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是李鸿章签订的?不能由其他大臣来签吗?

皛淼焱


一般人谈到晚清名臣时,民族英雄左宗棠,对应的就是卖国贼李鸿章就来了,这里先替李鸿章说几句,李左之争不是李鸿章不要新疆,而是两人一个坚持疆防,一个坚持海防,都有道理。而说到卖国贼,是因为晚清很多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李鸿章手里签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当年有左宗棠老帅抬棺入疆,抬的是皇帝赐他的金丝楠木棺材,而李鸿章签约,明知要背千古骂名,但还是挺身入局,抬的是自己打造的黑棺材,内心的酸楚无人能体会。

图为1879年,美国总统格兰特访问中国,和李鸿章在天津合影。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领袖,在署理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时,发展近代工业,经常跟洋人打交道,他的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都有留学出洋经历,后来都是驻外大使,国际关系熟络。李鸿章的外交理念又是“外须和戎”,一副老好人的态度,所以需要有外交沟通谈判事宜时,先是外国人都希望派李鸿章来,跟英国的《烟台条约》,跟日本的《台事条约》,跟法国的《越南条约》,跟沙俄的《中俄密约》等等,甚至一个千里迢迢而来的秘鲁小国想通商,都是找李鸿章签的。

1896年,俾斯麦陪同李鸿章检阅德国武装部队。

正因为有海外的关系,李鸿章想振兴大清,于是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北洋海军,也是曾经的亚洲第一,但因清廷腐败、政治斗争之下,北洋海军连炮弹都配备不齐,李鸿章无法独撑危局,最终覆没。其实甲午战争以后的条约,李鸿章完全可以不签的,因为那时候他已经离职了,不是主政大臣了,完全不用他签,但最后还是要李鸿章去签,原因是皇上慈禧肯定不会签的,朝廷必须找个替罪羊,其它大臣不签,尤其是那个翁同龢,说自己不懂洋务,去了没用,日本人也要求派李鸿章来,因为老李头用惯了,李鸿章写下“大将不辞刀头死”愤然前往,脸上还挨了一枪,少赔一个亿,让全国老百姓少掉几层皮,就凭此点,这老头不耐。

李鸿章墓于50年代,因要办铁厂给掘了,现为重修的。

后来的《辛丑条约》也是,谁都知道签了这个子孙骂、千古骂名的,谁都不愿去,李鸿章也退休好几年了,轮不到李鸿章去了。但1896年李鸿章搞了一次欧洲游,受到各国隆重接待,关系非常融洽,在外国人看来,李鸿章就是东方俾斯麦,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事了点名李鸿章来。清廷这边呢,这个条约本来是让翁同龢去的,这老头请病假撂挑子,其它人耍赖皮,只能让李鸿章出场,这老头完全是去赴死的,那时身体已经不行了,令人打造了一口黑棺材,仆人抬着棺材一起去北京签的,签完5个月死了,李鸿章离别之际,告诉子孙就一句话:下辈子别再做官了。


图文绘历史


李鸿章位高权重,列强信得过

李鸿章一辈子,争议很大,尤其是签订的各种卖国条约更是人们对其进行抨击的重要“罪证”。

据不完全统计,李鸿章一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约有30多条,为官不过四十载,竟然签订如此多的条约,简直令人咋舌。

有些条约是你不想签都不想的,比如最出名,也是最让人诟病的《马关条约》是其一生的污点,但是这个条约,也不是李鸿章想去签的。

1895年初,清政府派遣到日本马关前去参加议和的人是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

然而当这两个人到达马关后,却吃了闭门羹,日本人拒绝与他们二人和谈的理由是,这么大一场战争就派这两个人来,明显规格不够,有敷衍的嫌疑,必须要找能够代表大清国最高权力的人来参加谈判。

当时伊藤博文对中国代表表示,希望中国“任命有正当资格之全权使臣”到日本来参加谈判。

就差直接点名让李鸿章前去签约了,伊藤博文还特意留口信:“转致我对李中堂最诚实之口信”,可见其对李鸿章前去马关签约的殷切期盼。

当时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廷地位最高、最开明的人士,一向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清流不出头,只能是“污流”李鸿章去“卖国”了

李鸿章如果不去,就没有人能去了吗?还真就没有!

