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太子謀反後,為何選擇只有十五歲的李治當繼承人呢?


中國古代時期唐朝的李世民在文治與武功等方面,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可以說史學界對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成就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並且在對待少數民族方面大多用懷柔等政治策略來處理問題,對於當時的民族溶合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是李世民在對待太子之位的時候,卻是力排眾議最終讓年紀只有十五歲的李治成為了繼承人,說實話當時的太子李承乾與四皇子李泰都是不錯的繼承人,但是李世民卻因為種種原因拋棄了這兩個看似不錯的人選,這其中難道有什麼隱私嗎?

在最開始的時候李承乾是嫡長子,所以成為了太子的第一人選,本來按照這樣的劇情往下走等李世民過世後下一任皇帝是跑不出太子李承乾的手掌心了。

可是問題也來了,本來太子的腿腳有點不太正常,可能是從小受過傷的原因吧,然後又看到自己的四弟李泰每天跟在李世民的身邊,看起來很是受寵的樣子。

於是李承乾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自己的父皇可能並不喜歡自己,但是因為自己是太子的原因,所以一直在糾結當中,說不定那天心情不太好的時候,就有可能直接廢了自己重新立李泰為太子。

所以某一天李承乾終於受不了這樣的心裡刺激,於是就與自己的弟弟漢王李無昌還有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等人一起合謀打算跟自己的父皇來一次近距離的交流,比如說下一任皇帝的人選之類的事情。

畢竟在這次事件之前李承乾也偷偷的對李泰下過黑手,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腦子不如李泰的原因,反正都沒有成功。

說實話李承乾前幾次暗殺李泰沒有成功就沒有想過這是不是李泰給他挖的坑,居然又一次掉進了更大的坑裡。

要知道李世民是什麼人,那當年可比李承乾要乾的漂亮多了,於是李承乾事情敗露之後太子之位也沒有了,而李泰因為蠱惑李承乾造反,所以也沒有得到太子之位,最後便宜了當時年紀還比較小的李治。

反正從大多數史書是這麼回事,但是我們要從深層次來想一些問題。

首先李世民是一個權力控制慾望極大的一個人,不然當時也不會發動玄武門的事件了,為了就是得到皇帝這個位置,連李淵都被逼到當太上皇這個地步了,要說李世民的權力獨佔慾望不強烈,那才是見了鬼了。

說實話古代的人結婚生孩子的時候都比較早,所以當李世民還是壯年的時候,自己的兒子李承乾已經長大成人了。

可以說這個時候已經快要到了給自己兒子讓位的那個地步了,畢竟自己當年是這麼過來的,誰知道太子會不會也有這個想法。

於是李世民把眼光放到了李泰身上,故意給大家造成一種假像,那就是自己不喜歡太子了,現在打算重新立李泰為太子,雖然這句話沒有說出來,但是這些朝臣們那個不是猴精猴精的,立馬風向就變了。

本來是風光無限的太子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以前自己的身邊一大群的人阿諛奉承自己,而現在大家都開始躲自己這個所謂的太子了。

再加上李泰本來是沒有多大想法的,可是沒想到自己的父皇居然會突然給自己這麼親近,本來沒想法現在也有了,於是開始大力的培養自己的班底與太子李承乾對抗。

而李世民就開始坐山觀虎鬥,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互相鬥來鬥去,時不時的給斗的開心的雙方加點火。

終於在某一天太子受不了這個刺激,帶著兵衝進了宮中想要找李世民討個說法,而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掌控之中,很是順利的太子被廢了,而自己又可以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多坐幾年了。

但是太子之位不能空著呀,而李世民說實話對於李泰只有利用的想法,從來沒有想過要將他立為太子,因為李泰的年紀也不小了,可能跟他的哥哥一樣都等不了幾年就會逼自己退居幕後,所以李泰雖說並沒有過多的錯,但是李世民還是給了他一個引誘太子犯錯的罪名,反正什麼話都是由自己來解釋的,李泰也被趕到了外面去當王爺去了。

所以到了最後李世民將目光投向了年紀比較小的李治身上,這個皇子年紀還小,自己完全可以用慢慢栽培這種說法來糊弄朝中的大臣,於是李治就成了太子,然後天天跟在李世民的身邊學習如何當一個皇帝。

