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国演义》——汉献帝真的下过衣带诏吗?

___葛某某


我有一篇原创的文章,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我认为几乎不可能有个“衣带诏”。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把“衣带诏事件”与“有没有衣带诏”分开来,这样问题就很清楚啦。



01 “衣带诏”事件

所有的史书,包括《三国演义》都记载,描述了车骑将军董承,也就是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找到偏将军王子服称说“献帝有衣带密诏要诛杀曹操”,并确认已经与其心腹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达成一致。王子服开始惧怕,担心即便杀了曹操,自己兵力不足,也不能控制天下。董承说:曹操手下有兵马,杀了曹操,不就有啦。王子服于是同意啦。董承同时找到刘备,刘备有顾虑开始没有答应。等到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感到曹操已经把自己做为了主要对手,尽管当时刘备还没有混出个人样来。刘备压力山大,决定跟董承一干人合伙办曹操。结果是没杀得了曹操,反而被曹操杀啦。刘备心眼多,就他自己一个人跑掉啦。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衣带诏事件”,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说法大体一致,没有很大的差别。



02 “衣带诏”之真假

《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资治通鉴》都确认了“衣带诏”这个事件,但都没有提到“衣带诏”具体细节,也没有说曹操搜到“衣带诏”的证据,只是说“董承自己称有密诏欲杀曹操”。不仅没说“衣带诏”,甚至连献帝密诏董承杀曹操这个事也没有提。

只有《后汉书董卓列传》明确说: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这里只是说密诏杀曹操,也没有啥子“衣带诏”。《三国演义》把“衣带诏”这件事,写得是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叫你不信都难。



03 “衣带诏”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其一,汉末时代,杀人还需要招呼吗?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说杀就杀。小皇帝说换就换了,杀个人还需要你同意吗?何进如是,董卓如是,那么董承有何不是?想杀曹操的人,考虑的是能不能杀得了曹操,并不会去关心董承有没有“衣带诏”。

其二:从时间及献帝与曹操当时的关系看,不太可能有“衣带诏”。曹操迎接献帝于建安四年九月,当年十二月董承就密谋诛杀曹操,次年正月此事败露,董承与同谋者被曹操诛杀。曹操在迎奉天子初期,跟汉献帝关系还很不错,正处在蜜月期。汉献帝经过洛阳--长安---洛阳---许都,这一路折腾,才过上几天安心日子,估计不太会这么急着瞎折腾。再说,有没有“衣带诏”都可以杀曹操;如果弄个“衣带诏”,万一败露还落下个把柄,这点心眼,献帝那小孩还是有的。



根本的原因是董承与曹操因为权力,利益的分配,出现了矛盾,导致董承假借献帝“衣带密诏”诛杀曹操。参与者也并非是为了匡扶汉室,其目的也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仿效何进,董卓,曹操罢啦。

献帝猴精,门清,不至于画蛇添足吧!



豹眼看历史


纯属子乌虚有。

实际上,献帝在强曹环境中,并没有太过委屈,诏令照发,鸿福照享,甚至,曹操把女儿嫁给了献帝,曹操贵为操纵者和岳父大人,还是跪拜献帝的。而且,献帝也是故意装聋作哑,自愿配合得天衣无缝,衣带诏,甚至是血书衣带诏之说,自然是民间忠汉人士的传说,也正符合《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贬曹颂刘的中心思想。

直到,曹丕篡汉自立后,也没有太过为难刘协。刘协有爵号和封地,也能平稳度过余生,并不是演义里描的那么凄惨。


庆阳亲王


我认为汉献帝拿衣带为信,这是很可能的。

汉献帝受曹操羞辱之后, 急于找人除掉曹操。于是,董承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表示要组织个杀手团对付曹操。诛杀曹操,这看起来容易,其实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不仅是行动能否成功,更主要的是以什么名义如诛杀曹操。如果没有人担保,没有人做后盾,董承下来找人手是非常困难的。毕竟杀曹操,虽然都知道是除賊,但在名义上却是诛杀朝廷重臣。万一曹操余党事后以这个理由做文章,说不准皇帝为了息事宁人,最后会找某些人来当替罪羊。

而有了皇帝明确的旨意,召集人手时就方便了,一来动手有理有据,事后不用担心被人扣上作乱的帽子。二来让大家知道这是为皇帝办事,成功了就是立功。所以汉献帝拿衣带做信物是有道理的。之后的事情也证明了皇帝信物的威力,比如马腾与刘备一见到皇帝信物,立马毫不犹豫的签名加入。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何董承召集人手时要求大家签字画押,这也是一个信用担保问题。为的是防止中途有人退出,类似于“投名状”的味道。

可惜的是,后来刘备突然出走,马腾等不及了先回西凉,结果夜长梦多果然出事,最后留下的董承等人被曹操给一锅端了。





戴草帽的小老鼠


我们就相信有这回事吧!


纳兰自强


谁也没有证明,也没有见证人,所以,无可考证。


用户83903916492


无从考证,总不能穿越过去一看究竟吧!


我觉得我认为


这事请你问献帝,问我们!事主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