清廷的清流很多,能办事的很少,尤其是这样的“背锅”的事更没有人愿意去做,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是嘴硬身子软,唯独晚清的清流,那真是脖子比嘴还硬,你就是砍了我的头,我也要跟你较真到底,保住自己的名誉。

纵横在看资料讲谭嗣同被砍的时候,脖子是真硬啊,刽子手用钝刀砍了好几十刀,才把他给砍了,可以看当时的清流是什么样。

估计清廷的清流,就是刀架脖子上也不会同意去签约,大部分的清流也都是主战派,并不同意议和,在他们看来:言和就是卖国!这不能够啊!

主战的清流不办事,只能是主和的“污流”代表李鸿章去“卖国”了。

当然,日本制定要李鸿章去签约,清流推搡李鸿章去签约,慈禧信任李鸿章去签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看来,甲午战争跟李鸿章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毕竟,甲午战争是一场北洋与日本的战争,无论是陆地上淮军还是水上的北洋水师,都是李鸿章的嫡系,慈禧认为只有李鸿章有这个本事能摆平日本,清流认为,甲午战争失败是北洋打输的。

慈禧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挪用海军经费对北洋水师的影响有多大,清流从来不会承认,他们在甲午战前鼓吹的海防无用论有多厉害。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李鸿章都是签订《马关条约》的最佳人选。

晚清非外交出身的外交家

当然,最终会选择李鸿章,还是因为李鸿章晚清时期重要的“外交家”,李鸿章以科举出身,以战功晋升,并没有学过外交,但是李鸿章最终却成为成天跟洋人打交道的“外交家”则源于李鸿章兴办的洋务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就联合洋人一块剿杀太平天国,当时李鸿章就见识了洋人的厉害,因此主张搞洋务运动。

所谓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说白了就是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器械,李鸿章是最早的大买办,因此跟洋人打的交道就更多了。

1870年清政府将北洋通商大臣归属直隶总督经营,整个北方的海关、海防、关税等等事务都由直隶总督来管,当时正是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的年份。

由此可见,很多外交事务让北洋通商大臣去办的话,也很合规。


史论纵横


晚清与列强的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大都是有李鸿章来签订的。比如:《中日台事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等。算起来,前后有三十来个。

李鸿章因为和列强签订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因而饱受诟病,招致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而他自己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最终气得吐血而死。

(李鸿章画像)

那么,既然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自己也很不愉快,那为什么晚清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却总是李鸿章来签订的呢?

第一,李鸿章在晚清的地位十分重要。

清末的时候,汉人大臣超越满蒙大臣,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大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慈禧当政,为了一直掌控权力,慈禧有意削减皇室成员的权力,因此汉人大臣有了机会。二是在抗击太平天国及抵御列强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强势崛起。三是满清执政内外的失败,让汉人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强烈抬头。

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相继去世,李鸿章成为硕果仅存的那一个。中堂大人李鸿章,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涉及到与列强关于土地和财产交涉的重大问题。都要由李中堂出面来解决。

(慈禧画像)

第二,李鸿章深得慈禧太后信任。

李鸿章去和外国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大都是慈禧让他去的。慈禧为什么会很信任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对慈禧很忠心。

其实,外国列强不仅仅想在中国攫取利益,他们还想有利于和清朝的互通,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清朝。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甚至觉得让光绪来主政,比让慈禧来主政更好。毕竟慈禧很顽固,很保守。而李鸿章在和列强谈判的时候,能够维护慈禧的利益,会努力保住慈禧的地位。因此慈禧对李鸿章很信任,在和列强谈判的时候,都会让李鸿章去。

(与列强谈判)

第三,列强想要李鸿章参与谈判。

列强之所以要让李鸿章参与谈判,并不是说李鸿章一味地妥协投降,列强要什么,李鸿章就给什么。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李鸿章的办事风格,列强很熟悉。李鸿章的底线在哪里,列强也很熟悉。

