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地會“餘黨”,逃到東南亞後,與美國同年,建立華人共和國

他是天地會“餘黨”,逃到東南亞後,與美國同年,建立華人共和國

雖說周朝算是繼承了商朝的一切遺產,但它並沒有真正讓治下所有人都能擁有同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對領地的實際控制能力更是有限。南方的霸主楚國,開國是爵位僅僅是個“子爵”,比有的同僚甚至低出3個等級,也被中原領主看不起。西方的大秦也是一樣,遭遇關東六國的敵視和輕蔑。最終,依靠軍事實力,強秦一匡天下,算是中國疆域的第一次“大一統”。

秦國在疆域、語言文字和單位等方面做出了統一,而真正的文化認同則要等到漢朝。由於漢朝在國力和文化兩方面,都表現出強盛的姿態,文人和民眾至今都在懷念它,並稱自己為漢族人。比如白居易的那首感傷君王和貴妃悽美愛情的詩篇,他寫的就是“漢皇”,而不是按照當時的唐代來命名,由此就可以看出,漢朝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華夏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的戰亂與紛爭,其中外敵入侵,佔了很大比重。雖說按現在的觀點,長期的戰爭和居住,會促進民族之間的交融,但這畢竟有加上“長期”這個限定詞,況且古代的民族歧視,普遍也要比現在大多了。當一個異族成功統治中國後,為了杜絕反抗,往往會舉起屠刀,一方面震懾他人,另一方面也有改變人口結構的意圖。

漢人雖說崇尚“仁”的傳統儒學文化,無數詩歌極力描繪戰爭對平民的影響,同情底層的士卒,對戰亂非常反感,但也不缺乏應有的堅持和勇氣。他們不滿於外族騎到自己頭上,更加不滿上層異族強加給自己的文化,唯有不斷反抗。如此強盛的蒙古鐵騎,他們的統治也就98年,還不如宋朝這個弱小的王朝,究其原因就是不得人心。

滿清吸取了元朝的教訓,他們雖是遊牧民族,但在制度上普遍延續了前朝的做法,也大力學習漢文化,將代表儒學的孔家放在極高的位置,科舉中也全是儒學,甚至到了王朝後期,很多宗室子弟連本民族語言都不會說了。但是,滿清也強迫漢人遵循他們的文化,要求漢人剃掉父母賜予的頭髮,換下流傳千年的漢民族服裝,而且動輒屠城滅族,這也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清朝歷史並不算短,但從王朝開始到結束,反抗始終沒有停過,這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獨一份了。

在清朝,晚期有太平軍和捻軍,前期有南明政權和鄭成功的抵抗,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有聲勢浩大的反抗,代表就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白蓮教”,以及更具典型,希望“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後者更為人熟知的名稱叫“洪門”,甚至流傳至今,被譽為海外最大的華人勢力。

羅芳伯是個廣東的讀書人,自小就心懷壯志,無論是讀書還是習武,在同齡人中都是當之無愧的榜首。但他當上秀才後,直到37歲都沒能中舉。而吳元盛是當地有名的豪俠,威望頗高。吳元盛在天地會中算是個領導,試圖策動起義,而屢試不第的羅芳伯,自知沒有出路,憤然帶著100多鄉人下南洋謀求前路。

當時的清朝還不算腐朽,再加上有小人舉報,消息走漏後當地迅速鎮壓叛亂,並通緝參與叛亂的天地會頭領。無奈之下,這些“餘黨”只能逃出家鄉。好在清朝延續了之前的“海禁”政策,海軍實力不發達,又有失業的海商和漁民的暗中幫助,一群人成功逃到了東南亞的婆羅洲。

此時南洋地區已經有不少華人,有宋朝時就定居此地的,也有反清志士不斷前來,但華人普遍較為窮困。羅芳伯將華人團結起來發展貿易,而吳元盛則帶領兄弟們創了個類似幫派的公司。原本吳元盛地位更高,但讀過書的羅芳伯,威望逐漸超越了他,成為新的領袖。不過,豁達仗義的吳元盛並沒有在意,而是作為部將,忠心耿耿地輔佐他。

在羅芳伯的領導下,華人們成立了“蘭芳公司”,消滅了入侵者和海盜匪徒,勢力發展到3萬人。當地的統治者也震懾於他的威望,主動將王位讓給他。羅芳伯出人意料地沒有接受王位,而是建立起“蘭芳共和國”,走了選舉的路子。

蘭芳成立於1776年,巧合的是,美國也是在這一年成立,華人的共和思想並不落後。之後,羅芳伯又幫助吳元盛趕走了旁邊殘暴的戴燕國君主,讓他當上了戴燕王。這兩個華人建立的國家都存活了100餘年,直到最後被帶著鉅艦大炮的荷蘭殖民者消滅。

他是天地會“餘黨”,逃到東南亞後,與美國同年,建立華人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