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一部电影在最后的时刻,交待出出人意料的结尾,彻底颠覆观众之前的预期想象,虽然观众会感到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但是却是最大的快慰。

观众从来不会臣服在自己能够猜到结局的电影面前,因为很显然,任何人都不会膜拜那些智商低于自己的人。所以,烂片的存在,是因为观众看透了这些电影,觉得自己的智慧足够凌驾于这些电影之上。

其实,我们懂得一点出人意料的结局设置手法,对于提高电影的魅力还是大有好处的。

实际上,我们的一些所谓艺术片,之所以没有票房响应,就是这些影片太过平淡,一点没有在故事的波澜起伏上开动脑筋,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一部电影没有新鲜感的涌现,怎么会让观众坐在影院里看你的演绎?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像三月份的两部标榜艺术片的《阳台上》《过春天》,两部影片很像难兄难弟,票房都在数百万元徘徊。截止3月22日,《阳台上》累计票房385万元,《过春天》898万元,目前因为正在公映,票房还有微弱的上涨空间。

这两部电影的最大毛病,就是节奏缓慢,内容单一,镜头使用信息含量相当欠缺的长镜头,尤其是不能容忍的是导演放弃了戏剧化运作的努力,整个电影就像是一堆素材,而没有经过艺术的加工,电影的目标很宏大,就是再现现实,但现实不是素材的胡乱堆放,导演对其所表现的素材无所作为,整个电影从头到结尾,所有的情节都是一盘散沙,观众怎么会有耐心坐在影院里看着流水账的电影寡然无趣地从面前不疾不徐地流过?

所以,这类电影虽然有着对现实反映的热情与激情,但是,表现手法不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尤其是情节的营造中,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根本不给观众带来观影的乐趣,最后遭到市场唾弃,这是应该早就预期到的必然结果。

所以一个电影要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的确是一部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快慰感受的最简单的有效途径。

这样,我们值得对那些具有震撼效果的出人意料结局的作品仔细地探讨一下,分析一下,去研究一下,这些电影,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会让我们感到被深深地戏弄了。

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经典作家当然是侦探小说界著名的女性作家克里斯蒂了。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她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我总结为以下的几种模式。应该说,至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能够超出这些模式之外的。也希望有朋友能够提供更另类的结构设置方式。

推理小说家的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找祸型(无人策划)。它是指一个无关的小小的因素,与主体案件没有关系,只是在偶然的时间里,出于偶然的原因,恰好撞到主体案件的范围内,从而被当成了主案件的前因,诱导误会。比如在福尔摩斯探案的第一篇小说《血字的研究》中,房东女主人因为痛恨死者的无耻行径,曾经唆使自己的儿子殴打过死者,被警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凶手。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二是嫁祸型(有人策划)。这里分两种。第一,推卸型。其机制如下:1、证明自己不在现场,没有作案时间。波洛探案中的《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肇事者都在努力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虚假表象。2、移动作案时间。比如波洛探案中的《滴血的钻石》,凶手早已害死了老者,但通过手动绳子,操控了屋内的物品,并用玩具发生尖叫的声音,以达到死者才死的假象。作案时间的推移,可以有效地逃避嫌疑。3、装作受害者,其目的也是改变作案时间,造成作案时间的变化。这是最高深的一种障眼法。如扮作死人,其实人并未死。克里斯蒂小说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无人生还》就写了一个被害死的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作案人。第二,转嫁型。这一种类型比较简单,也就是凶手找一个替死鬼,引导注意力。在《血字的研究》中,作案人是在墙上故意留下了一个神秘组织的“血字”符号,以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在好莱坞电影中,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着出人意料结尾的电影,《高度怀疑》应该算作一部。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另外还有一套看起来格调不高的系列电影《野东西》,目前能够看到的有三部,三部电影的内容都有着相似的人物设置,但是它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最终揭示出不同的人物是真正的凶手,这套系列片给人的感觉,就是编导能够随心所欲地让同样架构里的任何一个人物担当凶手的职责,最终那个人就可以被认定为凶手。可以看出,动机是编导任意加诸到人物身上的,这套系列片可以作为研究电影里的出人意料结尾的一个典范性的教材。

如果说在小说中有哪一部作品有着颠覆性质结尾的,我读书有限,但觉得英国作家、曾著有《摆渡人》的作者所著的另一部并不是十分知名的小说《黑石之墓》可称着是最令人震惊的一部作品。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我甚至觉得这部作品比矫情的《摆渡人》更为成功,至少在小说的文体上制造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充分利用了文学本身的内在缺陷,而制造了一个惊天的大陷阱。这种从文学本身来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尾,戏弄了文学的本身的劣根性,确实是一个对文学本质的巨大的发现与创造性的深度揭示。