李鸿章在和列强谈判的时候,也常常表达反对意见,不会那么痛快地签字。但是,列强知道,最终他是会签字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还在于他答应签字后,慈禧不会不满意,王公大臣有意见,全国人民有意见,也不会闹到哪儿去,不会让国家失控。这一点,是列强最满意李鸿章的地方。

所以,无论如何,列强都要让李鸿章出面签约。马关条约签订时,李鸿章在日本遇刺,日本吓得不轻。因为他们害怕李鸿章一死,条约就搞不定了。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已经病入膏肓。列强为了抢在李鸿章活着的时候把事情搞定,因此答应降价。这些都是证明。

第四,李鸿章具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

没有人比李鸿章更熟悉洋人,更了解洋人。李鸿章知道列强的诉求在哪里,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程序等等。所以,每次遇到这种外交谈判的事情,双方都是一拍即合,都希望李鸿章出面。

李鸿章固然因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也因为实在是国力太弱,军队太弱,打不赢。弱国无外交。所以,很多时候,李鸿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01年,李鸿章正式签完《辛丑条约》,回家后便大口大口的吐血,此后“痰咳不支,饮食不进”,终于在11月7日病逝。

1900年,英国《笨拙》所绘的讽刺漫画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军一路溃败。头脑发热的慈禧这才意识到:必须和谈才能结束这次危机。于是在6月8日,召唤李鸿章进京。李已是暮年,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为国分忧,无论和谈好坏与否,都会在青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所以在没看清局势之前,他迟迟未从广州启程。7月8日,他被委以直隶总督,兼职北洋通商大臣。这时李鸿章才乘船前往上海,但是到了7月21日,他看到清廷并无悔过之心,反倒在偏袒造乱者,于是拒绝北上。两江总督刘坤一很是焦急,向李鸿章发急电说:宗社安危,全在中堂一人,中堂不到京,不能会议”。

朝中大臣急,慈禧更急,于是在8月7日,又任命他为全权议和大臣全面负责对外和谈一事,李鸿章不是想借此向朝廷索求高官俸禄,而是他没看到清政府的决心,要实现这次和平,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这措施就包括镇压拳民和保护滞京的外国人。最后他发现:列强并未向中国宣战,只是为了镇压叛乱才派出了远征军,于是才答应继续北上。

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败后,清政府原先是派张荫桓和邵复前去和谈,结果谈崩了,最后只得派李鸿章出面。停留日本马关期间,李鸿章不幸被日本狂徒打伤一只眼睛。有意思的是:在1896年6月,李鸿章借着出访德国的机会,专门做了一次脑部X光检查。

跟列强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是满族贵族耆英,随后他又跟美国人签订《望厦条约》;跟法国人签订《黄埔条约》。后来朝廷发现他在跟英人签合约时,隐瞒实情,只“报喜”不报忧。犯欺君之罪,被咸丰处死。签《南京条约》时,李鸿章还在老家安徽,沉浸在高中秀才的喜悦中。

晚年李鸿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北京跟各列强签约的是恭王奕䜣,那时的李鸿章正在江西,离京数千里。因他要力保逃兵李元度,跟老师曾国藩闹僵,转而离开湘军大营安庆。


民国不晓生


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人,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一心为国的忠臣。但不论怎么说,李鸿章个人还是非常有能力的。他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还是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又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师。李鸿章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路升迁坐上了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位置,在整个朝廷上也是地位极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地外,李鸿章才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那这些不平等条约为什么一定要李鸿章来签呢?

