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3大名相商鞅、吕不韦、李斯,为何都不得善终?

赵彬衫


战国时期,秦国出名的丞相最多,又何止商鞅、吕不韦、李斯这三人,还有诸如张仪、魏冉、范雎等,然而就没有一个是好下场的。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走上强大的快车道,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没变法之前的秦国被战国初期的魏国吊打,当时魏国大将吴起率领魏武卒差点就灭了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最终打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商鞅对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登基,商鞅害怕被报复逃离到封地,率兵与秦军交战最终兵败而亡,最后竟然遭受车裂之刑,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杀商鞅全家。

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之后,却并未废除商鞅的法律,使得秦国持续变强,秦惠文王开始进行东出,实际上秦国当时并未达到一统七国的强度,只不过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已,这个时候秦惠文王招揽张仪为相国,出使游说各国,是为连横之策。

张仪为秦国担任相国期间,利用各种手段欺骗魏国,戏弄楚国,尤其是拆散齐楚联盟的过程中,更是以六百里封地骗了楚王,使得秦国在外交上始终占据有利地位,借此不断向东扩张。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登基,秦国放弃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外扩张政策由原来的外交为主改变为军事为主,嫉妒张仪的人因此向秦武王说:"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张仪最终逃到魏国,并且最终死在了魏国。

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继位,魏冉大权独揽主持秦国国政,纵横一直认为,魏冉对秦国的最终统一建立了最夯实的基础,没有魏冉执政的四十年,也不会有后来一统天下。

关于魏冉的记载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魏冉的评价:“魏冉,秦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魏冉之功也!“

史学二司马如此评价,实际上是肯定了魏冉的贡献,然而秦昭襄王亲政的时候还是驱逐了魏冉,不久死在了封地。

至于魏冉为何会被废除,这就要说到范雎了,当初范雎劝说秦昭襄王废除了宣太后和魏冉,然后亲政,秦昭襄王在驱逐魏冉后就任命范雎为相。

实际上范雎的政策纵横虽然看不上,但是总结起来也为秦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李斯评价: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然而范雎的下场也并不太好,秦昭襄王后来就不信任他了,最终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再次经历了一点小小的混乱,吕不韦以政治投资的方式使得子楚继位,子楚死后嬴政继位,吕不韦早子楚执政时期就贵为相国,到嬴政时期更是被尊称为仲父,权倾天下。

吕不韦执政期间对秦国兼并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最后因为嫪毐叛乱事件的牵连,被秦始皇驱逐到封地去,担心秦始皇杀害他,饮鸩而死。

吕不韦被罢相后,他的舍人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李斯建议嬴政离间各国,最终完成逐渐吞并各国的目的,可以说李斯对秦国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秦朝建立之初,李斯还主持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等事情。

秦始皇死后,李斯最终被赵高陷害而死。

秦国能够最终完成统一,离不开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这几位相对贤明的国君,更离不开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六位宰相,然而这六位对秦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却都未能善终。

纵横认为,还是那句话,他们都知道“功成”,而不知道“身退”,也都知道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却都不认为自己是那条狗。

南北朝时期吴军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以展示自己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实际上鸢飞戾天者,从来不会“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也从来不会“窥谷忘反”。

李斯在腰斩之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人都是,看着别人像狗,而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条狗。

(我是一只码文狗)


史论纵横


商鞅、吕不韦和李斯三人的死可以用李斯的一句话来总结:

李斯曾面对自己的无限繁荣富贵,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他们的死又各自有着微妙之处:

|| 商鞅之死

1、得罪了太子

秦惠文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犯法,商鞅说:法之所以执行不下去,皆自上犯之。考虑到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所以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还以墨刑处罚了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得罪太子后果很严重,所以秋后算账也难免的。

2、秦惠文用商鞅的死来平息贵族的怨气,得到他们的支持

秦惠文毕竟是一位明君,如果仅仅因为改革得罪了他,不至于赶尽杀绝。但是商鞅变法得罪了一大批旧贵族的切身利益,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一直蠢蠢欲动的老氏族,秦惠文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最重要的得到各大势力的拥戴,他不想因为商鞅的事情和他们公然发生冲突,所以将商鞅抛出,以平息他们心中的怒火。

秦惠王将商鞅五马分尸并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还诛灭了商君全家,此举深得那些旧贵族的人心 。

3、秦惠王杀商鞅既是过河拆桥,也是一种政治手腕

秦惠王杀商鞅而不毁其法,此举说明秦惠王还是个明君,他知道商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秦惠王出于他的政治手腕,便顺水推舟将商鞅杀了,又以商鞅谋反查无实证,以公子虔和公孙贾陷害商鞅为由,将这两个人及其他们的势力也给铲除了。