看起來好像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是說實話李世民對於李治也不放心,畢竟皇家無父子這句話一直都是真理,所以李世民為了未雨綢繆,就給李治也挖了一個坑,那就是武則天這個大坑。

畢竟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李治偷偷喜歡上了自己的妃子,萬一要是讓朝臣們知道,瞬間這個未來的太子也可能就保不住了,李世民這個坑挖的很好,可以說從李治年紀還不大的時候就已經挖好了。

但是天算地算他都沒有算到自己居然因為生病突然間掛掉了,所以那個武則天的大坑一直沒有利用上,而李治說實話從頭到尾也沒有發現武則天這裡居然是自己的父皇給自己挖的坑。

可以說在坑兒子上面李世民作到了極致,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皇位可以安穩一些,如果不是因為生病去世,以李世民的想法可能這個李治也會被廢,然後又一次培養新的太子人選。

說白了,不是李世民非要立李治為太子,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李治的年紀是最合適的,這也是李世民立他為太子的重要原因。


虎頭山小妖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謀反,被唐太宗廢為庶人。同年李治被冊立為皇太子。唐太宗在太子謀反後,為何選擇只有十五歲的李治當繼承人呢?

李世民,有3個嫡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皆為長孫皇后所生。

嫡次子李泰,因為他的哥哥已經是太子,從小唐太宗便沒有將他當做下一任國君來培養,所以對他比較溺愛,教育方式並不是十分嚴格。長此以往,李泰養成了驕傲跋扈的性格,到最後還產生了謀嫡之心,在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到處聯繫朝臣,壯大自己的勢力。駙馬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等大臣都是其的黨羽。

在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一邊想方設法討李世民歡心,一邊讓自己朝廷上的同黨為自己在李世民面前說好話,目的便是想要李世民立他做太子。甚至李泰藉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後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太宗很高興,這兒子如此愛護弟弟,不傳他傳誰呢?然而當時諫議大夫褚遂良一眼就看出了李泰在演戲,對唐太宗說:“哪有得了天下,寧肯殺自己兒子,傳位給弟弟的道理呢,如果真的這樣,為太子之位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殺,還有誰是不能殺的呢?”於是李世民又猶豫了,打算立平和寬愛、對皇位沒有興趣的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泰得到了消息,便把毒手伸向了自己弟弟李治。他先是跑去威嚇李治,說李治與捲入太子叛亂的皇叔李元昌關係不錯,恐怕要倒黴被砍頭了。不但如此,李泰之後還暗中派殺手多次暗殺李治。

唐太宗為了同時保全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最後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

當然,李治能登上皇位也少不了他的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持。雖然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但李泰與長孫無忌的關係不如李治親近,並且長孫無忌和李泰陣營的一些大臣關係都不是很好。另外還有一點,對於長孫無忌來說,在朝廷中勢力很小、性格“軟弱仁孝”的李治肯定要比朝中勢力很大、性格又差的李泰,比較容易被自己控制。為了以後的權力,在他看來支持李治上位是非常明智之舉。

於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李治非常“偶然”的獲得了太子之位。

以上為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熊喵君的歷史世界



這算是唐太宗在帝王理性和父親溫情上的權衡取捨上,父親的感情佔據上風的結果吧。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共有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兒子是長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和幼子李治。


長子李承乾,在年幼時就被作為繼承人來培養。小時候李承乾很得父母歡心。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李承乾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偏離一個帝國繼承人該有的標準和規範,儲君之位岌岌可危。


即使岌岌可危,也還沒有到傾覆的地步。次子李泰對皇位有著強烈的企圖心,李承乾的危機成為李泰的機遇。李泰聰明機靈,事事按照唐太宗的意願行事。這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和參照,唐太宗按照儲君的高標準來要求太子李承乾,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而魏王李泰行事漂亮,令唐太宗非常滿意。對比下來,唐太宗對太子李承乾更加失望。唐太宗內心估計曾經假想過,要是魏王李泰,是太子,該有多好!他就省心多了!


這種失望和無形中的對比給了太子李承乾很大的精神壓力。歷代太子被廢,下場悽慘,當一個閒散的富貴王爺都不可能。李承乾乾脆鋌而走險,效仿老爹,發動政變,來一個痛痛快快的放手一搏!


