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因为给农村的财政和土地支持不够吗?

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因为给农村的财政和土地支持不够吗?

大城市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破坏,是因为人太多了吗?

我们应该在城市化和超大型城市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还是回到过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关乎未来中国的发展动力。

农民要致富,办法就是减少农民。人口自由流动,有助于实现区域平衡和延长人口红利。城市病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制度改革,才能推动城市化、解决“空心村”。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帮助各位读者获得审视发展问题的一种专业视角。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40年来,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在农村和城市间流动,巨变也随之而来。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0%。一方面,城市的急剧扩张面临着住房交通环境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减少带来了乡村空心化的担忧。而在这两者之间,大量进城的外乡人难以在城市生根,更难以回到家乡,是继续向前还是回到过去,这是40年巨变留下的问题。

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因为给农村的财政和土地支持不够吗?


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踏上进城之路

1984年,更大的变化开始了。这一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1984农村工作的通知》不仅肯定了农民的流动,更为农民进城打开了一扇门,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标志着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上,我国实行的政策,由严格控制向允许流动转变,“农民工”这个表述也应运而生,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拥有了改变生活的机会。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劳动力形成巨大需求,农民工们就此踏上了迁徙的征途,而这一历史趋势至今还在继续。

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背后是我们城乡收入的差距接近三倍。年轻人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他会进入城市。

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因为给农村的财政和土地支持不够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止2014年底,我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超过了2.7亿,其中跨地区迁移的外出农民工数量超过1.6亿。大量的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红利。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就越高,人口的集聚程度也越高,而经济也就随之越繁荣。

来看这张图,这是人均GDP和集聚指数的关系,横轴表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纵轴的集聚指数表示这个国家的人口集聚程度。显然越是发达的国家,人口的集聚程度越高。即便在美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已经达到了80%,人口仍然在向不断向大城市集聚。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大都市的长大,不是因为外国移民的到来,而是因为大都市人口在本国人口当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

在经济发展水平过程当中,

城市化率持续提高,提高到80%甚至90%才会逐渐放缓。像伦敦,东京,纽约都已经出现人口重新回归市中心的趋势。那么这些趋势伴随着一个什么过程呢?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是持续提高的。而服务业有两种,一种叫生产性服务业,一种叫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特别依赖于信息交流和知识创新的,特别依赖于人和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消费型服务业就是,我挣完钱要干嘛,我要消费才能体现生活质量提高。可是当我消费的时候,农村小城镇有没有提供消费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的能力?

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更需要集聚。事实上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还在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这与其产业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有关,与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越来越重要有关。

我们追求人均收入的平衡,而非地区间GDP的均匀分布

于是问题又来了,集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地区间的失衡吗?地区间的差距会不会越来越大?

什么叫地区之间的差距?我个人的看法,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是说每个平方公里产业有多高的GDP。我们不能想象,中国会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平均的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知道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胡焕庸教授,他在很久以前提出来胡焕庸线,就是从黑龙江的袁辉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可以把中国的领土大致分为两部分。

根据中科院国情小组2000年的统计资料,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侧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94%的人口和96%的GDP,这说明两侧的人口和GDP的分布大体是一致的。

再来看这张图,它显示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间差距。发达国家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中,最初区域差距是扩大的,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会趋向收敛,经济水平和地区间的差距呈现出一个倒u形的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的政策是阻碍劳动力流动,反而会推迟区域间的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时间点。

现代经济真正的平衡是指人均收入均等化。

有些地方它的生产结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那么它需要人多一点,需要人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来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人均的收入水平可以提高。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地方,它的生产结构或者比较优势是在于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产业。这三种产业的共同特点是它受制于某一种核心投入品的数量,比如说农业生产的数量受制于土地面积,旅游的产值受制于风景对于游客的接待能力,自然资源更不用说了,森林、矿产基本上是老天给定的。那么这种行业的人均GDP的分子就给定了,要么你就要减少分母,就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收入。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所有实现了地区间平衡的国家,都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家。因为生产要素的流动会使得要素回报均等化,收入就是劳动要素的回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最终将实现地区间的生产劳动率和收入平等。这是大国发展唯一可能的战略选择。

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还会继续

2018年的毕业季来临的时候,网上挂出了这样一份调查报告:站在人生的交叉口,大学毕业生是选择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还是生活悠闲的三四线城市?调查数据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北京,上海,武汉这些一二线城市依旧是最热门的就业区域。

你会发现规模经济的力量实在是太强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房价贵,通勤时间长,大家还要往大城市集中。我特别要强调,这是全世界的一个趋势,不只是中国的一个趋势。