首先李鸿章主导了洋务运动,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制度等比较熟悉,而且李鸿章担任北洋通商大臣时日已久,与洋人打交道了很多年。别小看这个北洋通商大臣,这可是个权力极大的官,主管通商、洋务、外交、海防、关税等事情。这么一个又有能力,地位又高的人自然是要担当为国谈判的责任,慈禧也是十分信任李鸿章的。

签订条约这件事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需要双方进行谈判,最后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款才能签字。那些列强也得看清朝派出的谈判人是谁,如果地位低不能代表朝廷做决定那就没有谈的必要了。而李鸿章位极人臣地位极高,常年与洋人打交道见多识广,深得清朝当权者宠信自然也有资格代表朝廷,所以那些列强也乐于跟李鸿章谈。事实证明李鸿章确实是有能力之人,就连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也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假设清朝派出的不是李鸿章,那可能还得签订更多的不平等条款吧。

因为李鸿章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我们都就将他视为卖国贼是不对的,殊不知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清朝哪有资格跟列强讨价还价,李鸿章就是有心救国,也无能为力。


风尘讲历史


“欧洲有铁血宰相俾斯麦,亚洲有中兴名臣李鸿章”李鸿章在晚清时代曾一度被侵略中国的外国列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可见外国列强对李鸿章能力与地位的肯定,由此也可见,李鸿章为何独独成为“晚清第一人臣”“近代中国的代表人”。



可以这样说吧,如果李鸿章死了,那可以由其他大臣代晚清政府来签订。但是没有如果,恰恰是因为有李鸿章在,所以晚清政府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差不多都由其经手。但是从根本上来看,之所以说满清满清,众所周知,清朝是由满族人所建立的,像签订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理应都是由满清人来出面,到为何偏偏让一个汉人臣子替满清出面呢?

第一,李鸿章长袖善舞,在外交上有过人之处。李鸿章是“大清国唯一敢与洋人争长短之人”。在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条约中,几乎都是由满清皇族奕山和奢英代表谈判签订,这二人,不懂争辩,也不敢争论,只得在一次次得被外国人恐吓和威逼利诱下,签订了那么多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亡国之约定”!通过二人如此的懦弱谈判,致使江河日下的晚清更加风雨飘摇。这时候李鸿章的能力也就凸现出来,从《马关条约》可见,李鸿章冒死谈判,在被阴险的日本人偷袭枪击之后,这其实也就是在恐吓逼迫李鸿章,但是李鸿章却仰天长笑“何不在给我两枪”,于是针对这次事件,迫使伊藤博文在三亿两白银上做了退步。



第二,晚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近代以来,清朝的中央集权快速转移,尤其在咸丰帝驾崩热河,慈禧太后当权上台、垂帘听政以来,中央集权便大为分散到地方,其中便尤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地方权力过于势强力大。后来接连随着曾国藩、左宗棠的去世,李鸿章的地位也就愈发突出,所以在晚清后来的条约签订中,清政府(慈禧)便指名道姓要求李鸿章去代表清政府出面谈判。

第三,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被清政府指责为“清朝的罪人”并且将其革职查办,但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伊藤博文说得很清楚,问为什么不是李鸿章与他们签约?由此可见,列强这时面对整个晚清,只信任李鸿章一人,李鸿章说算才算。这其实也源自于李鸿章的能力,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大搞军事,建工厂,设学堂,学习西方,海外参观等一系列与近代接轨的事儿,李鸿章是晚清大臣中对西方、对世界最为了解的一个人,所以列强继日本之后频频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第一是因为李鸿章在晚清位高权重。第二则是李鸿章对外国有所了解,他们之间可以交流。



总得来说,李鸿章在晚清最后三十年的时代里,用他那风烛残年的身躯为风雨飘摇的晚清签订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条约,据理力争了三十年,“裱糊匠”的他最终倒在了最后《辛丑条约》签订的过程中,死前还被贪婪的外国人强行逼迫着“签字画押”!