李承乾兵敗被廢。結果新任太子成了唐太宗的心病。


李承乾真的不是白白得寵的。我們可以相信,父母對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愛的。只是這種愛,分到多個孩子的頭上,不是均等的。李承乾按例會被賜死,但是唐太宗還是要想方設法保住李承乾的身家性命,而是還擔心自己百年之後,李承乾的安危。


基於這一點考慮,未來新君的人品就成了重要的考量。等到李承乾謀反師敗後,唐太宗的心緒是鬱悶、傷心和失望的。他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對李承乾是怒其不爭,對李泰則會遷怒的成分。如果這個聰明的兒子不是把自己的喜好變成陰謀的一環,事情會演變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嗎?


鑑於此,李泰的政治生命結束了!唐太宗更加清楚,一旦李泰登上帝位,李承乾更不可能得到善終。只有看起來老實巴交善良柔弱的李治,是最佳人選。除了表現出來的人品,李治當時年紀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沒有捲入這場奪嫡之爭。對於兩個哥哥,他都會加以保全。


加上當時的長孫無忌,憑藉國舅的身份,希望下一代帝王身上有長孫的血脈,才能更好的攬權。李治是他手上最好的王牌。


機緣巧合下,李治成了大唐新的儲君。他的確善良,不想殺戮手足。但是,正是他的善良,引來了李唐宗室最大的殺戮,那就是武則天。


熊沾沾


請君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唐那個時代,繼承人必須是嫡出,也就是皇后長子,長孫皇后一共三個兒子。老大李承乾,老二李泰,老三,李治。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后沒子,或是早夭,如果這種情況,皇后很可能後位不保,有的就會採取過繼別的妃子的兒子來當自已的兒子。由於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之位空出,有資格繼承的就是李泰。說到這裡,我還想說說太宗一共有14個兒子。

老大,李承乾,長孫皇后所生。此人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聰明,但有足疾,怕自己的太子被廢,因此李承乾想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謀老子的反,但被人告密,死在獄中。

老二,楚王李寬,過繼給叔父楚哀王,早夭。

老三,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後來,藉口“房遺愛謀反案”殺了李恪。根據吳王李恪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

老四,李泰,長孫皇后所生,曾參與爭奪太子之位,太子李承乾被殺後,李泰也被“幽閉”起來,後改封泰為順陽王,遷居均州的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35歲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於鄖鄉,年三十有五。

老五,李祐,陰妃所生,愛好打獵,整天鬼混,後發動叛亂。結果李祐事敗,賜死於內省,貶為庶人。國除。

老六,李愔,楊妃所生,是個浪蕩公子,後受連“房遺愛謀反案”,被廢為庶人,死於流配地巴州。

老七,李惲,王氏所生,是一個只顧縱情享樂,不光百姓死活的主,後有人誣告李惲謀反,惶懼自殺。

老八,李貞,後來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

老九,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雖貴為天子,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後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所致。

列到這裡,我也不一一贅述了,封建社會,太子之位,向來是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而且他們身後都有相應的共同利益著,不是那麼好打破,基於這個宗法制度,太子李承乾謀反後,繼承人就是李泰,但由於參與謀嫡,後被幽閉,太宗為達目的讓這三個兒子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

太宗權衡再三,只有立第九子為繼承人,另外,在那個時代十五歲已經成年了。


雲尚蠻夷


太子李承乾謀反後,其太子身份被廢,而在各方激烈的博弈中,無所作為的李治卻出乎意料的登上了太子之位。

雖說是意料之外,但結合各方面原因分析後卻又在情理之中。餘認為大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按照宗法首先有優先繼承權的就剩下李泰和李治了,因為這哥仨的母親同為長孫皇后,是嫡出。

但是,李承乾太子身份被廢后,太宗想保全太子的性命(畢竟虎毒不食子,所以把他廢成了庶人),但是李泰和李承乾為了爭皇位已經成了政治上的死敵,而李泰一旦上位,李承乾性命憂矣!而李治對於太子的位置始終很佛系,而且此青年性格相對那哥倆溫和了許多不說還宅心仁厚。那麼在太宗看來李治上位後李承乾的存活率就大大提升了。

其二,太宗本身就是兄弟相殘,幹掉了其他哥幾個並且逼宮高祖才上位的,而他這二少爺的野心和對權利的慾望都寫在了臉上,怎麼可能瞞得過大風大浪裡混了多年的掌舵手太宗呢?他是真怕這二小子到時也給他整這一出啊!

