名校 究竟“刺痛”了誰?


特約時事評論員馬立明,和我們有了一場關於“起點公平”、“生而平等”的辯論。

馬立明說,很多人認為,教育是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底線,是社會公平最重要的砝碼。而大學入學考試,是人才篩選的重要環節,它必須保證選出來的是最優秀的學生。古典自由主義認為,社會公平首先是指“起點平等”,即“權利平等”。作為公共機構的學校,其公正性價值就在於保障成員享有同等權利,給人們的本能、願望、才能的發展和實現提供必要的條件。時至今日我們都很明白,“結果自由”在今日已經難以達到,但是如果“起點平等”都保障不了,那說明社會本質上出現了一定問題。如果一個普通人千辛萬苦地攀上了一個山峰,而另一個人一出生,就已經贏了。那對於平民的孩子而言,奮鬥還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索性選擇佛系?當每個普通勞動者都選擇佛系的話,恐怕這個社會就要停滯了。

但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攀至高峰。但因為公平、平等的問題,他的孩子也要回到當初他的起點嗎?問題是,這又能如何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