《高度怀疑》这部电影拍摄于2009年,根据1956年弗列兹·郎执导的同名电影改编。这个不去管它,我们看看它的剧情是如何在最后的时刻突然之间就蛮横的不可思议地翻转了。

可以说,直到最后五分钟的时候,仍然认为这个电影是一部平庸的无聊的寡淡无味的电影,而正是从最后的五分钟开始,电影的所有的设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由分说地把真正的内因给交待出来了。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影片的男主角,我甚至忘记了他的名字,是一个报社的记者,他对检察官亨特抱有很大的成见,一心想揭露他沽名钓誉、伪造证据的罪行。

正好发生了一个女子被杀的事件,他决定利用这起事件,制造自己是这些凶杀案的凶手,让检察官陷入圈套。

于是,这名记者求得了朋友艾伦的帮助,进行了这些惹火烧身的操作准备。他买来了凶手所用的特殊的鞋子,到小店里购买了刀具,而现场凶手被狗咬伤的这一细节,他也通过买了一只宠物,得到了完美的还原。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于是万事俱备,他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了检察官,果然,检察官上当了,像他以前习惯性所做的那样,伪造了凶手留在死者身上的DNA,与记者的完全相同,于是证据确凿,记者被抓了起来。

记者作为疑犯的所有证据都合格,在关键的时候,他让朋友艾伦取出自己制作的录像带,来证明这一切都是自己有意而为,但是检察官先下手为强,在路上干掉了为记者取证的朋友艾伦,这使得记者陷入了绝境。

这时,检察官身边的助手艾拉,一直是记者追求的目标,并且如愿地成为他的猎物,她坚信他不是真正的凶手,于是出手援助,帮助他洗清了冤屈。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电影到此,所有的内容表达,都是一名正义的记者扳倒了一个草菅人命的政府官员。正当记者与艾拉共处一室之时,艾拉看到了死者的一段录像,突然想到,这个女子出现在过去记者的一段实地采访的纪录片中,这个纪录片是记者成名之作,在这个纪录片里,表现了一个吸毒母亲的痛苦生活。两个相同的手指细节,使她突然明白,过去记者一举成名的那个纪录片,是他一手伪造的,而片中的那个女子,正是因为上门来敲诈,而被记者杀死,记者后来假作真来真亦假,冒充凶手,来达到他的目的,但他献出自己作为鱼饵,最终的真相恰恰是他是货真价实的凶手。

电影爆出了一个欧亨利的结尾。这正所谓,正是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的,就像“灰姑娘”中所描写的一样,后娘用镜子去寻找灰姑娘,但灰姑娘就是在镜子下面的地道里,反而安然无恙。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记者看上去一直在设置一个圈套,把所有的罪过与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他有一个伟大的动机,就是揭露检察官的沽名钓誉,他达到了目的,抛出了检察官这个官僚的丑恶,一个大的丑恶,却掩盖了他自己的丑恶的目的,通过罪恶的转嫁,他成功地脱身了。

当然,电影情节固然巧则巧矣,但在合理性上还是值得商榷的。记者想方设法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实际上是相当的危险的,他与死者的关系,如果没有艾伦的偶然发现,其实在其他的可能情况下,也会被人发现的,毕竟他当年制造的一则新闻,是一个让他一举成名的新闻。如今他涉嫌成为凶手,过去的节目不可能不被人翻出来,肯定会让真相暴露出来。电影里是以过去的纪录片里的图像置于暗影下来解释难以分辨的,但记者拼命地钻进这个他自己设置的圈套里,只会弄巧成拙,让人们顺着他的思路,去找到他真正成为凶手的可能性。所以,记者只是配合了电影的出人意料的编剧需要,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凶手在作案之后,还要伪造一套证据,来证明自己与此事有关。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不过,这部电影已经在结尾之处让人大吃一惊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部电影是好莱坞电影里少见的构思创新之作,尽管有过于雕琢的痕迹。当然它是改编作品,但可以看出,这样创意的作品并不多见,所以多少年后,还会拿出来重新演绎一回。

这个电影给予我们创作启迪的是,如果电影实在过于无力编织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模仿一下这样的设置方式,就是前面的设定,在某一时刻突然之间土崩瓦解,而在废墟上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真相,至少当这样的结尾出现的时候,可能会解救整个电影前面大段平庸无趣的内容,让电影的前面呈现出的素材被激活成一部作品里的活跃因子。《高度怀疑》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前面的故事情节乏善可陈,平铺直叙,无非是说一个记者如何干掉了一个坏官员,但是最后五分钟,才发现记者同样是一个“恶之花”,他不惜引火烧身,来暗度陈仓,脱离危机。但他机关算尽,终于还是把自己算进去了,不过,他这么殚精竭虑、功亏一篑的构想,却拯救了电影,让电影焕发了异样的魅力。

从好莱坞电影《高度怀疑》看看如何在最后五分钟颠覆前面的剧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