其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他們的私心在作祟,他們認為李泰有能力有主見,而且羽翼已經豐滿,到時候太宗一退位,他們怕把持不住李泰這小子,畢竟伴君如伴虎啊!所以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還是把相對好操控的的李治推向了寶太宗面前!

所以,對太子人選有絕對話語權的太宗和長孫無忌他們看來,無疑只有李治上位他們的訴求才會達到。言不盡意,還望指正!





大道至簡V


在下趙書塵,回答若有不妥,還請指正。

李世民原定太子是李承乾。而李承乾在初任太子的時候,的確對得起自己的名字,經常代替太宗處理政務,也處理的不錯,受到群臣的讚賞。後來因為腳出問題,走路不太順暢,再加上太宗對太子期望較高,這孩子壓力太大,青春期逆反心理重,造成了心理有點點扭曲。此後對太宗陽奉陰違,對老師也是愛答不理,甚至有謀殺老師的想法。而這個時候,太宗的另一個兒子李泰也是相當優秀,很受太宗喜歡。李承乾擔心李泰搶走自己的太子職位,於是懷恨在心。終於,李承乾將這種恨轉化為行動,刺殺皇子李泰,事情敗露後,一不做二不休,帶兵逼宮謀反,走上的不歸路。結果當然是失敗。這時候,太子是不能當了。這時候,就要另立太子。按理說,李泰是理想人選,但是因為李泰和李承乾有仇,如果李泰當了皇帝,李承乾想必是活不了的。太宗又不想殺了這個最喜歡的兒子。所以,為了保全李承乾,就選了李治為太子這樣一來,李承乾和李泰都是可以活命的。就避免了兄弟相殘,不用重蹈自己覆轍。於是,幸運的李治,成為大唐第三位皇帝。


趙書塵


李治能成為皇太子有很多原因。

第一他是唐太宗的嫡子。也就是說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結合生下了唐高宗李治。前面那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天生兒子。古代講究立子以貴不以長。作為皇后的兒子李治有的是貴

第2,他是長孫無忌的親舅舅。當時唐太宗曾經還過凌煙閣功臣,長孫無忌不但是凌煙閣功臣之首,而且還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成員,如果是唐太宗的其他兒子地位,唐太宗謂必會盡心竭力的輔佐他們。但是無論是太子李承乾,還是魏王李泰,或者是晉王李治即位。長孫無忌都會盡心盡力的輔佐他們,因為他們是他的親外甥。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為人暴戾。所以只有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才能保護大唐政權的穩定。

第三。今晚理智沒有野心,他為人和善溫柔,不像他的哥哥李承乾,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也不像他的哥哥魏王李泰,表面上詩書仁義,實際飽藏權術心機。唐太宗曾經對大臣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是承乾立為太子,當上皇帝,那麼李泰和李治都很難存活下來。如果魏王李泰當上太子,那麼承乾和李治也很難存活下來。唯有李治當上太子繼位之後,才會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好一些,這樣就不會出現手足相殘的悲劇了。

綜上,是唐太宗李治能夠獲得太子之位,並登上皇帝位的具體原因。也許還有其他的,謝謝指教評論。



舊事舊人歷史說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才得到皇位的,在殺死了太子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後,順利登基,上位後他勵精圖治,鼓勵農桑,善於納諫,才開創了貞觀之治,受到了舉國上下的擁戴,那麼他為什麼選擇李治作為接班人呢?從一開始的時候,太子就是長子李承乾,但是李承乾行為不端,性格叛逆,最終野心膨脹,還準備發動政變來逼迫李世民退位,這種人,是任何一個上位者也不能容忍的!況且李世民的皇位就是通過弒兄逼父得到的,所以他最不願意看到為了皇位父子相殘,兄弟相殘,那麼李治就是最好的接班人了,因為他性格寬厚,和他三個哥哥的關係都很好,如果繼承大統,他的兄弟都能得到善終,相反如果讓其他三個兒子登上皇位,那麼玄武門之變的事情肯定還會再次上演,這他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看到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兄弟和睦,避免重蹈覆轍,他才選擇讓性格懦弱的李治當太子,真是用心良苦!