秦惠王既除掉了商鞅这个烫手山芋,又除掉了旧势力顺便替自己洗白了。秦惠王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了,看来王就是王,王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翻云覆雨,挥斥方遒的人物。

|| 吕不韦之死

1、一朝君子一朝臣 谁上台都是希望培植对自己俯首听耳的臣子,而不是倚老卖老的元老。

2、吕不韦把持朝政,迟迟不肯还政于嬴政

秦始皇和秦惠文都是一代明君,他们杀伐果断。他们绝对不会甘心屈居人臣之下,所以之前的平静早已波涛暗涌。

吕不韦当时可谓无限风光,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他还召集众多弟子编集《吕氏春秋》,还在市集贴出赏金,说:谁能修改一个字,赏千金。这种架势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是如此行为,将嬴政至于何地位,要知道,小子不可欺,尤其是嬴政这样的小子。

3、嬴政和吕不韦的尴尬关系

据《史记》中记载,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子楚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怀的就是日后的嬴政。可是很多史学家考证说嬴政就是子楚的亲生儿子。

不论是哪种情况,至少说明当时对于嬴政的出生是有过非议的,这对于嬴政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吕不韦还是嬴政的仲父,所以吕不韦的存在就让嬴政如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

|| 李斯之死

1、李斯在朝中势力过大

李斯深得秦始皇的器重,他不但在朝中是重臣,他还是皇亲国戚。李斯和秦始皇结了儿女亲家,李斯的女儿都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儿子也都成了驸马,无上的荣宠。

等到胡亥登基后,胡亥这人非常昏庸,所以他也从未想过要除去李斯,只是胡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将自己的兄弟姐妹统统杀了,这时胡亥和李斯这对君臣变得有点尴尬了。

2、赵高觉得李斯太碍眼

尽管胡亥对李斯没有杀心,可是赵高却不干了,他要的是保持朝政,最后夺取王位,那么最大的阻碍就是李斯这个绊脚石了。

于是赵高开始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局。赵高假意对李斯说:皇上大兴土木,犬色声马,可是我人微言轻。希望丞相多多劝谏。

于是赵高每次趁胡亥在玩乐的时候让李斯前去,几次下来,胡亥很是恼火,“我办公的时候你不来,我要轻松玩乐的时候你就跑来。难道丞相你故意轻视我吗?”

在赵高的桃拨离间下,胡亥和赵高这对君臣关系成功破裂,所以赵高才有机会捏造李斯造反的证据,李斯一步步走进赵高挖好的陷阱,最后被处腰斩。

对于这三人之死,各位怎么看?



少禾君的历史小铺


中国历史原本就是一场权力结构的不断变化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不断拉锯,然而帝王毕竟是至高无上,天赋人权的象征,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挑战的存在,一旦君权受到来自臣下的威胁,无论对象是谁,一般来说都无法得到善终。

商鞅剧照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的这三位明相不得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了,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君主的统治地位,自然不会得到什么好的下场。

商鞅,大变法的执行人,最炙热的推动者,受到整个秦国的推崇,声势一时无两,甚至盖过当时的君主孝公,只不过君臣情深,加上变法尚未成功,完善,以及孝公尚能压制住商鞅,才未在孝公时代处置商鞅,而惠王继位,臣强主弱,加上旧贵族的反扑,变法趋于稳定,商鞅自然难逃一死,当然即便说不是公子虔的诬陷,最后可能惠王也会一杀商鞅以稳定秦国内部情绪。

吕不韦,自不用说,一字千金,与皇太后甚至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甚至传言为秦始皇之父,权利欲强,权利大,一时相权完全超越了君权,且不知收敛,自然不得善终,哪个皇帝能够允许自己头上还有着一层桎梏呢。

李斯,颠覆大秦的帮凶者,能力自不必说,然而作为唯一一个威胁到帝王权利的人,又算不上帝王的亲信,还掌握着帝王不堪为人所知的秘密,又哪能会有好下场。


Y一花一世界YB


商鞅:在战国时代,是最有名气的改革家,没有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商鞅变法”,变法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当时国君秦孝公的支持,而且变法也行成了一定的体系,一直贯彻执行的很好。但是正是因为贯彻执行的太好,才触犯了大部分旧贵族的利益,这是死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死的直接原因是:有一次太子犯法,因为无法直接惩处太子,由太子的师傅公子虔代为受刑。后来公子虔触犯别的法律,受劓刑也就是割去鼻子,作为太子(也就是后来国君)的老师,这也算是奇耻大辱吧。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是公子虔带头联合其他旧贵族势力共同以谋逆大罪处死了商鞅,而且还是五马分尸。