是的,城市能够形成资源的集聚效应,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能有效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所以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仍然在继续。

当然一说到集聚,说到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很多人就有这样的担心,全国13亿人口都聚集到北上广深。当然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国家聚集程度有多高,是由聚集带来的好处和聚集带来的坏处相权衡决定的。居住在大城市,房价高,上班时间长,是要付出的代价。在聚集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这两者动态平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变量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它集中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劳动力工资上。

来看这张图,它显示的是发展阶段与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横轴是人均GDP,纵轴是一个国家的集聚指数。经济不会无限制的集聚,在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聚集程度不断提高,提高到一定阶段就稳定了。

陆铭:到了一定阶段,人就会觉得大城市的高房价和高通行成本,超过我忍受极限了,我在三四线城市待着也蛮好。所以在发达国家它开始出现一个所谓叫动态平衡的概念了,城市虽然仍在扩张,但它的速度变平缓了。那中国的情况什么呢?我们远远没有达到那个阶段。

城市的规模是动态发展的

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发展,城市里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创造就业岗位,那么未来大量农村人口持续进城就是一个必然趋势。当然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它的规模到底应该有多大?

万广华:任何一个城市有它承载的人口上限,但是这个上限是变化的,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上海15年前、20年前是不可能存在2000多万人口的,现在我们承载了2400万。当然有人说这已经过高了,将来不能超过多少。我觉得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至少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在一定的时间的状况下,城市有一定的承载力,因为交通的问题,因为环境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他的问题,公共服务的问题能不能跟上?但是这是一个动态的东西,我们要动态的去看他。

我们还是以日本为例,东京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在那里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东京人口密度可以达到世界最高之一,是因为它能够把拥挤、污染和犯罪水平都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只要把这三个成本降下来,一个城市就可以不断提高它的宜居程度,不断壮大。至于城市的极限,不是天然给定的,而是取决于日本人中有多少愿意承担高房价而生活在东京。

土地制度创新,可以推动城市更好发展

而在中国,限制城市发展使得城市建设不得不放慢速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城市恐惧症,像人口爆炸论,环境崩溃论,耕地保护论等等,而究其本质就是土地制度的制约。自上而下的土地审批制度很难满足大城市的实际需求,那么我们能否在这方面寻求制度创新呢?

这里面就会带来三个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的需要。第一个就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我这个指标还没变成工业园,还没变成房子,可不可以把它转让给发达地区,转让给人口流入地,提高这个人口流入地的土地和住房的供应?第二个,建设用地。现在你的工业园已经闲置了,你的道路建好了可能过宽了,你的新城建好了,是鬼城空城,房子卖不出去,那么可不可以把这些建设用地复耕为农业用地再进行一个流转,让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流转到人口流入地来?第三个问题就是宅基地流转,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让空置的宅基地房子拆掉,然后把这个宅基地指标让农民带着进城。

土地的自然属性是不能流动的,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却是可以流动的。以宅基地为例,一个农民已经来到沿海打工,全家都跟着来了,家里房子空了。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允许他把老家的宅基地复耕成农业用地,与此同时,允许他把宅基地对应面积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带到他工作的城市,允许这个人口流入地把郊区的土地变成工商业和住宅用地。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没有动,但是建设用地的指标和使用权动了,它使得人口流入地的农业用地可以变成工商业和住宅用地,而农村的耕地面积也并没有减少。

城市的建设用地只相当于农村建设用地1/2还不到,这就说明我们的建设用地的配置是极不合理的,城市一定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状况,农村一定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状况。农村的这个闲置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就是宅基地,因为这19万平方公里里面70%以上是宅基地。2亿多农民工进城再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1/3是闲置的,这部分宅基地要是能够入市的话,城市建设用地可以增加45000,就是增加50%。一旦这步做到了,城市的地价就会下降,地价下降引起房价的下降,房价下降之后,城市中等以上收入的居民买房租房都没有问题了。

那么这样大量的廉租房,是不是就可以面向进城务工的农民?这就会大大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

结语

故乡,这个对于中国人民异常神圣的词汇正在被重新定义。中国压缩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在天地之间能让人们离开故乡的,永远只有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放在整个世界的潮流下,去看待本片中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继续推进城市化,尤其不要惧怕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宜居且包容,而乡村的未来也必须融入这个潮流,人口还会减少,但生活会更加美好。

脚步不曾停止,心灵却仍在流浪,愿流动中的人们安居在心的故乡,愿家人团聚,愿乡愁终将得以安放。

出品方:赫桥财经,制片人:杨智超,总顾问:陆铭


点击“了解更多”,比车厘子近10000公里的“红唇之吻”国产大樱桃等你来尝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