兩廣總督納蘭雲起


唐太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只有三個是長孫皇后所生,他們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也就是所謂的嫡子,那麼當了十五年太子的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同樣是嫡子,唐太宗為何選擇年級小的李治而不是已經成年的李泰呢?

先說太子李承乾,唐太宗的嫡長子,在貞觀初年,就被封為了太子,而李承乾也沒有讓唐太宗失望,從小就敏而好學,仁孝謙讓,對於這個兒子,唐太宗非常喜歡,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更是費了很大的精力,請了很多老師來教他。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那麼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呢?

一,李承乾進入了叛逆期,而唐太宗依然讓那些老師,包括大臣們去經常勸諫他,有事沒事就對他說:“太子,你這麼做是不對的,你應該怎麼怎麼樣”,李承乾如果不聽,他們就滿世界嚷嚷:“我這是為了太子好,即便去死也不會有悔恨”。搞得李承乾無奈又怨恨,恨不得殺了這幫人。而這些人也會經常對唐太宗說:“太子怎麼怎麼樣,希望陛下責罰太子”,於是唐太宗就把李承乾叫來,一番嚴厲批評,久而久之,李承乾與唐太宗的關係愈來愈緊張。

二,李承乾的同胞兄弟李泰,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寵愛到什麼地步呢?其他成年的兒子必須離開京城,去外面做官,唯獨李泰不用去,更甚至允許他在自己的府邸設立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唐太宗對於李泰的溺愛,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脅,他覺得這個親兄弟對於皇位有了想法,他想要除掉他。

於是,在貞觀十六年,李承乾派刺客暗殺李泰,在暗殺失敗後,又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那麼唐太宗為何選擇了年少的李治,而放棄李泰呢?

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李承乾謀反事敗後,但是他的太子之位並沒有被立刻廢掉,而只是將他關了起來,在與眾位大臣商議之後,依然是遲遲沒有定論,可見李承乾的所作所為雖然令唐太宗很失望,但對於愛子的愛護之心卻沒有改變。

對於李承乾的罪行,唐太宗實在是不忍心殺掉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是一個好父親,對於兒女的過錯可以包容一下,使他能夠活下來,得享天年就好。”最後,李承乾被廢為庶人,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黔江”流域)。

在對於繼承人的問題上,唐太宗不得不慎重起來,他本想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以長孫無忌等人的反對,認為他是隋煬帝的外孫,又是庶子,不能立為太子。後又反覆思量,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麼以後李承乾、李治等人肯定是活不了;如果立李治為太子,那麼李承乾、李泰都會相安無事,唐太宗不想自己的兒子們重蹈“玄武門之變”的悲劇,於是在貞觀十七年,立李治為太子。

李治果然沒有讓唐太宗失望,對於兄弟們是優惠有加,避免了人倫悲劇。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一下吧,謝謝!)


小司漫談歷史


太子李建成造反之後,太子的身份被廢除。按道理說這個時候所有的皇子都有參與競爭的權利,只是作為嫡子李泰和李治的成功率比較大一點。但是不是這樣的,李治的對手有兩個。

先說明面上的哥哥李泰,李泰也是李世民比較喜歡的兒子,打小就比較寵愛。一度將他放在太子候選人的位置上。正是因為聰慧的李泰時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才導致的造反奪權事件的發生。而李泰呢,在李世民刻意的扶持下也是將自己內心的慾望表露無疑。但是李泰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負,上位之後不太好控制。所以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利益集團選擇了柔弱好控制的李治。

再說李世民比較看好的李恪,常常自己說英果類我,可見對李恪的喜愛。在原定了李治之後,因為李治柔弱,太宗李世民想要改封李恪為太子。但是這顯然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具體表現為長孫家族,在受損利益集團的保護下才選擇了李治成為皇太子,李恪自此和長孫無忌成為仇人,在房遺愛案中被長孫無忌藉口參與給害死了。

最搞笑的是,長孫無忌為首的利益集團選擇了柔弱的李治,卻沒料到李治會有一個女人叫武則天,沒想到帝王愛一個女人到那種地步,最後死在了李治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