吕不韦:他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经济方面做到了巨富,政治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经过他的一系列运作,成功的帮助秦始皇父亲异人成为秦王,这也就间接的为他的儿子秦始皇即位做出了主要贡献。吕不韦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成为大秦丞相。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得善终,最后饮鸩自杀呢?首先是因为他的势力太大了,门客有三千人,而且他的势力遍布朝野,所以秦始皇特别嫉恨;其次秦始皇知道吕不韦和他母亲那些风流事,尤其是他给他母亲献了假太监嫪毐,玷污了秦始皇和太后的名声,这是秦始皇永远的奇耻大辱和心痛;最后,如果吕不韦不死的话,就有可能被东方六国请去辅佐别的国家,客观上也是对秦国的巨大危害。所以从以上三点分析,秦始皇必须要处死吕不韦,碍于面子,秦始皇只是做了流放吕不韦的决定,但是吕不韦心里很清楚,秦始皇一定让他死,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也就饮鸩自杀了。

李斯:在秦朝建立后李斯帮助秦始皇实行各种政策,稳固政权,李斯对统一后的秦朝贡献非常大。但是秦始皇死后,李斯却被秦二世胡亥处死。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个人太过于重视自己的私人利益,在沙丘政变中这个关键时刻,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屈从了赵高,害死本该即位扶苏,错误的让胡亥即位。其次,没有看清楚赵高是一个高超的阴谋家,赵高这个人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得到秦二世的信任以后,想当丞相,这样就必须除掉李斯,这也是李斯的悲剧,结果只有他借助秦二世的刀杀死了李斯。李斯的死完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其实他们三人的死说到底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没有正确的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商鞅是太不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导致最后是旧贵族利益联合起来害死了个人利益,导致自己被五马分尸。吕不韦和李斯完全是太在乎自己的个人利益,在他们心里,个人利益远远高于高于国家利益,最后导致吕不韦在被秦始皇驱逐后自杀,李斯被赵高借用秦二世的刀他杀。


听月趣谈历史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谁谁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而是要知道发生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历史的蝴蝶效应不断的在证明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历史有大势,但是改变历史的通常都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瞬间。商鞅也好,吕不韦李斯也罢,他们在秦始皇的六国建立的过程中都是奠基人,都是秦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结局都没有得到善终?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商鞅

商鞅又叫卫鞅,战国时期的卫人,早年的时候曾经担任过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去世后,因为商鞅得不到魏王的重用所以西去入秦。会秦孝公求贤令,进入秦国高层,开始实施变法。变法的初期,商鞅的很多政策就收到了秦国诸多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商鞅的土地政策以及奖罚制度严重的侵犯了秦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史书上记载了商鞅和甘龙以及杜挚辩论,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读看,(《史记 商君列传》)。商鞅认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实施了非常彻底非常全面的变法,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不仅为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一度兵围大梁。迫使魏国投降。秦国的强大使得周天子致胙,诸侯来贺,没有人敢质疑秦国的强大。

但是商鞅还是将秦国的旧贵族深深的得罪了,国家强大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军事力量也变强了,旧贵族们的利益受损,并且商鞅在变法的时候,甚至因为太子嬴驷犯错,将秦孝公庶兄公子虔的鼻子挖掉。因此孝公去世后,秦国的宗室和旧贵族开始反扑,商鞅被车裂殉国。


吕不韦

吕不韦本为赵国的富商,后来的秦庄襄王当时正在赵国当人质,吕不韦以“奇货可居”将子楚(即庄襄王,下同)作为一次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投资,通过吕不韦的活动,使子楚顺利的认当时的老太子安国君的妇人华阳夫人为义母,并将自己的宠爱的姬妾赵姬送给了当时还是人质的子楚。秦昭王薨后,安国君在位一年便薨逝了,子楚顺利坐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并开始参与秦国的国政,庄襄王即位三年后,死于纵欲过度,太子嬴政即位,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在嬴政未亲政之前,和当时的秦国的太后,嬴政的生母私通。