小镇月明


抛个小故事:

甲午战败后,中日和谈,小日本想要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北洋大臣李鸿章按照以往“以夷制夷”的老套路,跟俄国佬谈了笔买卖。临去日本马关前,李鸿章开始挨个会见各国使馆大臣,其中对中国领土最为感兴趣的俄国公使喀希尼跟李鸿章约定:俄国尽全力阻止日本占领中国领地,保全中国疆土,但中国必须以本国军防和铁路交通作为报酬。之后,李鸿章便友好的与俄国定了密约。果然,后来的马关条约中国割让日本辽东半岛的要求,被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驳回。清政府拿了三千万两白银支付日本,作为赎回辽东的补偿。

不久后,俄使便把之前与李鸿章的密约写成公文,呈给皇帝光绪,要求清政府信守承诺,把该还的债清一清,中俄还是好朋友。甲午失败,激进派光绪本就看李鸿章不顺眼,前天的屁股还没擦干净,今天又欠了一屁股饥荒。光绪大怒,罢了李鸿章的官职,搁置密约,打算日后再议。可没想到,紧接着俄国皇帝加冕,各国派使臣出使俄国时,代表清政府的使臣王之春还没出发,就受到俄使喀希尼的阻拦。其原因是,俄皇加冕属于俄国最重大的事情,参加的各国公使也必须是本国最著名且声誉冠绝中西的名人。王之春人微言轻,不配。李鸿章才是最好的人选。后来,李鸿章赴俄,刚到莫斯科便在密约上签了字,画了押。让俄国佬开心的不能自持。

俄使为什么会非李鸿章出俄不行?难道真是王之春不够档次,代表不了清政府?

分明是因为,李鸿章是密约的发起者也是同意者,双方熟悉秉性套路,打起交道来,快刀斩乱麻,不费功夫罢了。非李不行,证明俄国早有准备。比如:俄使贿赂慈禧,要求慈禧把签订密约的事情全权交给李鸿章负责。

类似俄国钦点李鸿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签字方,谈判方的事情,晚清常有发生。李鸿章能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炙手可热的人物,跑不过两点。

1、李鸿章外交水平高。

例如,在辛丑条约里,清政府已经跟十一国宣战,最后经过李鸿章之手把交战国变为受害国,把八国联军侵华说成了进京助清政府平乱。要知道,假如交战国战败的话,必然会被割地(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北京条约割让香港九龙)。而辛丑条约中,清政府所付出的代价没有一条是割地的。

2、以夷制夷,拿列强牵制列强是晚清时期的外交主流。

例如,马关条约时。张之洞便有”如果把贿赂日本的利益改为贿赂俄国,所付出的代价还不足一半”的意见。

以此看来,拆东墙补西墙一直是当时中国的精英当政分子所倡导的。至于理由,不过就是经过历次的中外战争,中国就没有一次扬眉吐气的经历。打又打不过,国与国之间没有道义只有利益。清政府想多活几年,只能在吃点亏的前提下合纵连横了。

而在数次的和谈中,作为外交大家的李鸿章,又不属于激进派。所以走以夷制夷的老路是他必然会用的手段。清政府里李鸿章外交搞得最好,且还惯用以夷制夷和谈。中方不得不用李鸿章,西方则巴不得李鸿章来和谈。既然和谈用李鸿章,签字当然也是李鸿章了。

有道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当然,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喜欢李鸿章作为和谈的代表,庚子之变中,法国对李鸿章的态度就非常冷漠。


王老先僧


因为权力和执行是分开的。

俗语:皇帝一张嘴,太监跑断腿。这几句包含了权力及权力如何执行的原理。

清政府的权力无疑来源于皇权,但是,权力的执行是依靠大臣!大臣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可以自行斟酌。这就有了一个询价的空间了。腐败往往发生在权力的执行上。

李鸿章的是谁?李鸿章清政府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他可以做那些事情?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执行皇权的命令。

慈禧每次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都会问询大臣,收集意见和建议。而李鸿章的态度和意见非常重要。毕竟很多东西都要他去执行。

为什么李鸿章签订了很多条约?因为,需要他去做条约的事情。

以马关条约为例,李鸿章到日本马关,和日本谈判。这个时候李鸿章代表的是清政府。这并不能随随便便派个人去,级别必须够大,不然签完不认怎么搞?

