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天倫之旅》,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弗蘭克的妻子去世後,孩子們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與父親的溝通越來越少。他想代替妻子,將一家人聚在一起。於是,年邁的父親帶病去各地看望4個孩子。

當弗蘭克踏上看望孩子的路,才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愉快,他們的生活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完美或成功。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在父親心目中,應該成為畫家的兒子大衛不知所蹤,染上了毒癮;應該幸福美滿的女兒艾西與丈夫貌合神離,外孫也沒有女兒說的那麼出眾;應該是樂團指揮的兒子羅伯特其實只是一名鼓手;本應是舞蹈藝術家的小女兒早就離開了舞臺,還成為一名單親媽媽。

可孩子們從未在他面前提起過,每當他在電話裡問起孩子的近況,他們的回答總是“爸爸,我挺好的,我有事要忙,先掛了。”

孩子們疲於應對生活,父親試圖走近,可孩子們只留給他一個倔強的背影。

這部影片反映了現實中無數家庭的狀態,很多人說,父親太心酸。

可孩子,究竟為什麼拒絕與父母溝通呢?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2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是因為孩子未曾得到過理解和支持。

做鼓手的羅伯特對父親說:“當聽到你拖著行李箱過來的時候,我漏了一拍,感覺你要把我丟出來似的。”

我不禁感嘆,是怎樣積久的隔閡才會讓一個成年人有這種下意識的心理活動?

在父親心中,做鼓手對兒子而言是一種浪費。可他從未真正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喜歡做鼓手,並感到快樂。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一次化學考試沒有及格。晚上爸爸看到成績,大發雷霆,將試卷一撕兩半,還將我心愛的課外書撕碎。

他未問緣由,便責怪我看閒書、耽誤學習,責怪我辜負他的付出。卻不知,那次考試時我犯胃疼,以致未完成卷子,為此,我早已難受了很久。

在我心裡,除了成績,他從不問我在學校過得怎樣,和老師、同學相處得怎樣,我是否開心。他不關心我的感受,不相信我也想考好、讓他開心。

長大工作後,他關心我工作上的問題,關心我為何長時間不回家,我也不想讓他知道緣由。這種不想,慢慢成為一種習慣。

哪怕媽媽勸解我,多和你爸爸溝通,他關心你。可每每我話到嘴邊,又收回了。

這種感受,正如羅伯特送走父親時所說,“我想花些時間跟他在一起,但我做不到、做不到,我不知道跟他說些什麼。”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正面管教》中說:父母不願意傾聽、理解孩子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或許只是:他真正的感受從未被父母看見。

3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是因為孩子不願讓父母失望。

電影中,女兒蘿西問父親,你在我們這麼大時想成為什麼?

父親說,我沒什麼計劃,我就想安安穩穩找份工作,然後找個夠膽嫁給我的女人。有了你們以後,我只想做個好父親。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弗蘭克是一名電線工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他沒什麼目標,卻想讓孩子成為有目標有理想的成功人士。

現實中多少父母,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可是,他們不往自己身上使力,卻在孩子身上使力。他們的希望,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期望孩子去實現。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孩子成為他們實現目標的對象。

連孩子的媽媽也總說:“要讓你們的父親驕傲。”

於是,敏感的孩子為了讓父母開心,努力滿足父母的心願。只是,在此過程中,孩子自己的心願卻被忽略。

正如我小時候,每次考不好都會隱瞞爸爸,既是覺得爸爸不理解我確實努力想要考好的想法,也是怕看到爸爸失望的表情。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可同時我又不明白,同樣90分的成績,為何別的孩子能得到父母認可,我得到的卻是“怎麼沒有進步”或者“怎麼比上次還低了幾分”?

其實,每個孩子都想成為父母的驕傲,想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或許只是:他太久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他怕自己沒能滿足父母的要求,讓父母失望。

4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是因為孩子不願讓父母擔憂。

弗蘭克與小女兒蘿西一起吃飯時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不知道你們這些孩子怎麼了,你們和媽媽什麼話都講,但什麼都不跟我講。”

“媽媽比較好溝通,而如果有點什麼狀況,你總是太擔心。”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記得我大學期間考駕照,數次不過。

爸爸知道後十分擔憂,每天問我情況,甚至在電話裡暴跳如雷,冷靜後他說,“我不是在乎你學車的錢,我是不想讓你感受失敗,失去信心。”

反之,媽媽卻告訴我,“人不會做什麼都一帆風順,媽媽上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學車只是一個小波折,慢慢來,沒事。

爸爸的過度擔心讓我本就緊張的心情更加焦慮。他甚至為此開了十幾個小時的車連夜趕至學校,找到教練,請教練多費些心思。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我看著他疲憊的神態和佈滿紅血絲的眼睛,一陣心酸,突然發覺他老了。從那以後,有苦有難我都不再告訴他。

韓國影片《婚紗》中,7歲的女兒知道母親身患癌症後,一改往日的倔強,努力改變自己。

為了滿足母親看她演出的願望,她在芭蕾課上苦下功夫;為了讓母親放心,她一改潔癖,主動喝好朋友的水,並將朋友帶到病房探望母親,告訴母親她有很多朋友。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小女孩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母親放下對自己的擔憂,能夠在離開人世時安然而去。

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或許只是:他不想洩露自己的不愉快,讓父母擔心。

5

那麼,如何讓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呢?

01

放下強烈的自我意識


父母懂得親近孩子、瞭解孩子,才能傾聽到孩子的意見和想法。

當孩子高興地拿著自己的畫給你看時,他希望父母詢問他畫中所表達的,他希望父母表揚他,而不是指責他不務正業。

當孩子因為成績差被老師批評時,他希望父母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也想得到認可,變得優秀。

當孩子告訴父母自己喜歡化妝,將來想做化妝師時,他希望父母支持鼓勵他,併為他的選擇高興,而非一味強求他做老師做醫生。

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而只有高質量的深度關係,才能滿足這一需求。

放下強烈的自我意識,才能真正看見孩子,讓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理解的,和孩子產生情感聯結。

02

給孩子傳遞積極的情緒


福原愛幼時起就在媽媽的陪伴下練習乒乓球,面對失敗,她總能冷靜處理,她告訴小愛“別哭,好好打球,集中精神”,“不行也沒關係,試試看”。

而另一個男孩失敗後哭著跑向媽媽,媽媽很生氣,推搡著責怪他平時不好好練習。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兩位媽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時候,是父母的過分擔憂和焦慮破壞了孩子的心態。

作家馮唐在《致女兒書》中說道:“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可見,比起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教孩子自處,教孩子內心強大。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很多時候,我們向別人倒苦水時,其實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並不是去尋求那個人的幫助。如果那個人只是傾聽,並表達出對我們的理解,這就夠了。

若父母一面對問題便情緒失控,孩子又怎敢跟父母吐苦水,與父母溝通?

每一個拒絕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心裡都有說不出的苦

親愛的父母們,也許你的孩子不夠成功、生活不夠完美,但無論如何,請接受它,併為你的孩子感到驕傲。

你要知道,不是你的教育不成功,不是你的孩子不爭氣,而是,鮮花與荊棘並生,正是生活本來的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