嬴政年纪稍长,吕不韦担心和赵太后的关系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于是转而推荐假太监嫪毐给赵太后,赵太后对嫪毐非常满意,并且很快有了身孕,和嫪毐生了两个孩子,当时的嫪毐已经被封侯,在皇宫的一次政变中失败被杀,嬴政株连吕不韦,免去丞相之位。后来,嬴政担心吕不韦门生故吏遍天下,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句话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年,吕不韦自杀。


李斯

李斯本为楚人,年轻的时候跟随许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最早投到吕不韦门下,作为吕不韦的舍人参与秦国政事,因为吕不韦的推荐,一步步由长史,客卿。韩国派间谍郑国间秦,秦王想逐客,李斯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谏逐客书》,条理清晰,事实具在,说服力强大。使得逐客在秦国破产,直到秦国灭六国以后,李斯在秦国担任秦国的丞相,起草帝国的各种章程文件,法律文书,伴驾秦始皇巡游天下。

一直到这里为止,李斯在秦国之中还是非常的位高权重,做事稳重,有大局观,加之兼为秦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风光无限,荣耀至极。李斯的晚节不保主要表现在秦始皇病逝后,李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矫诏,传位二世胡亥,逼令扶苏和蒙恬自刎,这件事情使得李斯开始变得不再是帝国的干城。

二世皇帝即位以后,已经不是那个拥有君临四海,傲视神州的眼光的始皇帝了,他对治理天下一窍不通,但是对于杀宗室,杀政敌却非常有见地,李斯可能还是那个辅佐帝王的王佐之才,但是王已经不需要他这样的王佐之才了,赵高已经在新王面前得宠,李斯虽然贵为帝国的丞相,已经不能对朝中的诸多政策施加影响了!最后在政敌赵高的攻击之下,沦为阶下之囚,咸阳城闹市授首。


总结:在秦国的统一步伐中,以上的三个秦国丞相,可谓功劳甚大,在秦国的统一过程中付出了非常可歌可泣的辛劳,但是晚景都是非常的凄凉甚至凄惨,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其在为相的过程中,做了为帝国高层所不能容的事情:商鞅新法得罪旧贵族和新王,吕不韦私通帝国的太后,李斯矫诏废立。这些事情在同时期的魏冉,范雎,张仪几个秦相身上就没有看到,这也是这三名秦相并没有在晚年收到秦法株连的原因之一!


蛋哥侃历史


论商鞅:

商鞅实行的变法,可以说是为秦国量身打造,无可挑剔。事实证明,改革成功之后的秦国,无论是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一流的大国。

毫不夸张的说,秦始皇日后能够统一六合,和商鞅变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没有变法为基础,那么“千古第一帝”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


论吕不韦:

吕不韦虽说没有商鞅这么大的贡献,但是秦始皇的登基和他却有着直接的关系,更有传言说秦始皇正是吕不韦的儿子,当然了这也是野史,我们也不必探究。

个人认为,吕不韦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秦始皇的爹子楚成为接班人,子楚后来又是和吕不韦的小妾赵姬未婚,后来生下秦始皇,可子楚在位不足两三年,后来又是扶持秦始皇一步一步的登上帝位,这就是吕不韦最大的贡献。


论李斯:

李斯主要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合,称帝之后才发光发热,崭露头角。秦始皇称帝之后,李斯主持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等等,可以说是国之栋梁,就连传国玉玺都是李斯亲自督办,足可以看出李斯在秦始皇心中的位置。

那么为何商鞅、吕不韦、李斯都没有得到善终呢?

商鞅的变法虽然非常成功,但是他;的变法却触及了一些王公贵族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死后,一些贵族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商鞅,再加上新上位的秦惠文王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也是认为变法已经成功,留着商鞅也没啥太大的作用,而且也有可能对自己的政权造成威胁,便同意处死商鞅,虽然来商鞅也奋起抵抗,但也是鸡蛋碰石头,最终被五马分尸。



吕不韦因为和自己的旧相好、当时的皇太后赵姬旧情复燃,再加上后来吕不韦又推荐嫪毐给赵姬,结果造成赵姬和嫪毐又生下两个孩子,令人唏嘘不已。

最终还是纸包不住火,秦始皇知道了其母亲的糟事,一怒之下,车裂了嫪毐,将赵姬赶出皇宫,后来又逼死了吕不韦。


李斯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其实李斯如果忠一不二,不受诱惑,是不会落得个惨死的下场,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李斯错就错在不应该和赵高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结果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独揽朝政,解除忧患,便陷害李斯致死。