谈完签字,李鸿章签下他的字,然后把正本副本带回北京,让光绪签字盖章,这合约才正式生效。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李鸿章确实为了保护中国利益尽心尽力,在外交上贡献很大。

但是作为一个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内政的作为不行。

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主题是救亡图存,只要没有达成这个目的,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

最后



林晓东2020


如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首先,晚清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是李鸿章而不是皇帝签订的?原因无非一句话,他是清廷皇室的替罪羊。

清朝前期还是很强大的,西败准格尔大小金川,北击沙俄,东收台湾,南胜缅甸,好不威风,据说施琅收复台湾后曾请命康熙帝,跨过琉球拿下日本,可以康熙不允,否则哪有后来日本的甲午猖狂。不管如何,这个时期也是能够保卫中华领土完整,然而乾隆之后,清廷闭关锁国,变得是积贫积弱,实力与西方差距愈来愈大,鸦片战争被人家几千英军打得节节败退,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签不平等条约的原因是皇帝无能,战败这才派出代表谈判,签订不平等条约。

然而自诩天子的皇帝怎么能签订不平等条约呢?他又不傻,知道这种条约一旦写上自己的名字那就妥妥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作为天下至尊的的皇上自然不愿意了,而且当时各国与清朝签订条约时,各国元首基本上也不署名,为了维护自己的仅剩的尊严和面子,满清皇族肯定是找一个替罪羊的。

那么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李鸿章呢?

其实晚清的不平等条约并不都是李鸿章签订的,比如第一个南京条约,就是耆英、伊里布签订的。

只是后来李鸿章出道后,大多数的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种差事才落到他的头上。究其原因,大概因为李鸿章既知东,又知西;既有政治智慧,又有外交手腕,他曾奉命出使西方多国,与许多西方大臣如德国首相俾斯麦有着不错的私谊,是晚清时期少有睁眼看世界的官员,他与列强谈判能最大限度的止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最关键当时清王朝已经无人可用了,晚清名臣中,曾国藩死得早,左宗棠又是主战派,袁世凯当时还不够格,所以选李鸿章既是最好的选择,也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电视剧里看历史


卖国的事没有人愿意干,谁干了谁就得遗臭万年。

至于为什么是李鸿章,要怪只能怪他的命不好,运气也不好。

签《马关条约》的时候,伊藤博文明确表示,大清国只有两个人有资格和他谈判。一个是恭亲王奕䜣,另一个就是李鸿章啦。可是慈禧她老人家根本就信不过奕䜣,所以就只能让李鸿章去咯。

其实在李鸿章之前,大清国已经派了两拨人去和日本谈判了,可是伊藤博文认为他们都不够格,全都给轰了回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慈禧她老人家又跑得没烟了。留下李鸿章给她擦屁股。这次又为什么选李鸿章呢?主要还是能力问题,大清国内从谈判能力,国际法的了解程度,还是个人威望,没有人比李鸿章更适合了。再加上李鸿章有操作相同项目的经验,谈判的时候不至于被坑。

事实也证明了,李中堂的确是谈判的好手。本来列强想要杀了慈禧泄愤的,可是李鸿章还是谈下来了,列强取消了这一条,本来是赔款十亿两白银的,最后变成了4.5亿两白银,一人一两以示侮辱。

这一次李鸿章碰上了一个够兄弟的哥们,亦劻。

签字的时候,亦劻曾说:要不这个字还是我来签吧。

本来可以把这个卖国条约给亦劻签的,但李鸿章并没有这么做,还是自己签了。

他不怕卖国了吗?怕,当然怕,谁又不怕呢?只是自己的前程已经毁了,要是亦劻签了这卖国条约,那么亦劻这辈子也搭上去了。

在和列强谈判时,李鸿章曾多次吐血,身体早就不行了,亦劻也是因此才提出签《辛丑条约》的,最后把字签完时,李中堂吐了一口紫黑色的血块,后来医生诊断说是,胃血管破裂。

唉,签完了《辛丑条约》,李鸿章的生命也走到了头。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李鸿章其实在和列强谈判的时候也在和慈禧通电。商讨变法改革的事,所以后来大清又搞了一次“洋务运动”,有的学者称之为慈李新政。算是最后的疯狂吧,应该是挣扎才对,最后大清也是毁在了自己一手打造的新军上。

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啊。

拳头不硬,谁和你讲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