大咖秀历史


这三个人是三种不同的角色,商鞅是改革家,改革是为了国家富强,必定会影响到国家高层的权贵的利益,但改革是法治,不能徇私,所以商君在支持他改革的秦王去世后遭到报复,车裂而死,但继承者仍执行商君之法,我想商君在天之灵得知秦统一六国,必定认为自己死而无憾,值了!为什么统一六国的是秦,我想商鞅变法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个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商人,商人钱多但政治地位低,从他和他父亲的所谓“投资收益”分析上看,投资粮食贩卖是十倍利,投资珠宝是百倍收益,而立个国君收益是无数倍,这样吕不韦就傾其家产投资到立国君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成了,只不过他面对老情人赵姬的纠缠他也无计可施,只能找个替身去,结果惹了祸,当时秦始皇也没要他死,只不过责备了他把他流放到蜀地,他自己自殺了,我想对吕不韦来讲他也值了,他立了国君,还当了十多年的丞相,连秦始皇也把他当父亲来看待,他也可说“劳苦功高”,这不也值了吗?我想他知道秦统一六国一定会含笑九泉吧!第三个是李斯,李斯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鼠论”,就是说厕所的鼠吃的是粪便,谷仓的鼠吃的是粮食,他要到能成为谷仓的地方去某职,这个地方就是秦国,他结果也成了。李斯是个投机者,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善终的,在沙丘宫秦始皇去世,人们常说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实际上并非如此,秦始皇对自己的身后事还是有准备的,秦始皇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李斯的儿子,他又把自己的儿子娶了李斯的女儿,应该关系是很铁的,可是到关键时刻李斯却掉链子,他违背了秦始皇的遗愿,篡改了他的圣旨,说实话没有秦始皇的支持,李斯什么事也做不了,李斯对赵高一、二个回就败下阵来,最后被腰斩于市,也遭灭族之祸。不过对李斯来讲也值了,既做了仓鼠,又做了丞相,不过本可以完美些,大秦朝也不会这样快灭亡,一计私利灭亡了一个朝代,我想李斯上刑场是一定后悔万分的。


秦三凤璧


1.位高权重,排除异己的同时,也树敌无数,改革变法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只能低调起来,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2.这几个人都是出身卑微,被当时权贵看不起,只是碍于被当权者重用,表面上勉为其难的敷衍了事。

3.这几个人身居高位后,让当权者感到不寒而栗,卧榻之侧,岂容尔等酣睡?富国强兵已经完成,替皇帝干了他不方便做的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狗血剧情正在似曾相识的上演。这几位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还在幻想吉祥富贵,却敌不过皇帝的疑心重。




¿


商鞅:商鞅变法,让秦国改头换面,大换血,从此迅猛发展。可是路是圆的,当你走到尽头就一定会力不支而被迫退回来,更有甚者会摔倒。所以,走到路的尽头,不妨退回来,也不妨是一种好的选择。知进退,说得简单,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吕不韦:当选择了当龙的天梯,当完成自己使命的时候,就该适时的后退。

李斯:本可以享受秦国庙堂,但是被权力欲望吞噬,成为了赵高狡诈和阴谋的牺牲品。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秦国拜相的著名人物不止这三位。但既然只说这三位那就看一下这三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先说不同;三个人的时期不同、各自面对的形势也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商鞅使秦国强大!他的耕战和军功授爵制都是秦国强大的基础!吕不韦最大的功劳是帮助秦异人上位并助赢政顺利继位!而李斯在战国后期对于秦灭六国和内部政治稳定及发展皆有贡献!(始皇帝活着时)

而不同的是;商鞅前后两次变法虽然符合当时秦国国内形势,秦国变法也够彻底。但商鞅不懂变通,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律法。乱世用重刑,但国内稳定和发展时就需要修改律法,严刑酷律并不适用于和平时期更不利于国内稳定发展!所以他前期在已经得罪了很多贵族的情况下后期也得不到皇族和百姓的支持了。这种形势下又换了新的秦王,为了政治局面的稳定,牺牲他就成了必然!而吕不韦最大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不肯放权!自以为自己是“相父”便搞不清秦国是姓“赢”还是姓“吕”了!至于李斯,呵呵,鬼迷心窍!他的死因人人皆知,与狼为伍,死了活该!

最后说一个“致命”的相同点:那就是三个人都不懂“功成身退”!大业即已成,大功已在身!或贪权或为利,皆不愿激流勇退最终致杀身之祸!其实,历史上拜相或手握大权而功成之后未得善终的何止他们三个?魏冉、吴起、白起、李牧、“犀首”公胜衍、苏秦以及后世的韩信、萧何………又有几个能有如张良、张仪、范睢、范蠡的好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